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明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高職院校的發(fā)展也非常迅速。1994年國家正式批準開辦五年制高職教育,相當一部分初中生也可以進入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入學門檻的降低,使高職院校中問題學生的比例也隨之增高。這部分學生主要表現為:入學成績差,行為習慣差,與教師、父母關系差,同學之間相互打架,逃學等。這些行為表現的背后與他們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和之前所受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關系。
隨著問題學生逐年增多,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問題引起眾多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和重視。問題學生是指個體發(fā)展?jié)撃芗鞍l(fā)展需要沒有得到應有的張揚,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教育對象。這樣的學生往往表現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違法亂紀行為,或經常違反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或學習成績差等等[1]。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來看,問題學生是指在思維模式、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方面與眾不同,他們大都不被學校、同學和社會所認同。[2]問題學生就是指學業(yè)、行為、心理、生理和情緒上存在著偏差與不足,并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3]。
問題學生的轉變工作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前途,也關系到高職院校自身的發(fā)展。作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研究討論問題學生背后的心理原因和問題學生轉變的方法,對做好全校學生工作有重要意義。
為了探究問題學生的成因,尋找轉變他們的路徑,筆者調查了部分五年制高職學生中的問題學生。從調查對象的分布上看,總體表現出男生多,女生少,低年級學生多,高年級學生少的趨勢。從日常表現看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自卑心理比較明顯,人際交往存在困難,耐挫能力較差。
問題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受社會認知的影響,他們認為進入高職學校就是學習一門技術,忽視理論與基礎學科的學習。二是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自制力差,仍然在約束和督促下被動學習。三是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適應高職階段的學習方式。
調查發(fā)現,造成問題學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問題學生總愛把自身的弱點與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對比,對比后心里失去平衡、心態(tài)消極。這時在學習、處事方面就不能放開,出現學習效率低,人際關系差,不愿參加班級集體活動等自卑表現。為了尋找心理滿足,達到暫時的心理平衡,他們就設法在另一方面表現自己,比如打架、抽煙。調查的問題學生中所有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中長輩及父母一方面對他們非常溺愛,另一方面對他們要求很高,但是由于父母教育程度的原因他們采取教育的方式普遍是專斷蠻橫。心理學研究發(fā)現溺愛型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般以自我為中心,自傲、依賴心理嚴重,獨立意識和能力不強。專斷專橫型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般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內向的性格和蠻橫甚至暴力的行為。調查還發(fā)現,這部分問題學生中有部分是單親家庭,這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每當教師與同學提起父母時,這部分同學往往會回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問題學生產生自卑心理。
問題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出現退縮、逃避、敵對等防御心理,很少主動和同學、老師接觸,以至于逐漸變得孤僻、冷漠、不合群、不信任他人,最后導致人際關系差。但調查發(fā)現,其實這部分問題學生的內心是渴望與人交往的。他們關心集體,但又怕參與后顯得無知而被別人笑話;他們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愿望,有得到周圍環(huán)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卻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憐憫。于是他們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很狹窄的范圍內,不同他人交往。對同學與老師的好意總擺脫不了被施舍的感覺,在心靈深處設置了一道屏障,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即使與他人交往,也常帶著強烈的戒備心理,總是有意無意地與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
問題學生的耐挫力較差。在校園活動中,問題學生屢屢經歷失敗和挫折,如得不到老師關注,參加活動得不到獎,沒有特長等。久而久之,學生在成敗歸因上存在著障礙,他們傾向于把自己的失敗歸于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內部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爾的成功歸于運氣、任務容易等不穩(wěn)定的外部因素。另外問題學生長期得不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肯定和愛護,在校園與班級活動中常遭排斥、歧視,歸屬、接受、支持和愛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自我價值感和社會安全感便出現了危機,這樣便形成高度自卑、敵對、偏執(zhí)等各種心理體驗,從而導致課堂上的破壞行為、敵意行為、消極情緒,以及對其他學生,甚至對整個學校的否定態(tài)度。最終導致問題的發(fā)生。
及早了解和關心入學新生,是減少問題學生出現的前提。學生管理者可以設計一份新生檔案調查表,一般在學生進入學校三周左右已基本適應學校生活的情況下進行調查,這樣了解下來的情況比較真實。學生檔案表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基本信息情況,包括基本情況、家庭情況、成功與失敗經歷、自我評價情況、當前困惑與煩惱、現狀、個人優(yōu)勢與劣勢,在校目標。第二部分通過心理測試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可以選擇兩份可信度比較高,應用范圍比較廣的問卷。一份是由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樊富珉、王建中修訂的《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PI)》。通過這份量表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對于早期發(fā)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能提供及時的幫助和必要的治療。第二份量表可以選擇由上海鐵道醫(yī)學院吳廣源引進修改的《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具有內容廣、反映癥狀豐富、能準確反映心理的病情與嚴重程度特點。通過這個量表可以了解學生在人際關系、憂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zhí)、精神病性、睡眠及飲食狀況。這項工作完成后,管理者基本能對全校新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發(fā)現有問題的學生也能及時干預。
加強制度教育,是防止問題學生出現的基礎。學生出問題有一個從偶然到必然,從輕微到嚴重的過程,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就應該認真做好預防工作。學生入學后,馬上學習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并進行測試,檢驗學習效果。同時開學初可以邀請法院少年庭庭長舉行法制教育專題講座,組織班級召開法制教育班會,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遵守校紀校規(guī)、做文明學生的重要意義,明白違紀違規(guī)違法的嚴重后果,從而預防學生在行為上出現問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生管理者可以同時把之前轉變的問題學生邀請到學校給新生談談他們在校的歷程,讓新生感悟到整個學校生涯可能經歷的各種歷程,充分看到自己可能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從而對自己的校園生活有一個初步的規(guī)劃。
對于已經出現問題的學生,管理者應該本著嚴肅慎重的態(tài)度和犯了錯誤就必須讓學生承擔責任的原則,分析學生產生問題的根源,提出整改的措施和辦法。對于問題特別嚴重的學生,則會同系主任、學生及家長座談,對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大家心里都有個認識,同時給予犯嚴重錯誤的同學處分。處分一律采取書面方式,并做好記錄檔案。而宣布處分的方式則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必須全校通報,有的可能只需要系部和本人知道。特別是處理像涉及個人隱私的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應該小規(guī)?;苊飧嗳酥?,以減輕問題學生的心理壓力,對日后的轉變也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處分學生不是目的,而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方式,轉化問題學生,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錯誤,從行動上改正錯誤,才是根本的目的。而轉化問題學生是一個長期艱苦的工作過程,為此,管理者要用愛心與自身的人格去教育轉化學生。
管理者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充分的尊重他們。請他們到辦公室,主動邀請他們坐下,然后共同談論學生面對的問題。管理者在談論前,可以先調閱學生之前檔案中填寫的情況,對這個學生有個初步的認識,這樣很快就會與學生形成良好的關系。同樣,管理者應該把學生當成朋友,在談話中充分尋找并提出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讓問題學生產生信任感,為轉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對于問題學生的愛,更多的應該從一些細節(jié)方面入手,如對于單親家庭,管理者應該更多地從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入手,如記住該學生的生日,并且在生日時送上祝福。
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有很大的熏陶感染作用。這雖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卻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身正”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教師要為人師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個性教育學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學生不遲到,自己就應該在上課鈴響時到。做不到的事就不說,說到就一定要做到。教師的這種示范表率作用在學生的身上會轉化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動力,教師也能在學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比如我們跟問題學生約好什么時間談話,自己最好提前5分鐘到,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人格,這無形中也會對學生的轉變起到積極作用。
問題學生的轉化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如果從心理上轉變,卻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新的生活方式,那這部分學生很有可能會重返問題學生。為此,學校應該主動給問題學生提供一個新的校園生活方式。某問題學生曾多次違反校紀校規(guī),處分達到留校察看,在筆者接觸這個學生后,積極主動轉變該學生,發(fā)現該同學籃球水平比較好,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就申請讓這位同學加入學生會體育部,跟其他同學共同組織全?;@球比賽等活動,事后發(fā)現這位同學對自身的要求高了,日常也能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結交的同學面也廣了。在對問題學生的轉變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尋找問題學生擁有的優(yōu)勢,然后通過各種學生組織,讓他們在組織中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真正意義上擺脫問題學生這頂帽子。
在任何學校中,問題學生總是會存在的,作為學生管理者,應該直面問題學生,不要怕這類學生的出現,應該主動積極地去預防與轉變,而不是出現問題后才去制止。
[1] 袁振國.當代教育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12.
[2] 楊懷甫.對當代問題大學生個性缺陷的若干思考[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122-125.
[3] 薛浩.高校問題學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蘇教育,2005(3):4-5.
[4] 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夏丏尊,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