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慧 王黎玲
(1 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yī)院 泰和343700;2 江西省泰和縣計劃生育指導站 泰和343700)
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疾病,可見于50%左右的足月兒及80%以上的早產(chǎn)兒,占住院新生兒的40%左右,國內(nèi)有報道其發(fā)病率占新生兒常見疾病的首位[1]。近幾年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患兒不斷增多,且入院時總膽紅素水平居高不下,如不及時控制病情,很可能出現(xiàn)膽紅素腦病。筆者選擇總膽紅素水平較高的患兒為對象,探討靜脈用人免疫球蛋白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實用新生兒學》[2]第3 版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選擇2007 年1 月~2011 年12 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新生兒96例,男66 例,女30 例,日齡1~23 d,胎齡37~41 周,出生體重2.5~4.0 kg,入院時血清總膽紅素濃度342.23~459.00 μmol/L,直接膽紅素、肝功能正常,無明顯溶血、感染、遺傳代謝性疾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8 例,治療前血清總膽紅素為(393.67±51.44)μmol/L,對照組48 例,治療前血清總膽紅素為(398.27±49.73)μmol/L,兩組患兒均為母乳喂養(yǎng),兩組病例日齡、胎齡、出生體重、性別、治療前血清膽紅素水平,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均無顯著差異(P >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雙面藍光、白蛋白(1.0 g/kg)及常規(guī)支持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國藥準字S10980010)0.4~0.6 g/kg 于4~6 h 內(nèi)靜脈滴入,連用2 d。兩組均依血清膽紅素水平確定藍光照射時間,如血清總膽紅素>342 μmol/L 或每天升高>85.5 μmol/L 則予24 h 不間斷照射,否則給予12~18 h 間斷照射,總膽紅素下降至136.8 μmol/L 以下停止光療。
1.3 膽紅素測量方法 (1)靜脈血檢驗法:對血清膽紅素過高或升高過快者每天采血1 次,其余隔日采血。(2)經(jīng)皮測膽紅素:每日上午8 點測量前額正中眉弓上方1 cm 處。上述2 種方法的測量結(jié)果呈直線相關(guān)。
1.4 療效判斷 臨床治愈:患兒血清膽紅素逐日下降,直至136.8 μmol/L 以下,停光療后不上升;臨床無效:患兒血清膽紅素持續(xù)上升,或治療2 d 下降不明顯,或先下降后又上升者均視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1.6 結(jié)果 治療組患兒臨床治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住院第6、8 天兩組患兒臨床治愈率對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 <0.01。見表1。治療組臨床無效3 例,無效率6.2%,對照組臨床無效14 例,無效率為29.2%,兩組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臨床無效患兒均轉(zhuǎn)上一級醫(yī)院行換血治療。
表1 兩組臨床治愈時間比較 例(%)
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最常見原因為膽紅素生成過多,而80%的膽紅素來源于被破壞的紅細胞[3],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的獨特型抗體能形成復雜的免疫網(wǎng)絡,從而阻止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同時,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細胞數(shù)量及活性均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改變,而且光療至今仍為治療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的標準療法[4],但光療在降低未結(jié)合膽紅素濃度的同時還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tài)。對于光療時間較長的新生兒,給予適量的免疫球蛋白,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疾病恢復。總之,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在重癥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治療中療效確切,明顯縮短療程,可提倡使用,以減少換血的機率。
[1]黃德珉,童笑梅.進一步提高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水平[J].中華兒科雜志,2003,10(12):881-883
[2]金漢珍,黃德珉.實用新生兒學[M].第3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05-307
[3]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第6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33-134
[4]李春娥,夏振煒,俞善昌.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新進展[J].新生兒科雜志,2005,20(6):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