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嬌
(北京大學(xué),北京 100871;黑龍江大學(xué),哈爾濱 150080)
試論Tesnière 語法的基礎(chǔ)理論
張麗嬌
(北京大學(xué),北京 100871;黑龍江大學(xué),哈爾濱 150080)
本文基于原著分析,梳理法國語言學(xué)家Lucien Tesnière的句法結(jié)構(gòu)理論。主要內(nèi)容包括句子構(gòu)成的基本方式——連接、句子的基本成分,即動詞節(jié)點的構(gòu)成——動詞過程、行動元、狀態(tài)元;動詞價理論:零價動詞、一價動詞、二價動詞、三價動詞;以及動詞語態(tài)——主動態(tài)、被動態(tài)、致使態(tài)。
Lucien Tesnière;連接;動詞節(jié)點;行動元;狀態(tài)元;動詞價;動詞態(tài)
The study gives a close reading and analysis on Lucien Tesnière’s basic syntactic ideas, concerning how a sentence is constructed and basic element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He claims that a sentence is constructed by means of connection; procès, acteurs, and circumstances make up the basic element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verbal node. The number of arguments a verb takes is called valence: verbs with zero valence, verbs with a valence of one, verbs with a valence of two, and verbs with a valence of three.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diathèse: active, passive, reflective, and reciprocal.
Lucien Tesnière (1893-1954)是法國語言學(xué)家,Strasbourg大學(xué)教授。其主要貢獻是他在著作《語法結(jié)構(gòu)基礎(chǔ)》中提出的句法原型理論(Tesnière 1959)。該理論提供一種句子語法形式,并用多種語言例證。本文以《語法結(jié)構(gòu)基礎(chǔ)》的基礎(chǔ)理論為討論對象,在解析該理論深層含義的同時進行評論,希望有助于其理論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更多的思想養(yǎng)分?!墩Z法結(jié)構(gòu)基礎(chǔ)》是一部宏篇巨著,全書分為兩大部分——連接(connexion)和轉(zhuǎn)換(translation)。連接包括5方面內(nèi)容,轉(zhuǎn)換則包括6方面內(nèi)容。限于篇幅,本文僅僅討論連接中的句子結(jié)構(gòu)、成份和動詞價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論概要。
Tesnière認為,句法結(jié)構(gòu)的研究對象是句子(la phrase),即以詞語為構(gòu)成成分的結(jié)構(gòu)單位。散落在字典中的詞匯不是句子,詞語之間相互連接形成句子的形式框架。連接是我們表達思想的必要手段,它賦予句子生命活力,是句子生成的關(guān)鍵原理。所謂造句,就是在一堆無定型詞語之間建立連接關(guān)系;反之,理解句子,就是理解不同詞語之間的連接關(guān)系。連接是所有句法結(jié)構(gòu)的概念基礎(chǔ)。詞語連接具有不同特點,具體來說,連接具有層級特征。
1.1 連接和連接的層級
Tesnière認為,詞語之間的連接結(jié)構(gòu)基于從屬關(guān)系(dépendance),因此他的語法也稱為“從屬關(guān)系語法”(馮志偉1983:63);每個連接基本上都連接高階詞(un terme supérier)和低階詞(un terme inférieur)。高階詞是支配詞,低階詞是從屬詞。例如,Alfred parle中Alfred是從屬詞,動詞parle是支配詞。須要指出,一個詞可以是一個低階詞受高階詞支配,同時它也可以是高階詞支配其他低階詞。例如,Mon ami parle,ami受parle支配,同時支配mon. 這樣,詞語在句子中組成不同層級。如下圖所示:
parle parle
Alfred ami
stemma 1 mon
stemma 2
(Tesnière 1959:14)
1.2 節(jié)點和圖式
如果說句子研究是句法結(jié)構(gòu)的研究對象,那么連接層級就是結(jié)構(gòu)研究的基要。連接的特點是縱向的,因為連接的對象是高階詞和低階詞。原則上,一個從屬詞只受一個高階詞支配;相反,一個支配詞可以同時支配幾個從屬詞。支配一個或者多個從屬詞的支配詞都稱為節(jié)點(noeud)。從屬詞總是跟隨其支配詞。例如,Mon vieil ami chante cette jolie chanson可以轉(zhuǎn)換說法變成Cette jolie chanson charme mon vieil ami. 前者的圖式如下:
stemma 3
后者的圖式如下:
stemma 4
(Tesnière 1959:14)
在stemma 3中作主語的ami在stemma 4中作賓語,ami的從屬成分mon和vieil始終跟隨其支配詞ami,即從屬成分跟隨其節(jié)點。
節(jié)點的節(jié)點或中心節(jié)點指由統(tǒng)領(lǐng)所有句中從屬成分的支配詞組成的節(jié)點,它是句子的中心。通常中心節(jié)點是動詞節(jié)點,比如stemma 3中的chante和stemma 4中的charme,但也有名詞、形容詞等其他詞類節(jié)點為中心節(jié)點的情況,尤其在日??谡Z和文學(xué)作品名中更常見。例如,LestupideXIXesiècle《愚蠢的19世紀》,Léon Daudet的小說(Tesnière 1959:100)。連接的特征集構(gòu)成圖式,即樹形圖(stemma)。樹形圖清楚表明了連接的層級以及句子結(jié)構(gòu)的不同節(jié)點構(gòu)成的節(jié)點束和成分,從而使抽象概念具體可見。
1.3 結(jié)構(gòu)順序
結(jié)構(gòu)順序是詞語建立連接的依據(jù)。連接具有多重性,一個支配詞可以支配多個從屬詞,所以結(jié)構(gòu)順序是多維度的。表現(xiàn)結(jié)構(gòu)順序圖的樹形圖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即多維度性,但是事實上一般最后歸結(jié)為兩個維度。因為樹形圖是譜系圖,有一個最高層階(中心節(jié)點),向下統(tǒng)領(lǐng)多個次級節(jié)點或成分,這樣的表示方法只涉及兩個維度。
Tesnière強調(diào)區(qū)分結(jié)構(gòu)順序(ordre structural)和線性順序(ordre linéaire)。結(jié)構(gòu)順序是詞語之間支配關(guān)系的順序,線性順序是說話時順時性順序,即語鏈(chaine parlée)的線性特點。Tesnière在注釋中指出,其語鏈的概念取自de Saussure《普通語言學(xué)教程》的同一概念(Tesnière 1959:17)。樹形圖把線性順序轉(zhuǎn)化為結(jié)構(gòu)順序;反過來,人們說話時把樹形圖中的結(jié)構(gòu)順序轉(zhuǎn)化為線性順序。
1.4 小結(jié)
Tesnière以動詞為中心的層級觀念,最早見于其1934年發(fā)表的《如何構(gòu)建句法》一文。文章認為,動詞節(jié)點在大多數(shù)句子中都是中心,表達一幕小戲劇。Tesnière在《語法結(jié)構(gòu)基礎(chǔ)》中更加詳盡地闡述了這一觀點,本文1939年開始寫作,1950年左右完成,1959年才正式出版。布拉格學(xué)派Pauliny在《句型與動詞詞類》中提出動詞類型對句型的重要影響,按時間來看,遠晚于Tesnière的動詞中心論(Pauliny 1943)。而Chomsky在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的投射理論中把句子作為動詞的投射,即句子結(jié)構(gòu)是動詞內(nèi)在語法特征的投射,則更晚(Chomsky 1981)。Tesnière語法的層級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順序以及樹形圖,甚至Tesnière的結(jié)構(gòu)和轉(zhuǎn)換的觀點,都可視為Chomsky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的先聲,兩者的關(guān)系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Halliday也認為所有句型都具有及物性特征,動詞的中心作用是很多語言的特征,如大多數(shù)印歐語系的語言等(Halliday 1967,1985,1994)。Tesnière線性順序是Saussure所指的語言的線性特征。區(qū)分線性結(jié)構(gòu)和結(jié)構(gòu)順序,突破了當(dāng)時大多數(shù)語法學(xué)家的線性思維的束縛,更關(guān)注詞語間的深層關(guān)系,而線性是表層現(xiàn)象。
原書本部分包括動詞節(jié)點、名詞節(jié)點、形容詞節(jié)點等內(nèi)容。本文只討論動詞節(jié)點部分,主要探究動詞節(jié)點的概念和構(gòu)成成分。
2.1 動詞節(jié)點
大多數(shù)歐洲語言都有動詞節(jié)點,可以表達一個小戲劇故事。戲劇要包含一個事件過程(procès),須要有演員(acteurs)和環(huán)境(circumstances)。句法結(jié)構(gòu)中要有動詞、行動元(actants)和行動態(tài)(circonstances)。法語actant的意思是主語或者施動者,但是此處Tesnière沒有把actant限制為施事和主語,而是界定為動詞表示的事件參與者,即行動元。行動元總是名詞或者名詞詞組。換言之,名詞在句子中一般行使參與者的語義功能。行動態(tài)本身就表示狀語和環(huán)境的意思,表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方式。行動態(tài)總是由副詞或相當(dāng)于副詞性的詞組充當(dāng)。換言之,副詞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一般作狀態(tài)元功能。Tesnière沒有采用“主語”和“謂語”的說法,他對此進行解釋:傳統(tǒng)語法采用邏輯主語(sujet)和謂語(prédicat),主語是指說的是誰/什么,謂語是指說的誰/什么怎么樣(參照Jespersen 1924:146)。例如,在Alfred parle lentement中,Alfred是主語,parle lentement是謂語。這個說法自Aristotle到Port-Royal(Robins 1996),一直為語法學(xué)家沿用。然而,從語料觀察來看,不是所有語言都支持這種主、謂對立。例如,拉丁語Filius amat patrem,amat 由ama和主語詞綴-t構(gòu)成,即主語是filius...t. 這樣,主語和謂語就沒有清楚區(qū)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賓語包含在謂語或者述謂成分之中,而賓語的詞性和屬性都與主語具有可比性,主謂二分不適合分析以動詞為中心的動詞節(jié)點。
2.2 行動元
行動元一般都是參與行為過程的人或物,從語法角度講是從屬于動詞的名詞。行動元各自屬性不同,行動元的數(shù)量決定動詞節(jié)點結(jié)構(gòu),而動詞的自身屬性決定其攜帶行動元的數(shù)量。例如,有的動詞不帶行動元,有的動詞帶一個,有的帶二個,有的帶三個。
不帶行動元的動詞沒有參與對象,多為表氣象的動詞,如拉丁語 pluit(下雨). 法語中,il pleut中的il是形式主語,沒有具體指代,Tesnière認為它不是動詞的從屬詞,因此pluit 和 il pleut的樹形圖一樣,即:
動詞帶一個行動元,是指該行為過程只有一個參與者。例如,Alfred tombe中只有Alfred一個人參與動作。Tesnière比較兩個主語的情況,認為即使有兩個行動元處于主語位置,也不能說該動詞有兩個行動元,這是兩個帶一個行動元的動詞的疊加。例如,Alfred et Antoine tombent是Alfred tombe + Antoine tombe,即阿爾弗雷德摔倒+安東尼摔倒。
動詞帶兩個行動元,指有兩個行動元參與動作過程,這要與上文中重復(fù)現(xiàn)象區(qū)分。這兩個行動元一個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一個是動作的承受者,每個行動元只能有一個語義角色。例如,Alfred frappe Bernard.
在鄉(xiāng)村,大多數(shù)學(xué)生認為只要記住一些好詞、好句,語文積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強調(diào)語言典范的積累,背古詩、名篇、名句,答考試默寫題時派上用場。在他們來看,背誦積累說到底就是為了得分。通過積累獲得文化熏陶,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他們的目標。這樣浮躁的社會,我們的學(xué)生也急功近利。這樣的思想,又怎能在語文考試中獲得高分?
動詞帶3個行動元,指有3個參與者參與動作過程,每個行動元有且僅有一個固定的語義角色。例如,Alfred donne le livre à Charles中第一個和第三個行動元,Alfred和Charles是人,第二個行動元是物(le livre)。Tesnière將行動元分為首元(prime actant)、次元(second actant)和第三元(tiers actant)。從語義來講,首元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即傳統(tǒng)語法中的主語(主動句);次元是動作的承受者,傳統(tǒng)語法叫做賓語補足語或者簡稱賓語。從語義角度來看,主語和賓語相反;而從結(jié)構(gòu)來看,主元和次元的關(guān)系不是相反而僅僅是不同。這里,次元僅指主動句中的第二行動元,被動句中有被動次元,這是指處于動詞后由介詞引出的施動位置;換言之,次元無論在主動句還是在被動句中都不處于主語位置,Tesnière稱其為反主語(contre-sujet)。至于第三元,從語義來看,它是動作的受益(bénéfice)或受損(détriment)者,傳統(tǒng)語法稱為“間接補語”(complément indirect)或者最新叫法“賦予補語”(complément d’attribution)。第三元不受其他論元干擾,也不受主動和被動影響。
2.3 狀態(tài)元
狀態(tài)元指動作過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句子中一般由副詞或者副詞詞組充當(dāng),分為時間、地點、方式等類型。狀態(tài)元不像行動元那樣有數(shù)量限制。例如,明天中午下雨?!懊魈臁焙汀爸形纭笔莾蓚€表時間的狀態(tài)元,它們彼此語義不重復(fù)也不矛盾,所以可以共現(xiàn),但是語義矛盾的狀態(tài)詞就不可以共現(xiàn)了。例如,成天偶爾下雨。在離心結(jié)構(gòu)語言(langues centrifigues)中,狀態(tài)元跟隨它從屬的動詞,例如,Il parle toujours;在向心結(jié)構(gòu)語言(langues centripètes)中,狀態(tài)元放在其從屬動詞之前,例如,Healwaysspeaks.
狀態(tài)元的分布遵循一定的順序規(guī)則,其基本先后規(guī)律是方式、一般時間、數(shù)量、地點、具體時間。例如,Je l’estime naturallement toujours beaucoup(我—je,重視他—l’estime,自然地—naturellement,總是—toujours,很—beaucoup//我自然總是很重視他)。狀態(tài)元和行動元的位置關(guān)系是:總體而言,狀態(tài)元在后,即在首元后;但是表方式、一般時間、數(shù)量的狀態(tài)元通常在首元后,次元、第三元和主動詞前。例如,On aime naturellemment toujours beaucoup ses parents(人們—On,喜歡—aime,自然—naturellemment, 總是—toujours, 很—beaucoup, 他們的——ses, 父母—parents //人們自然總是很喜歡他們的父母)。
狀態(tài)元與行動元似乎界限分明,但是第三元具有狀態(tài)元的某些特征,而某些狀態(tài)元也與行動元類同,即同語類,這樣須要有劃分狀態(tài)元和行動元的標準。標準主要包括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形式上,行動元由名詞充當(dāng),是動詞的從屬詞;狀態(tài)元,如果不是副詞而是名詞充當(dāng),那么這個名詞應(yīng)該由表方式的介詞標注。例如,Alfred marche avec une canne (Alfred walked with a cane)。意義上,行動元是動作主體,是補充動詞意義的不可缺成分;而狀態(tài)元是選擇性成分,可有可無。例如,Alfred marche. “阿爾弗雷德走”已經(jīng)自足;至于他靠什么走,可以說,也可以不說。
2.4 小結(jié)
Tesnière劃分簡單句結(jié)構(gòu),基于以動詞為中心的思想;動詞攜帶的行動元數(shù)量決定簡單句的模式。與行動元相比,狀態(tài)元不受動詞影響,沒有數(shù)量限制,可以出現(xiàn)在所有句式中,但是狀態(tài)元不是強制成分而是選擇成分,即其是否出現(xiàn)在句子中不影響句子的合法性。
前文提到不同動詞可以攜帶不同數(shù)量的行動元,謂詞邏輯中也有一位述謂(one-place predication)、二位述謂(two-place predication)和三位述謂(three-place predication)的說法,指從攜帶的論元數(shù)目出發(fā)對謂詞的分類。Tesnière把動詞可吸引名詞的特性比做原子吸引電子,把可以吸引并攜帶行動元的數(shù)目叫做動詞的價(la valence de verbe)(Tesnière 1959:238)。動詞的語態(tài)基本上取決于其可以支配的行動元數(shù)目。須要注意,動詞的行動元不必一定要跟隨動詞共現(xiàn),有的動詞即使不帶自己的論元也可以表達完整的意思。例如,Alfred chante. 其中,chante 本身包含動作,這樣它的次論元可以不出現(xiàn),叫做自由元。下面,分別介紹零價動詞、一價動詞、二價動詞和三價動詞。
3.1 零價動詞
沒有動作元的動詞稱做零價動詞(verbes avalents),即傳統(tǒng)語法中的無人稱動詞??墒牵@個說法不確切,因為很多語言都須要添加一個“人稱”主語,即形式主語。例如:Il pleut;It rains. 因此,有學(xué)者提議將“無人稱”(impersonnel)改為“單人稱”(unipersonnel)。Tesnière認為“單人稱”動詞也不確切,因為這種說法有悖于該類動詞不帶行動元這一特性,他用avalent(去掉價的)表示。為方便理解,本文譯為“零價”。
Tesnière認為,零價動詞在動作過程中自己獨立扮演所支配的行動元。例如,Il pleut (It rains)。我們不知道“下雨”這種自然現(xiàn)象是何種力量發(fā)出的動作,所以沒有首元,動詞pleurer(下雨)本身包括動作內(nèi)容,因此不須要添加次元。這一觀點與布拉格學(xué)派的Pauliny對于詞類的解釋(Pauliny 1943)類似。他認為動詞都有施事、動作、受事,有的動詞只指動作本身,即大多數(shù)及物動詞,因此用于“主+謂+賓”句子結(jié)構(gòu);有的動詞包含受事,即大多數(shù)不及物動詞,因此用于“主+謂”句子結(jié)構(gòu),即上文提到的Il pleut情況;有的動詞表示動作的施事和受事同一,是不及物動詞,但是它的主語既是施事也是受事,例如,He ran. 主語“他”既是ran的施事同時也是受ran這個動作影響的對象。此外,還有一種動詞同時含有施事、受事、動作,所以可以單獨出現(xiàn),這與Tesnière前文提到的拉丁語“pluit”的情況一樣。Tesnière同意一些學(xué)者的說法,即無人稱動詞源于古代的一元動詞。例如,希臘語Ζεùζ üει (Zeus rains) (Ζεùζ—宙斯,üει—下雨),ó Θεòζ üει (God rains)(ó—陽性冠詞,Θεòζ—神,üει—下雨)。他認為,古代,尤其古希臘,自然都由人性化的神統(tǒng)治,下雨、下雪都有專門的神祗負責(zé),所以古語中這類動詞可能有施動。但是,Tesnière也說這是歷史和神學(xué)的解釋;作為現(xiàn)實事件,此類動詞還是歸為不帶行動元的動詞為好。
3.2 一價動詞
帶一個動作元的動詞就是傳統(tǒng)語法中的中性動詞或不及物動詞。Tesnière對于不及物動詞的解釋基于法語,有些觀點不適用于其他語言。他認為不及物動詞很多都是表示狀態(tài)的動詞,同樣的意思可以用表存在的be動詞+形容詞表示,但是兩種表達方式語義上不完全對等,其中有細微差別:用不及物動詞的表達式表現(xiàn)一種內(nèi)在動力,而后者比較被動,更加靜態(tài)。例如,L’arbre est vert;L’arbre verdoie. 法語還有一種情況,有的一價動詞帶主元或者次元,形式上似乎有兩個行動元但是邏輯上只有一個。例如,Il faut une loi. 此例缺少一個法規(guī),主語il只是邏輯主語;faillir(缺少)是一價動詞,攜帶次元。
上文提到關(guān)于氣象的詞,如“下雨”、“下雪”等是零價動詞。但是,Tesnière同時注意到這類動詞有帶一個行動元的情況。例如,Il pleut des hallebardes(下傾盆大雨)(hallebarde 意思是“戟”),英語也有類似表達:It rains cats and dogs(下傾盆大雨)。但是這些情況與其他不及物動詞不同,其他不及物動詞帶首元,即主語;而“下雨”攜帶的不是首元,它的形式主語沒有變,多了次元,即賓語。Tesnière對此沒有提供更加細致的解釋,筆者認為出現(xiàn)上述情況是因為 to rain的內(nèi)含賓語是rain,即動作包含內(nèi)容,但是其包含的內(nèi)容是最常規(guī)的內(nèi)容,不包括具體rain的形態(tài),當(dāng)要表達rain的具體情況時要添加其他成分修飾。例如,It rains heavily(雨下得很大),而表示名詞“大雨”時,to rain就不包含這個內(nèi)容了,所以要添加動詞賓語強調(diào),即一種有標記的用法。
Tesnière觀察到德語有一元動詞只帶第三元的情況。例如,Es ist mir warm(我熱)(es 形式主語相當(dāng)于it,ist系動詞“是”,mir “我”的第三格賓語,warm形容詞“熱”)。這里唯一出現(xiàn)的行動元是mir,即第三元。但是這個例子不是很恰當(dāng),因為此處討論的是帶價動詞,該例中的動詞是be動詞,起形式作用,真正起謂詞作用的是形容詞warm,所以此處帶價動詞指的是哪一個呢?Tesnière沒有具體指出,但考慮到?jīng)]有warm,第三元mir就不必出現(xiàn),帶價的不是動詞而是謂詞warm.
綜上所述,Tesnière的一價動詞除包括大多數(shù)只帶主語(首元)的不及物動詞外,還包括帶次元和第三元的不及物動詞。
3.3 及物動詞
Tesnière把可以帶兩個和3個行動元的動詞放在一起討論,因為它們同屬及物動詞類。但是他認為傳統(tǒng)語法的一個漏洞是沒有把帶3個行動元的動詞單獨定義和歸類,這類動詞一般表示“說”和“送、給”等意義。由于及物動詞既可以有主動語態(tài)也可以有被動語態(tài),Tesnière通過討論行動元的語義角色來對及物動詞進行分類。他沒有用法語中表語態(tài)的術(shù)語voix,而是采用希臘語術(shù)語διáΘεσιζ,法語拼寫為diathèse,意思是動詞的語態(tài)。及物動詞分為4種語態(tài):主動態(tài)(la diathèse active)、被動態(tài)(la diathèse passive)、自反態(tài)(la diathèse réfléchi)和互指態(tài)(la diathèse reciproque)。
主動態(tài)指動作由首元發(fā)出且對次元產(chǎn)生影響,即 A→B. 例如,Alfred frappe Bernard.動作由首元Alfred發(fā)出,作用到次元Bernard身上。被動態(tài)則指首元是動作的承受者,動作由其他動作元發(fā)出,即A ← B. 被動態(tài)是主動態(tài)的逆向,即倒裝,其首元是主動態(tài)的次元。主動態(tài)變?yōu)楸粍討B(tài),須要有變被動的標記,一般情況是形態(tài)標記,包括分析型和綜合型。分析型的被動語態(tài)一般要有被動助詞,例如法語être(表存在的be動詞),并且要求動詞采用過去分詞形態(tài),Je suis aimé. 使用綜合型標記的語言一般都是形態(tài)變化豐富的語言,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可以表示被動態(tài)。比如,拉丁語 fertur 意思是He is dressed(他被穿戴的意思)。
自反態(tài)指首元和次元是同指關(guān)系,即人稱名詞或者反身代詞都回指首元,A,不是首元自身回指,而是次元或第三元回指首元。例如,Alfred se regarde. Se是自反代詞,regarder表示“看”。 形容詞性物主自反代詞指次元的物主代詞回指首元,即次元支配的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是首元的形容詞性。例如,I love my dog中my可以看成I 的形容詞性。如果出現(xiàn)兩個形容詞性物主代詞,那么第一個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回指首元。例如,He loves his son but dislikes his bad habits中第一個his指主語,第二個his指他兒子。Tesnière沒有討論第二個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回指問題。筆者認為,第二個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是否一定回指次元并不確定。例如,He loves his son but dislikes his daughter. 從語義關(guān)系看,前例中son和habits是所屬關(guān)系,可寫為his son’s habit;而后例中son和daughter是并列關(guān)系,第二個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無法回指次元son,只能回指主元。
三價動詞一般都是表示“說”(dire)和“贈與”(donner)的詞匯。例如,Alfred donne le livre à Charles(donner—送, le—陽性冠詞,livre—書,à—介詞),Alfred 首元,le livre次元,Charles 第三元。Alfred dit bonjour à Charles(dit—說,bonjour—日安),Alfred 首元,bonjour次元,Charles 第三元。Tesnière特別指出,要求(demander)可以有兩種內(nèi)容:一種是擁有某樣?xùn)|西,例如,Alfred demande le livre à Charles,demander 要求的目的是為了擁有;另一種是為了知道,例如,Alfred demande l’heure à Charles. Tesnière分別列舉法語表示說的動詞(verbes de dire:exprimer, raconteur, relater...)和表示贈與的動詞(verbes de don:donner, fournir, procurer...),旨在說明。
一價動詞只有一個行動元,所以沒有被動語態(tài),那么有3個行動元的3價動詞就有兩類被動語態(tài):主動語態(tài)中的次元和第三元分別作被動句中的首元。主動語態(tài)中的次元作被動句的首元,原主動句中的第三元不受影響。例如,Alfred donne le livre à Charles;Le livre est donné par Alfred à Charles. Tesnière指出,法語只有這一種被動句式,沒有第三元作被動句首元的情況;其他語言中有主動句的第三元作被動句首元的情況(Tesnière 1959:256)。例如,Charles is given the book by Alfred. 筆者認為這個英語句子在語言上很不地道,起碼不應(yīng)該是the book;從信息結(jié)構(gòu)看,the book位于述位,是新信息,英語一般用不定冠詞,即Charles is given a book by Alfred. 但是被動句一般比較正式,給一本書這樣的小事用這個句式還是比較奇怪,如果改成Charles was honored a prize by the government,則更好一些。
正如有的一價動詞只帶次元一樣,有的二價動詞只帶首元和第三元,而一些語言的三價動詞不帶第三元,即該動詞有兩個賓語(deux accusatifs)。例如,拉丁語 Antonius docet pureos grammatican. 實際上,Tesnière發(fā)現(xiàn)的這一現(xiàn)象是雙賓語,法語不可以直接出現(xiàn)兩個賓語,比如上句的法語表達應(yīng)該是:Antonius enseigne la grammaire aux enfants,這里要求出現(xiàn)介詞à,而英語則不用介詞:Antonius teaches children grammar. 但是,如果grammar放前,則必須帶介詞:Antonius teaches grammar to children. 這一語序與前面法語語序一致,而雙賓語英語例句則與拉丁語例句語序相同。Tesnière沒有提及語序?qū)渥咏Y(jié)構(gòu)和語義的影響,但是他提出這兩個次元不可同日而語。這里的表人名詞(children)是次元,而另外一個(grammar)是狀態(tài)元。例如,Antonius teaches children grammar可以寫做Antonius teaches children about grammar. 添加介詞about后,about grammar就是狀態(tài)元了;而children前不能添加介詞,所以它不具有狀態(tài)元的潛勢。Tesnière的這一分析與傳統(tǒng)認為children是間接賓語的說法相左,可能與他對次元和第三元(間接賓語)的定義有關(guān):第二元是動作的承受者,children是“教”的承受者,所以是次元;第三元是動作的受益者或受損者,這樣,grammar就失去作第三元的資格。Tesnière的分析受法語影響。就英語而言,筆者更傾向于認為children是第三元,grammar是次元,teach這一動作具有傳遞性,即把grammar傳給children,grammar是teach的內(nèi)容;children是teach的對象,是可選項,不強制出現(xiàn),Antonius teaches grammar要比Antonius teaches children更符合語感。
正如有的兩價動詞可帶兩個賓格(accusatif),有的兩價動詞可帶兩個與格(datif)。Tesnière只列舉拉丁語的例子:Id est mihi gaudio. 此句中mihi是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第三格形式(dative),gaudio是名詞“快樂”的第三格。此處,兩個與格的功能也有所不同,mihi形式上是賓格,但是語義上更接近形容詞,漢語翻譯只能用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占位。
3.4 致使態(tài)
Tesnière指出,致使態(tài)動詞在這種動作過程中有一個新的行動元,即引起施事實施某一動作的“始作俑者”(instigateur)。例如,如果Alfred(A)voit une image(B),那么Alfred就是施動者;但是如果Charles(C)montre l’image(B)à Alfred(A),那么Charles是使Alfred發(fā)出“看”這個動作的致使者。這樣,這個新的行動元在先前的行動元體系中應(yīng)該占哪一個位置呢?
一價動詞如果帶的是首元,那么加入致使元后,致使元變成首元,原來的首元則成為次元。例如,一價動詞mourir,Alfred meurt. Alfred是首元;但加入致使元Bernard fait mourir Alfred,Bernard就是首元,Alfred則是次元。
致使元加入二價動詞成為首元,原來的首元成為第三元,次元不變。例如,Alfred (首元) apprendre la grammaire(次元);加入致使元后:Charles(首元)faire apprendre la grammaire(次元)à Alfred(第三元)。法語 “使某人做某事”須要用介詞引入第三元,但是很多其他語言不同。例如,英語to make someone do something. Tesnière也意識到這一點,他例舉拉丁語的例子:Deceo pueros. 拉丁語可以省略主語,所以該句首元省略:pueros(小孩、次元),grammatican(語法、次元)。
如果在三價動詞中加入致使元,那么就有4價(tétravalentes),原來的首元會成為第四元,致使元代替它成為首元,原來次元和第三元不變。例如,Charles(首元) donne le livre (次元)à Alfred(第三元);加入致使元,則Daniel (首元)fait donner le livre (次元)à Alfred(第三元) par Charles(第四元)。
把致使元帶入主動態(tài)或被動態(tài),則有致使主動和致使被動。理論上,可以有4種類型:及物主動的致使主動、及物被動的致使主動、及物主動的致使被動和及物被動的致使被動。大多數(shù)歐洲語言只有致使主動,運用時不區(qū)分及物主動和及物被動。例如,Charles(致使元、首元)fait boire Alfred (原首元、此句的次元),Charles使Alfred喝,即及物主動的致使主動。Charles(致使元、首元) fait boire le café(次元),主動致使導(dǎo)致次元及物被動。但是不可以說Alfred est fait boire par Charles,即沒有主動及物的致使被動;也不可以說Le café est fait boire par Charles,即沒有及物被動的致使主動。
3.5 小結(jié)
本節(jié)討論Tesnière動詞價理論。“價”本是原子可攜帶電子數(shù),不同動詞根據(jù)屬性可以攜帶不同數(shù)量的名詞,Tesnière稱為行動元;根據(jù)行動元數(shù)量的不同,動詞分為4類價動詞,Tesnière稱為零價動詞、一價動詞,二價動詞和三價動詞。二價以上動詞具有主動和被動兩種語態(tài),討論主動和被動中行動元角色的變化。二價動詞中,無論主動句還是被動句,首元占主語位置,因此原主動句中的次元在被動句中稱為首元,而主動句中的首元在被動句中是第三元;而三價動詞的變化則更為復(fù)雜,既有帶兩個次元的情況,也有帶兩個第三元的情況。除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外,Tesnière引入致使態(tài),認為致使元是一個新論元,使行動元數(shù)量增加,即原一價動詞變?yōu)槎r,二價變?nèi)齼r,三價變四價。筆者認為,Tesnière忽略致使句中增加一個動詞這一事實,基本結(jié)構(gòu)是“某人+致使+某人+做+某事”,多出的致使元不是主動詞帶的,而是致使動詞帶的。例如,Daniel (首元)fait donner le livre (次元)à Alfred(第三元) par Charles(第四元)中表致使的動詞是fait,主動詞是donner,多一個動詞自然多一個行動元。
Tesnière認為句法的研究對象是句子。他排除不可分析的單詞或詞組成句的結(jié)構(gòu)單位。例如,回答疑問句的“是”,“不是”,即英語yes和no,法語oui和non;或者表示情感的感嘆句和問候語等。Tesnière把語法研究分為兩類:一是范疇句法,二是功能句法。范疇研究是靜態(tài)的,功能研究是動態(tài)的。靜態(tài)句法或范疇句法是為了探索語言如何將不同語法范疇組合成句,這里范疇包括兩個維度:一是詞類(名詞、形容詞等),二是句子類型(陳述句、疑問句、否定句等)。動態(tài)句法或功能句法是研究句子的結(jié)構(gòu)。Tesnière將句子的構(gòu)成形式比做太陽系,中心的太陽是動詞;其他成分從屬于動詞,是受動詞支配的太陽系的其他成分。就像太陽系中太陽吸引其他行星,其他行星彼此之間因自身質(zhì)量相互吸引一樣,Tesnière提出句子的框架構(gòu)成是基于連接,而連接的力是動詞對于其他成分的吸引,不同動詞吸引其從屬成分的力不同,這就是動詞價理論。
本文探討Tesnière的功能句法中的連接部分,包括連接的機制、句子結(jié)構(gòu)、動詞價理論等。連接是形成句子的基本操作,具有層級性;高階詞控制低階詞:動詞是高階詞,支配低級詞,即從屬于它的名詞等成分。每一個階的詞都有從屬成分,因此不僅動詞可構(gòu)成動詞節(jié)點,其他詞類也可以構(gòu)成節(jié)點,比如名詞節(jié)點、形容詞節(jié)點等。本文主要介紹動詞節(jié)點。一個動詞節(jié)點就是一個句子結(jié)構(gòu),動詞是節(jié)點的中心。動詞根據(jù)性質(zhì)不同,可攜帶不同數(shù)量的名詞,后者叫做行動元。行動元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既可以作主語也可以作賓語。除動詞攜帶的行動元外,句子中還存在一種不強制出現(xiàn)的成分——狀態(tài)元,即表示時間、地點、方式、頻率等的狀語成分。恒星吸引行星的數(shù)量由其自身性質(zhì)決定;同樣,動詞攜帶行動元的數(shù)量由動詞自身性質(zhì)決定。因此,按攜帶行動元數(shù)量劃分的動詞類型是句子結(jié)構(gòu)和句子類型研究的重點。Tesnière細致討論行動元在各價動詞句式中的作用和語義角色。行動元分為首元、次元和第三元。這一劃分基于行動元與動詞位置而不是語義角色,在SVO結(jié)構(gòu)的語言中,位于動詞左側(cè)的行動元是首元,動詞右側(cè)第一個名詞是次元,最遠的行動元是第三元。這一劃分適用于主動句,也適用于被動句。不同的是,從語義角色講,主動句的首元一般是施事,而被動句的首元是受事。
從語言學(xué)思想史的角度看,Tesnière引入動詞價概念(Valin & Lapolla 1997: 142),其理論對現(xiàn)代語言學(xué)句法研究有重要貢獻(雅柯布森 2001:208-228),值得通過文本研究進一步挖掘。
馮志偉. 特思尼耶爾的從屬關(guān)系語法[J]. 外國語言學(xué), 1983 (1).
雅柯布森. 雅柯布森文集[C].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袁毓林. 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Chomsky, N.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ThePisaLectures[M]. Dordrecht: Foris, 1981.
Halliday, M. A. 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 2)[J].JournalofLinguistics, 1967(3).
Halliday, M. A. 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1994.
Jespersen, O.ThePhilosophyofGrammar[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4.
Robins, R. H.AShortHistoryofLinguistics(4thed.)[M]. Beijij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Pauliny, E. Sentence Patterns and Verb Classses[A]. In Luelsdroff, P., Panevová, J. & Sall, P. (eds.).Praguiana(1945-1990)[C].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Saussure, F. de.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M]. Paris: Payot, 1983.
Tesnière, L. élémentsdeSyntaxeStructure[M]. Paris: éDITIONS KLINCKSIEK, 1959.
Tesnière, L. Comment Construire Une Syntaxe[J].BulletindelaFacultèdesLettresdeStrasbourg, 1934.
Valin & Lapolla.Syntax:Structure,MeaningandFunction[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責(zé)任編輯鄭 丹】
OnBasicIdeasofTesnièreGrammar
Zhang Li-jiao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Lucien Tesnière; connection; verbal node; actants; circumstances; valence; diathèse
H334
A
1000-0100(2012)05-0074-7
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