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被稱為“所有藝術的總和”,在透過影像描繪一個故事的過程中,攝影師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視的關鍵作用。攝影是一門技術活,雖有創(chuàng)意的層面,最重要的部分還是落實在捕捉鏡頭、恰如其分的曝光、選擇正確的白平衡以及調焦上。隨著數(shù)字電影的發(fā)展,雖然很多數(shù)字電視電影拍攝制作的都不錯,但是在電視電影的拍攝工作中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高清攝影機的景深小、畫面的圖像質感弱、移動鏡頭出現(xiàn)的拖尾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焦點問題。電視電影的目的是為了在電視上觀看,即使有個別鏡頭焦點不實,但在面積較小的電視屏幕上顯現(xiàn)不出來,從而也不影響觀賞影片,可是一上大銀幕這樣的畫面就不能容忍了,圖像模糊,主體不清晰,嚴重影響正常的觀賞。然而調焦又是影視攝影技術中最難靈活掌控的技術,因此影視攝影中的調焦技術是影視攝影中的重中之重。下面就來談一談影視攝影中的調焦技術。
調焦是調整焦點的簡稱,又稱為"對焦"、"聚焦"、"對距離"等。它是通過調節(jié)鏡頭上的調焦環(huán)使影像落在焦點平面上,形成清晰影像的過程。
通常情況下,保證拍攝畫面的清晰是影視攝影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調焦調節(jié)是保證圖像清晰度最重要的一環(huán),攝影機調焦的過程就是對圖像清晰度調節(jié)的過程。在動態(tài)物體的拍攝過程中,攝影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是經常變動的,因此常常會超出景深范圍而導致圖像模糊。為了使圖像保持清晰,就必須不斷改變鏡頭的焦點位置,使圖像始終保持清晰。這種調節(jié)焦點位置的過程就稱為調焦或對焦。
攝影鏡頭的調焦環(huán)上,一般刻有調焦距離標尺,其單位一般為米(m),也有的同時刻有以米和英尺(ft)為單位的。
攝影機會自動把靠近鏡頭中心的和最靠近鏡頭的景物調焦。
1.自動對焦的工作過程是:機器依靠光學成像原理,隨時測定對焦框中景物的物距,并以此為依據(jù),迅速地改變鏡頭內部的調焦結構,從而獲得清晰的成像。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即:測定框內景物的物距——找出與清晰成分的誤差——馬達驅動——對焦——測定物距——找出誤差。這樣,攝影機就能快速地聚實被攝物體。
自動對焦主要有以下幾種自動對焦方式:
(1)有源方式,有超聲波和紅外線兩種方式。自動調焦方式,是攝影機本身發(fā)射并接收超聲波或紅外線來測距,調焦效果不受景物明暗的影響,但是超聲波不能穿透玻璃,而紅外線能穿透玻璃。
(2)無源方式是三角測距自動調焦方式,通過觀看被攝物體的角度來測距。類似于人眼的測距方法,不適合拍攝暗物體。
2.自動對焦的問題。
攝影機的自動焦點裝置一般是以畫面中央為調焦基準的。只有畫面中央很小范圍是自動焦點的檢測范圍,這一小范圍內的物體的焦點能夠自動聚實。如果被攝物體不在畫面中央這一范圍內,自動調焦就會出現(xiàn)偏差。另外,自動調焦系統(tǒng)受光線、亮度、被攝物等條件的影響很大,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會出現(xiàn)調焦偏差。
3.在以下情況自動調焦困難時,需要使用手動調焦。
(1)遠離畫面中心的景物無法獲得正確的對焦。(2)所拍攝的物體端離攝影機很近,另一端離得很遠。攝像鏡頭是有一定景深的,對于超出其景深范圍的被攝物,攝影機不能調焦于一個同時位于前景和背景的物體。(3)拍攝一個位于骯臟、布滿灰塵或水滴的玻璃后面的物體。(4)拍攝在欄柵、網、成排的樹或柱子后的主體時,自動對焦也難以奏效。(5)拍攝一個在暗環(huán)境中的物體。由于進入鏡頭的光線大大下降,攝影機不能正確調焦。(6)拍攝表面有光澤、光線反射太強或周圍太亮的目標物。由于攝影機調焦于表面光滑或高反光物體,被攝目標會模糊不清。(7)拍攝快速運動物體的對焦較難。由于調焦鏡頭內部是機械式運動,不可能與快速移動物體保持同步。當系統(tǒng)追蹤拍攝時,會使得景物波動于失焦和準焦兩種狀態(tài)。(8)在移動物體后面的目標物。自動調焦系統(tǒng)會把移動物體誤認為是被拍攝目標而進行調焦。(9)拍攝反差太弱或無垂直輪廓的目標物。由于攝影機調焦實現(xiàn)是建立在圖像的垂直線方向的反差物體,如一面白墻可能會變的模糊不清。(10)在下雨、下雪或地面有水時,自動對焦系統(tǒng)可能不能正確調焦。(11)如果你的攝影機是以紅外線或超聲波的方式自動調焦的,當被攝體能吸收紅外線或超聲波時對焦困難。被攝體距離太遠,紅外線或超聲波達不到被攝體時對焦也會困難。
在攝影機上調焦的調節(jié)是轉動鏡頭最前端的“調焦環(huán)”,在這個調焦環(huán)上有許多刻度,不同的機器類型這個值不一樣,攝影機上一般標明的是1、1.2、1.5、2、5、10、∞ m,這個數(shù)值就是被攝物體與鏡頭中心的距離,簡稱“物距”。當轉動這個調焦環(huán)時,可以從尋像器中看到被攝物的影像,調到清晰時,調焦環(huán)上的數(shù)值會剛好等于物距值。電影拍攝拉皮尺法就是測定這個物距的。在這一組物距值中,最小的一個數(shù)值就是攝影機鏡頭能拍攝到的最近物距,小于這個距離的影像,鏡頭將無法聚實,就該使用近攝功能了。
手動靈活調焦是攝影師的一項最難的基本功,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感悟,總結出來一般有以下幾種調焦方法:
適用于物距(主題景物到攝影機的距離)基本保持不變時,即當拍攝對象的位置固定,或與攝影機距離保持相對固定時,適合用特寫調焦。
操作方法:鏡頭對準被攝體,將變焦推至特寫,再旋轉調焦環(huán),在尋像器中觀察,使景物清晰,焦點即被鎖定在此點,然后再拉開成所需要的景別進行固定拍攝或推拉拍攝等。這樣在拍攝進程中物體基本一直保持清晰。
在實際拍攝中,常常由于被攝體的運動或攝影機的運動,造成景物與攝影鏡頭之間的相對距離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當被攝主體超出景深范圍時,主體物就會形成模糊的影象,攝影師在處理這樣的鏡頭時,應及時地調整焦點,以實現(xiàn)被攝主體在畫面中始終保持著平穩(wěn)的影像。攝影中把這種調整稱為"跟焦點"。
攝影機在運動拍攝時,或被攝主體運動時。即當拍攝對象的位置或與攝影機的距離始終處于變化狀態(tài)時,適合于跟焦。
操作方法:拍攝前先預定出被攝主體的運動路線,或攝影機的移動路線并進行試機,先對準起幅調焦點即第一焦點調焦,然后對準落幅調焦點即第二焦點調焦,并分別記住它們在調焦環(huán)上的對應位置。拍攝時,攝影機一邊不停的跟蹤被攝主體的移動,一邊隨時調焦,勻速的跟著主體將調焦環(huán)從第一焦點轉動到第二焦點,使焦點始終聚在被攝體上,保持被攝體一直清晰。
簡稱移焦。在被攝景物和電影攝影機的位置均相對靜止的前提下,邊拍攝邊連續(xù)移動攝影鏡頭的調焦環(huán),以改變最能清晰成像的被攝平面的前后位置,在某一較小的景深范圍內,將調焦中心由一個焦平面的主體移到另一個焦平面的主體上,實現(xiàn)不同遠近被攝體的虛實轉換,把前景實后景虛變換成前景虛后景實,先后交替突出不同遠近的被攝體,使觀眾的視覺中心時而集中于近處景物,時而集中于遠處景物,轉移觀眾的注意力,從而轉移畫面中的視覺重點和趣味中心,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
移焦操作的關鍵點:一是攝影機與被攝物距離固定,兩被攝物體前后有一定縱深空間距離,被攝前物體盡可能靠近鏡頭。二是控制小景深拍攝,即靈活采用大光圈、長焦距拍攝。
攝影中的超焦距,是景深的一種特殊情況。當攝影鏡頭的焦距和光圈系數(shù)選定后,對超焦距物平面調焦可獲得最大的景深。景深就是被攝景物中能產生清晰影像的最近點至最遠點的距離。把超焦距作為焦點來調焦,那么從這一距離的一半至無限遠之間的每一景物都很清晰,景深取得最大值。適合于拍攝風景以及大場面的開闊鏡頭等。
調整方法:第一步,先確定攝影鏡頭的焦距和光圈系數(shù)后固定。第二步,把焦點移到無窮遠處調焦。第三步,仔細觀察畫面,找到景深最近的清晰景物點,即超焦距點。第四步,以最近景物點即超焦距點再次重新精確調焦。即可得到鏡頭在此焦距和光圈系數(shù)下的1/2超焦距點到無窮遠處的超大景深了,可以正式開始拍攝。
鏡頭的超焦距計算公式為:
超焦距H=1000×(鏡頭的焦距÷光圈f值)
例:選用鏡頭焦距為80mm,光圈為F4來拍攝,則H=1000×(80÷4)=20米。把焦點對準20米處調焦,這樣從10米(H/2)到無限遠處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任何一部影片和電視劇都離不開攝影,因為他要按導演的要求用自己的機器完美地記錄和展現(xiàn)給觀眾,電影的無聲語言是屬于攝影師的,他們以鏡頭、光線、空間、運動和色彩無聲地說話,以這些語言釋放出的威力和意義打動著人們的靈魂。然而調焦又是影視攝影技術中最難靈活掌控的技術,因此影視攝影中的調焦技術成為攝影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這些數(shù)字電影攝影中的調焦技術,才能拍出高質量的作品,才能充分發(fā)揮高清攝影機的技術優(yōu)勢。
[1]孟群.電視節(jié)目制作技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2]勞業(yè)辛.當代數(shù)字電影攝影鏡頭研究[J].現(xiàn)代電影技術.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