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美國的“中國虎媽”原來是貶義詞,引發(fā)美英媒體爭論。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在其著作《虎媽的戰(zhàn)歌》收錄的文章中為“中國虎媽”一詞正名,她以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為例,介紹中國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方法,不僅高要求嚴標準,羅列一堆“不許”,還諫言西方家庭應借鑒中國家庭的嚴格家教方式。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虎媽。
我們來認識一個,母親:李紫欣32歲(幼兒教師);兒子:許宇軒(幼兒園大班學生)。
今天是星期六,早晨五點半李紫欣揉著有些惺忪的眼睛起床、洗漱,為兒子準備早餐。六點鐘叫起遲遲不愿起床的許宇軒,洗漱、吃早餐。六點半,下樓、坐公交趕往市中心。
其實這種生活已持續(xù)兩年了,兩年前看到同事的孩子學舞蹈,學鋼琴,學繪畫,學演講——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李紫欣左右權衡、反復比較給孩子報了一個小提琴班。老師的教學水平高,又有耐心、愛心,不可多得。就是離家太遠,從市郊的家中到那兒得一個多小時。這可辛苦了紫欣和兒子。不過總算堅持下來了,兒子的琴藝也大有提高,但是這孩子總是不太愿意學,為此沒少挨過罵,挨過打。
一個小時的小提琴學完了,時鐘指向了九點。跟小提琴老師告別后,紫欣母子倆匆匆坐車趕往下一站——蒙氏數(shù)學輔導班。
從蒙氏數(shù)學班出來已近中午,母子倆簡單吃了點飯,又到書城轉了轉,買了兩本書,一本《數(shù)學學前必讀》,一本《語文學前必讀》。大約兩點,紫欣帶著兒子來到環(huán)球雅思——兒子大班了,千萬不能錯過黃金時期的教育。英語可是非常重要,升學、就業(yè)、甚至評職稱、出國留學,哪一樣用不上!
學完英語已經(jīng)四點了,紫欣給兒子買了份肯德基作為對他一天辛苦的撫慰,母子二人又坐上回家的汽車,家中還有一堆作業(yè)等著兒子——有老師布置的,但更多是紫欣布置的。等到所有的作業(yè)做完,時針已經(jīng)過了七點,紫欣的老公已經(jīng)把飯菜準備好,一家人共進晚餐。八點鐘一家人洗漱完畢,兒子自覺地坐到書桌前讀了兩篇帶有拼音標注的《中外名人成長故事》。八點五十分兒子上床睡覺,在老公講的《安徒生童話》中睡去。一天中屬于夫妻二人的時間終于到了,二人一起聊了會天,看了會電視,十點鐘紫欣拖著有些疲倦的身體走進臥室,不一會就睡著了?;尩囊惶煲簿偷酱私Y束。
“虎媽”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fā)生,我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確實為孩子付出了太多心血,我們太愛我們的孩子了: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一門甚至幾門藝術、英語、奧數(shù)……
有的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老是看到自家孩子的不足……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是因為我們沒有讀懂教育對象。我們把孩子比作祖國的花朵其實頗有道理,其實教育孩子類似于一門農(nóng)藝,需要按照科學的方法給幼苗施肥、澆水、除草等,不能揠苗助長。因此,家長一定要好好研究家庭教育方法。
“虎媽”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顛覆了教育學的基本價值、基本原理。毫無疑問,嚴苛管制、強化訓練、高壓和懲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這與軍體、雜技訓練并無二致。在國內(nèi),這種應試訓練已經(jīng)發(fā)展到占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時間,包括睡眠和休息時間,不允許玩樂和看“閑書”,而且完全不鼓勵批判性思維,刻板地追求標準答案,通過“題海戰(zhàn)術”反復訓練,對考試要求達到“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極致狀態(tài)。
殊不知這一模式的嚴重后果是在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導致孩子從小就嚴重厭學。一個生活在壓力和威逼之中、沒有夢想和內(nèi)在學習興趣的孩子,長大后雖然可以謀取學位和職業(yè),卻不大可能成為有高度智慧的優(yōu)秀人才。所謂“高分低能”、“錢學森之問”的癥結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媽”會說,孩子將來有高學歷和好工作就行了,沒指望非要成為愛因斯坦、比爾·蓋茨。但是,這種教育還存在另一種風險:單純追求學業(yè)導致的社會化程度不足和個性缺陷。
家長往往對孩子參加學業(yè)之外的活動、游戲、幼兒之間的交往,視為不務正業(yè)、浪費時間。殊不知,這是比學業(yè)更為重要的成長過程。在從小到大單打獨斗的考試競爭中,中國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視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優(yōu)秀學生之間更是如此。家長對孩子的嚴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許多學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張、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問題就暴露無遺。
如果說,赴美留學生盧剛槍殺師長同胞的悲劇或屬例外,一些高分學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達、甚至不會交友和戀愛,卻有一定的普遍性。當我們似乎培養(yǎng)出一個“人才”時,他卻還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人”,這樣的“才”難有大用甚至沒有幸福,從而喪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標。
是培養(yǎng)“人”還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還是孩子的終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問題。支撐“虎媽”的是一個古老而強大的價值觀,就是追求出人頭地、望子成龍。五四時期“救救孩子”的吶喊,開啟了發(fā)現(xiàn)兒童、保護兒童、解放兒童的現(xiàn)代教育之路,主張把兒童當做兒童來對待,而不是作為大人或成人社會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工具。陶行知在談到公民教育的價值時,特別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沒有這種公民意識就沒有對待兒童的“平常心”。
當今社會,“打造優(yōu)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商業(yè)蠱惑如雷貫耳,“24小時記下1000個英語單詞”、對4歲幼兒的“思維訓練”等鋪天蓋地,“虎媽戰(zhàn)歌”歌聲嘹亮,全社會教育價值觀的扭曲,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觸目驚心。
其實,對待子女教育要精心規(guī)劃,嚴格管理。準確把握好教育的“度”:在教育過程中,對孩子多一分寬容,少一份苛刻,擺正扭曲的心態(tài),做到嚴中有愛……不要盲目跟風,不要攀比,不要太過功利——從而揠苗助長!讓我們時刻以幼兒為中心,從孩子的自身特點考慮,從幼兒成長發(fā)展、健康幸福出發(fā),先是把幼兒培養(yǎng)成合格的“人”,而后是優(yōu)秀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