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潘采夫
暑假過去,學校開學,小學生們又開始了新的一學年。女兒拿出她的語文課本(五年級上冊),讓我給她講講第一課課文—作家林海音的《竊讀記》,講的是作者小時候沒錢買書,在書店里看書的故事。文章的確是林海音的風格,但讀起來很不連貫,不少地方感覺不合理。
比如女兒問我:“課文里寫‘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著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她為什么要踮著腳尖鉆呢?那不是正好頂著大人的胳膊了嗎?”
我也想不清楚門道,只好猜測:“也許是大人們離得太近了,她得踮著腳尖讓自己薄得像片紙才能擠過去吧?!蔽疫€站起來向女兒演示,她表示半信半疑。
女兒還問了個問題:“爸爸你看看這句,‘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她為什么懼怕呢?難道有人要趕她走嗎?”
這個我回答不上來,就在網(wǎng)上找教學課件,沒找到答案,看到有個老師還對學生說“快樂,也很懼怕”是這篇課文的要點,但他同樣沒解釋為什么要“懼怕”。
另外,我對女兒講題目中的“竊”字,也許是林海音從魯迅的《孔乙己》里借來的,孔乙己由于“竊書”被打折了腿。但是,這課文通篇與“竊”無關(guān),并沒有人干涉作者讀書,也看不出作者有偷偷讀書的必要,為什么叫“竊讀”呢?
我們在網(wǎng)上搜索林海音的資料,意外地找到一篇文章,也叫《竊讀記》。經(jīng)過比較發(fā)現(xiàn),這是林海音的原文,那篇小學課文就是根據(jù)這個改寫的,但內(nèi)容已經(jīng)大不一樣了。
關(guān)于女兒問的“踮腳尖”的問題,原文是這樣寫的:“我踮起腳尖,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柜的夾縫,從大人的腋下擠過去。”真相大白了,作者是要擠過顧客和書柜之間的夾縫。我很疑惑,多么準確生動的描寫,編寫課文的人為什么要亂刪改呢?關(guān)鍵還把對的給改錯,難道怕小孩理解不了嗎?女兒表示,“改得可真傻”。
還有“懼怕”的問題,看了原文才知道,作者的怕是有緣由的。她看書的時候,店老板過來問:“你到底買不買?”并且冷笑著說:“不是一回了!”“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嗎?’”有了這樣的遭遇,才會有作者讀書時快樂又懼怕的心情,也才有“竊讀記”這個妥帖巧妙的題目,后面的很多心理描寫也才能夠成立。編寫者把這個場景給完全刪掉,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結(jié)尾更是改得莫名其妙,課文最后,作者想起國文老師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但看過原文才知道,又有重要的場景被刪掉了—書店的一位店員,特意把暢銷書的最后一本收起來,留給作者看。作者在文章里的最后一句話是:“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
服了,編寫小學語文教材的老先生們,一個“愛”字是洪水猛獸嗎?
讀完之后,怒發(fā)沖冠,原文和改編后的課文已經(jīng)完全不是同一篇文章了,原文不僅寫讀書,還寫了世間百態(tài)以及孩童心事,但課文只剩下“讀書樂”了。
拙劣的篡改已經(jīng)讓我生氣,但讓我感到震驚并“懼怕”的,是他們把原文第二段刪了一句話。
課文的第二段這樣寫:“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里?左邊第三排,不錯……’”但實際上原文是:“我趁著漫步給腦子一個思索的機會:‘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給誰?那本書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錯……’”
“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給誰?”
讀了又讀,百思不解,這句沒任何語病的話到底犯了什么錯,竟慘遭課文編寫者的剪刀手?因為這句話描寫了愛情,怕小孩子讀了會學壞?擔心讀課文的女孩子心發(fā)慌?怕她們讀了這句去早戀?
如果什么都不為,你們?yōu)槭裁催B一個小女孩的好奇心都要管起來?
前面的那些刪改已然很嚴重,我反對但會試著去理解,也許需要把文章改得更短一點、更簡單一點,只不過改得比原文差罷了。但把“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給誰”刪掉,這絕對不是什么技術(shù)問題,而是有關(guān)思想,是有人想“凈化”孩子們的思想。
林海音2001年去世,她多年擔任《自由中國》雜志的編輯,一向?qū)ψ骷椅淖志聪裘?,若她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改成這個樣子,不知心里會是怎樣的滋味?
再聯(lián)想到作家葉開質(zhì)疑《鳥的天堂》等文章被惡劣刪改,我不能不擔心,在語文課本里到底有多少好文章被刪改得面目全非。
《竊讀記》成了“竊改記”,這就是學校給孩子們上的開學第一課?語文課文是孩子重要的精神食糧,但教材編寫者卻像是這些精神食糧的主人,既不尊重作者,更不尊重孩子,挑三揀四,任意妄為,再以次充好灌輸給孩子,來決定孩子的價值觀、審美、趣味。
管中窺豹,我不能不心懷疑慮:我們把孩子托付給你,你就給我們這樣的國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