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震亞
(江蘇省高郵市人民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 江蘇高郵 225600)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fā)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見,其中十二指腸潰瘍好發(fā)于青壯年,胃潰瘍好發(fā)于中老年,男性稍多于女性。其特點為慢性病程反復發(fā)作,發(fā)作呈周期性,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等并發(fā)癥[1]。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yī)“胃脘痛”、“胃痛”、“心痛”、“吞酸”、“嘈雜”等范疇,具有病程長、反復難愈等特點[2]。筆者近年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消化性潰瘍32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4例消化性潰瘍?yōu)槲以?005~2010年門診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確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齡21~66歲,平均41.5歲;病程5個月~28年,平均7.3年;其中胃潰瘍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7例,復合性潰瘍7例;潰瘍面積(0.5~2.5)cm2,平均0.92 cm2。對照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20~64歲,平均40.9歲;病程6個月~26年,平均7.2年;其中胃潰瘍10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7例,復合性潰瘍5例;潰瘍面積(0.4 ~2.4)cm2,平均 0.90c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潰瘍種類、潰瘍面積大小等臨床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經典抗?jié)內?lián)療法:奧美拉唑20mg,1 次/d,口服;克拉霉素片 0.25g,2 次/d,口服;阿莫西林膠囊0.5g,3次/d,口服。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服肝胃百合湯:柴胡 10g、黃芩 10g、百合 15g、丹參 15g、烏藥 10g、川楝 10g、郁金10g。隨證加減: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數(shù)者加沙參、麥冬各15g,或加生地12g,瓜萎15g;上腹痛有固定處而拒按,舌質滯暗或見瘀斑者加桃仁10g;腹痛而見黑便者加生蒲黃10~15g;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簍仁15~20g;神疲氣短者加太子參15g,白術12g。每日1劑,水煎400mL,分2次早晚空腹溫服。兩組均以30d為1療程。治療期間禁用針對本病治療的其他藥物,控制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煙酒、多食新鮮果蔬、保持情志舒暢、避免不良精神刺激[3]。療程結束后行胃鏡復查,以判斷療效。
2.1 療效判斷標準[4]①治愈: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胃鏡復查潰瘍面愈合;②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胃鏡復查潰瘍面基本愈合或縮小2/3以上;③好轉:臨床癥狀與體征減輕,胃鏡復查潰瘍面縮小1/2以上;④無效: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胃鏡復查潰瘍面縮小在1/2以下或無變化。
2.2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愈26例,顯效4例,好轉1例,無效1例;對照組治愈20例,顯效5例,好轉4例,無效3例。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6.9%和90.6%,差異無顯著性(P >0.05);觀察組痊愈率為81.3%,優(yōu)于對照組的62.5%,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目前研究認為,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等損傷因子過強和防護因子(黏液、黏膜屏障、黏膜血流等)保護作用的減弱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HP)、保護胃黏膜能有效治療消化性潰瘍。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具有抗菌譜廣,胃腸道反應輕,直接作用于胃腸道等臨床特點,對幽門螺旋桿菌(HP)有良好療效;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是最強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且作用持久,對解除疼痛和愈合潰瘍非常有效。奧美拉唑又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HP)生長,并為抗生素殺菌提供適宜的胃液環(huán)境,此三聯(lián)療法臨床療效理想,但復發(fā)率較高[1]。長期服用西藥,其副作用及耐藥性可使療效下降,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可提高療效,減少潰瘍病的復發(fā)。
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范疇,本病多因外感寒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勞倦內傷而致氣滯血瘀,瘀久絡傷,肉腐成瘍而痛。胃脘痛的表現(xiàn)雖主要在胃,但無論在臨床驗證上,還是在病理方面,又無不與肝、脾密切相連。因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喜潤惡燥;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與水濕,喜燥惡濕。胃氣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主開,水谷精微才能輸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離不開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還能為脾散精,疏泄膽汁助消化,條達情志以舒暢氣機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關,一旦發(fā)病,則相互影響。肝失疏泄,則橫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司,肝失滋養(yǎng)則疏泄失常,致肝亦病。故本病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治擬益氣健脾,扶正祛邪化瘀,標本兼顧,方能確保治愈的潰瘍不復發(fā)。肝胃百合湯取性平之柴胡,微涼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微溫之烏藥以疏肝解郁,理氣和胃。烏藥雖溫,但不剛不燥,能順氣降逆,疏暢胸隔之逆氣,與苦寒性降之川楝為伍,相互抑其弊而暢其長,于氣陰無損也。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絡損血傷,故用丹參、郁金以活血通絡,祛瘀生新。氣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熱,本方又取黃芩以清解肝胃之熱。久病致虛,當以補之,但溫補則滯胃,滋膩之藥又礙脾,故重用百合、丹參清輕干補之品,以益氣調中,生血,養(yǎng)胃陰。上述諸藥合用,共奏益胃健脾、活血理氣、生肌愈瘍之功,以增加胃黏膜自身的抗?jié)兡芰?,并防止?jié)儚桶l(fā)。且隨證加減,使治療因人、因證而異,療效更確切。本組研究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可取長補短、標本兼治且提高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872
[2] 史金花.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概況[J].光明中醫(yī),2008,23(12):2082
[3] 胡永峰,郭雪松,肖海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0,32(2):41
[4] 張 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5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2,11(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