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賓 郭淑珍 趙丹
薄荷因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很強而分布于世界很多地方,野生與栽培均有,且以栽培為主,栽培品種又有變型、變種等,故其品種已超500個。以江蘇產者質量最優(yōu),為“道地藥材”。薄荷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在歷史傳說中薄荷又名蕃荷、蘇薄荷、家薄荷,為常用中藥。
薄荷為多年生芳香草本。莖直立,高10~80cm。具匍匐的根莖,深入土壤可至13cm,質脆,容易折斷。莖方形,具分枝,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節(jié)處毛較顯著。葉形變化較大,披針形、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側脈5~6對,上部分深綠色,下部分淡綠色,兩面具柔毛及黃色腺鱗,以下部分分布較密。輪傘花序腋生,愈向莖頂,則節(jié)間、葉及花序遞漸變小??偣I嫌行“瑪得叮呔壝??;ㄝ喙軤铉娦?,長2~3mm,外被柔毛及腺鱗,具10脈?;ü诘仙虬咨?,冠檐4裂,上裂片頂端2裂,較大?;ü诤韮炔勘蝗崦?。雄蕊4,挺出或包于花冠筒內。小堅果長卵圓形,褐色或淡褐色?;ㄆ?~10月。果期10~11月。
薄荷喜生于溪邊、溝邊等濕地,野生與栽培均有,但野生薄荷干后氣味極淡,質量較差,故藥用多以栽培者為主。薄荷的采收加工是在薄荷秧苗栽種后,一般一年選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采收,一次在小暑,稱“頭刀”(頭刀離地面2cm,留節(jié)2~3節(jié)割下,立即攤開晾曬,至七八成干,捆成小把再曬至全干);第二次在霜降稱“二刀”。割取薄荷后,曬干或陰干或趁鮮切段后曬干。本品以葉多,色深綠,氣味濃者為佳。中國藥典2010版規(guī)定薄荷藥材葉不得少于30%,因葉中揮發(fā)油含量較高,也是薄荷含量測定的標準。
鮮薄荷的加工是取鮮薄荷,除去雜質,洗凈。用時剪成段。本品莖呈方柱形,表面綠色或紫綠色,棱角處具茸毛,節(jié)間長2~5cm。葉對生,長橢圓形、寬披針形或卵形;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灰綠色,稀被茸毛,有腺鱗。搓揉后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
▲薄荷飲片
薄荷飲片是取原藥材,除去老莖及雜質,迅速洗凈,悶潤2~4小時,切小段,及時低溫干燥。本品為不規(guī)則小段。莖呈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灰褐色,略被茸毛,切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多破碎,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稀被茸毛,有腺鱗。氣芳香,味辛涼。
薄荷在臨床應用中用于中草藥煎劑或中成藥方劑。薄荷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之功效;薄荷常與菊花同用治療風熱感冒;與牛蒡子配伍使用治療風溫初起;與金銀花、連翹三藥同用治療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所致的發(fā)熱、微惡寒、頭痛、口渴、咽痛等癥;與柴胡配伍則外能發(fā)汗解表以退熱,內能疏肝行氣以解郁;亦可與桔梗同用治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等癥。薄荷腦、油為主藥成分或配方藥的中成藥或西藥配方,且廣泛用于驅風、防腐、消炎、鎮(zhèn)痛、止癢、健胃等藥品中。
內服藥主要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止咳糖漿、解痙鎮(zhèn)痛酊、胃痛寧口服液、保喉片、潤喉片等 ;外用藥主要有:清涼油、紅花油、白花油、風油精、痱子水、止癢凝露、止癢水、痱子粉、爐甘石搽劑、無極膏、皮炎平膏、傷濕止痛膏、鼻嗅通嗅劑等;注射液主要有:復方薄荷注射液等。民間用薄荷制作美味佳肴,在夏季用薄荷做涼拌菜及烤肉時的調味品。在工業(yè)方面,薄荷可用作食品添加劑、煙草矯味劑和日化加香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