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附子, 是毛茛科植物烏頭旁生塊根(子根)的加工品。味辛, 性大熱, 有毒, 歸心、腎、脾經(jīng), 主要功效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溫經(jīng)散寒、除濕止痛、散寒通絡。
附子含消旋去甲基烏藥堿、棍掌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烏頭堿、塔拉地薩敏、川烏堿甲、川烏堿乙、尼奧靈、宋果靈、附子靈等生物堿。消旋去甲基烏藥堿對β-腎上腺素能受體的親和力與異丙腎上腺素相似, 但內(nèi)在活性較低, 可加強心肌收縮力, 加快心率, 促進竇房和房室傳導, 降低血壓, 增加冠狀動脈血流和心肌耗氧, 其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斷。附子水溶部分, 小劑量使麻醉動物血壓升高, 大劑量先降壓后升壓,增加心肌收縮力, 有明顯的強心作用, 增加股動脈血流量,降低其阻力, 輕度增加冠脈血流和降低其阻力。附子的強心成分主要在水溶部分, 醇浸膏的毒性明顯大于水溶部分。附子還有抗炎、鎮(zhèn)痛及抗寒冷作用。附子有增強免疫作用[1]。
2.1 附子配肉桂 附子、肉桂均為辛熱溫里藥。附子配肉桂,溫腎助陽, 引火歸元, 常用于下焦命門火衰、腎陽不足的腰膝酸軟、形寒足冷、陽痿、尿頻等證, 并常與熟地黃、枸杞子等滋陰益精藥配用, 法陰中求陽之意。附子辛熱燥烈, 走而不守, 為通行十二經(jīng)的純陽之品, 徹內(nèi)徹外, 能升能降, 回陽救逆。肉桂味辛甘, 性大熱, 渾厚降著, 能走能守, 偏暖下焦而溫腎陽, 更能引火歸元以攝無根之火。二藥相合, 附子善入氣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溫經(jīng)通脈[2]。動靜結(jié)合, 相須為用。既具強大的溫腎助陽作用, 又有良好的溫經(jīng)散寒止痛之功。腎陽不足之腰膝痛楚, 形寒無力, 男子陽痿早泄, 女子宮寒不孕。風寒濕痹, 關節(jié)酸痛, 不能轉(zhuǎn)側(cè), 甚則一身盡痛, 屬寒濕較盛者。用量用法: 附子溫腎助陽, 散寒止痛10 g, 引火歸元1.5~3 g;肉桂溫腎助陽, 散寒止痛10 g,引火歸元l~2 g。
2.2 附子配干姜 附子為補助元陽之主藥;干姜為溫暖中焦、通脈之主藥。二藥相須為用, 補中有發(fā), 而使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的作用大大增強, 因而陶節(jié)庵有“溫經(jīng)用附子, 無干姜不熱”之說, 非謂附子藥性不熱, 實指姜、附相伍, 有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張仲景用附子回陽救逆之時, 則必用生者且與干姜相配, 生附性烈善走, 伸發(fā)陽氣, 表散寒邪, 二藥配伍, 生附祛外寒, 干姜暖內(nèi)寒, 一走一守通力合作, 確非它藥所能及也。且附子與干姜同煎, 又可降低附子的毒性, 防止發(fā)生中毒反應。二者均性味辛熱, 同氣相求, 相須相殺, 共奏回陽救急之功, 故俞昌贊曰:“用附子、干姜勝陰復陽, 取飛騎突入重圍, 搴旗樹幟, 使既散之陽望而爭趨, 頃之復令耳[2]?!备阶优涓山? 溫脾腎、助陽散寒, 用于治脾腎陽衰的惡寒肢冷、下利清谷等證, 亦可用于治脾胃虛寒、腹痛、吐瀉等證。
2.3 附子配白術 附子配白術, 溫中散寒、健脾燥濕, 可治陽虛寒濕內(nèi)盛的心腹冷痛、嘔吐泄瀉及痰飲水腫等證, 亦可治風濕相搏之肢體關節(jié)疼痛, 并可治陽虛頭痛。附子:6~10 g;白術:6~30 g。陰虛陽盛、真熱假寒、胃陰不足、舌苔光剝、口干唇燥、津液虧損及孕婦慎服。附子不宜與白芨、貝母、半夏、白蘞、瓜蔞、天花粉、犀角同用。
2.4 附子配白芍 附子味辛而甘, 性大熱, 性剛燥而善行,溫陽散寒通經(jīng), 力雄無比, 回陽救逆, 速在頃刻。白芍味甘苦而酸, 性微寒, 性柔潤而主靜, 養(yǎng)血和營, 斂陰柔肝, 和營緩急而止痛[2]。二藥合用, 附子溫腎中真陽, 助長臟腑氣血;白芍滋養(yǎng)陰血, 以助生陽之源。有溫陽戌陰, 溫陽與養(yǎng)血并施, 溫而不燥, 養(yǎng)而能通, 養(yǎng)陰配陽的特點。又白芍酸收斂陰,能緩附子辛散燥烈, 使溫陽散寒而不傷陰耗血, 一陰一陽, 一寒一熱, 一收一散, 剛中有柔, 動中有靜, 相反相成, 具有很好的溫中散寒、養(yǎng)陽和陰之功。附子:10 g;白芍10~15 g。2.5 附子配當歸 附子辛熱燥烈, 補腎溫脾助陽, 散寒止痛。當歸味甘辛, 性溫柔潤, 養(yǎng)血活血。諸病虛冷則陽氣必弱, 血虛陰傷則陽無所附, 此時補陽慮其傷陰, 養(yǎng)血則虛冷不除。附子與當歸伍用, 一以補腎助陽, 一以養(yǎng)血填陰, 附子得當歸則引入血分, 辛燥而不傷陰;當歸得附子溫通力宏,滋養(yǎng)而無膩滯, 有陰陽兼顧, 剛?cè)峄?。脾虛不能統(tǒng)血,血去陰傷, 陽氣隨之也傷的久治不愈之失血證。陽虛失血兼挾淤血之證。附子:6~9 g;當歸:6~18 g。
中毒后, 先見口舌、唇麻, 全身肢體皆麻, 痛覺減輕, 唇、舌、肢體顫動, 語言斷續(xù), 含糊不清, 肢體無力行走, 重者不能起床, 胸悶, 煩躁不安, 出現(xiàn)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1]吳莉佳, 曹蓓.中藥不良反應原因探討.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07,23(12): 1838.
[2]王光明, 王志高.中藥不良反應的成因與對策.四川中醫(yī),2007, 2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