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榮雷 響周 鋒指導:馬居里
1.陜西中醫(yī)學院2009級中醫(yī)實驗班,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馬居里教授運用溫膽湯臨證驗案舉隅
廖成榮1雷 響1周 鋒1指導:馬居里2
1.陜西中醫(yī)學院2009級中醫(yī)實驗班,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溫膽湯;運用;驗案
馬居里教授系陜西中醫(yī)學院教授,陜西省名中醫(yī),從事臨床、教學、科研近三十年,學識淵博,醫(yī)理精湛,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隨診,聆聽教誨,頗有感悟。現將其運用溫膽湯之驗案兩則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1.1 梅核氣 岳某,女,52歲。2012年9月16日初診。咽喉部異物感10年,加重一月余?;颊咦允鲅屎聿坑挟愇锼铺蹈?,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常于情緒波動時加重,伴不易入睡,多夢,怕冷。大便偏干,小便量少,耳鳴,不欲飲水。舌質淡,苔黃膩,脈弦。馬居里辨證為氣滯痰凝,痰氣交結證;擬開結化痰,理氣和胃安神法;方用柴芍溫膽湯合桔梗甘草湯加減治之。柴胡10g,白芍15g,陳皮12g,姜半夏12g,茯苓15g,枳實10g,竹茹10g,桔梗10g,生甘草6g,元參10g,麥冬12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酸棗仁20g,遠志10g,夜交藤30g,太子參15g。14付,水煎服。二診(2012年9月30日):患者咽部癥狀大為好轉,夜寐可,余癥同前,前法已經奏效,現乘勝追擊,以截其根。擬方:柴芍溫膽湯合桔梗甘草湯加減。柴胡10g,白芍15g,陳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枳實10g,竹茹10g,桔梗8g,生甘草6g,麥冬10g,元參10g,夜交藤30g。再進7付,收效。
按語:梅核氣首見于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篇》,其發(fā)病涉及肺、脾、肝等臟器功能失調,其中與脾土功能失調關系尤為密切。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篇》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重樓玉鑰·諸風秘論》載:“咽主地氣屬脾土”;《諸病源候論》載:“夫咽喉者,為脾胃之候”。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協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氣血津液的轉輸敷布過程,故謂之后天之本,津液之源。足太陰經脈絡于胃,上挾咽喉,脾胃之氣血津液直接煦養(yǎng)咽嗌,使其濡潤通暢?,F細究其病因病機,乃為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肺胃失于宣降,津液失于布散,聚而為痰,痰氣相搏,結于咽喉,故見咽中如有物阻似痰感,吞咽不利;足厥陰肝經 “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故情緒波動時癥狀加重。此外,情緒波動,使少陰失其沖和之氣,則疏泄失職,影響脾胃運化而致痰濕內生;而痰飲內阻日久,則痰熱上擾,故寐差。每遇此證,馬居里立開結化痰,理氣和胃之法,療效尚佳。方中半夏辛溫而燥,取其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麥冬化痰除煩止嘔,清膈上虛熱,君臣合用,既化痰濁,又清痰熱。枳實、陳皮理氣行氣化痰;太子參、茯苓益氣健脾利濕,使?jié)袢ヌ迪桓硬窈韪?,調達肝氣,白芍緩急,舒理氣機;玄參、桔梗、生甘草清利咽喉, 《本草綱目》載: “玄參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生龍骨、生牡蠣、酸棗仁、遠志、夜交藤鎮(zhèn)靜養(yǎng)血安神。全方共奏開結化痰,理氣和胃安神之效,故收效速捷。
1.2 風疹 伊某,男,52歲。2012年11月9日初診。患者自訴怕冷惡風易感冒,無汗出,四肢末端發(fā)涼,大便偏干,小便頻多,納可,口干不欲飲,遇寒冷刺激即起寒栗,瘙癢劇烈。舌質淡紅,苔薄黃,脈細。馬居里辨證為痰濕內阻,陽氣閉束證;治以祛痰化濕,益衛(wèi)固表止癢;溫膽湯合玉屏風散加減。陳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枳實10g,生黃芪30g,生白術15g,防風10g,白鮮皮12g,蟬衣6g,山藥15g,山萸肉10g,當歸12g,生地12g,桂枝10g白芍12g。7付。二診(2012年11月16日):患者訴服上藥后遇寒冷刺激起粟粒已減少,余同上診。繼用上方去白鮮皮,蟬衣,當歸,生地,再進7付,以圖鞏固之。
按語:患者遇寒冷刺激即起寒栗,瘙癢劇烈,而多從風寒濕論治,馬居里結合患者體質,從濕治之,選用溫膽湯合玉屏風散加減,收效頗佳。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膽和胃除煩。佐枳實、陳皮理氣消痰,使痰隨氣下。黃芪、白術、茯苓、山藥健脾益氣,固表滲濕,并且茯苓可杜絕生痰之源,且有寧心安神之妙,以達到 “治痰之要,惟在于使之不再生成”的目的。桂枝、白芍既通陽,又斂陰,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防風走肌表而散風御邪。《景岳全書》亦指出 “諸痛為實,諸癢為虛”。熱郁于內,易耗傷陰血,濕熱相合,易瘀阻血脈,故加生地、當歸養(yǎng)血活血,并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諸藥相合,化濕而不過燥,溫通而不過熱,使痰濕得化,瘙癢得除,胃氣得和,共奏祛痰化濕,益衛(wèi)固表,止癢之功效。
溫膽湯首見于唐代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該方由半夏、竹茹、枳實、橘皮、甘草、生姜6味藥組成,具有溫養(yǎng)膽氣、和胃化痰之功,現臨床多用《三因極—病癥方論》之溫膽湯,方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棗組成,其方較孫思邈原方多加利水的茯苓,和胃的大棗,并減少生姜的用量,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的功效。后世醫(yī)家多加減用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氣郁生涎而變生的諸證,繼而發(fā)展到治療膽郁痰熱,膽胃不和諸疾,并使之成為清熱化痰,理氣和胃,調理肝膽脾胃的名方。馬居里結合自己多年臨床實踐,從中醫(yī)整體觀念出發(fā),運用辨證論治、異病同治的診療思想,緊緊把握疾病的病理機制,抓住 “膽胃不和,痰熱內擾”這一病機要點,靈活運用溫膽湯化裁,或合用經方,或選用時方,均獲得滿意療效,從而擴大了本方的運用范圍。
R289.5
A
1007-8517(2013)11-0135-01
2013.04.05)
廖成榮,男,陜西中醫(yī)學院中醫(yī)臨床醫(yī)學院2009級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學生,先后師從本院田丙坤、趙天才、馬居里、馬寬玉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