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耕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江西 井岡山 343600)
建國初期的社會問題與黨的社會工作※
李春耕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江西 井岡山 343600)
建國初期,黨針對當時存在的封建把頭問題,失業(yè)問題,土地問題,災荒問題以及嫖、毒、賭等社會痼疾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社會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各種社會矛盾,使黨和人民政府一開始就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今天回顧當時黨的社會工作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建國初期;社會問題;中國共產黨;社會工作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革命黨變成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執(zhí)政黨。這一轉變使中國共產黨擁有了更多的進行社會工作、為人民服務的資源。正如李達所說:“要解決社會問題,自身若不取得政權,是不能達到目的的”[1]。但黨取得政權、建立新中國之初,所面臨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眾多社會問題是擺在黨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針對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工作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所取得的社會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社會工作經驗,掀起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社會改造運動。
中國的近代工業(y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工礦企業(yè)中,形形色色的封建把頭專事欺壓工人并對工人實行超經濟盤剝。到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許多封建把頭勾結地方官府,依靠封建勢力,成為反動黨團、特務系統(tǒng)、封建幫派在工礦企業(yè)中的組織者和骨干。在接管之初,雖有一些廠礦對民憤極大的封建把頭作了處理,但“由于對工礦企業(yè)的接管采取了 ‘原封不動,一律包下來’的政策,不免殘留了企業(yè)內部的反動把頭勢力”[2]。他們同隱藏在企業(yè)內的一部分原國民黨軍政人員、特務分子以及從農村逃亡來的地主分子沆瀣一氣,暗中進行造謠、挑撥,利用封建關系拉攏群眾,打擊積極分子,破壞生產。有的還偽裝進步,混入共產黨、共青團內,或把持工會組織,使工人當家作主的地位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
針對這種情況,黨和政府從1950年起對工礦企業(yè)進行了民主改革。一方面從各方面抽調得力干部同企業(yè)中原有干部組成專門機構,訓練職工中的積極分子進行深入的思想動員,號召工人群眾分清敵我,揭露和控訴反革命分子,斗爭那些肆意欺壓盤剝工人的封建把頭和劣跡昭彰的壞分子,而對那些過去有一般欺壓行為和較輕剝削行為的小把頭、包工頭等,則根據(jù)其過錯大小和有無悔改表現(xiàn),分別進行處理。另一方面,把一批在生產上有經驗、在群眾中有威信的工人和職員提拔到行政和生產管理崗位上來,使企業(yè)的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工人階級手中,并通過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發(fā)動和組織職工參加企業(yè)管理。另外,為了加強工人階級內部的團結,針對過去“有的職員和工人曾加入過反動黨團或會道門,少數(shù)職員和技術人員有過壓迫工人的行為,部分工人中間還留有舊的行會幫派習氣、狹隘地域觀念等”[3]現(xiàn)象,進行了普遍的思想教育。通過召開座談會、談心會,采取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由工人、職員、干部自己克服舊思想、舊作風,主動消除以往的對立和隔閡,從而在工礦企業(yè)中逐步建立起民主、團結、協(xié)作的新型關系,有力地促進了工業(yè)生產和交通運輸事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
建國前后,由于長期戰(zhàn)亂、經濟改組、反動勢力破壞、國民黨集團的掠奪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得許多企業(yè)相繼破產倒閉,通貨膨脹上升,導致全國范圍內的嚴重失業(yè),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難以維持最起碼的生活條件。據(jù)有關資料顯示,1949年底全國各城市失業(yè)人數(shù)高達400多萬人。面對嚴重的失業(yè)問題黨和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第一,合理協(xié)調勞資關系。解放初期,一方面,資本家對我黨的政策存有許多疑慮,強調原材料短缺,繼續(xù)辦廠有困難,提出停工關廠、解雇工人;另一方面,工人為了改善生活則要求增加工資、改善福利。針對這種矛盾,我黨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一是不準資本家任意停工關廠,解雇工人;二是教育工人,指出在目前資方生產困難的情況下,要先爭取不失業(yè),有飯吃,如果要求太多,致使資本家停工關廠,對工人是非常不利的,等待原材料來源解決了,生產好轉了,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就會提高。經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勞資糾紛有了緩解,對當時穩(wěn)定城市工商業(yè)、發(fā)展生產、增加就業(y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二,安置就業(yè)。對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的工人一是進行生產自救,把救濟戶、困難戶組織成長期的或季節(jié)性的生產自救小組進行生產。二是介紹就業(yè),成立專門的勞動就業(yè)介紹機構負責為待業(yè)者介紹就業(yè)。三是還鄉(xiāng)生產,動員城市失業(yè)者回原籍從事農業(yè)生產。通過這三種方式,建國初期,全國共解決了1300萬城鎮(zhèn)居民的就業(yè)問題。既解決了失業(yè)人員的生活問題,又減少了國家救濟費用的開支。第三,失業(yè)救濟。對難以實行再就業(yè)的失業(yè)人口,一是實行以工代賑,以解救失業(yè)人員的燃眉之急。二是對文化程度低,技術上不能適應崗位需要的失業(yè)人員,進行政治、文化、業(yè)務方面的轉業(yè)訓練。三是對因戰(zhàn)爭、貧困、醫(yī)療條件差等原因喪失勞動能力變成殘疾的人員,發(fā)放救濟金以維持他們的最低生活。
盡管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已經被推翻,也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和開明紳士表示愿意服從土改法令,但就整個地主階級而言,他們是不甘心其原來在農村的統(tǒng)治地位和經濟利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嚴重地束縛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在大約有2.9億農業(yè)人口的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新解放區(qū)和待解放區(qū),占農戶總數(shù)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總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shù)的14%。地主人均占有耕地為貧雇農的二三十倍,貧雇農仍然承受著沉重的地租剝削。另外,在土地改革準備階段為逃避沒收,一些地主預先將土地及其他應被沒收的財產“分贈”給親友或老佃戶、老長工,以待土改過后再脅迫追回。少數(shù)頑固地主甚至屠宰耕牛、毀壞農具、拆毀房屋、砍伐山林,破壞農業(yè)生產。有的以金錢女色收買干部和農民積極分子以求庇護,或派親信、代理人混進農民協(xié)會進行破壞。有的散布謠言,蠱惑農民,或陰謀殺害農村干部和農民積極分子。針對這種情況,黨強調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必須毫不動搖地依靠農民的政治覺悟和組織力量,發(fā)動農民自己打倒地主以取得土地、保衛(wèi)土地。1950年6月30日毛澤東簽署命令,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有領導、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了對新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首先是發(fā)動群眾提高農民的覺悟;其次是吸收農民積極分子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建立和健全農民協(xié)會,使之成為當?shù)赝恋馗母镏杏袡鄾Q定沒收和分配土地財產的合法執(zhí)行組織;再次是根據(jù)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勞動狀況和生活來源狀況劃分階級,沒收、征收和分配土地財產;最后進行復查和動員生產。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及臺灣省外,廣大新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從此,在中國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變成了現(xiàn)實,長期被束縛的農業(yè)生產力獲得了歷史性的大解放,為新中國經濟恢復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
建國初期,因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差,各種災害時常發(fā)生,甚至還時而發(fā)生特大自然災害。為了減輕災害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黨和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第一,變消極救災為積極救災。消極救災是指臨災治災和災后補救,而積極的救災是指以預防為主,增強防災抗災能力。當時,積極救災主要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鼓勵發(fā)展農業(yè)。包括發(fā)放農業(yè)貸款,減免農業(yè)稅,推行較為合理的價格政策縮小工農業(yè)商品的比價。二是興修水利。建國初期,在江河治理方面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成了荊江分洪工程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極大地提高了防洪抗災水平。這與民國時期“僅有計劃,未能實現(xiàn),所能辦者,唯局部之工程,然以經費之困難,亦多未竟全功”[4]大相徑庭。因而,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第二,制定生產救荒政策。1949年12月,政務院發(fā)布《關于生產救災的指示》,號召生產自救,渡過災荒。這一年北京就發(fā)生了特大洪澇災害,郊區(qū)1/3的耕地被淹沒,顆粒無收,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據(jù)生產救災的指示精神,組織災民從事運輸業(yè)、毛紡業(yè)等生產自救,這既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也增強了國家和農民的防災救荒能力,在大災之年未發(fā)生逃亡現(xiàn)象。第三,全民救災。每次重大災害來臨,各級黨政機關都把抗災搶險作為中心任務,廣泛動員、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和人民解放軍投入到抗災救險的斗爭中。軍民一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建國初期搶險救災的主要特征。
1.娼妓問題及其清除。娼妓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妓院娼館不僅是淫亂嫖娼的場所,而且是偷盜搶劫、吸毒販毒、拐賣人口和敲詐勒索等犯罪活動的藏納之地。這里道德淪喪,性病蔓延,既為害社會,也殃及后代。針對這種罪惡的娼妓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全面的清除。首先在北京市,1949年11月通過決議,決定立即封閉一切妓院,沒收其財產,集中所有妓院老板、領家、鴇兒等加以審訊和處理,并把妓女集中起來,進行思想改造,醫(yī)治其創(chuàng)傷,有家者送其回家,有結婚對象者助其結婚,無家可歸、無偶可配者組織學藝,從事生產。繼北京之后,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等大中城市陸續(xù)取締賣淫嫖娼場所,全國共查封妓院8400余所,懲治了一批作惡多端的妓院老板,使一大批被迫為娼的婦女脫離苦海。各地婦聯(lián)、民政部門對這些飽受摧殘、心靈扭曲的婦女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啟發(fā)她們控訴舊社會的罪惡,幫助她們醫(yī)治性病,組織她們學習文化,學生產技術,學自立的本領,使她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后來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婦女,擇偶成家,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2.煙毒問題及其清除。自近代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后,鴉片對中國的毒害不斷蔓延。清朝雖有林則徐厲行禁煙,但清政府腐敗不堪,致使煙毒在中國土地上泛濫肆虐,戕害人民生命,耗損民族精神。國民黨統(tǒng)治初期,蔣介石曾經推行過所謂“新生活運動”,但并無查禁煙毒的切實措施,各地煙毒禍患依舊泛濫。至解放之初,全國以制販毒品為生的有數(shù)十萬之人,吸食鴉片煙毒者達千萬之眾。在煙毒危害嚴重的云南省,種煙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0%-30%。許多地區(qū)因煙多糧少,時常發(fā)生饑荒。煙民不事生產,終日吞云吐霧,以至于傾家蕩產、賣兒鬻女,淪為盜匪、娼妓,危害社會安定。鑒于此,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決心徹底根除煙患。1950年2月24日,政務院發(fā)布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宣布從通令頒布之日起,全國各地不許再有制造、販運及銷售煙土毒品之情事,犯者不論何人,從嚴治罪。對于散存在民間之煙土毒品,限期交出,如逾期不交者,除查出沒收外,并按其情節(jié)輕重分別治罪。在基本斷絕毒品來源的條件下,各地由公安、民政、衛(wèi)生三部門配合,設立戒煙所,配制戒毒藥,召開群眾會、吸毒者學習會及其家屬座談會等,廣泛動員、發(fā)動群眾,合力進行戒毒工作。從人民政府嚴禁鴉片煙毒到發(fā)動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進行禁毒,大體經歷了三年時間,到1952年底,在舊中國肆虐的種植、制造、販賣、吸食煙毒活動基本禁絕。
3.賭博問題及其治理。賭博更是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社會痼疾。在舊社會,有的地方成立賭局,放賭賬,吸引有錢的人去賭,輸了就替他取錢使債,利錢很高,因此而破產的賭鬼不少。賭捐也是舊政權的財政收入來源之一。1933年度,廣東省僅賭捐一項即達1500余萬元,占全部地方財政收入的30%。賭博像一種社會瘟疫毒化著社會風氣。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依靠人民群眾開展了嚴禁賭博活動的斗爭。一方面,在廣大城鄉(xiāng)張貼布告,明令禁止賭博,堅決取締各種賭博場所,封閉賭場,沒收賭資、賭具,嚴懲聚賭牟利的賭頭、窩主及累教不改的賭徒。另一方面,對一般參與賭博的人施行教育和勸導,幫助他們自覺戒賭。經過社會動員和各界群眾的積極配合,在舊社會十分盛行的賭博陋習很快也被基本掃除。
此外,民政部門和中國人民救濟總會,還在全國各主要城市成立了不同性質的生產教養(yǎng)院,大量收容乞丐、小偷、殘老、孤兒等無業(yè)游民,組織他們學習生產技能,使之變成愛勞動、能生產的自食其力的新人。
掃除社會痼疾的斗爭,使曾在舊中國屢禁不絕、被視為不治之癥的娼、毒、賭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被基本禁絕了,給中國的社會面貌、社會風尚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使黨和人民政府自一開始就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切身感受到黨和人民政府蕩滌舊社會各種污泥濁水的決心、膽識和魄力,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建設新國家、新社會、新生活的偉大實踐中。
[1]李達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9.
[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2)(1949-1978)(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102.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2)(1949-1978)(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104.
[4]鄧云特.中國救荒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版:484.
責任編輯 魏子揚
D23
A
1672-2426(2012)07-0052-03
李春耕(1966-),男,山東莘縣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黨的建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第1號招標課題“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研究”(項目批準號:10JZD0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