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種自我存在的狀態(tài),其核心就是個體對自我生命的確認、接納和實現(xiàn),是對自我、他人生命意義的欣賞和肯定;是對他人生命和整個生命世界的熱愛、珍惜和關懷。人的生命形態(tài)包括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價值性生命。我們的青少年墜樓自殺、殺人、殘害動物等等這樣新聞報道是屢見不鮮,這是不尊重、不接納自己的生命,也是不尊重他人生命的體現(xiàn)。這主要緣于青少年對于生存的困惑,從而產(chǎn)生了生命意識的危機和生命存在感的迷失。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影視作品因其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而成為生命教育的重要工具,而影視鑒賞課堂則成為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優(yōu)質平臺。
生命意蘊是電影文化價值中重要的一部分,生命的蹤跡在每一部影視作品中無處不在。思索生命、體驗生命、感悟生命、張揚生命也正是電影藝術魅力經(jīng)久不衰的源泉。只有充滿生命的作品才是最美的。
人的生命形態(tài)首先是生物形態(tài)的,生命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生命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珍愛生命,熱愛與發(fā)展個人獨特的生命,也要關注、尊重他人的生命,關注生命世界的所有物種,敬畏生命,關心生命生存的環(huán)境。
影片《生命斑馬線》以生活中的真實故事作為故事藍本,由一開始的跨越馬路圍欄,到醉酒險些造成事故,再到超載同時疲勞駕駛,釀成人間悲劇。一次驚心動魄的交通事故,花樣的生命瞬間消失,詩般的幸福轟然倒塌。發(fā)人深省的故事,震撼人心的畫面,警示著人們遵守交通規(guī)則,啟迪人們珍愛自己的、別人的寶貴生命。《可可西里》根據(jù)一篇真實的報道改編,陸川導演采用紀實的拍攝手法講述了發(fā)生在可可西里一群自發(fā)組織的巡山隊員們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人員、武器,但是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及面對盜獵者的火拼,他們用生命筑起了可可西里最后一道防線。這部影片可以引發(fā)人們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對生命的尊重。自然界的生命也應該是平等的,我們不能恣意屠殺那些看似脆弱的生命。近年來涌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動物題材的影視作品如《忠犬八公的故事》、《遷徙的鳥》、《虎兄虎弟》、《帝企鵝日記》等,《帝企鵝日記》是一部非常真實反映企鵝生活的紀錄片,皇帝企鵝—南極洲上一群不畏寒冷的族類,它們在嚴寒的氣候中生活、繁衍,伴侶之間忠誠寬容,企鵝父母輪流照看孩子。它們在嚴寒中綻放著令我們人類為之動容的愛情與親情。在這里,生命如此艱難,生命也如此尊貴,讓人敬畏。影片中的動物好似我們人類,卻又不像人類,但不是人類的附庸,而是獨立的生命,這些都昭示了人類對于生命的更加平等的尊重。這些影片都指引著生命個體尊重人,熱愛自然生命,追求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
每個生命都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同于別人的屬于自己的,每個人的個性品質、人生道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方式和途徑也各不一樣,而生命的成長歷程中也必然會經(jīng)歷很多的挫折和苦難。而最重要的是要自己能夠接納自己,有永不言棄的生活態(tài)度?!栋⒏收齻鳌肥且徊吭@得奧斯卡獎的影片,它以喜劇的形式表現(xiàn)了嚴肅的主題,電影中的阿甘是一個智商只有75分的智障者,然而他卻總堅守著自己的純樸、善良和堅持,即使是在深愛的人離他而去,他仍然能夠一步步跑下去,跑出輝煌的人生歷程。他的形象向我們透漏出對待生活的信念:生命一定要有所堅持,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自己最本真的東西。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用交叉敘事的方法水乳交融地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在金融危機環(huán)境下的悲情勵志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在苦難中美好的人性的光輝,是撫慰人們心靈的生命成長故事。我們看到了心酸,也看到了生命張揚的美麗。正如意大利影片《美麗人生》的導演貝尼尼所表述的那樣:“我想告訴所有的人,生命是可貴而且充滿歡笑。即使是臨死之前,也可以得到歡樂?!?/p>
生命價值包含著對于夢想的追求、幸福的感受、自由的體驗,而生命的價值的實現(xiàn)關鍵在于積極的進取和自覺的創(chuàng)造,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改變世界,同時也實現(xiàn)著自我的價值。電影《袁隆平》以生動幽默的方式講述了袁隆平院士數(shù)十年如一日癡心不改,傾其畢生的精力埋頭研究雜交水稻的故事。他的生命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有夢想就會有動力,他為理想、為事業(yè)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拔野焉敻璩?,這是袁隆平對于生命的感悟,也告訴我們:為夢想而努力奮斗是幸福的,實現(xiàn)了理想的生命就是動聽的。
《生命的托舉》講述的是根據(jù)“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涌現(xiàn)出來的老師救助學生的眾多感人的新聞報道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向陽小學的校長、老師舍身救助學生和相互依存、互助生存、維護生命的故事。影片中的尚老師拼命地為學生尋找了逃生的洞口,而自己卻因洞口塌方而被埋;音樂老師袁婧,在廢墟中用歌聲鼓舞學生們堅強,當她用盡全力將學生一個個從廢墟中托舉出來的時候,余震奪走了她的生命。他們的生命歷程是短暫的,他們對于自我生命的探尋也是有限的,但是他們的生命的價值卻是無限的,他們實現(xiàn)了有限的生命向無限的生命的的轉換。
電影是被人們稱為繼文學、音樂、舞蹈、繪畫、戲劇、建筑之后的“第七藝術”,影視藝術鑒賞是指鑒賞主體觀賞影視作品時產(chǎn)生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是一種高級、復雜的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活動。影視鑒賞能為生命教育提供一種可能性的途徑,主要是源于影視審美鑒賞的心理特征。首先,影視鑒賞是一種主動與被動的統(tǒng)一。從表面看,觀看影片好像是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但實質上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需要感知、注意、聯(lián)想、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參與來“復活”藝術形象,而且還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思想情感及藝術修養(yǎng)來豐富和擴展藝術形象。正是由于有自己的主動參與,對于影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就能夠有更加全面的詮釋,那么所激發(fā)的情感體驗就會更加深刻。其次是感性和理性的統(tǒng)一。影視感人的魅力除了一些感性的元素如演員的表演、畫面元素及音樂元素之外,更主要的是如何在此基礎上從更高層面上去把握一些理性的內容,如電影《阿甘正傳》的片頭、片尾中一根輕柔潔白的羽毛從天空緩緩飄落而至,伴著輕盈的鋼琴,就像空靈的天使一樣帶給我們美妙的視聽感受,同時我們會想到阿甘的一生就想羽毛一樣隨意與寧靜,也會思索到人生的問題,會覺得羽毛就好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一樣,永遠是不確定的,但同時也是豐富的。電影研究者斯蒂安·麥茨認為電影的實質在于滿足觀眾的原始的、無意識的欲望,如生命體驗、心靈慰籍、感官享受、本能釋放等等,在享受視聽的同時又讓自己的無意識領域沉湎于虛幻的形象之中,讓自己“入戲”,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感悟。第三是影視作品的“認同機制”。世界經(jīng)典類型電影中,最后的結局總是體現(xiàn)了以個人為中心的種種幸福的實現(xiàn),受盡磨難的主人公總會獲得甜美的愛情、家人團聚或被破壞的秩序開始重新建立。這些影片能夠通過對一個人的深度心理的演繹來展示其精神世界,從人性上贏得觀眾的認同,這些具有傳統(tǒng)倫理力量的感情故事能夠讓他們樂于接受,并從中獲得快感。好萊塢就被稱為是“夢幻工廠”,是制造白日夢的地方。影視作品所呈現(xiàn)出一段段的生活片段,全面而立體地展現(xiàn)了人的生存方式,給觀眾以最深切的觸動,每一位觀眾都從自己的潛意識去認同影片,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可以釋放自己的某種生命情懷,也可以在解讀電影文本中的人物故事的同時整理自己積淀的一些情緒,在自己的潛意識里進行生命的重構,在深層次地接納自我,更好地去體驗生活。
生命教育的理念由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從生命教育近40年的實踐來看,從預防青少年自殺的簡單層面提升到多個層面,不僅要教育青少年珍愛生命,更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他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fā)展?!?/p>
影視作品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它們通過畫面、聲音等電影語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特設的情境,促使他們走進其中,用心去聽、去體驗、去感悟,通過對影視作品的賞析來促進生命的發(fā)展。與學生自我成長相關的影片可能成為他們積極、主動探索的對象,從而使得他們感受到生命的真諦,生命的價值,不斷地思考生命的內涵。每一部期待完美人性的影片后面都滲透著哲學家、藝術家對于生命的關懷和思索,如果讓學生在對影視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候能夠感悟和體驗,并在自己的生存過程中進行執(zhí)行,那就是對于生命的教化,是生命教育的最完滿的體現(xiàn)。
基于這樣的一種理念,可以選取一些關于生命題材的經(jīng)典之作,以此作為生命教育的工具,以鑒賞作為中介途徑,通過學生的討論、體驗、分享然后達到內化,從而實現(xiàn)生命的教化。如奧斯卡獲獎影片《春風化雨》(死亡詩社)講的是基丁老師沖破傳統(tǒng)教育的羈絆,用他獨特的教育方式指引學生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故事,影片用如畫的影像,詩意的語言呈示了青春的激情與夢想,引領學生一起探尋自我與生命。影片中的詩句:“我步入?yún)擦郑驗槲蚁M钣幸饬x,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fā)現(xiàn)自己從沒有活過?!弊屆總€學生都在叩問自己的心靈:我為何而生。通過討論可以讓他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更加深刻地領會到如何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影片《當幸福來敲門》通過對主人公克里斯·加納人生屢屢受挫、生活處處失意卻最終戰(zhàn)勝困難并獲得巨大成功的艱辛歷程的描述,告訴青少年應該如何去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通過對片中理想、幸福、交往、就業(yè)等等方面主題的探討會帶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乎自我實現(xiàn)的啟迪,并建構起自己的幸福觀。從感性的觀賞到自己情感的激蕩,再提升到實踐的層面,是一次質的飛躍,是一次靈魂的洗滌。
一部部充溢著生命氣息的影視作品是一次次的視聽盛宴,也是一頓頓的精神大餐,通過學生自己的賞析、教師的引導、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每個人的對于生命的體驗也更加豐富,更加深刻。從而尋找到生命的意義,激活自己的生命潛能,增強自己的生命意志,并找尋到自己生命系統(tǒng)的價值支持體系,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豐盈、美好。
注釋
①王東莉﹒生命教育與人文關懷—青少年的終極使命[J]﹒當代青年研究,2003(6)﹒1-6
[1]王小舒、凌晨光.審美藝術教育論[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東莉. 生命教育與人文關懷——青少年教育的終極使命. 當代青年研究[J]. 2003(6)
[3]薛秀平.心理影片賞析—寓教于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電影文學 [J].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