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廖瀟莎
汪俊松:鍥而不舍 探索無限
本刊記者 廖瀟莎
天然藥物是指動物、植物、礦物,以及海洋生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藥理活性的天然產(chǎn)物。我國作為最早使用天然藥物進行防病治病的國家之一,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yī)藥體系,被認為是當今國際上最為發(fā)展的天然藥物體系,為中華民族繁榮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jīng)過一代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天然藥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成果。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汪俊松博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員。汪俊松生于1975年7月,德國洪堡學者,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9月-2005年3月,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xù)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研究并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5年9月-2007年2月,于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此后,在世界著名的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資助下作為洪堡學者在德國癌癥研究中心開展研究工作。2008年3月,作為海外引進人才供職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任副教授。
多年來,汪博士一直致力于天然藥物化學成分、抗腫瘤藥物研究、中藥復方藥效物質等研究。寒來暑往勤耕耘,春華秋實育芬芳,近年來汪博士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多項國家重大課題,相繼主持了200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科技重大專項候選藥物研究,20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重大項目;并于2011年入選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和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在天然藥物化學研究方面,汪博士致力于天然產(chǎn)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結構鑒定、修飾及生物活性研究,從天然藥用植物中共分離鑒定了300多個化合物,共計80余個新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Glymontanine A為天然黃酮類含硫酰胺化合物,這一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在自然界中尚屬唯一,被醫(yī)學化學領域頂尖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推選為2005年度“熱點”化合物。
在抗腫瘤藥物研究方面,汪博士“利用協(xié)同效應逆向篩選中藥中腫瘤多藥耐藥逆轉劑”項目獲得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發(fā)現(xiàn)了活血化瘀藥類中藥逆轉活性顯著優(yōu)于清熱解毒藥;所建立的篩選體系突破以往抗癌中藥篩選思路的單一,同時適用于其它天然產(chǎn)物的抗腫瘤及腫瘤多藥耐藥逆轉活性評價;此外,還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天然產(chǎn)物,并對其構效關系進行研究。對民間草藥野八角不同極性部位進行逆轉腫瘤耐藥性的評價即是上述研究思路的延伸和結論的印證。通過不同耐藥模型篩選,從中發(fā)現(xiàn)了逆轉人乳腺癌多藥耐藥和人肝癌多藥耐藥的活性成分,進一步的結構和逆轉活性之間的QSAR分析揭示了兩種不同的逆轉作用機制。
在中藥復方研究方面,汪博士根據(jù)中藥復方多成分、多靶點、整體作用的特點,綜合運用系統(tǒng)科學、計算科學、非線性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手段處理其化學組成信息和藥效活性信息,探討其生物效應的譜效關系,構建中藥復方的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首次從三個層次(整方、化合物、有效部位)闡明了黃連解毒湯作為整體發(fā)揮其抗炎作用,表明黃連解毒湯的抗炎作用是通過多靶點的作用來實現(xiàn)的;不同的化合物和部位對于不同靶點的作用強度不同,且有側重、互補和協(xié)同作用;整方的抗炎作用最顯著。這一方向已獲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
面壁十年圖破壁,經(jīng)過數(shù)十載的潛心鉆研,昔日風華正茂的博士生如今已是碩果累累的青年專家;而在他一串串榮譽的背后,則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辛勤汗水和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的堅實腳印。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是這種超越自我、探索無限的不懈追求和謙虛謹慎、虛懷若谷的處世風格使汪博士在各個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弘揚神農(nóng)偉業(yè),建樹萬世之功,醫(yī)藥工作者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從汪俊松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今我國青年藥學工作者孜孜不倦、不斷探索的精神風貌和工作狀態(tài),這無疑會激勵更多的后來人薪火傳承、繼續(xù)求索。他們是中國科學人的中流砥柱,也必將成為我們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