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軍 江蘇省姜堰市人民醫(yī)院B超室 225500
腺性膀胱炎是一種相對少見的膀胱炎癥,是一種膀胱黏膜增殖性病變,雖為良性病變,但病理上有癌變傾向,不論病變范圍的大小都有發(fā)生癌變的可能[1]。由于病變具有的多樣性,易出現(xiàn)漏、誤診,因此,超聲對于非腫瘤形態(tài)的病變的鑒別及隨訪極其重要。近年來,隨著超聲儀器的分辨率提高及高檔彩超的應用,該病的檢出率越來越高。本文對資料完整并經膀胱鏡或手術病理證實的3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提高超聲診斷符合率。
1.1 一般資料 筆者搜集本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間經膀胱鏡組織活檢或手術病理證實的腺性膀胱炎患者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9歲。18例有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10例有不同程度血尿。8例男性患者有前列腺增生癥。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 ACUSON-CV70、ACUSON-ANTARES等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5.0MHz,檢查前適度充盈膀胱,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做多切面掃查,力求清晰顯示膀胱各壁,發(fā)現(xiàn)異常常規(guī)記錄并儲存留檔。
38例腺性膀胱炎按病變部位分為:膀胱三角區(qū)25例,后壁6例,側壁3例,膀胱頸部1例,全膀胱壁3例。按圖像特征分為:局部扁平增厚型24例,多見于膀胱三角區(qū),表現(xiàn)為膀胱內壁局限性增厚,厚度0.6~1.8cm,表面粗糙不平,部分呈鋸齒狀,增厚部分的回聲為中等或略低回聲,與正常膀胱黏膜有明顯分界(見圖1);彌漫增厚型3例,表現(xiàn)為整個膀胱壁彌漫性增厚,最厚處達1.9cm,為欠均勻的中低回聲,表面呈鋸齒樣(見圖2);類腫瘤結節(jié)型11例,表現(xiàn)為膀胱內壁乳頭狀隆起(見圖3),結節(jié)直徑范圍0.7~3.5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呈中等或略強回聲,較大結節(jié)內部回聲不均勻,部分可見小片狀無回聲區(qū)。本組病變合并膀胱結石2例,合并腎積水及輸尿管擴張3例,合并膀胱憩室3例。結果顯示本病的超聲檢出率100%,定位診斷全部符合,定性診斷符合率為84.21%(32/38),誤診6例均為類腫瘤結節(jié)型,位于三角區(qū)3例,后壁2例,側壁1例。腫塊大小0.8~2.6cm,均未顯示特征性的囊狀結構。
腺性膀胱炎是一種少見的膀胱炎癥,可以慢性膀胱刺激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如尿頻、尿急、血尿、尿路梗阻等,也有部分患者無任何癥狀,查體時偶然發(fā)現(xiàn)膀胱腫物。腺性膀胱炎在臨床上屬少見病種,其病因主要與膀胱黏膜受到的慢性刺激有關,如感染、結石、梗阻、異物、導尿管留置等[2],也有學者認為與盆腔脂肪增多癥、前列腺增生癥有關[3],部分學者認為其形成機制如下[4,5]:膀胱黏膜由于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上皮向下增生形成上皮芽,隨著上皮體積的不斷增大,與表面黏膜連續(xù)的上皮越來越少,最終完全脫離而在固有層內形成腺腔,即膀胱黏膜上皮的腺化生。因增生的上皮細胞分泌黏液,故病灶內可出現(xiàn)囊腔,形成囊性膀胱炎。二者為同一病變的不同階段。
圖1 膀胱三角區(qū)彌漫性增厚,表面粗糙不平
圖2 全膀胱壁彌漫性增厚
圖3 膀胱左后壁可見約7mm×5mm等 回聲結節(jié),病理證實為腺性膀胱炎
由于病變的階段、范圍和程度不同,圖像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扁平增厚型好發(fā)于膀胱三角區(qū),有學者認為[6]可能是該區(qū)域受到的各種刺激因素較多有關。由于三角區(qū)黏膜與肌層緊密附著,不易產生皺褶,因此病變僅局限于黏膜層和黏膜下層,肌層與漿膜層顯示連續(xù)完整;全壁彌漫增厚型表現(xiàn)為膀胱壁整體增厚,且常伴有膀胱腔容積縮??;類腫瘤結節(jié)型的圖像特點是結節(jié)形態(tài)不規(guī)則,表面不光整,若結節(jié)較大時內部可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無回聲區(qū),為腺性膀胱炎的特征性圖像。膀胱三角區(qū)以外部位的結節(jié)性病變,因酷似腫瘤形態(tài),不易與膀胱腫瘤鑒別。本組資料顯示,各種聲像類型的腺性膀胱炎病變部位膀胱壁回聲均連續(xù)性完整,且部分腺性膀胱炎內部出現(xiàn)小囊狀無回聲區(qū),本組6例腺性膀胱炎因內部未出現(xiàn)小囊狀無回聲區(qū)而誤診為膀胱惡性腫瘤。結合本組病例考慮,二者雖都存在結節(jié)樣病變,但腺性膀胱炎的病變常局限于黏膜層和黏膜下層,膀胱惡性腫瘤則向黏膜深層及肌層侵襲,甚至穿透漿膜層,注意觀察肌層及漿膜層的連續(xù)性,有助于二者的區(qū)分;且由于二者血流信號的不同,惡性腫瘤內可見豐富的血流信號,多可測及動脈型血流頻譜,而腺性膀胱炎內部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可能是由于病變表面無血管長入[7]。因此,盡管腺性膀胱炎的超聲表現(xiàn)多種多樣,且與膀胱腫瘤的聲像圖容易混淆,只要醫(yī)師自己更加認真細致,同時提高對腺性膀胱炎的認識,也可減少漏誤診的發(fā)生。對于確實難以與局限于黏膜層的惡性腫瘤相區(qū)別的病變,則需通過膀胱鏡及病理活檢明確診斷。
本文結果顯示,超聲檢查對腺性膀胱炎的檢出率為100%,診斷符合率為84.21%,超聲能清晰顯示大多數(shù)腺性膀胱炎病變的位置、邊界、形態(tài)、內部回聲及病變與膀胱壁的關系,對腺性膀胱炎的診斷、鑒別診斷和臨床隨訪有重要作用。此外,超聲檢查具有可重復性強、方便、快捷、無創(chuàng)、無痛等優(yōu)點,因此,應作為腺性膀胱炎首選的檢查方法。
[1]唐永華,謝吉,周建勤,等.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學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1):55-57.
[2]Delnay KM,Stonehill WH,Goldman H,etal.Bladder hist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J〕.J Urol,1999,161(4):1106-1108.
[3]Granados EA,Algaba F,Vicente Rodríguez J.Cystitis glandularis〔J〕.Arch Esp Urol,1999,52(2):119-122.
[4]吳階平,主編.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5]陳忠年,沈銘昌,郭慕依.實用外科病理學〔J〕.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7:439-441.
[6]秦民惠,李莘,劉莉.超聲診斷腺性膀胱炎及分型意義探討〔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07,16(5):228-229.
[7]佟咸利,劉屹立,郭文川,等.腺性膀胱炎(附30例報告)〔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0,21(5):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