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可,王愛萍,張 軍,田 華,閆 強,吳志明,張 軍,張雪峰,湯奮揚
2.江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都 225200;
3.揚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揚州 225002;
4.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大學,廈門 361005
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經糞-口途徑傳播的疾病,臨床表現多呈急性肝炎,病死率在1%~3%,但在某些特殊人群中如孕婦,慢性肝臟疾病者中重癥比例高,病死率可達20%[1-2]。2010年11月至12月,江蘇某縣敬老院發(fā)生一起戊型肝炎暴發(fā)疫情,發(fā)病19人(死亡1人),罹患率16.38%。為探明該起疫情的可能傳染源,了解本起疫情中戊肝病毒的分子特點,對這起疫情進行了深入調查。
1.1 調查對象 疫情所在敬老院的所有被看護人員105人(男94人,女11人)和工作人員11人。
病例定義 戊型肝炎病例:具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癥狀和體征(乏力納差,肝區(qū)疼痛、鞏膜黃染等),ALT異常,抗-HEV IgM陽性;戊型肝炎隱性感染:無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癥狀和體征,ALT正常,抗-HEV IgM陽性。
1.2 調查方法
1.2.1 問卷調查 訪談疫情現場和相關人員,進行病例對照研究,所有病例和隱性感染者為病例組,其余為對照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居住情況(所在樓層、房間),飲食情況(餐具、早餐咸菜種類、飲食偏好、有無外出就餐、生吃瓜菜史);飲用水(是否喝生水、是否喝罐裝水、生活用水來源);密切接觸史(下棋、打麻將等集體活動參加史、肝炎病人接觸史等);衛(wèi)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洗飯碗用水);既往肝病史、飲酒吸煙史、外出活動地點。
1.2.2 實驗室檢測 對敬老院所有人員檢測谷丙轉氨酶 (ALT)(賴氏法)、抗-HEV IgG和抗-HEV IgM(ELISA方法,試劑為北京萬泰,嚴格按試劑盒操作說明完成);對 HEV-IgM 陽性的標本進行HEV RNA檢測并序列分析,方法見文獻[3]。同時采集敬老院周圍河水6份,敬老院肉豬供應屠宰場豬膽汁30份、豬糞便30份檢測HEV RNA并序列分析。
1.2.3 統(tǒng)計方法 EPIDATA數據錄入,SPSS 13.0軟件,卡方和確切概率法計算暴露率差異。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特征,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回顧發(fā)現一周內有5例類似癥狀病例均來自同一敬老院,11月28日經當地傳染病院確診為戊型肝炎,從11月25日至12月30日共確診戊肝病例19例(男16例,女3例,年齡最大94歲,最小67歲)。期間通過實驗室檢查發(fā)現亞臨床感染者11例。故本次疫情罹患率為16.38%,感染率為25.86%,顯隱性感染比1.72,病死率為5.26%。
圖1 病例發(fā)病時間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patients’onset time
2.1 疫點一般情況 敬老院共3棟在用樓房,宿舍2棟,共19套居室,每套為四室一廳兩衛(wèi),2人一室。另一棟一樓為食堂,二樓辦公。水源為自來水,飲水經鍋爐燒開,敬老院無水塔、儲水池、水井。有自種菜地和小規(guī)模生豬養(yǎng)殖,有對菜地施人糞和豬糞行為,平時蔬菜以自種為主,豬肉部份自已宰殺,其余均在附近菜市場購買。院內有公共廁所一個、豬圈一個、菜地兩塊、周邊有小河并有廁所和豬圈的污水流入。
2.2 疫情概況 本次疫情發(fā)病高峰集中在11月15日至11月27日,共發(fā)病16例,占總病例數的84.21%,末例病例12月14日發(fā)病,發(fā)病時間分布如圖1,所有病例發(fā)病時間在同一潛伏期內,故推測該起疫情為一次性暴露所致,時間為10月中下旬。首例確診病例,男,75歲,2010年11月10左右出現乏力、食欲下降、畏寒、小便發(fā)黃等癥狀,11月25日到當地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就診,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均
2.3 流行病學調查
2.3.1 飲用水源 發(fā)病前2個月內敬老院飲水供應正常,均為自來水經鍋爐煮沸后飲用。老人生活用水均為居室衛(wèi)生間自來水,未發(fā)生自來水管爆裂,鍋爐損壞等事件。疫情發(fā)生后,連續(xù)3日采集的敬老院末梢自來水,經實驗室常規(guī)檢測,細菌總數不超標,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未檢出。
2.3.2 飲食情況 敬老院實行集中就餐制,除早餐咸菜有自帶外其余食物均為食堂提供的熱菜。平時有10桌圓桌和4~6個方桌零散座位。圓桌使用的菜盆由食堂洗滌保管,飯盆自帶,散座自帶飯菜盆。食堂操作間衛(wèi)生狀況一般,生熟不分,沒有消毒設施。
2.3.3 病例搜索 搜索疫情發(fā)生前2個月內敬老院所在鎮(zhèn)和相鄰鎮(zhèn)戊肝病例,僅發(fā)現1例,經過流行病學調查,該病例長期生活在市區(qū),與本疫情無流行病學聯系。詢問敬老院工作人員和老人探視親戚,均未發(fā)現有類似癥狀者。
2.3.4 病例對照研究 危險因素調查數據分析,僅是否使用公共餐具因素P=0.062(精確概率法),病例組均使用公共餐具;對照組有10人自帶餐具均無發(fā)病,因自帶餐具僅有10人,故未能發(fā)現統(tǒng)計學意義。其余飲水、飲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均未顯示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2.4 實驗室檢測結果
2.4.1 ALT和HEV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 本次共檢出20例ALT異常,其中一例經臨床診斷為膽結石急性發(fā)作,排除戊肝病毒感染。發(fā)病初期,所有病例ALT均增高(≥80U/L),最高者達2 224U/L;ALT異常的19例中,發(fā)病一周后抗-HEV IgM和抗-HEV IgG均陽性。ALT正常和異常者中抗-HEV IgM和抗-HEV IgG檢出情況見表2。
2.4.2 HEV RNA檢測 抗-HEV IgM陽性血清、河水、豬糞、豬膽汁的HEV RNA檢測結果見表3,經測序和序列比對發(fā)現本次疫情病例、水標本、豬源HEV毒株均為HEV-Ⅳd亞型,其中水源和人源毒株的序列同源性為100%,人源與豬源的同源性為93.7%~95.5%。
表1 戊型肝炎感染影響因素調查Tab.1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epatitis E diarrhea risk factors
表2 ALT和HEV IgM、HEV-IgG檢測結果Tab.2 Detection result of ALT,HEV IgM and HEV-IgG
表3 不同來源標本HEV RNA檢測結果Tab.3 Detection result of HEV RNA
2.4.3 構建序列進化樹 將本次疫情中人源、水源、豬源毒株序列與我省蘇北地區(qū)2006年散發(fā)病例中檢出的HEV毒株、我國其他省份人源HEV毒株,以及其他國家檢出的HEV-Ⅰ,Ⅱ,Ⅲ型毒株序列(序列的GENBANK號見進化樹)相應區(qū)段比對,構建序列進化樹,結果如圖2,3。
3.1 本次戊肝爆發(fā)疫情與食堂餐具污染有關 病例對照研究顯示,共用餐具者發(fā)病率顯著高于自帶餐具者。食堂的衛(wèi)生條件較差,衛(wèi)生習慣生熟不分,食堂平時以自種蔬菜為主,蔬菜有施人糞和豬糞行為,使用河水澆菜地,而我們采集的河水標本和附近豬糞豬膽汁中均檢出HEV,且病毒基因型一致,均為HEV-Ⅳd型,由此推斷本次暴發(fā)疫情極有可能是含有HEV的糞便或水源污染菜地,食堂在制作過程中污染餐具所致。
當地病例搜集未發(fā)現有相關流行病學聯系的先癥病例,而目前國內外文獻均報道了豬、鹿、野豬是HEV 的宿主[4],抗-HEV 能夠在牛、羊、雞、豬、鼠、猴等被檢測到[5],本次疫情發(fā)生時,敬老院養(yǎng)殖的肉豬已被宰殺食用,未采到自養(yǎng)豬糞便或內臟標本,但當地肉豬HEV感染率較高,達26.67%,推斷敬老院自養(yǎng)豬帶毒的可能性極高,且當地豬攜帶毒株基因型與本次疫情相同,很可能是敬老院自養(yǎng)豬糞便污染導致了本次疫情。
3.2 戊肝暴發(fā)疫情中的毒株基因型 我國新疆1986年暴發(fā)的戊型肝炎大流行,其病原體均屬于HEVⅠ型;1996年莊輝等[6]對我國14個城市急性散發(fā)性戊型肝炎的調查發(fā)現主要為HEVⅠ型感染,但存在變異株;2001年王佑春等[7]對中國北京和上海的急性散發(fā)性戊型肝炎的基因型分布調查發(fā)現:急性散發(fā)性戊型肝炎中HEVⅣ型感染占較大比例。2003年孟繼紅等報道南京地區(qū)戊型肝炎散發(fā)病例均為HEVⅣ型且存在不同亞型[8]。本文作者曾對江蘇省蘇北地區(qū)散發(fā)病例及豬源毒株進行毒株序列分析,顯示蘇北地區(qū)散發(fā)病例以HEV-Ⅳa亞型為主,偶有Ⅰ型,而當地豬源毒株包括Ⅳ型中的多個亞型,包括本次發(fā)現的Ⅳd亞型[9]。該起疫情調查結合了實驗室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明確了本次疫情的病原基因型為HEVⅣd亞型,同時對可能的傳染源作了病原檢測,并證實當地豬戊肝病毒攜帶率高,且基因型與本次疫情毒株一致,我國目前鮮有對戊型肝炎暴發(fā)疫情的病毒毒株基因型報道。
[1]Udayakumar Navaneethan,Mayar Al Mohajer,Mohamed T Shata.Hepatitis E and pregnancy: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J].Liver international: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2008,28 (9):1190-1199.
[2]Skidmore S.Overview of hepatitis E virus[J].Current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s,2002,4(2):118-123.
[3]葛勝祥,郭清順,李少偉,等.基因1,4型戊型肝炎病毒高靈敏度通用引物的設計和初步應用[J].病毒學報,2005,21(3):181-187.
[4]Meng XJ.Recent advances in Hepatitis E Virus[J].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2010,17(3),153-161.
[5]He J,Innis BL,Shrestha MP,et al.Evidence that rodents are a reservoir of hepatitis E virus for humans in nepal[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2,40(12):4493-4498.
[6]莊輝,李奎,朱萬孚,等.我國14個城市散發(fā)性戊型肝炎病毒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0,80(7):893-896.
[7]藍海云,王佑春,李卓,等.戊型肝炎病毒Ⅳ型在300例急性肝炎中的感染比例[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2,22(3):276-278.
[8]程險峰,戴星,孟繼鴻,等.南京地區(qū)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鑒定和變異分析[J].中國病毒學,2005,20(5):468-471.
[9]艾星,張雪峰,黃守杰,等.江蘇省農村散發(fā)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09,25(3):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