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牛津訪學已經有些時日了,覺得應該寫些文字來總結自己的感悟。動筆之前瀏覽了許多網頁,也拜讀了不少文章,看到的大多是贊美辭,或追思歷史傳統(tǒng),或敬仰深奧學術,諸如貴族氣息、思想光芒、知識榮耀等詞匯一再重復,感覺似乎是歌頌一位必須頂禮膜拜的耄耋老者,讓人頗想敬而遠之。其實,介紹文章大可不必這樣嚴肅。筆者更傾向于選擇輕松幽默的方式,通過閑談七個關鍵詞,來展示稍顯世俗,卻也更加真實的牛津大學。在這八百多年的歲月長河里,流淌的不僅是神圣學術,也有凡人的喜怒哀樂和恩怨情仇。事先需要聲明的是,筆者并非專攻牛津校史的專家,對英國高雅文化的了解也不夠透徹,只是以世俗過客的視角來記述。如有讀者覺得不妥,敬請繞開此文。
五、別具一格的考試
牛津大學素以“刁鉆古怪”的入學面試題目聞名,譬如:你夠酷嗎?草莓為什么是紅色的?此刻牛津大學上空有幾架飛機在飛?若有3個漂亮裸女站在你面前,你會選哪個?你的選擇與經濟學有關嗎?(哲學政經系考題,俗稱PPE)??脊俪姓J,沒有學生能在幾分鐘之內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當然考官也不指望他們能做到。這些題目意在測試學生的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和導師討論問題的技巧。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場面試是,學生被要求現場做一件令考官驚詫的事情,這位考生于是突然摸出打火機,點燃了考官正隨手翻閱的報紙……
如果說上述考題還能讓學生應付,但有些富于個性的面試考官則讓人大跌眼鏡。譬如,有考生進入面試房間后,看到一位邋遢的哲學教授,沒有穿鞋,襪子上還有很多破洞,大腳趾裸露在外,空氣中彌漫著特殊氣味。碰到這種尷尬場面,考生最好強作鎮(zhèn)定,不要流露出任何不滿或錯愕的表情。幸運的是,這類場景并不常見。絕大多數考官非常和藹,甚至會邀請考生邊喝咖啡邊作答。
為滿足考生的需求,傳授面試秘訣的培訓公司便應運而生了,譬如大名鼎鼎的Oxbridge Applications,他們已經找到從申請過程每個階段掙錢的方法。在2011年,最昂貴的單項服務為3800英鎊,包括聘請一位曾擔任過考官的教師提供私人咨詢。如果學生拿到了錄取通知,還要再支付2000英鎊的“成功費”。由此看來,步入名校殿堂的道路有時也少不了金錢來奠基。
為擠進一流學府,莘莘學子無不絞盡腦汁,但即便有幸被錄取,入學后的考試無論內容還是形式,依然讓學生大傷腦筋。牛津大學有專門的考試機構(Examination School),為了顯示嚴肅性,所有進入這里的考生必須鄭重裝扮:四方帽、白襯衫、黑袍(本科生的類似小馬甲,研究生的長過膝蓋)、黑皮鞋、黑襪子。此外,考試頭幾天,胸前要戴白色康乃馨襟花,考試中段戴粉紅色,尾段則戴紅色。等熬過這一系列折騰,考試的最后一日異常熱鬧,一些學生聚在考場外,用鮮花和歡呼來迎接出來的考生。有些時候由于學生宣泄得太過火,往往要出動保安來維持秩序。
六、瘋狂的學生時代
牛津的酒吧和夜生活一直非常豐富。學生如果不嚴格自律,很容易將光陰耽擱在尋歡作樂中。近年來,學生的瘋狂行為頻頻被媒體曝光,引來輿論的廣泛批評。這一切可以從五朔節(jié)的跳河行為說起。
每年的5月1日是英國傳統(tǒng)的五朔節(jié),主題是慶祝春天的來臨。不知何時起,在這一天早晨,經過一夜喝酒狂歡的學生,紛紛從高約8米的莫德林橋上跳入查韋爾河(泰晤士河在牛津的別稱),以此來宣泄青春。2005年,由于干旱,河水深度不足一米。盡管當地警方在橋上安設路障,試圖阻止學生,但仍有一百多名醉醺醺的學生無視警告,爬過障礙物,尖叫著跳下河去。誰也未曾料到,河底有一些廢棄的自行車等雜物,因水淺而殺傷力巨大。結果40人相繼摔傷,十幾名重傷者被送往醫(yī)院急救。此次公費醫(yī)療共花去納稅人50000英鎊。很多女生本來想爭奪“五朔節(jié)王后”花冠,結果卻身纏繃帶,躺在了病床之上。整場鬧劇以災難收場。隨后,每年的五朔節(jié)早晨該橋會被例行封閉。筆者特意于今年5月1日早晨冒雨前去確認,果然看到近百名警察嚴陣以待。為了確保學生的安全,他們要從凌晨3點半堅守崗位到上午9點,還要忍受不少酒醉學生的辱罵,著實讓人同情。
眾所周知,歷史上曾有不少富家子弟來到牛津,以酗酒賭博、眠花臥柳等方式充實著自己的學習大綱。近年來,低俗荒唐的學生行為似乎有卷土重來之勢。2010年10月,女子曲棍球隊舉行名為“嬰兒與年輕母親”的入會儀式,新丁被迫穿著尿布滿地打滾,并忍受被人用奶瓶灌酒、舐吃食物等折磨。扮演壞媽媽的師姐則站在旁邊,一邊吸煙,一邊破口大罵。2011年1月,據BBC報道,為了獲得價值2000英鎊的免費旅游機會,上百名來自牛津、劍橋的學生在法國的滑雪勝地不僅上演“冰上脫衣秀”,還吃帶有尿液的雪。上述相關照片被傳到網上后,天之驕子的尊嚴喪失殆盡,英國社會為之嘩然,紛紛指責學生的品行墮落。
有損學校名譽的事情從不間斷,讓人不得不思考背后的深層原因。筆者以為,除了學生本身的道德素養(yǎng)外,也和大學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系。每個人初到牛津,遠觀之時都會贊嘆這片如夢似幻的尖塔,但走近之后,便會發(fā)出最為普遍的怨言:交通太差!噪音太強!恰如20世紀著名詩人W·H·奧登的原話:“牛津城純粹是個地獄。它跟紐約相比,要擁擠5倍,交通噪音要高6倍。”等到進入學院內部,就像進了中世紀的修道院,在引發(fā)思古情懷的同時,也給人一種荒蕪滄桑的感覺。耐不住寂寞的年輕人很容易做些出格的事情來尋找樂子。幾個月來,筆者穿行于校園之中,看到無數的自行車被偷走車輪或車座。牛津《新生手冊》對此也毫不避諱,聲稱如果一輛新車不被偷是極不正常的。更有一次,我和幾位朋友吃完晚飯出門,撞見幾個醉醺醺的學生對著自行車小解,完事后還對著路人大呼小叫,擺出一副勝利者的姿態(tài)。最讓人無語的是,那些遭到玷污的自行車是我們的。
七、與“孔方兄”的愛恨情仇
筆者看到不少文章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1996年,富商賽義德(Wafic Said)打算向牛津大學捐贈1400萬英鎊,用來創(chuàng)辦商學院,這對于經費不足的牛津大學來說無疑頗具誘惑,但學校管理委員會卻以259票對214票做出了拒收決定。理由是牛津大學一向主張治學為社會服務,甚至為此在相當長的時間沒有開設商業(yè)課程,因為這是充滿銅臭的謀利學問。剛讀到這則故事時,我也為牛津人的書生意氣而擊節(jié)贊嘆。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我驚訝地發(fā)現此類文章似乎都忽略了后續(xù)事實。當年歲末,以“賽義德”命名的商學院(Said Business School)還是成立了,一座現代化大樓在牛津中心區(qū)拔地而起?;仡櫘敃r的軒然大波,商學院官方網頁在“歷史介紹”欄目中也是閃爍其詞。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座2001年才全面招生的商學院很快就躋身世界一流行列,似乎正應驗了“識時務者為俊杰”這句古話。面對牛津人對“孔方兄”欲拒還迎的曖昧態(tài)度,賽義德倒也并不計較,迄今已累計捐助7000萬英鎊。
實事求是地說,牛津“不差錢”的歷史早已過去。書生式的清高與迂腐逐漸將大學帶入窘境。據學校財務部門2001年的統(tǒng)計結果,教育經費連續(xù)多年赤字,缺口高達2330萬英鎊。雖然有些學院比較富有,但更多的則是捉襟見肘、艱難度日。2008年,因為經濟問題,Green學院與Templeton學院合二為一;2009年,Pembroke學院瀕臨破產……而這些狀況似乎是許多牛津人不愿承認的。
更糟糕的是,雖然一些有識之士決心改革,但卻招致傳統(tǒng)勢力的廣泛批評和阻撓。2010年1月,校長彭定康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從個人的角度,他希望取消英國本土學生學費最高限額的政策。很快,校報便在網站頭條批評彭定康的想法“非?;闹嚒保^而在紙質刊物發(fā)表諷刺漫畫:左側校務長佝僂著身體向彭定康詢問如何籌措經費,右側彭定康大呼“學費、學費”,不僅面目可憎。胸前還用鐵鏈掛著寫有“彭定康”的木板。改革的僵局到底何時破冰,我們不得而知,但危機似乎越來越緊迫了。據BBC報道,在2012年3月,由于經費緊張,人文學院近百個教授職位面臨裁員窘境,特別是古典語言文學等傳統(tǒng)學科,除非有9000萬英鎊的捐款到位,否則岌岌可危。
總之,作為英語世界最古老的大學,牛津大學一直是令全球人矚目的高等學府。在牛津的學于中,已經出現了至少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0位外國首腦,6位國王,英國歷史上的41位首相有30位畢業(yè)于此。但學校的現實窘境卻令人沮喪。由于國家資源的相對衰落,墨守成規(guī)所帶來的嚴重弊端,如今的牛津很像是衰落的貴族,正艱難跟進時代的步伐。不過,筆者相信,只要牛津大學秉持追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為傳統(tǒng)積習所累,銳意改革,定會有光輝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