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紅
摘要:新聞從業(yè)者記者的基本素質是多方面的,我認為主要有三點:煉就一雙新聞眼;忠實地用事實說話;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記者;新聞事實;基本素質
煉就一雙新聞眼
事實客觀存在,但有些事實要去發(fā)現(xiàn)它、把握它,則需要一雙敏銳的眼睛,即所謂的新聞眼。西方新聞界有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迪姆士·泰勒一個故事:他剛做新聞記者時,報社安排他去采訪當時一個著名女演員的首場演出,結果到劇場后他發(fā)現(xiàn)演出卻被取消,就沒多問、多想,回去休息了。當晚,編輯告訴他:其它各報都在頭條位置刊登了這名女演員自殺的消息。像這樣的女演員首場演出取消,本身就是新聞,深挖下去,可能還有重大新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新聞敏感對于記者來說何等重要。培養(yǎng)新聞眼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首先要具備新聞理論的知識,比如什么是新聞,什么不是新聞,當具備了這些知識之后就可以煉就自己的新聞眼了。
“胸中有全局,眼中出新聞”,要與時俱進,隨時了解各個時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個不讀書不看報,對政治缺乏興趣,對國際國內大事不夠關心的人是培養(yǎng)不出新聞敏感的。新聞記者首先必須是一個“政治家”。心中要裝一把尺子,這就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任何時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都是新聞報道工作的重心。只有熟悉黨的政策,才能夠用政策的尺度去衡量所看到的,或者當發(fā)現(xiàn)一件新鮮事物時才能放到政策的高度去認識和判斷;同時更要了解政策在貫徹過程中群眾的反映,存在的問題等。也就是常說的“吃透兩頭”。只有這樣,才會發(fā)現(xiàn)新聞、鑒別新聞,分清什么是寶貝,什么是石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時多閱讀,重點學習好新聞是怎么寫的,如何切入,當下次你遇到同類型事件的時候,就是個很好的啟思。具體工作中,還可采用比較法,也就是對素材一個篩選、比較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知道許多事實中哪一件新聞價值最大。確定新聞主題也要運用比較的方法,“淘金”“剝皮”,幫助記者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抓住有新聞價值的東西。比如想反映這些年黨的惠農政策好,就拿過去和現(xiàn)在比,衣食住行用,通過比較,,想要反映的主題自然一目了然。
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是站在時代船頭的瞭望者,具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是一個“消息靈通人士”,具備廣泛的人脈資源,擁有自己的“材料筐子”和“信息寶庫”,一個記者,無論是在采訪現(xiàn)場還是在生活休息,都應當隨時處于采訪狀態(tài)之中。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研究和分析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現(xiàn)象,積累各種各樣的素材和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早日煉就一雙新聞眼。
忠實地用事實說話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正在發(fā)生的重要事實的報道。用事實說話是新聞寫作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新聞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記者要敏銳地去發(fā)現(xiàn)事實,還應當包括對事實的認識要比別人更善于透過現(xiàn)象見到本質。
例如,某市工商所工商人員對他熟悉的記者說,接到舉報,有人出售假冒產品,他們將對其進行突擊檢查,希望記者能夠一同前去現(xiàn)場采訪。
這名記者就是跑這條專線的,當即答應現(xiàn)場采訪。到了那家小商店,檢查人員找出了兩包過期的蛋糕和兩瓶沒有出廠標志的“劍南春”酒。沒等店主解釋,兩名執(zhí)法人員帶走了這些商品,以此作為證據(jù)并開據(jù)罰單:兩樣非法食品共罰款8000元!
第二天,記者采制的《昨日,工商人員突擊檢查假冒食品》播發(fā)了。這則看似正規(guī)的新聞播發(fā)后,并沒有起到不良反應,過去也就過去了,可是事件的真相卻是,酒不是假酒,只是商標被店主的孫子撕去玩了;那兩包過期食品不是他們經營的,是幾天前店主老伴從蛋糕房為孫子買的,沒吃完放在那兒。至于罰款,原因在于店主的兒子舉報過檢查者的一個親戚在他老家村子里開了個廢舊輪胎煉油廠,污染了村里的環(huán)境,被環(huán)保局罰了8000元。那人氣憤不過就找到了工商所的親戚,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這件本來是泄私憤的事兒,卻把記者拉扯了進去,使記者連同媒體都成了他們的幫手,制造了一起不大也不算小的冤情。此事,難道不能引起我們的新聞記者認真反思嗎?
因此,作為記者要對采訪對象、所采訪的事件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多角度多方面看待采訪主體,也就是經常說的,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一事當前,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處理新聞中的所有情況,使自己所采寫的新聞達到準確無誤,真正地用事實說話,還原事實真相,這樣,社會上的投機分子就無機可乘。
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作為記者,除了要當好歷史記錄者,還要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報道主體和服務對象,自覺做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記者的“根”應該深深扎在基層,扎在群眾之中。好的新聞作品都是在新聞現(xiàn)場抓來的,靠兩條腿跑來的。正如優(yōu)秀記者陳中華所說,“三貼近”是記者基本功,真正的“三貼近”,不是硬拉著,不是被推著,更不是被逼著,而是用真情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是同采訪對象貼心、貼感情,心靈交融、情感共鳴。
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還對一些不宜公開發(fā)表,或暫時不能公開宣傳,但對黨和政府部門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情況,以“內參”的形式反映。“內參”就是內部報道、內部參考。采寫“內參”要緊跟時代脈搏,把握全局,深入基層了解詳細情況,煉就火眼金睛識別真金的本領,善于從紛繁復雜的事物中篩選出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素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寫成“內參”,盡快反映給有關領導。
對一些群眾反響大、影響全局性工作的反面典型,不宜公開報道的,可用內參反映、批評和揭露,促進問題及時解決。
記者要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除了寫好報道外,對這一形式也應充分掌握,運用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