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牛行
傳統(tǒng)書法不是曲高和寡—淺讀戴午橋藝術觀
□文/圖 牛行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Is Not Too Exquite to Be Popular
戴午橋 重慶人。少時在父親戴光亮的引導下,習研于體草書、二王體、魏碑等字體,經(jīng)50 多年精耕細作終成自我風格,擅草、楷、行等多種書法,代表作有十米長卷《前后出師表》、《赤壁賦》、《天凈沙》等,作品多次獲大獎。
戴午橋,一位年已六旬的重慶籍書法家,有“中國當代草書領域第三代主力軍”之稱。他的作品被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美國、俄羅斯等國書法愛好者或國家博物館收藏;作品還多次作為書界力作送到中國香港、澳門、臺灣進行兩岸三地書法交流;其許多作品從國內其他省市收藏家到重慶一些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都也可以看到,甚至農(nóng)家樂和普通老百姓都樂意收藏他的作品。
戴午橋,隨和而謙恭,他對所謂的“第三代”之概念很不以為然,認為“這些稱謂以及流派等之類的都毫無價值,再則說藝術領域永遠也沒有領袖?!钡麡O力主張書法藝術應該執(zhí)著地堅持走一條主題之路:那就是讓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書法藝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老百姓都能享受的另一種精神糧食。這是當今一種很難得的藝術價值觀。
戴午橋出生于書法世家,書法及雕刻方面主要師從其父戴光亮。戴光亮(字公宇)原為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是中國當代書壇頗負盛名的書法家和雕刻家,特別是其草書更是被中國書協(xié)稱譽為繼當代“草圣”于右任之后、草書領域的第二代主力軍者之一,在重慶書藝界有“草書王”之稱。與許伯建、魏宇平、晏濟元、楊竹民、黃笑蕓等知名人士經(jīng)常一起交流學習。
〉孔子世家贊
毫不夸張地說,戴午橋是從能拿起筷子吃飯時就在父親的“唬哄”下拿起筆練習毛筆字,在其父親的引導下習研北碑、魏書、今草、楷書等字體,這一寫就是五十多年。有父親的諄諄教誨和細心教導,有自己長期孜孜不倦的不懈苦練,加之對書法藝術的深刻領悟和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終于成就了他自己的作品風格,人們稱其為“午橋書法體”。而這個核心就是風格上既有當代草書鼻“于體”韻味、也繼承了其父之筆法,更多的是博采眾長而形成亦草亦工亦行亦楷的自我風格。
〉滿江紅
〉尋隱者不遇
〉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厚德載物
觀閱戴午橋作品,行家評價說,其書法作品謀篇布局大方得體,而諸如十米長卷《出師表》和《赤壁賦》等作品通篇結構看似平穩(wěn)實則變化多端,顯得氣度不凡,行筆如行云流水,不論是行書或草書,還是楷書或隸書,都給品鑒者以賞心悅目的藝術感受。其作品每個字的點橫撇捺勾均富于變化,讓人感到其深厚的藝術功力。特別是讀其草書,可以看出他從起筆、落筆、行筆快慢均張弛有度,書寫節(jié)奏跌宕起伏,字與字之間似斷欲連,錯落有致;從謀篇布局到運筆走勢顯得大氣磅礴;小至一點一捺,大到整體構思,做到宏觀把握,微觀探求,均作仔細推敲研習,追求法度,既狂放不羈又不失俊秀剛柔。
〉天凈沙之春夏秋冬(局部)
“草書,現(xiàn)在很多人已無法讀懂,也就注定它無法走進千家萬戶。”戴午橋認為,他注重楷書、行書、隸書等書體方面的苦練,以便讓作品快樂更多讀者,而不是取悅于少數(shù)人。如他以元曲經(jīng)典,《天凈沙之春夏秋冬》為題材的書法就運用了上述各種書藝體,抑揚頓挫、動靜結合,使作品整體看來靈活多變、婀娜多姿,此類作品通俗易懂深得中青年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不會故作高深莫測而創(chuàng)作曲高和寡的藝術,只求把三千多來的傳統(tǒng)書法藝術讓更多的年青人所接受并期望他們傳承給未來。正是鑒于此,時值書法創(chuàng)作壯年的戴午橋表示,藝術來源于生活也必將回歸到生活中去才具生命力,他將創(chuàng)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奉獻給社會。
〉鶴壽
〉山居散曲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