程寶棟 郭秀君
(北京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國際經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必修課。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走出去”與“引進來”戰(zhàn)略不斷得到加強,企業(yè)在利用外資、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等方面的國際經營活動不斷增加。為了提高政府對涉外經濟的管理能力和企業(yè)在國際經營中的競爭力,政府、企業(yè)急需大量的具有國際視野、思維靈活、有較強觀察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跨國經營與管理人才,為此,“國際經營學”的授課內容和教學目標應滿足我國政府和企業(yè)的這種需要。案例教學法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上述的各種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為政府和企業(yè)培養(yǎng)所需的人才。
早在19世紀70年代,案例教學法(Case Teaching Method)就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Langdell)結合其法學的教學實踐首次提出,其后被廣泛應用在各國的法學、醫(y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我國也不例外。案例教學法對“國際經營學”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利于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型、復合型與實踐型的高級經營與管理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由美國哈佛大學首創(chuàng)并加以運用的案例教學法,是以一個具體的典型案例為主線,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具體而言,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事先選擇并指定需要討論與分析的案例,然后布置給上課的學生,讓他們課后去閱讀案例內容,討論問題并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和擴展資料,之后在案例分析討論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案例討論問題進行主講發(fā)言與討論交流,教師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分析、判斷并提出相應的觀點意見,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
與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法相比,新型的案例式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①教學目的從注重知識傳授轉為注重能力培養(yǎng);②教學內容從注重理論知識轉為注重實踐;③教學情境從靜態(tài)的和脫離實際的環(huán)境轉為動態(tài)的和仿真的環(huán)境[1];④教學方法從注重教師講授轉為注重學生參與。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參與而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而案例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做好案例討論前的準備工作,學生要獨立分析、集體研討案例,使學生在討論問題和交流意見的過程中能夠暢所欲言和各抒己見。
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應選擇一個針對性強和吸引力大的案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查閱相關資料,為上課時的主講與討論作充分準備。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自己獨立地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展開積極的交流和充分的討論,力求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相應的鍛煉。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講者而是學習的主體。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自由討論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而有序地參與討論,引導學生的討論能夠緊緊圍繞案例的主題,以提高案例討論的效率。
案例教學法互動性的特點決定了案例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性,其間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和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和討論的主體。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參與式的教學與學習活動,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多向的溝通與交流,師生之間得以密切接觸,實現(xiàn)相互啟發(fā)、充分互動。在案例教學法中,由于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是一味地滿堂灌,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學生廣泛地參與案例討論,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案例教學法注重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強調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依據“國際經營學”教學的目的和要求,考慮社會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教師運用國際經營學的相關理論對我國和國際經營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概括總結和介紹分析,有助于學生了解國際經營的最新實踐情況,有助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學生通過對具體國際經營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可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決策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在教師的組織、調控下,圍繞案例開展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組織案例教學費時費力,教師需要事先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如編寫與選擇案例,向學生布置案例等。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主講與討論,要對案例討論進行點評與總結。案例討論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安排好,這些對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此外,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案例教學法能促使學生主動查找文獻、收集資料、分析問題、討論案例,得出結論,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同時,案例教學法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取決于教學案例的合適與否。恰當的教學案例應該具有真實性、典型性、理論性和啟發(fā)性的特點[2]。因此,“國際經營學”的教學案例的選擇應按照上述的標準,結合教學計劃與大綱、教學目標與要求、教學內容與進度、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以及學生層次,來選擇難易適中的、針對性強的典型案例。只有這樣的案例才能使學生在真實的國際經營問題中學習和運用國際經營學的理論和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實踐能力。
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需要進一步深化學習與掌握的知識點,把需要討論的案例布置給學生,并按照一定的劃分標準把學生分成合理數量的小組,每個小組每次推選一個負責人或主持人當組長,組長要由小組同學輪流擔任,以便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鍛煉查閱資料、主講發(fā)言、討論問題、協(xié)調觀點、總結發(fā)言的綜合能力。其次,按照主講教師的部署,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分別按照組長的安排查找有關背景資料和相關的研究資料,在此基礎上再圍繞案例討論問題編寫主講提綱和案例報告。在學生參加課堂案例討論后,可以由學生結合自己對案例的分析、理解、判斷獲得的新的收獲和啟示,再對所作的案例分析報告進行相應的補充和完善。
為了使案例教學能夠順利而圓滿地進行,教師應對案例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設計、組織和調控。在案例教學中,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主要包括教師對案例的背景和內容進行簡要的介紹和解析、教師安排學生代表圍繞討論題依次進行分組主講、其他組學生與其進行討論交流、教師進行總結點評。合理安排案例教學的上述各個過程,是案例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之處。其中重點是:①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組織好分組匯報和進行全班討論交流。案例教學開始,先由各組學生代表陳述本組討論的主要觀點,然后全班同學對上述觀點再做進一步的討(辯)論。在討(辯)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性,鼓勵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暢所欲言,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同時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們的討論內容是否偏離了案例教學要討論的核心問題,防止產生偏離主題的討論。②教師進行總結點評。在討論結束時,通常由教師偶爾也由學生作總結性發(fā)言,著重指出本次案例討論所涉及的知識點、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否正確合理等。要充分肯定做得好的地方,如一些好的分析方法和獨到的見解、制作精美的幻燈片等,以便激勵學生下次更好地參與討論;同時也有必要指出學生主講與討論中存在的缺點,如對問題的分析缺乏邏輯性、對有些問題的表述不夠清晰等等,從而有助于學生完善對案例的分析。
案例教學法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在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諸如對教師和學生的素質要求都很高、案例討論所出現(xiàn)激烈的觀點爭論往往使學生無法形成清晰的思路、案例分析所出現(xiàn)的多種方案及不同的結果有時會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等。因此,教師在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堅持一法為主、多法為輔的原則,正確處理好與其他教學法的關系,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綜合運用理論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既可以發(fā)揮理論講授法的優(yōu)點,重視國際經營學基本理論的講授,也可以利用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勢,重視利用案例來分析、解釋國際經營學的理論問題,從而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案例教學是參與式教學。在案例教學中,就師生的地位而言,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因此,在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注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運用國際經營學有關理論進行思維和分析問題,并對學生的討論結果和對策建議進行點評;另一方面,教師要采取開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活動,注重以學生自身活動為主的學習。例如,圍繞海爾集團國際化經營的方式問題進行案例討論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國際化經營方式的理論知識,具體分析海爾集團國際化經營的具體實踐情況,從而獨立地歸納總結出海爾集團國際化經營的方式及其具體內容。
首先要具備順利開展案例教學所需要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3]。硬件條件,如分組討論的課室、集體討論的多媒體教室及桌椅的配套擺放、多媒體軟件系統(tǒng)、圖書資料等;軟件條件,如滿足案例教學需要的案例集、高素質的教師等。為保證案例教學的實施效果,首先應在一定范圍內改善案例討論課室環(huán)境問題。目前,各校的多媒體教室和多媒體軟件系統(tǒng)的配備都比較完善。但在課室設計上,應改變以往幾乎全部是大課室的現(xiàn)狀,設置部分小課室并擁有靈活擺放的桌椅,作為分組討論的場所。各校圖書資料也都比較豐富,但更新的速度不夠快,應加大最新出版圖書的采買力度,以便于學生查閱。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國際經營案例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有的“國際經營學”綜合案例集中有些案例的內容已顯陳舊,不能反映國際經營的最新情況。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國際經營案例集,刪除過時的案例,補充新的案例,使案例內容能夠反映客觀實際,有時代感。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案例可由教師本人自己編寫,對從實際中收集到的企業(yè)開展國際經營的真實事例素材加以編撰。再次,要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案例教學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的知識、經驗和技巧,擁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業(yè)務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要注重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多學習、多思考,加深對案例教學法的理解和應用。
[1]姚遠.淺談案例教學法在廣告創(chuàng)意課程中的運用[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4):163.
[2]陳德華.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08(5):40.
[3]李源,趙惠.淺談國際市場營銷學的案例教學[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