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郭福春
合作式教學模式在高職專業(yè)基礎課程中的構建
李敏,郭福春
在對合作式教學進行理論綜述的基礎上,提出從明確多元化學習目標、實施多元化課程考核方式、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組織方式、進行課上課下的良好銜接四個方面構建高職專業(yè)基礎課程中的合作式教學模式,并以“國際金融實務”課程為例,分析探討了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的難點。
合作式教學;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模式
合作式教學也稱為合作式學習,19世紀6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合作式教學理論主要是以群體動力理論、選擇理論、教學工學理論、動機理論、社會凝聚理論、發(fā)展理論、認知精致理論等心理學理論為依據(jù)展開研究的。合作學習在國外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初創(chuàng)階段,時間大致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是著手進行合作學習的理論研究階段。二是實質性進展階段,時間大致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在此階段,研究者們從各種實驗研究中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學習策略,合作學習理論日臻成熟,合作學習的影響逐漸擴大,成為一種非常有前途的教學流派。三是與其它理論的融合發(fā)展階段,時間大致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在此階段出現(xiàn)了合作學習理論與其它相關教學理論的融合發(fā)展趨勢。
國內外對于合作式教學概念的表述并不統(tǒng)一。合作學習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美國的約翰遜兄弟在20世紀80年代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可以應用于任何年級和任何學科的基本的教學策略”(David Johnson&Roger Johnson,1984)。嘎斯基認為,“從本質上講,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要求學生在一些由2~6名學生組成的異質小組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在每個小組中學生們通常從事各種需要合作和互助的活動”(T.R.嘎斯基,1993)。沙倫認為,“合作學習是組織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方法的總稱,是一系列促進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以便通過同學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學習情感和同伴關系(尤其是不同種族之間的關系)產生積極的影響”(S.沙倫,1996)。盛群力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地協(xié)同努力,以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當代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盛群力,2002)。林生傅認為,“合作教學主要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資源,互相依賴,互相支援地去進行學習。在開放的社會中,這是一種值得一試的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林生傅,1989)。王坦認為,“合作學習以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為基礎,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以標準參照測驗為評價基本手段,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質量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是一種極富創(chuàng)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王坦,2002)。
合作式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強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將課后學習與課內學習相結合,把學習內容從向教師學習的單向學習轉化為向其他學生學習的多向學習,實現(xiàn)多方面知識和信息共享,極大地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具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內外相融合、學生之間知識共享等特點。如斯坦福大學以學生為主的討論式教學、耶魯大學采取的討論式課堂、麻省理工學院以討論和交流為主的課堂,均是合作式教學模式的體現(xiàn)。根據(jù)高職學生特點、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及高職專業(yè)基礎課程的特點,筆者認為,在高職專業(yè)基礎課程中運用合作式教學模式是非常適合的,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職課程體系中,專業(yè)基礎類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入門和后續(xù)理實一體化專業(yè)課程的基礎,對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專業(yè)基礎類課程通常具有理論性相對較強,實踐內容相對較少的特點,這使很多教師感到這類課程很難引起學生興趣,最終難以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學生也感到這類課程缺少動手操作的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為此,可以在高職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中構建合作式教學模式。
合作式教學的重要參與主體是學生。教師要想順利實施合作式教學,就必須在開課之初與學生一起明確學習目標,實現(xiàn)“教”與“學”目標的統(tǒng)一。根據(jù)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堂教學目標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生期末考出高分數(shù),而應該是以提升綜合職業(yè)能力和素質為核心的多元化教學目標。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合作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其實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的配合程度。只有在學生產生了要實現(xiàn)多元化學習目標的強烈愿望,充分了解和認可合作式教學的理念和模式后,才能夠主動參與,最終保證合作式教學預期效果的實現(xiàn)。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采取合作式教學,以及學生如何參與其中,這是順利實施合作式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圍繞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教師要相應實施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方式,教學目標應盡量在考核方式中體現(xiàn)出來,實現(xiàn)考核方式與教學目標相統(tǒng)一。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方式可以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課堂參與程度的過程管理,同時也可以起到督促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作用,是促使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指揮棒。合作式教學強調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來實現(xiàn)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因此,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及溝通交流能力的表現(xiàn)就應在課程考核中有所體現(xiàn)。對于學生參與課堂的過程考核,教師要設計出客觀、全面的考核辦法,既要考核學生的能力水平,也要考核學生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使考核成為一種正向的激勵手段,而不是純粹的管制手段。
實施合作式教學的關鍵點在于課堂組織方式的設計,這也是教學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xiàn)師生良性互動的關鍵。對于課堂組織方式或者課堂活動載體的設計是教學技巧乃至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好的課堂活動組織方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形成師生良性互動。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分小組的基礎上,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專題演講、分組討論、小組講課、課堂辯論、課堂搶答等活動方式。如教師事先將某一熱點話題布置給某一小組,指導其從幾個方面搜集資料,小組成員在收集整理資料后制作成PPT在下次課上進行專題演講,其他同學針對該組發(fā)言內容進行提問討論等,老師進行相應點評總結。對于一些知識性的內容,僅僅由老師來講,學生缺少理解消化的過程,因此,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各小組分別完成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并給全班進行講解。
合作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大量的時間是交給學生發(fā)言或者討論,這必須以學生課后的充分準備為基礎,因此,教師要合理布置課后任務并督促學生完成,進行課下課上的良好銜接。專業(yè)基礎類課程的專業(yè)性強,對于剛剛開始專業(yè)學習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如果沒有事前的準備,課上的發(fā)言和討論很難進行,很容易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布置一些拓展性的課后任務,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查找資料、完成任務。為避免出現(xiàn)學生相互推脫責任、組員搭便車等現(xiàn)象,課后任務要明確并要落實到組,由組長再落實到各組員。
上述合作式教學模式在專業(yè)基礎課程中的構建如圖1所示。
本文擬以“國際金融實務”課程為例來構建合作式教學模式。該課程是國際金融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開設時間通常在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上學期。在課程內容上既有宏觀知識,也有微觀知識,理論性較強,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較少。因此,對該課程采用了合作式教學模式。
圖1 合作式教學模式構建圖
在開課之初,教師設定了多元化的課程學習目標并向學生介紹,讓學生認識到實現(xiàn)目標的重要性,使學生產生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強烈意愿。多元化的學習目標具體包括:掌握國際金融基礎知識,能解讀國際金融現(xiàn)象,具備對國際金融問題的敏感性,具備資料收集及篩選能力,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綜合素質。之后,教師讓學生自愿組合成了每組6人的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討論后確定了組長、成員分工、小組目標。
與多元化的教學目標相一致,“國際金融實務”課程考核方式也進行了相應改革。對于基本知識和分析應用能力的考核可以在期末試卷中體現(xiàn),期末試卷占考核比例的50%;對于分析應用能力、對國際金融問題的敏感性、資料收集及篩選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的考核可以在平時的課堂參與中體現(xiàn),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如發(fā)言、演講、辯論等表現(xiàn),占考核比例的20%;對于外匯交易技能的掌握程度通過完成實訓練習的情況體現(xiàn),此部分占考核比例的30%。
在課程活動載體設計中,“國際金融實務”課程采取了分組討論、專題發(fā)言、分組搶答等形式。其中,實施效果最好、學生參與性最高的一種活動方式為課堂搶答。在學習“國際貨幣體系”這一項目內容時,教師在課前布置了預習教材的任務,在課堂上又給學生5分鐘進行預習,之后結合教材內容以及視頻內容提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一段視頻。視頻結束后,將所提問題設計為搶答題,讓各組同學拿著教師分發(fā)的ABC選項卡進行搶答。同學們觀看視頻及看書時都很認真,參與搶答時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最后,教師給搶答勝出的小組分發(fā)了小獎品進行獎勵,同學們對于這次課堂教學普遍留下了深刻影響。
在實施了合作式教學模式后,教師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面向實施合作式教學的3個班級共發(fā)放問卷147份,收回有效問卷147份)以及學生談話等方式了解教學效果。調查發(fā)現(xiàn):第一,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認可該教學模式。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99.6%的學生認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優(yōu)于教師全程講授的模式。第二,該教學模式在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課堂趣味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75.8%的學生認為合作式教學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課堂趣味性的效果。第三,該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效果還有待提升。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57.9%的學生認為合作式教學使自己的分析應用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根據(jù)“國際金融實務”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合作式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預期效果的實現(xiàn),這些也是合作式教學模式實施的難點,有待進一步探討解決。
國外教育實施合作式教學的一個優(yōu)勢在于班級學生人數(shù)少,便于分組,每位學生可以充分參與其中。而高職院校的班級人數(shù)較多,要實現(xiàn)每位學生參與發(fā)言討論,要占用大量時間,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在課堂上只能抽取個別小組、個別同學發(fā)言,而那些沒有發(fā)言任務的同學很容易成為旁觀者,缺少參與的積極性。如何在班級人數(shù)多的情況下開展合作式教學并調動起每位學生的積極性是實施合作式教學的一個難點。
合作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講解較少。據(jù)部分同學反映,在學生發(fā)言討論過后,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感覺并不到位。經(jīng)過了解,這些學生在課后并沒有認真地完成預習教材、查找相關數(shù)據(jù)等任務,以至于在課堂上不知他人所云,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從課堂發(fā)言表現(xiàn)來看,一些小組完成任務很認真,發(fā)言很精彩。而有一些小組只是在應付任務,發(fā)言時出現(xiàn)整篇念的情況,這樣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既沒有提升,更無法很好地將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其他同學,浪費了課堂時間。因此,在課后任務布置、任務完成情況方面,教師如何督促學生完成,以實現(xiàn)課堂上的良性循環(huán),是教師需要全面考慮和精心設計的。
通過學生反饋發(fā)現(xiàn),通常學習能力強、自覺性高的同學能夠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完成課后任務,在課堂上有良好的表現(xiàn),認可合作式教學模式,學習效果較好。而對于學習能力差、自覺性差的同學,不能認真完成課后任務,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參與課堂活動流于形式,很難引起興趣,對于合作式教學的認可度差,很難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
運用合作式教學模式,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是讓學生以分組討論等形式自主完成,而應選擇適合的內容開展。在一門課程中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宜開展合作式教學。從學生反映來看,對于一些難度較大、學生理解困難的內容,采用合作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學選擇上,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趣味性強、同學關注度高、容易拓展的內容作為合作式教學的選擇。
合作式教學模式不是教條的操作,而是一門課堂組織管理的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設計。合作式教學模式為高職專業(yè)基礎課教學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要實現(xiàn)理想的預期效果,還需要教師根據(jù)授課學生和授課內容的不同,在上述問題方面積極探索,采用有針對性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設計,最終實現(xiàn)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全面提升。
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2011年度教學改革立項課題“合作式教學在高職專業(yè)基礎課程中的運用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101)
李敏,女,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高職教學;郭福春,男,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理論與實踐、金融理論與實踐。
G712
A 文獻標識碼:1674-7747(2012)03-0039-04
[責任編輯 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