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見證白洋淀詩歌
——林莽訪談錄

2012-12-18 14:44:02張清華
新文學評論 2012年4期
關(guān)鍵詞:根子何其芳朦朧詩

◆ 張清華 林 莽

見證白洋淀詩歌
——林莽訪談錄

◆ 張清華 林 莽

張清華(以下簡稱張):今天的訪談是出于一個文學史目的?!鞍籽蟮碓姼琛弊鳛橐粋€文學史概念,最近幾年來已經(jīng)得到了公認。但這是一個過程,水落石出并不容易。在你印象中,是從什么時候起大家開始關(guān)注“白洋淀詩群”的?

林莽(以下簡稱林):其實最早在80年代中期,好多人就開始關(guān)注了。第一次正式在文章中談起,應該是多多的文章,是在1989年。不過在他之前,大家已開始談這些事情了,不過沒有出現(xiàn)在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罷了。

張:就是那篇《被埋葬的中國詩人》吧?

林:對,發(fā)在《開拓》雜志上,1989年的第1期。不過多多的這篇文章大概還算不上是研究,應該說是回憶吧。真正研究還是從那次活動——1994年的“白洋淀詩歌群落尋訪”開始的。還有,楊健出版于1993年的《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中就提到了“白洋淀詩群”,不過他在里面還叫“白洋淀詩派”,這個稱謂是不夠準確的。

張:這個尋訪活動是怎么發(fā)起的呢?

林:當時吳思敬先生在《詩探索》的編輯會上提出,要把各方面的詩歌流派都整理一下,比如“圓明園詩社”、《今天》等,做一些回憶性的東西,但是最終沒搞成幾家。“白洋淀詩群”也是一個點,正好我又在那,就說搞這個吧,張洪波是《華北石油報》的主編,他能幫助接待。我又和“白洋淀”的那群人比較熟,干脆就做這個吧。就這樣決定了。1994年的春天,5月份吧,我們一起搞了這個活動。文章是秋天發(fā)出來的。那時《詩探索》也剛復刊。我寫了個《前言》。

張:你寫的《前言》,后面有五篇文章。宋海泉的、白青的等。

林:對,還有甘鐵生、史寶嘉、陳超——陳超的文章署名陳默。

張:在“白洋淀詩群”中,誰是最早寫作的?據(jù)你所知,或者是大家公認的。

林:其實大家都差不多同時起步的,插隊是從1968年年底開始的,年底去,第二年,也就是1969年開始寫的吧。在他們?nèi)齻€——芒克、多多、根子中,應該是根子最早。

張:是怎么形成一個“圈子”的?還是有個小圈子的吧?

林:這個圈子是在北京,在白洋淀實際上沒有大規(guī)模的聚會,都是一些散的聚會。比如你到這個村來了,大家可能就碰上幾個人聚一下。明天你到那個村了,碰上另外幾個人聚一下,或者幾個人一起出游。但是沒有大的聚會。最大的一次聚會就是考大學那年,1973年吧,都在縣城考試嘛。好像誰后來寫文章還說最早認識毛頭(多多)是在“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大家沒想到將來會當詩人,在那個時代,也是不可能免俗的。

多多那時經(jīng)常不在白洋淀,他在白洋淀的時間很短。這里邊是兩極,根子呆了兩年就走了,考了中央樂團去唱男中音去了。芒克在那呆的時間最長,七年,我是六年,宋海泉也大概是六年。差不多同時回來的。我寫作應該是1969年開始的吧,我保留最早的一首詩是1969年11月。以前還寫過幾首,后來不知到哪兒去了。最早寫的可能也不太成型,我記得江河也看過。

張:1969年,那個時候大家的作品互相傳閱嗎?

林:傳閱。

張:一般是在哪些人中間傳閱?

林:傳閱的范圍也就是這些人吧。像北京的江河、方含、宋海泉,范圍不大。我當時記得在方含他們家有個沙龍,包括現(xiàn)在的翻譯家江楓也是他們家的???。江楓比我們大,現(xiàn)在應該七十多歲了吧。比我們大十幾歲。他當時沒工作,經(jīng)常到方含家打橋牌。當時北京的一些青年也比較追求西方式的生活趣味。當時大家在一起唱歌啊,打橋牌,談論問題。像談論問題這是“文革”前的遺風,“文革”前大家就開始談論社會問題。我上中學的時候,在北京,學校里討論問題是很成風的。我們上課時,經(jīng)常和老師就辯論起來了,都以天下為己任,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嘛。

張:“主人翁”的意識。

林:那個時代很風行,所以像郭路生那樣養(yǎng)成的艱苦樸素啊,穿補丁衣服啊等等,是一種風尚。但同時“文革”開始時又走向另一種極端,私下里也渴望西方小資的那種生活。包括在詩里寫那些浪漫主義的東西。

張:是誰把食指的詩帶到白洋淀的?

林:江河。江河有個抄詩本,拿過去讀。我最早看到的抄在本子上的是他的。后來,宋海泉他們那兒有個叫劉滿泉的,他朗誦很好,他當時經(jīng)常在屋里朗誦食指的《魚群三部曲》,讀得特別好。我印象當中,是他們從北京抄過來的。還有芒克他們村一個小伙子也從北京抄過來一些食指的詩。像《相信未來》,我當時就是在江河的本子上看到的。

張:食指去白洋淀住了多長時間?

林:去過一周。1970年或是71年去的吧。去找何京頡,何其芳的女兒。但是食指比較隱瞞這段歷史,這關(guān)系到他的私人生活。

張:你最早見到芒克、多多、根子他們的詩是在哪一年?

林:1972年。我最早讀到的是多多的詩,沒收到他的詩集里。什么“公社的喇叭像飯碗”啊等,要說野性確實有些野性,什么“早上起來,我掀開被窩,用腳踹太陽紅彤彤的爛屁股”啊,這樣的話。

張:一些“搗蛋”的詩嗎?

林:有對抗或者不合作的意思。非??谡Z化,政治化。

張:有點青春期惡作劇的味道?

林:惡作劇也不太準確,應該說帶有很強的社會性。

張:反諷?

林:對,其實就是對當時社會的反諷。

張:1972年讀到芒克的詩了嗎?

林:我最早讀到芒克的詩是一些散句。是在宋海泉抄的一個本上。這個本子上有芒克很多的句子,還有其他人的,包括依群、根子等的詩。那是1972年的下半年。

張:按照芒克作品上標出的年代的話,那時他已經(jīng)寫了《城市》、《太陽落了》。

林:對,已經(jīng)寫了。

張:根子的《三月與末日》是1971年的吧。

林:對,是1971年,是根子二十歲生日之前寫的。

張:他們的詩歌標出的寫作年代你認為準確嗎?

林:準確,這沒有問題。因為當時讀到時,與哪種風氣啊,社會狀態(tài)啊,都是非常吻合的,他不可能寫得很晚。

張:學術(shù)界和詩歌評論界對于“白洋淀詩人”及更早的“前朦朧詩人”的承認,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唐曉渡編的《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選》是最有文學史眼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矯正了原來吉林大學的四個學生編的那本《朦朧詩選》。那個《朦朧詩選》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很有局限性的一個版本。那里面有朦朧詩,也有對朦朧詩的模仿,甚至是幼稚的模仿。但是朦朧詩的先驅(qū),甚至是朦朧詩人中重要的詩人,包括食指、多多、根子和你的詩都沒有選進去,這是一個歷史的誤會。芒克的收了幾首,但都是從《今天》上選的。而唐曉渡的選本把“貴州詩人群”(我給它起的名)中的黃翔、啞默的詩收了進去。黃翔“文革”時期的詩確實寫得好,而且也趕在《今天》前,出了他們的民刊《啟蒙》,他們是在1978年的11月份來北京,在西單民主墻、人民日報那兒張貼的,他用大字報的形式抄了他的詩。到了12月份,《今天》才問世。也就是說,黃翔的《啟蒙》要比北島的《今天》早。從時間上看,要早一個月。

林:你這個說法,咱們需要推敲。我一直對這種說法持保留態(tài)度。一個是,從詩歌的質(zhì)地上來看,《今天》的詩歌有現(xiàn)代主義成分;但在黃翔的詩歌中,基本上還是浪漫主義。包括食指的詩里也有現(xiàn)代主義成分,比如《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這種句式結(jié)構(gòu),還有他的《魚群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的象征方式等,都是有現(xiàn)代主義的痕跡的。黃翔的詩大部分是浪漫主義的。他的作品基本是朗誦詩,對當時的社會進行反抗,很直接。他更是以代言人的身份出現(xiàn)的。

張:他也許可以說是位“廣場詩人”,但我還是堅持我的看法,他是“前朦朧詩”的源頭之一。

林:他的方式還是賀敬之式的方式。所以要說的話,他叫《啟蒙》,但更多的是“社會啟蒙”,那種反抗式的啟蒙。我一直不太同意把黃翔的詩列為朦朧詩的原因就在這里。

張:在曉渡的選本里,首位是黃翔,然后是啞默,食指,它基本上是按作者的出生年代和寫作時間的順序來編的。

林:按出生年代編是沒問題的。我沒讀過啞默早年的詩,我讀他后來的詩,覺得確實寫得不錯。啞默的詩從現(xiàn)代主義的意義上來說比黃翔的詩更有價值,但可能是寫于后來。所以這里邊有個甄別的問題。他和黃翔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但從文學史的角度上到底應該怎么評價他們,按照時代把他們列進去是沒有錯的,但是按照詩歌的寫作方式,是不應該把它列進來的,這我一直有種質(zhì)疑。

張:啞默說他們是在60年代初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活動的,也是沙龍性質(zhì)的活動方式。但是這樣一種詩歌活動沒有旁證,沒有看到別人來做一個比較可信的印證。

林:還有作品也是。

張:作品中標出的這些年代,沒有見證人來證明確實是那個時候?qū)懙摹_@是個問題。

林:黃翔的《火神交響曲》貼在西單的民主墻,這可以肯定。他當時站在那個墻頭上朗誦,我都是看見過的。西單民主墻后來移到了月壇公園,后來就沒了。實際上,像黃翔那樣的啟蒙者,當時在很多地方都有,不斷地啟蒙,還有被抓起來。那個時代,有那么一批人思想是比較激進的,一個是“文革”的影響,一個是受“文革”前的影響,比如思想探討啊、辯論啊,都是“文革”前的遺風。包括遇羅克這些人。

張:大家普遍對思想性的東西感興趣,對國家民族的命運感興趣,現(xiàn)在看,這實際也是一種很“主流”的方式。

林:對,所以像黃翔那樣用詩歌啟蒙和那些人的思想啟蒙是一致的。而后來《今天》的這些人呢,也不是對這些不感興趣,他感興趣,只是換了一種象征方式,換了一個更藝術(shù)的角度。這里面有個質(zhì)的問題,關(guān)于朦朧詩的界定的問題。

張:說到“朦朧詩”,我一直有一個看法,就是通常大家說的朦朧詩人,其實在精神上也有個傳承的問題,比如北島言談中就尊食指為先驅(qū)的意思。北島去過白洋淀嗎?

林:來過,時間是1972年還是1973年,我記不太清楚了。

張:他到白洋淀找誰呢?

林:到芒克他們村。

張:那就是說那個時候他已經(jīng)知道芒克、根子、多多他們了。

林:在北京都認識。

張:北島比他們還大幾歲吧。

林:北島是1949年的,芒克1950年,多多1951年。

張:好像在那些資料上芒克和多多都是1951年的。

林:不是,芒克是1950年11月的。因為我跟他差一年,我是1949年11月,老郭(食指)是1948年11月,都是11月。北島好像是1949年8月份的。

張:北島的一些詩是不是受了芒克的影響?比如“太陽落下去了,黑夜爬上來,放肆地掠奪,人,不知道將往哪兒去了”。北島把它化用成了“以太陽的名義,黑暗在公開地掠奪”。這些句子看起來很像。

林:大家的內(nèi)容都很像,實際上,那個時候?qū)ι鐣恼J知都差不多。

張:也都喜歡這樣的“警句”。

林:所以也很難說誰影響了誰。那時大家都喜歡聶魯達呀、洛爾迦呀等。受這些人的影響比較大,包括葉甫圖申科等。北島最早是一些謠曲性的東西,寫得很輕巧。它應該受西班牙詩人洛爾迦影響比較大。當然,北島本身是個比較嚴謹?shù)娜?,所以他的東西寫像《回答》那樣,很硬。

張:《回答》也是模仿何其芳那樣的詩體的吧?是他通過食指受到何其芳的影響,還是他本身就喜歡何其芳那樣的詩呢?

林:這我還真不知道。

張:因為何其芳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叫《回答》。他就是四行一段,押韻、節(jié)奏很明顯。食指就公開說過它受到何其芳的影響。

林:何其芳、賀敬之對他影響都很大。何其芳對他有明顯影響。食指曾經(jīng)通過何京頡去拜訪過何其芳。他當時寫了個劇本,他們在一起演話劇,何京頡當時彈鋼琴,正好他們在一個劇組,在景山公園演話劇《毛澤東時代的青年》。后來何京頡就回去給他爸爸說有個青年詩人想來拜訪你。何其芳很認真,而且穿得非常整齊。郭路生說當時就穿著一個跨欄背心、大褲衩、破涼鞋去了,他說當時去了很不禮貌。何其芳不但給他準備了茶水,還給他準備了點心,在“文革”時候,那是很隆重的接待。何其芳對他說,年輕時寫詩應該真正讀一些外國的原著,要研究民歌,就是既要學習外國的又要學習中國的,所以有一段,食指在山西搜集民歌,這也是何其芳的要求。食指也寫過一些民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的“食指卷”里收了。我的那本書里沒收。

張:你編的那本書里有一首詩沒收進去,《瘋狗》。

林:我當時收進去了,但是出版社不讓,沒辦法,后來只好換了一首。當時我想不能把什么都收進去。但是我收了幾首《南京長江大橋》、《紅旗渠》,我是讓它表示食指的另一面。為什么編這本書用了三年呢,其中有一年是食指耽誤了,他當時想把所有的東西都收進去。他把那些所有不能發(fā)的都放進去了。他說將來這些東西就沒有機會了。我說你這個觀念不對。第一本鄭重其事的書不能把什么都放進去,要出個比較精粹的。當時我想編兩本書,一本比較精粹的,一本再收其他。就有意地留了三分之一,又抽掉一些,后來我把這些一下給了人民文學出版社,他們都出了。

張:你不是整理了一個“白洋淀詩群”的詩歌讀本嗎?怎么還不出呢?

林:一個是時間的問題,一個是資金的問題。我和劉福春一直想把它搞得更資料化,一直還沒成形。我想把一些資料、回憶等都收進去。甚至把一些實物,比如戶口本啊、照片啊等都收進去,但這些東西已經(jīng)有些收集不全了。這本書就是要做成資料,大家看了應該覺得沒有個人情感,就是資料性質(zhì)的。毛坯是有了,但是還得仔細打磨。另外,我編了《食指卷》以后,也有一些不同的社會反響,有人說林莽編這本書是為自己。劉福春說那你編白洋淀就更有人說你了,要不你先停一停,后來他又出國,就放下了。當然這種說法是很個別的人。另外,白洋淀詩群,有些人和詩不全面。比如宋海泉有兩首詩,楊樺有一首半,根子是三首半,我有十來首。

張:根子據(jù)說有八首長詩,這個能見證嗎?

林:只能是芒克他們見證了,我沒讀過那么多。

張:現(xiàn)在我讀到他的兩首詩,《致生活》是從你編的《中國知青詩抄》上見的,還有一首《三月與末日》。據(jù)說還有一首《白洋淀》?

林:還有半首。這里邊根子是最早,應該說也是天分最高的一個詩人。

張:我也覺得根子的詩在新詩史上是“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的。雖然只留下三首半詩,可他的幾首詩的思想的復雜與成熟的程度,他的詩藝的難度與含量,是后來的朦朧詩人中一直無人超越的?!度屡c末日》簡直就是另一部《荒原》,一個時代的精神“荒原”,它寫得緊張而莊嚴,一氣呵成;另一首《致生活》則詼諧松弛,有黑色幽默的感覺,當然,也很幽深,是最高境界上的現(xiàn)代詩。

林:對,研究他的這三首半詩也就夠了。就像陳村說的,拿這三首詩和那些所謂的“傷痕文學”相比較,那些東西太淺薄了。

張:“傷痕文學”是被意識形態(tài)規(guī)定好了的“集體記憶”,不是完成對歷史的記憶,而是完成對歷史的遺忘。

林:它也是那時的人寫的,但深刻度和更早的詩人比,是遠遠不夠的。

張:是這些人寫的,但是在幻覺和“假識”里面寫的,不是從內(nèi)心深處流露出來的東西。我覺得你今天說的那個“時代的匯合”——多種因素導致“白洋淀詩群”的出現(xiàn)的說法,是非常傳神的。

林:我當時寫那篇文章用了一個假期,寫了兩稿,第一稿寫完又篩了一次。

張:宋海泉的那篇文章很有紀實性,但多散點。每個人都說到了。

林:對,宋海泉的文章好讀,是比較感性的回憶。我的這篇文章比較理性地分析了一下。原來是給白洋淀詩群那本書作前言的。

張:你的這篇文章理論概括性強一些,兩篇文章作用不一樣。

林:宋海泉那篇文章很重要。

張:對,到目前為止,帶有實地性的、親臨感的文章中,宋海泉這篇文章是被引用最多的。

林:楊樺也寫過一篇文章,沒發(fā)出來。楊樺和樓適夷家是當時黃皮書的來源地。

張:后來白洋淀有聚會嗎?

林:沒有大的聚會,只是我們有時帶幾個人回去看看。

猜你喜歡
根子何其芳朦朧詩
何其芳 《預言》(節(jié)選)
金橋(2022年11期)2022-11-21 11:32:54
選本編纂與“朦朧詩派”的建構(gòu)
選本編撰在朦朧詩建構(gòu)中的作用研究
出版廣角(2021年22期)2021-01-13 00:46:12
何其芳與吳組緗《紅樓夢》專題課“擂臺賽”
紅樓夢學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1:56
澆水要澆在根子上——漢濱區(qū)提升扶貧資金效益
當代陜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7:54
“新官”與“舊賬”——表面是“交接”問題,根子是“擔當”缺失
當代陜西(2019年19期)2019-11-23 07:53:56
何其芳詩歌研究概述
炎黃地理(2018年6期)2018-10-15 15:48:17
好人村長
安徽文學(2016年7期)2016-12-14 19:43:06
試論“朦朧詩”的起源、成就和弱點
劍南文學(2016年18期)2016-11-21 11:48:15
論“何其芳傳”的書寫
——兼及一類史料的應用
文藝評論(2016年4期)2016-09-28 22:11:25
江阴市| 正宁县| 阜阳市| 嵊州市| 嘉义县| 楚雄市| 乐平市| 兰坪| 铁岭县| 昭觉县| 巩义市| 拉孜县| 嫩江县| 韶山市| 岗巴县| 霸州市| 宁都县| 海丰县| 酒泉市| 依兰县| 资阳市| 万州区| 安徽省| 文成县| 东宁县| 新巴尔虎左旗| 罗定市| 岳西县| 新竹县| 象州县| 无锡市| 浏阳市| 壶关县| 新密市| 蒲城县| 阳高县| 全南县| 灵川县| 中山市| 赤壁市|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