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濤 孫鄭春 趙忠偉 王新軍
1)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鄭州 450004 2)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鄭州 450052
垂體卒中是指垂體腺瘤出血、缺血或壞死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可表現(xiàn)為突發(fā)頭痛、惡心、嘔吐、急性視覺障礙、眼肌麻痹、下丘腦功能受損,嚴重時可因垂體危象死亡。本文回顧了2007-01—2012-06經(jīng)我院或外院收治的35例垂體卒中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視野缺損、眼肌麻痹的患者臨床資料,并對術后視功能改善情況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9~68歲,平均48.5歲。
1.2 臨床表現(xiàn) 3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視力減退,其中無光感9眼,光感~0.1者16眼,0.1~0.5者28眼,0.5~0.9者17眼。雙顳側(cè)偏盲者10例,單顳側(cè)偏盲9例,不規(guī)則偏盲2例,單側(cè)全盲7例,雙側(cè)全盲1例,正常6例。其中眼底檢查合并視神經(jīng)萎縮4眼;伴眼肌麻痹14眼,包括眼瞼下垂7眼且均伴瞳孔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內(nèi)收受限2眼,外展受限3眼;伴頭痛者30例;惡心、嘔吐22例,且均伴不同程度電解質(zhì)紊亂,尤其低鈉血癥;嗜睡或昏睡7 例;伴腦膜刺激征5例。
1.3 輔助檢查 術前均進行完整的影像學和內(nèi)分泌學檢查。
1.4 手術時間、方式 分別在發(fā)病1~3d內(nèi)、3~7d內(nèi)、7d以后行經(jīng)鼻蝶入路或經(jīng)額(或翼點)入路手術清除腫瘤組織及陳舊性血性液體或凝血塊、壞死組織。
術后隨訪6月~3a,視功能改善率85.71%。10例在發(fā)病后1~3d內(nèi)手術,術后視力視野全部明顯改善;17例在3~7d內(nèi)手術者明顯改善13例,2例部分改善,1例無變化,1例惡化;8例7d后手術者明顯改善4例,1例部分改善,2例無變化,1例惡化。經(jīng)鼻蝶入路26例者23例明顯改善,2例部分改善,1例無變化;經(jīng)額或翼點入路9例者4例明顯改善,1例部分改善,2例無變化,2例惡化。術后眼肌麻痹及頭痛、惡心、嘔吐及電解質(zhì)紊亂均明顯緩解。本組病例無手術死亡,術后有5例并發(fā)一過性尿崩癥,7例伴輕度內(nèi)分泌功能減低癥狀,給予對癥處理后均緩解。病理顯示:無功能腺瘤21例,PRL腺瘤9例,GH 腺瘤4例,ACTH 腺瘤1例。
垂體瘤卒中的發(fā)生是一個較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機制不明,有學者認為可能與垂體特異的血供有關,增大的腫瘤壓迫供血血管,繼發(fā)性引起腫瘤和垂體前葉缺血、壞死[1],常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鞍旁壓迫綜合征以及垂體功能障礙。本組病例中有突發(fā)頭痛30例,腦膜刺激征陽性者5例,可能是由于硬腦膜受牽張或出血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所致。本組病例均有視力減退、視野缺損,14例伴有眼肌麻痹,考慮由于腫瘤出血后向鞍上、鞍旁壓迫,累及視交叉和第III、IV、VI顱神經(jīng)所致,7例意識不清是由于下丘腦受到損傷所致。本組22例出現(xiàn)低鈉血癥,考慮為抗利尿激素異常分泌綜合征引起的血鈉下降。
3.1 臨床診斷 對于臨床癥狀不典型的垂體卒中,減少誤診是能否正確處理該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患者劇烈頭痛后視力急劇下降,特別是伴顳側(cè)偏盲,應高度懷疑此病。
3.2 手術時機對視功能恢復的影響 對于手術的時機,目前存在爭議,Turgut[2]等對186例表現(xiàn)為單眼或雙眼失明的垂體卒中患者的回顧性分析認為1周內(nèi)手術治療對于視力恢復非常重要。Agrawal[3]等認為發(fā)病3d內(nèi)手術與7d內(nèi)手術預后無差別,但1周內(nèi)手術比1周后手術要好。而在本組病例中發(fā)病后1~3d、3~7d、7d后手術的視功能改善率分別為100%、88.23%、62.5%,表明急診手術較3~7d、7d后手術視功能改善顯著,此觀點與Chuang[4]一致。垂體卒中后影響視覺功能恢復的主要因素是視神經(jīng)受壓時間的長短、視覺損害的嚴重程度和視盤的改變。因此,認為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手術愈早效果愈好。
3.3 手術入路對視功能恢復的影響 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經(jīng)鼻蝶入路顯微手術是首選[5]。本組病例中開顱術后出現(xiàn)了5例尿崩癥,7例輕度內(nèi)分泌功能減低等并發(fā)癥,而經(jīng)鼻蝶入路術后未出現(xiàn),同時在視力、視野改善的有效率上也明顯優(yōu)于開顱手術。本組經(jīng)額手術后出現(xiàn)2例視功能惡化,考慮開顱手術創(chuàng)傷大、影響視交叉血供所致。同李家亮[6]等觀點一致。因此經(jīng)鼻蝶入路被認為是目前較為安全、有效的術式,但其不足之處為術野暴露不夠充分。近年來神經(jīng)內(nèi)鏡與神經(jīng)導航技術結(jié)合在經(jīng)鼻蝶入路鞍區(qū)手術中的運用,文獻中已有報道[7],此二者互相彌補不足,可以精準定位、擴大術野,能提高手術安全性及腫瘤全切率。
[1]Murad-Kejbou S,Eggenberger E.Pituitary apoplexy:evaluation,ruanagement,and prognosis[J].Curr Opin Ophthalmol,2009,20(6):456-461.
[2]Turgut M,Ozsunar Y,Basak S,et al.Pituitary apoplexy:an overview of 186cases published during the last century[J].Acta Neurochir(Wien),2010,152(5):749-761.
[3]Agrawal D,Mahapatra AK.Visual outcome of blind eyes in pituitary apoplexy after transsphenoidal surgery:a series of 14 eyes[J].Surg Neurol,2005,63(1):42-46.
[4]Chuang CC,Chang CN,Wei KC,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severe visual compromised patients after pituitary apoplexy[J].Neurooncol,2006,80(1):39-47.
[5]Ciric I,Rosenblatt S,Zhao JC.Transsphenoidal microsurgery[J].Neurosurgery,2002,51(1):161-169.
[6]李家亮,于春江.亞臨床垂體腺瘤卒中的臨床診治[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13):879-811.
[7]Ohhashi G,Kamio M,Abe T,et al.Endoscopic transnasal approach to the pituitary lesions using navigation system[J].Acta Neurochir(Wien),2001,143(5):5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