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龍
(柳河縣林業(yè)局紅石林業(yè)工作站,吉林 柳河 135300)
實生苗苗木由種子萌發(fā)而成,發(fā)育階段年幼,有較大的可塑性。苗木有完整的根系,生長發(fā)育健壯,抗逆性強。實生苗壽命長,能形成較穩(wěn)定的林分。苗木適應性強,后期生長快,木材結構均勻、緊密,力學性質好。實生苗群體大,變異多,容易獲得新品種。
1.1 實生苗繁殖容易,產苗量多,可以進行大面積人工造林。就目前而言,各地造林用苗主要是實生苗。特別是一些變異性可控制蝗蟲品種,或那些還不能經無性方法繁殖或用無性方法大量生產苗木不經濟、不實際的樹種,都宜應用實生苗造林。
1.2 在培育優(yōu)良果樹品種觀賞樹木時,常在苗圃先培育實生苗,用作嫁接良種果樹或優(yōu)良觀賞樹木的砧木。
1.3 有性繁殖培育的實生苗,由于分離引起變異,可從中選育出新的品種,培養(yǎng)成優(yōu)良無性系。
2.1 種子的休眠。植物種子休眠是指任何有生命力的種子,由于某些內在因素或外界條件的影響,使種子一時不能發(fā)芽或者發(fā)芽困難的自然現(xiàn)象。它是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植物適應特殊外界環(huán)境而保持物種不斷發(fā)展與進貨的生態(tài)特性。
2.1.1 短期休眠。又叫被迫價格休眠。是由于種子成熟后得不到發(fā)芽所需要的基本條件,種子不能發(fā)芽而被迫處于休眠狀態(tài)。一旦有了萌發(fā)的條件,種子便很快就能萌發(fā)。由于被迫休眠是環(huán)境條件造成的,因此又稱為外因性休眠。
2.1.2 長期休眠。又叫深休眠、生理休眠或機體休眠。種子成熟后,如不加特殊的處理,即使給其萌發(fā)的條件,仍然不能萌發(fā)或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萌發(fā)。
2.2 影響種子休眠的因素
2.2.1 種(果)皮引起的休眠。種皮(或果皮)堅硬、致密或有油脂或蠟質等,種子不易透水、通氣或產生機械約束作用,阻礙種胚發(fā)育突破種皮(或果皮)向外伸長,致使種子處于長期休眠狀態(tài)。
2.2.2 萌發(fā)抑制物引起的休眠。是由于各實內含有萌發(fā)抑制物質,可以抑制胚的代謝作用,使種胚處于休眠狀態(tài)。
2.2.3 種胚未成熟引起的休眠。有些樹木種子,其外部形態(tài)雖然已表現(xiàn)出成熟的特征,但種胚發(fā)育不完全,經一定時間的后熟,才能萌發(fā)。
2.2.4 生理原因引起的休眠。有些樹木種子,形態(tài)已經成熟,種胚在形態(tài)上也已發(fā)育完全,但生理上某些變化尚未完成,影響種子的萌發(fā),形成休眠狀態(tài)。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這些種子的休眠就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2.3 解除種子休眠的途徑
2.3.1 被迫休眠的種子,給其適宜的萌發(fā)條件,種子便會順利萌發(fā)。
2.3.2 因種(果)皮引起的休眠,應設法將種(果)皮打碎或弄破,使之通氣、透水,便可萌發(fā)。
2.3.3 由于抑制萌發(fā)物質或生理原因引起的休眠,可將種子置于一定的低溫、濕潤條件下層積處理,以降低或消除抑制物質的含量,促進種子完成一系列生理變體,加速種子萌發(fā)。
2.3.4 快速處理方法打破種子休眠,常用的方法包括藥劑處理、電離輻射處理和激光處理等。
3.1 水浸催芽。用水浸種催芽是最簡單的催芽方法,適合于被迫休眠的種子。目的是使種皮軟化,種子吸水膨脹,加速酶的活動,促進貯藏物質的轉化,供給胚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浸種用水量一般為種子容積的3倍,浸種時要不斷攪拌,特別是高溫浸種更應不停地攪拌,直至水溫下降至不燙手為止,然后冷卻至規(guī)定的時間,在浸種期間每廳換水1-2次。
3.2 變溫催芽。具體方法是在種子水洗消毒后,采用45℃溫水浸種,將浸好的種子與2-3倍的濕沙混合拌勻,然后置于室內架好的木板或火炕上,攤平,鋪厚約20-30厘米,進行高溫處理,使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30-35℃范圍內,而種沙溫度控制在20-25℃,每天翻動3-4次,當有50%的種子胚芽變成淡黃色時,即轉入低溫處理,使種沙溫度維持在0-5℃之間,濕度在60%左右,每天翻動2-3次,等數(shù)天后種胚由淡黃變成黃綠色,大部分種子開始裂嘴露白時,即可播種。
3.3 層種催芽。即將種子與濕潤物混合或分層交替旋轉于一定的溫度、濕度和通氣條件下處理種子,促進種子解除休眠,迅速萌發(fā)的一種方法。層種處理過程中軟化了種皮,增加了透性和吸水膨脹能力。特別是那些由于胚組織滲透性弱的種子,萌動時常因氧氣不足,呼吸困難而不能萌發(fā)。而在層積時,低溫條件下氧氣溶解度增大,保證了胚萌動時對氧的需要,從而為解除休眠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外,層積還能使種子內含物質發(fā)生變化,存在于種子內部的脫落酸等發(fā)芽抑制物質轉化或減少,而赤霉素等生長物質有所增高,有利于種子的萌發(fā)。對于需要生理后熟的種子,層積過程中,胚明顯地長大逐步完成后熟過程,使休眠終止;二是種子層積過程中,種子內部發(fā)生一系列生理變化,有助于種子的萌發(fā)。
3.4 化學藥劑催芽。某些化學藥劑(如小蘇打、對本二酚、溴化鉀)、微量元素、植物生長刺激素(赤霉素)、類似生長素(吲哚丁酸、吲哚乙酸、萘乙酸)等溶解浸種,可以解除種子休眠,加快種子內部的生理過程(酶的活動、養(yǎng)分轉化、胚的呼吸作用等),促進種子萌發(fā),具有催芽的功效。
4.1 播種方法
4.1.1 條播。按一定的行距將種子均勻地播到播種地的播種方法,是應用最廣泛,適合多種樹種的播種方法。優(yōu)點是:苗木有一定的行間距離,便于土壤管理、施肥、苗木保護和機械化作業(yè),作業(yè)的工效高。比撒播省種子,通風透光條件好,苗木生長健壯質量好;起荔枝方便。缺點是苗木集中成行,發(fā)育不太均勻,單位面積產苗量較低。
4.1.2 撒播。是將種子均勻地撒于播種地上的播種方法。優(yōu)點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單位面積產苗量高;苗木分布均勻,生長整齊。缺點是苗密度大,通風透光條件差,苗木生長不如條播和點播;苗木分散生長,株行距不整齊,不便于管理和機械化作業(yè);用種量大,管理用工多,育苗成本高。
4.1.3 點播。是按一定的株、行距控穴將種子播于育苗地的方法。點播的株行距應根據樹種特性和育苗年限來確定,種子宜橫放,且尖端朝同一方向,出芽快、整齊,株距均勻。
4.2 播種地的管理
4.2.1 覆蓋。是在播種地上用作物秸稈、草類等物加以覆蓋,以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土壤板結,減少灌水次數(shù),抑制雜草生長,避免烈日照射,大風吹蝕和暴雨擊濺,調節(jié)地表溫度,防止凍害和鳥害。
4.2.2 土面增溫。是應用土面增溫劑噴灑播種地,以達覆蓋地面、增溫、保墑、抗旱、壓堿、抗風、防霜的目的。
4.2.3 灌溉。種子萌發(fā)需要的一定的水分,因此播種地必須保持濕潤。另外,一些小粒種子,因覆土較薄,幼芽出土前也必須進行灌溉,否則,將因天旱、土干使種子無法發(fā)芽出土。
4.2.4 松土除草。播種地土壤板結,會大大降低場圃發(fā)芽率。所以,當土壤發(fā)生板結時,應及時進行松土,以消除幼芽出土的阻力。同時還及時消除播種地的雜草。
4.2.5 防風防沙。播種地有時由于防風林設置不當或圃地風沙太大,給幼苗造成災害。因此可在播種地周圍及中部設置防風障,與主害風垂直,間距以使風速降至起沙網速以下或不發(fā)生風折為準。
[1]王慶成,王政權,李國江,羅傳文.苗木規(guī)格質量與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林生長的關系[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1年S1期.
[2]殷秀琴,仲偉彥,王海霞,陳鵬.小興安嶺森林落葉分解與土壤動物的作用[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3]曹立.柑桔育種實踐中實生苗的培育[J].中國南方果樹,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