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世界的9.11事件之后,當時的總統(tǒng)布什面向美國民眾發(fā)表了一篇演講,其中說道:
“今晚,我請求你們與我一道為痛失親友的人們祈禱、為流離失祜的兒童祈禱,也為所有安全和保障受到威脅的世人祈禱。我祈禱他們能得到神的安撫,正如世代流傳的《詩篇》第23首所書:‘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br/> 在西方國家,《詩篇》中的第23首可謂家喻戶曉。這篇演講便意在用其中深入人心的詩句為悲痛的國民帶來慰藉和希望。
《詩篇》出自《圣經(jīng)》。收有150首詩歌的《詩篇》便是《舊約》里五部詩歌智慧書之一,主題是贊頌上帝。其中,詩篇第23首相傳是大衛(wèi)王根據(jù)自己早年牧羊的經(jīng)歷,融入對上帝的虔誠之心而作的詩歌,被稱為“牧羊人心中的北斗星”。英國圣公會在1928年將其收錄到公禱書后,這一詩篇得到了廣泛傳誦,變得膾炙人口: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lǐng)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蘇醒,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shè)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詩篇》第23首共有六小節(jié),第一節(jié)開門見山,使用暗喻將詩中的核心意象和盤托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圣經(jīng)》中多次將上帝和耶穌喻為牧者,將基督徒喻為羔羊和羊群,這種生動的比喻來源于生活。在古巴勒斯坦,牧羊條件與現(xiàn)代英美不同,當?shù)貧夂蚺c環(huán)境惡劣,羊群離了牧者便無法生存,由此詩人肯定了上帝全權(quán)掌管我們的生命與命運,也肯定了人對上帝的完全依靠??偟膩碚f,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牧羊人一天之中為滿足羊群需要而忙碌的畫卷。暗喻將一個個具體的意象化為與上帝相關(guān)的生動形象和圖景,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心中牧者(上帝)的崇敬、感激和眷戀之情。這首贊美詩修辭精妙,感情充沛,令人乍讀便生平和喜樂之感。
朱光潛曾說:“詩好比一株花,哲學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西方詩比中國詩深廣,就因為它有較深廣的哲學和宗教在培養(yǎng)它的根干?!薄对娖返?3首就體現(xiàn)了這種由深厚的宗教感情生發(fā)而來的深廣感。正是這種深廣,使它雋永而成經(jīng)典。
既為“經(jīng)典”,總是要不斷被后人引述?!对娖返?3首被引述和闡釋的方式多種多樣,在文學、音樂和影視等領(lǐng)域都多有引用和闡發(fā)。
歷來都有許多文學創(chuàng)作者將其鑲嵌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借其光采。其中,“死蔭的幽谷”一句一直以來都有大量文學影視及音樂創(chuàng)作圍繞它來展開,或是借它來點睛。如《簡·愛》中男主角殘疾后對簡·愛傾訴衷腸時說道:“神的審判照舊進行,大禍頻頻臨頭。我被迫走過死蔭的幽谷……”寫出了羅切斯特對上帝的懺悔之情,也引出下文對簡矢志不渝的語句;《小婦人》中,描述貝絲去世的第四十章則直接叫做“死蔭之谷”(the valley of the shadow),這一章悲傷而又不失平和,道出了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在至親離世之時的絕望與希望。
“福杯滿溢”(my cup runneth over)常被用來形容在上帝恩賜下的滿足與感恩之情,不過也有例外。如大型網(wǎng)絡(luò)游戲《魔獸世界》中,血王子議會的經(jīng)典臺詞便是:“我杯滿溢!歡飲痛苦!血將漫流!”“重塑經(jīng)典”,將祝福換成了詛咒,別有意味。
《詩篇》第23首也常被改編為禮拜歌曲和古典音樂,如德國大作曲家巴赫曾為清唱劇作《主是我的忠實牧人》,美籍意裔作曲家保羅·克萊斯頓的《詩篇第二十三首》等等。
及至現(xiàn)當代,對其進行改編和引用的通俗歌曲更是不勝枚舉,如美國作曲家喬納森·利亞斯的《寬恕》等,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較為前衛(wèi)流行的音樂對《詩篇》第23首的頻繁引用。結(jié)合各種當代音樂流派(如搖滾、R&B、靈魂、新世紀等等),訴諸更富表現(xiàn)力的樂器,其中既有表達虔誠之心的,也不乏借此表現(xiàn)當代人身處當代社會中時迷惘、幻滅甚至叛逆主題的,體現(xiàn)《詩篇》常讀(唱)常新的特點,如:美國朋克搖滾組合后裔樂隊的《錘頭》(Hammerhead)與美國搖滾女詩人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特權(quán)》(Privilege)等等。《特權(quán)》極具搖滾特色,節(jié)奏鮮明,富于感情。歌詞前半部分寫靈魂的苦痛,生活的無望,接著是引用了《詩篇》第23首全篇的念白,呼喚上帝的憐憫和救助,但對上帝的呼喚卻更突出了一種絕望和無助之感。而值得注意的是,歌詞中同時也因?qū)戇M了“流行”但“不敬”的禁忌語而頗具爭議。
或許因為《詩篇》第23首在基督徒心中的撫慰與療傷作用,到了20世紀,在英語國家,《詩篇》第23首開始經(jīng)常用在葬禮儀式上,這點在大量影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如《海上鋼琴師》中,海葬主角1900的繼父這一幕中,牧師讀的便是這一首。另外在與死亡或死刑犯有關(guān)的電影片段中也常出現(xiàn)這首詩作為禱詞,如《綠里奇跡》和第四部《終結(jié)者》中犯人在行電刑前的禱詞,《范海辛》中,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在吸血鬼舞會上被丟入火堆前,呼喊的也是“死蔭之谷”一句。
以上影視對《詩篇》第23首的引用或是一句或是幾句,都是驚鴻一瞥,真正能體現(xiàn)《詩篇》第23首精髓的,或當推電影《大衛(wèi)與拔示巴》中格里高利·派克對大衛(wèi)王的演繹。《詩篇》第23首被用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大衛(wèi)王憑此歌抒發(fā)出他把耶和華神作為“牧者”的敬畏心理,以及知罪悔改、從此走耶和華啟示的義路和“永遠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的強烈愿望。這個段落中的豎琴彈奏,以故事畫面中音樂的形式出現(xiàn),時斷時續(xù)。與此同時,特寫鏡頭多次表現(xiàn)琴弦的影子映在大衛(wèi)痛苦的臉上,暗示出主人公內(nèi)心的搏斗和從罪惡中掙扎出來的愿望。結(jié)合了歷史典故和音響聲光,詠唱《詩篇》第23首的鏡頭令人心神俱為之而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