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兩岸譜牒修訂的規(guī)范性問題
——從陳姓臺胞尋根說起

2012-12-18 15:10陳煜斕
閩臺文化研究 2012年4期
關(guān)鍵詞:族譜陳氏

陳煜斕

(作者系漳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

陳 (chén)音沉,古徵音,直珍切,平聲,真韻。

陳氏起源于媯姓,是虞舜的后裔。武王建立周朝,追封先賢遺民,尋求舜的后人,得胡公滿,封之于陳地,建立陳國,以奉舜祀。胡公滿的支庶子孫便以國名得姓。后陳國被秦國所滅,陳國公子完逃奔齊國,改田姓。其后代田軫一支認祖歸宗,“復(fù)為陳氏”(《古今姓氏書辨證》)與陳國以陳為姓的后裔合流,歷史上合稱 “潁川衍派”?!瓣愋胀鰸}川”也源于此。

陳姓入閩始于晉,盛于唐,入閩陳姓多為潁川陳氏。主要有三派:以陳政、陳元光父子為始祖的 “開漳圣王派”;以陳忠、陳邕父子為始祖的 “太傅派”;陳霸先、陳談先兄弟為始祖的 “南朝派”。宋代以后,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重心南移,閩地迅速開發(fā),北方人士遷入者越來越多,陳姓也不在少數(shù)。尤其是嘉佑七年 (1062),宋仁宗下旨,“南朝派”后裔、在江州定居的義門陳氏要 “析家”,以291個莊分散到全國各地。以分莊名單,按現(xiàn)今省市劃分,入福建的有汀州、漳州、閩縣、晉江、建陽、崇安、侯官、邵武等19個州縣。

自明代以來,陳氏遷臺人數(shù)很多,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據(jù)1997年臺灣當局統(tǒng)計公布:在臺漢族人口達1710萬人中,祖籍地在福建泉州、漳州地區(qū)的占80%以上。全臺陳姓人口有185萬多人,占全臺人口總數(shù)的12%。在閩臺,“開漳圣王派”、“太傅派”、“南朝派”與其分支 “江州義門派”構(gòu)成陳氏家族四大主系脈派。

一、問題的提出

據(jù)中新社、九江電信報道,2010年8月,曾在中國大陸工作生活10余年的臺灣桃園縣人陳建榮,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的后裔,簡直興奮不已。然而他翻遍臺灣的家族譜牒,對于江州義門陳的描述,僅找到 “于常樂里艾草坪繁衍”寥寥數(shù)語?!爱敃r為了尋根問祖,他只身來到江西,找到 《中華義門陳氏大成宗譜》一看,才知道自己的祖上在唐宋時期曾有這么偉大的事跡,感到非常自豪”。之后,他 “到臺灣各地去走訪,只要碰到姓陳的就問有沒有族譜,然后幫他們找大陸的宗親去對照,看看屬于哪位先祖的后代?!苯?jīng)過艱辛的奔走與不懈的努力,在臺灣他已經(jīng)找到了20余萬義門陳后裔。其中有11支義門陳家族后裔,是在清乾隆年間遷徙到臺灣,但是經(jīng)過200多年后,這些臺灣宗親后人大都與大陸宗親失去了聯(lián)系。為尋根,現(xiàn)任中華義門陳聯(lián)誼總會理事、臺灣義門陳總聯(lián)系人的陳建榮,來往于兩岸,走訪了廣東、廣西、福建、江西以及臺灣等各地大大小小的陳氏宗祠,考查、比對了海峽兩岸能找得到的陳氏家族譜牒。2011年9月,在陳建榮的積極組織下,中華義門陳聯(lián)誼總會文化交流團來到臺灣島內(nèi)9個義門陳后裔聚居地參訪,受到了臺灣桃園、新竹、苗栗共三縣市八鄉(xiāng)鎮(zhèn)上千名義門陳宗親代表的熱烈歡迎。2011年12月8日海峽兩岸600多名 “義門陳氏”后裔代表匯聚陳氏宗祠,同祭先祖。(中新社九江電,記者王劍,《海峽兩岸 “義門陳”文化交流會8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舉行》)

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在歷史長河中雖各有姓氏,但血脈相通,根系相連,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不分彼此。但陳建榮心中還有一絲隱隱的遺憾:在臺灣陳姓人口中,到底有多少屬江州義門陳一脈?江州義門陳的始祖是誰?臺灣義門陳后裔中,各屬291支中的哪一支?“家族歷史和文化在臺灣被切斷了近200年,現(xiàn)在的臺灣年輕一輩因為經(jīng)濟壓力也無暇重視家族文化”。如何通過兩岸義門陳宗親的努力,使義門陳家族和諧共生的文化精髓在臺灣得以傳承,同時被推廣到全世界?海峽兩岸的義門陳后裔尋親活動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僅憑個人走街串巷、聯(lián)絡(luò)宗親、查對族譜,會力不從心。然而,義門陳宗親總會已經(jīng)成立,并引領(lǐng)著各支后裔修譜,我們何不利用這一機會,理清頭緒,匡正謬誤,正本清源,造福后人?

二、郡望、始祖等關(guān)鍵詞的辨析

齊集里、艾草坪、常樂里等地名江州義門陳氏族譜中最常見,這與開基、遷居、聚居有著密切關(guān)系,也是后裔尋根的幾個關(guān)鍵詞。

(一)與 “齊集里”相關(guān)的說法

江州義門陳后裔編有 《中華義門陳氏大成宗譜》(總譜)。《卷首篇·開篇語》中云:“義門陳的一世祖陳闊,字伯宣,系宜都王陳叔明的九世孫,因安史之亂,避難泉州仙游縣,后遷廬山,于圣治峰注 《史記》聞名于世,官拜著作郎。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舉家遷齊集里 (今江西九江縣),為義門陳家族落籍江州之始祖?!薄犊┢さ诙玛愂厦藗鳌り惒麄鳌酚衷疲骸安蕴菩陂_元元年 (713)隱廬山,至開元十四年 (726),因神人相邀遂移家于九江府德化縣 (今九江縣)甘泉鄉(xiāng)齊集里杖遷坪,地址座落于德化、德安、瑞昌三縣的交界處”。那里 “丹鳳舞拜,鴉集成群,是謂上吉”之地,又名株嶺艾草坪。《后記篇·第二章義門大事記》載:“開元九年 (721)陳伯宣由福建泉州仙游遷至廬山圣治峰下,注司馬遷 《史記》”?!伴_元十九年(731)陳伯宣擇居鳳凰山下齊集里 (今九江縣獅子鎮(zhèn)牌樓村)”。同在 《總譜》,伯宣的活動時間,傳承世系說法不一,但 “齊集里”的說法一致。此地唐代屬德化縣甘泉鄉(xiāng)泉水垅,今屬九江縣獅子鎮(zhèn)牌樓村。當年,伯宣將福建仙游陳氏族屬相繼接來齊集于斯,遂名其地曰 “齊集里”。如今,與義門陳氏相關(guān)的文物古跡還處處存現(xiàn):“義門井”(人稱伯宣井)依然在村莊中完好無損,井深2.2米,井上護井石乃花崗巖鑿成,外直徑95厘米,內(nèi)徑35厘米,厚8厘米,護井蓋石中有一圓洞,便于取水,已磨得光滑锃亮:“義門祠”遺址遺留下的石門、石磴、石鼓、石條、石壁等,仍堆集在屋旁;2008年村中出土一條石,長1.2米,寬0.5米,厚0.2米,上有“義門陳氏議事廳基址”字樣。此地成東西走向,南有株嶺山,北有義門山,且地勢開闊,土地多,的確能養(yǎng)活很多人,伯宣公遷居齊集里是明智的。

(二)與 “常樂里”相關(guān)的說法

常樂里乃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zhèn)義門陳村。唐宋時期皆稱 “江州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xiāng)常樂里”。義門陳多數(shù)莊譜記載,唐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伯宣公之孫旺公,遵祖命,由廬山龍?zhí)陡C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開創(chuàng)基業(yè)。自此,卜居德安,行孝義,尚人倫,撰家法,立家范,重教化,辦書院,于是義門一族,人丁興旺,家業(yè)漸起。綿綿300余年,人口3900余數(shù),10數(shù)代合爨而居,擊鼓傳餐,百犬同槽;方圓20余里,建筑勾連,危樓聳翠,日則牛八百耕于壟上,夜則燈三千讀于學堂,仿佛人間天上。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七月十一日查訪文書下達后,九江府德化縣幾次上報查議申文,查得本縣甘泉鄉(xiāng)齊集里,義門陳氏有支派元孫。府西六十里有義門山,陳氏原居其下,先年置急遞鋪,因名義門鋪。據(jù)德安縣志詳稱,“義門鋪系始居之地,彼時族屬已眾,行誼已聞,故山與鋪俱因得名,后徙德安縣常樂里,人益繁熾,累代表彰其地,系在德安之東南,距今義門鋪百余里”。

(三)地名與始祖

齊集里、常樂里地名又與陳伯宣、陳旺兩位先祖創(chuàng)基立業(yè)相關(guān)。選擇在哪里奠基開業(yè),即涉及一個氏族崛起和隆盛于世的族望、地望和郡望,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問題是最為權(quán)威的 《中華義門陳氏大成宗譜》關(guān)于始祖的記載又矛盾百出,經(jīng)不起推敲,這給后人尋根問祖帶來了難處。

上文說到,《總譜》《卷首篇·開篇語》不僅明確說到:伯宣 “為義門陳家族落籍江州之始祖?!薄犊┢さ诙玛愂厦藗鳌り惒麄鳌酚衷疲骸安?,乃我義門肇基祖也,公仕唐,官翰林,不樂榮進,遂隱居不出,力學篤行,以文自娛,著述擅名于世,召征不起。安葬金城鄉(xiāng)北嶺 (瑞昌流莊鄉(xiāng)北嶺村)。君孫遷于艾草坪,即今義門鋪,又遷德安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

但其他支系譜又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后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孫陳兼,唐玄宗時中進士,官右補闕。陳兼之弟陳旺 (宜都王叔明五世孫),字天相,生于浙江金華,隨陳兼至江州。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四月,因陳兼遷升別任,陳旺遷居江西江州郡潯陽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 (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zhèn)義門陳村),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祖。此說如果屬實,伯宣公就成了陳旺兄陳兼的曾孫輩了。

此說更為接近事實。

其一,幾乎所有義門陳氏分支譜都有記載: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藍,藍生青,一連四代單傳,世為耕農(nóng)。至陳青始生六子,曰伉、侍、仲、俛、偉、伸,繼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仁宗追贈義門始祖五世公爵,一世祖陳旺為晉國公,二世祖陳機為燕國公,三世祖陳感為許國公,四世祖陳藍為吳國公,五世祖陳青為齊國公。顯然沒有伯宣公。至于宣為太史令公,是后人的偽造,毫無憑據(jù)。

其二,《中華義門陳氏大成宗譜》說陳伯宣:“生于唐高宗龍朔元年壬戌六月 (661),卒于唐玄宗天寶十五年丁卯 (755),壽九十四歲……唐德宗貞元十六年 (800),扶風人馬總因坐事貶泉州,公與馬總友善,關(guān)系甚密。后馬總遷任虔州刺史,公訪馬總,與馬總同游廬山……在廬山下隱居下來了”。此處時間上大有問題。馬總實有其人,“貶泉州”也實有其事,馬總:名驄,字會元。扶風茂陵人。據(jù) 《唐書·馬總傳》記,馬總于德宗貞元中 (785~804)被貶泉州別駕。而《資治通鑒》卷二三五則點明 “貞元十六年(800),盈珍讒其幕僚馬總,貶泉州別駕”,憲宗元和中 (806~820)自泉州遷虔州 (今贛州南康)刺史,后入刑部侍郎,長慶三年(823)卒,贈右仆射,謚曰懿。史書與譜牒記載,相差百年,何有 “公與馬總友善”,“與馬總同游廬山”之說?

其三,湖北石首 《德星堂宗譜》云:“叔明生志高,志高生才,才生蘊珪,蘊珪生二子,長兼,次旺”。這說明,兼、旺是同世同根兄弟。而兼的生平活動是有史料記載的。太湖舊譜載:天禧元年 (1017),家長陳蘊親撰 《遠宗記》云:“叔明之后,五世孫兼,唐明皇開元十二年 (724)舉進士及第。兼子京?!钡伦诔O(jiān)察御史柳宗元(773~819) 《唐故秘書少監(jiān)陳公行狀》云:“陳京,大厲元年 (766)進士”,“貞元二十一年 (805)四月二十五日終于安邑里”。(《唐宋八大家全集·柳宗元集》)《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七》載:貞元元年 (785)春正月乙卯,補闕陳京、趙需等上疏德宗?!缎绿茣鞯谝话俣濉と鍖W下》云:“陳京,字慶復(fù),進士及第,官至給事中,秘書少監(jiān),集賢殿學士,貞元二十一年卒。京無子,以從子褒為嗣,褒孫伯宣,辭著作佐郎不拜。”

《宋史·陳兢傳》載:“陳兢,江州德安人,陳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孫兼,唐右補闕。兼生京,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無子,以從子褒為嗣。褒官鹽官令。褒生灌,高安丞。灌孫伯宣,避難泉州,與馬總善,注司馬遷 《史記》行于世,后游廬山,因居德安,嘗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順初(890)卒。伯宣子崇,為江州長史,益置田園,為家法戒子孫,擇群從掌其事,建書堂教誨之。僖宗時,嘗詔旌其門,南唐時又立為義門,免其徭役。崇子袞,江州司戶。袞子昉,試奉禮郎。昉家十三世同居,長幼七百口……,昉弟之子鴻,……兢即鴻之弟,……從延賞、可,并舉進士。”

《陳兢傳》未提及陳旺,而伯宣家世卻交待十分清楚,義門陳一世陳叔明,五世陳兼,六世陳京,七世陳袞,八世陳灌,十世伯宣,十一世陳崇,十二世陳袞,十三世陳昉,十四世陳鴻、陳兢,十五世陳延賞、陳可。陳氏宗親網(wǎng) 《義門陳分莊清單》載:陳延賞 “分筠州陳家湖興置于莊。”

從以上不同典籍中可證明,兼、旺同世,且佐證陳伯宣是陳旺的曾孫輩。

現(xiàn)在,陳氏后裔今本傾向江州義門陳由陳兼、陳旺2個支系組成。陳兼?zhèn)魇啦w廬山,后易地德化縣甘泉鄉(xiāng)甘水垅 (義門鋪);陳旺一支731年遷潯陽蒲塘場太平鄉(xiāng)永清村 (車橋)傳十世伉。兼與旺是同輩,伯宣與伉同輩。陳伯宣由閩來到廬山則是唐會昌年間 (841~846)。伯宣初居廬山龍?zhí)陡C,二居廬山太平宮,三遷居廬山腳下德化縣甘泉鄉(xiāng)甘水垅 (今九江縣獅子鄉(xiāng)牌樓村,因明朝于此建 “義門遺址”牌坊,故稱牌樓村)。乾符二年 (875)黃巢起義,四年六月柳彥璋襲陷江州,大肆剽掠,為避兵亂,陳伯宣再次舉家遷往德安,同陳旺的后人 “合族同處”。

“合族同處”時,正是陳青子陳伉為(自然)家長,幾年后,伯宣子陳崇接任陳伉為義門第三任 (推選)家長。父伯宣為著作郎,子陳崇乃乾符元年甲午舉人,父子二人一起,孝道治家,義行天下,聲名日隆,中和四年 (884),唐僖宗首次旌表 “義門陳氏”。大順初 (890),伯宣逝世,享年66歲。是年,陳崇遵父遺訓,立家法33條,撰家范12則,家訓16條。次年,陳崇任江州長史。陳旺、陳伉、陳崇之后,家長分別為陳袞、陳昉、陳鴻、陳兢、陳肱、陳襲、陳旭、陳蘊、陳泰,計12位。

陳旺是開基始祖,其支系人口是義門家族的主體,故宋仁宗趙禎嘉祐五年(1060)追封義門陳氏五世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之國公爵號才順理成章。

《總譜》中造成爺孫顛倒、移世錯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點是明顯的:

(一)由于年代湮遠,早期譜牒因兵燹、天災(zāi)、人禍致失傳。南宋建炎二年(1128)流寇李成率眾劫掠,“縱火焚歷朝敕賜,義跡俱盡,僅余旌門三間,祠堂五龕,牌坊一座”;南宋時,“金兵犯境,金兀術(shù)派兵對抗金名將陳士尹故里即德安義門進行殘酷的燒殺搶掠,將義門唐宋時期的建筑夷為平地”,“分居在九江境內(nèi)的部分陳氏后裔被迫逃往異地他鄉(xiāng)”;元末明初,“朱元璋為報復(fù),派兵進駐陳友諒祖居地 ‘義門陳’,進行洗劫,并將 ‘義門世家’陳姓定為 ‘疍民’、‘丐戶’、‘不與齊民齒’,致使一些陳氏后裔紛紛逃亡海外”。在這最為嚴重三次浩劫中,唐、宋時期的義門古譜毀失殆盡,幸存者廖廖,且支離破碎,最終 “化為烏有”。后來,各地雖有續(xù)修宗譜,皆因年代久遠,資料殘缺,多有錯處。這是造成譜與志、譜與史均互相矛盾的根本原因。

(二)官府干預(yù),奉文改譜。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官府表揚義門遺址。因德安“不當驛路,又無子孫生員在學,祠之則典守無人,遺之則湮沒可慨”,只在德安義門遺址“立碑表識”,而在德化義門鋪 “圍墻樹坊”。次年,德化縣五十一莊聯(lián)宗建祠修譜,“奉憲飭改”,按照 “斯譜重表揚也,故公 (伯宣)移先之”的意圖,大肆 “刪改家譜”,將伯宣移到旺公之前,“則以初祖稱”。名謂 “移先之”,實則把陳旺及其后人整體移位于伯宣之下,本是伯宣的六世從祖,反而變成 “其孫旺”,“伯宣子崇”變成 “九世孫崇”,義門“兩支七房”,亦隨之變成 “一支五房”致使義門世系與世次混亂至極。

官府介入應(yīng)該使譜牒更具真實性和權(quán)威性,誰知這種 “奉文改譜”,卻開了隨意揚之抑之的先例。

三、族譜修訂應(yīng)注意的幾個問題

族譜是記載一個血緣宗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nèi)容的史料文獻。每個姓氏都有其血緣親族起源、演變、分支、遷徙繁衍的歷史,族譜記錄著同宗祖祖輩輩感人至深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同時也折射出家族獨特的風俗禮儀等文化之光。修譜意義在于記錄家族歷史、純潔家族血統(tǒng)、團結(jié)約束家族成員、教育家族后人、增進家族榮譽感、向心力和歸屬感,維系割舍不斷的血脈濃情,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會生活中的聲望地位。

但細觀這些年各支義門陳氏族譜,皆存在各種問題。既有 “譜與譜有不符,”以訛傳訛之處;亦有編輯觀念上的誤區(qū),如等級觀念森嚴,那些曾任高官顯宦封妻蔭子榮宗耀祖者,往往大書特書,惟恐不詳盡,而一般陳姓子弟,僅列其名;以耕讀傳家為正統(tǒng),對其他職業(yè)采取鄙視態(tài)度;重男輕女女孩不上譜,男子發(fā)妻叫 “元配”,繼娶者如系未婚女子稱 “繼配”,如系改嫁之婦則稱“繼娶”,不能有一點混淆。夫亡不嫁者予以旌表,再嫁者貶之。修譜本有:上以動尊祖之深念,下以啟聯(lián)族之深心。若述事?lián)P厲鋪張,內(nèi)容不但無法傳信而反招疑;列排三六九等,人心不聚反而離德。為此,對當下的修譜熱,特提出幾點想法。

(一)族譜著錄必須重視文獻內(nèi)容的考證。族譜作為一種內(nèi)容和形式均比較獨特的歷史文獻,具有其他圖書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一部成熟的家譜,要求對譜籍、始祖、始遷祖、本支名人、堂號、纂修年代、紀事年限等予以揭示。族譜著錄實際是一個考證和鑒別的過程。首先要考證譜籍,譜籍是區(qū)別同一姓氏不同地區(qū)家譜的標志。譜籍指譜主的實際居住地,一般可以始遷祖的遷居地作為基本的界定標準。其次要梳理先祖之間的關(guān)系。先祖項包括始祖、始遷祖、外紀始祖和內(nèi)紀始祖、本支名人等。譜藉與始遷祖的關(guān)聯(lián)、家譜先祖之間的關(guān)系等。其三要揭示家譜內(nèi)涵的遞增性,需要理清老譜,添補新章。要區(qū)分出原本和贈補、續(xù)修本,不僅從本族古籍家譜的著錄中找出依據(jù),還必須要搜集不同地區(qū)的資料,尤其是諸多姻親的族譜;查閱古人傳記、雜記、碑志;查閱正史和地方志;同時還鑒別這些依據(jù)的可靠性。

義門陳氏族譜多以 《匡山譜序》為據(jù),因是在義門有著特殊地位的伯宣公所作。此序?qū)﹃愂霞易鍦Y源寫得很詳細,但可信性不足。如開始說 “迨之予與馬總友善,移官南康,悅廬山圣治峰,注 《史記》,仿第三十世平祖遺宗緒”,結(jié)尾時 “大唐中宗嗣圣元年歲次甲申仲春清明節(jié)前三日第七十二世裔著作郎伯宣氏敬撰”。有頭有尾,時間人物非常清楚,可問題就是出在這清楚明白上。前文說到伯宣與馬總的活動時間相隔一百多年。此時,伯宣公還未出世,何以撰 《匡山譜序》?

(二)族譜著錄要有求實存真的基本原則。在族譜的修篡過程中要采取 “善惡具載,褒貶并存,貴不攀附,貧不遺棄”的秉筆直錄方式。一個家族能傳延數(shù)代,肯定有許多感動的人和事,但要遵循 “信者傳信,疑者存疑”的原則,不攀附,不夸張。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舊有的 “框限”,重新審視并正確認識我們的過去。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后裔子孫在了解宗族歷史全貌的基礎(chǔ)上,效法先祖懿德、善舉,自強不息,爭做國家之棟梁,民族之精英。

“重長略幼、重顯略平”和 “書官不書民”的方法不可取。把陳旺及其后人整體移位于伯宣之下,就是因為陳旺是 “幼”,且此支官場不顯赫。終 “致使義門世系與世次混亂至極”。

不要妄附謬攀。請名流為其族譜寫序之類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講究實事求是。陳氏族譜中幾乎都記有朱熹為義門陳氏寫的一篇序:“厥后伯宣稱海內(nèi)文宗,泰公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靈先生歟!與義河目海口,所賦梅詩,徽宗有見晚之嘆。見炎入恭大政,其出處氣節(jié),翰墨文章,為中興大臣之冠,協(xié)贊大義,稱社稷之勛臣,非魯公、文正公康伯歟!”此文是否為朱熹所寫,本身就值得考證,而文意更值得去琢磨。首先, “厥后伯宣稱海內(nèi)文宗”這句,本來是指唐代文學家陳子昂,字伯玉,為一代文宗,不是指伯宣。僅一個著作郎能夠稱得上 “海內(nèi)文宗”嗎?接著寫義門陳家長陳泰,說它 “教子令范”,又錯了,“泰”為 “秦”的形誤,本事說陳省華教子有方,卒贈秦國公,不是指義門陳那個家長陳泰,這都讓人啼笑皆非。

遇事要坐實。陳氏族譜中引用較多的資料為徐鍇的 《陳氏書堂記》,但徐鍇只是取門生章谷的口述,“筆而見告,思之為碣”,他本人并沒有親臨義門陳家 “覽世譜,詢事實”。所以,《陳氏書堂記》中把 “灌”寫成“瓘”,這就導致后來很多譜把唐人 “陳灌”當成宋人 “陳瓘”。徐鍇在 《陳氏書堂記》指的是唐朝高安丞 “陳灌”,而不是分莊入閩 (沙縣)“陳瓘”。徐鍇寫書是開寶二年(969),“陳瓘”還未出生。一字之錯,卻是幾代人的輩分顛倒?!洱埛尻愂献谧V·唐始祖灌公序辨》列舉的種種亂象,相互抵牾,是義門譜的共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還有一種情況亦應(yīng)作補充的特殊處理,因為各大莊譜乃到各小莊 (大莊之內(nèi)再分莊)譜都是以嫡系為準各譜其譜,而不及其余,比方說,某一代有伯、仲、叔、季四子,當其分居后未合修譜時,伯子就只修伯房這一根藤,對仲、叔、季三房則不敘入,或僅在其人名下附一筆 “另譜”、“外遷”字樣。這樣形成親人如路人。因此,要盡可能將這一不足予以彌補,一來使其后裔知道該代祖人有多少昆仲及其后裔又有多少昆仲,同時可使該代的后人知道其來有自,在一定情況下,路人又成親人。所以,《龍峰陳氏宗譜·鳳山 (敦睦堂)序》云:“從前各支修譜,自立派行,有譜同而派異者,有譜異而派亦異者,紛紛藉藉,致遠近難明,親疏莫辨,同源共本之人,尊卑茫然?!奔韧鲆辉?,即使不是嫡祖,卻也是宗祖,親之敬重之,這又何妨!當然,也應(yīng)有個警戒點:不廣收以奢盛,懼其濫也。

為了宗于一尊,很多譜牒增加一些神話,隱去真情。不排除有些人存有 “攀高官,壯其門”的心里因素,明知有錯,也不愿意去更正,將錯就錯。族譜編修人員,需通檢全譜,通讀序跋、題記,了解家族源流和修譜經(jīng)過,全面考證、辨析,梳理同支異支錯綜復(fù)雜關(guān)系,并做出準確判斷。這不僅要有嚴謹?shù)膽B(tài)度,還需文識、史識,辯識之才。

(三)修譜要有現(xiàn)代科學觀念?,F(xiàn)在修譜應(yīng)該是在現(xiàn)代科學的基礎(chǔ)上研究姓氏文化?,F(xiàn)代科學證明,每個人有區(qū)別于世界上60億人的特殊的遺傳基因DNA,它是每個人的 “生命密碼”?;蛐畔⒂蓛刹糠萁M成:遺傳部份和變異部份,同一宗族的遺傳部份有共同的特征。據(jù)此,我們應(yīng)該研究氏族的遺傳基因DNA特點和變異規(guī)律,揭示它對氏族的特點、文化精神的影響。將來會有全國甚至全球的基因DNA數(shù)據(jù)庫,當然可以建立宗族的基因DNA數(shù)據(jù)庫。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隨著全球一體化,農(nóng)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過去以某一宗姓家族聚居,某一村落世代集中修譜的傳統(tǒng)格局將由此被打破。中華傳統(tǒng)的族譜文化也要與時俱進,實現(xiàn)網(wǎng)絡(luò)化數(shù)字化傳承,以網(wǎng)絡(luò)譜網(wǎng)聚天下宗親,搭建一座天下宗親尋根問祖的網(wǎng)絡(luò)總平臺,如設(shè)置了譜名、姓氏、地域、堂號、始祖、始遷祖等檢索路徑,以滿足世代所有同姓子孫不出家門,便可實現(xiàn)一鍵閱譜,一鍵尋祖的心愿。還有,過去,女孩不入譜,這不合時代潮流。相應(yīng)的對策是什么?大陸80年代之前只是上名字,作世系,其它內(nèi)容尚未入譜。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譜牒數(shù)字化是必然趨勢。族譜數(shù)字化編撰,離不開紙質(zhì)譜這個基礎(chǔ),而單純的紙質(zhì)譜不再適應(yīng)現(xiàn)代信息化之潮流,應(yīng)實現(xiàn)一譜多形態(tài),既有紙質(zhì)譜、光盤譜,還有網(wǎng)絡(luò)譜,尤其是光盤譜和網(wǎng)絡(luò)譜,能讓居住在不同地域的義門陳宗親零距離、零成本獲取義門陳大家庭大族譜文化的各種信息,所以數(shù)字化譜牒較之傳統(tǒng)紙質(zhì)譜牒有著無可比擬的多方面優(yōu)勢,是譜牒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譜牒文化屬大眾文化,應(yīng)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閱讀習慣,應(yīng)與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接軌。這樣能較好地讓老一派將譜牒編纂的接力棒傳到下一代的手中,使譜牒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今逢盛世,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弘揚祖族文化,傳承家門風范;銘記先祖功德,造福子孫后代;共舉宗親之力,撰修一流族譜是天下宗親的心愿,也是天下宗親子孫千載難逢的喜事、盛事。但撰修宗譜又談何容易,人力、物力、財力,缺一不可,我們應(yīng)盡心盡力做好。臺灣文化大學譜系研究所所長趙振績主編并由臺灣區(qū)姓譜研究社出版的 《臺灣區(qū)族譜目錄》著錄了臺灣收藏的族譜10613部。其中祖籍在大陸的族譜7757種占73%,而這些譜書又多為60~80年代的譜,內(nèi)容多為簡單的宗族世系表,其他內(nèi)容較少。大陸80年代后,隨著各地興起了新修地方志高潮,族譜編撰也逐漸形成氣候。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 《關(guān)于協(xié)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國檔會字 (1984)7號)文件也適時頒布。2001年2月9日,文化部專門下發(fā)了 《文化部辦公廳關(guān)于協(xié)助編好〈中國家譜總目〉的通知》 (社圖函 (2001)29號),修譜已納入到國家的合法管理。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原譜與增修譜的鏈接,揭示家譜的遞增性內(nèi)容。把握好古籍家譜和新版家譜的特點,區(qū)分著錄方式,把修譜納入到姓氏文化學術(shù)研究的范疇。

猜你喜歡
族譜陳氏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義寧陳氏家風
高級譜牒師書寫家族血脈故事
陳遠
林挺
加強族譜檔案工作 豐富鄉(xiāng)村歷史文化
陳氏兄弟
佳士得9月拍賣徠卡“族譜樹”
吳有春
智破鱔魚案
上虞市| 德令哈市| 华安县| 阿拉善右旗| 蒲城县| 武平县| 攀枝花市| 峡江县| 彭水| 南昌市| 嘉义县| 松滋市| 贡山| 安岳县| 金昌市| 迭部县| 商都县| 南和县| 镇江市| 朝阳市| 伽师县| 砚山县| 安丘市| 赤城县| 巨鹿县| 阿拉尔市| 华池县| 清丰县| 亚东县| 玉环县| 尖扎县| 通河县| 新泰市| 辽宁省| 祥云县| 嘉义县| 兴和县| 林甸县| 浏阳市| 海盐县| 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