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生
“片面”,廢它不得
劉根生
前些時,2012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回母校東南大學受聘該校兼職教授,并為師生作了場題為《差異的世界》演講。他說:我被稱為另類都已經(jīng)習慣了,但是我覺得被稱為另類是件好事,因為中國快速發(fā)展當中有這么多問題,只有主流話語是不行的,需要有多種意見,多些另類對中國發(fā)展有好處。
由王澍這番“另類論”,不禁想到20多年前他那些“片面”之言:“中國目前沒有現(xiàn)代建筑理論,沒有現(xiàn)代建筑師,也沒有現(xiàn)代建筑”;“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筑師,楊廷寶是一個,齊康老師算半個”。在絕大多數(shù)人都已習慣了“要全面看問題,不要片面看問題”之時,王澍的言論尤其顯得“另類”。這又讓人感覺“另類”和“片面”幾乎密不可分。因“片面”言行而顯“另類”,因“另類”難免言行“片面”。
杭州“錢江時代”住宅小區(qū)、中山路“南宋御街”、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qū),都是王澍建筑設計代表作。三處建筑或彌漫著淳樸民風,或?qū)⒔ㄖ痛笞匀蝗诤?,或“以舊材料紀念過去”,都因“中國元素”釋放出璀璨光華和無窮魅力。王澍以其實踐告訴我們,他當年那些“片面”之言,不過是要世人驚醒:文化獨特性才是現(xiàn)代建筑及城市建設最有價值之處。這種“獨特”也堪稱“另類”,正是有了“另類”,才有了“差異的世界”。這也啟示我們,“片面”往往意味著獨到發(fā)現(xiàn),洋溢著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精神。對“片面”,盡可去完善,卻廢它不得。
“片面”之言不等于謬論,也未必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若是在尊重規(guī)律基礎上“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則屬于超常規(guī)思考和發(fā)現(xiàn)。其看法盡管“不全面”,但“見從己出,不依傍半個古人”,閃耀著真知灼見,給人以新啟迪?!吧羁痰钠妗睍@得有些“偏激”,這也沒什么關系。很多時候,“矯枉”需要“過正”。沒有這種“偏激”,往往很難使人擺脫習慣性思維和“平庸的全面”。在深度思考中,“偏激”遲早會被克服,而那些新思想新理念卻瓦解了思維定式,把人引入到一片片新天地。
新思想新理念之所以往往被人視為“片面”,被人反對,還在于它脫離了舊評價體系,而新評價體系往往還沒有建立起來。比如“錢江時代”曾被業(yè)界譏諷為“不倫不類”,中國美院象山校區(qū)曾被視為“最難看的建筑”,就因簡單模仿歐美已成城市建設常態(tài),“城市競爭力來自差異性文化”沒有多少人理會。新東西是要經(jīng)過時間考驗才能顯示出生命力,對于“新”,應先細察其底蘊,然后再定取舍。不明就里而先罵一通,很可能在否定“片面”中成為創(chuàng)新障礙。
真理的發(fā)展過程,就是由“片面”到“全面”的過程,某個階段被視為“全面”的東西,又會隨實踐發(fā)展而顯出其片面性。由“片面”到“全面”,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上升,帶來了思想領域勃勃生機和繁榮。當然,有種“片面”也絕對要不得,即無限度放大局面,以局部為全部。比如盲目追求經(jīng)濟增長速度,把增長等同于發(fā)展;在城市建設中以“高、大、洋、怪”為美,放棄理性思維。
“建筑學界諾貝爾獎”揭曉后,許多人欣喜之余又在討論:下一個“王澍”會在哪里?可以預見的是,在那些以“平庸的全面”否定“深刻的片面”之地,在那些視“片面”為“另類”且總要除之而后快的環(huán)境中,絕難產(chǎn)生下一個“王澍”??v有天才般胚胎,也會因“不寬容”而長成一碟子綠豆芽。□
(作者單位:南京日報社評論部)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