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寶地
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qū)清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吉林 長春 130061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VBI)是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它是一種短暫的、可逆的、反復發(fā)作的局部腦血流循環(huán)障礙。各種原因所造成的腦低灌注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發(fā)作的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本文選取我中心近3年結合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技術臨床診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VBI)患者58例,分別應用丹紅注射液及注射用鹽酸培他司汀進行對比治療,觀察其近期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58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均為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本門診患者。治療組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齡40~76歲。對照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齡39~76歲。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診斷標準[1]:①一般為中老年人;②多有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或頸椎病史;③突然出現(xiàn)眩暈,常與頭位、體位有關,持續(xù)時間短暫;④眩暈發(fā)作時伴有一種或數(shù)種神經(jīng)缺血的癥狀體征;⑤常在24小時內減輕或消失,以后再發(fā)作;⑥除外急性腦梗死、腦出血和耳科疾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臨床、輔助檢查指標無顯著性差異 (P>0.05)
1.2 方法 治療組應用丹紅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250ml靜脈滴注,1次/每天,療程10天。對照組應用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20ml加生理鹽水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1次/每天,療程為10天。兩組均給予鎮(zhèn)靜及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降脂等治療。
1.3 治療評定 兩組患者治療10天后,根據(jù)臨床及輔助檢查結果進行評定:①基本治愈:癥狀消失,TCD顯示椎-基底動脈血流基本正常;②顯效:癥狀基本消失,TCD有明顯改善;③有效:癥狀減輕,TCD數(shù)值無明顯改善;④無效:癥狀未減輕,TCD無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有效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療效比較,兩組治療結果如表1:①治療組基本治愈率62.1%,對照組31.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②治療組顯效率 (基本治愈+顯效)為86.2%,對照組為62.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 治療組、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多數(shù)由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引起,一般認為多數(shù)VBI是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伴有頸椎病、高血脂癥、高血粘度等,從而引起椎-基底動脈狹窄變細,血流速度減慢減少。據(jù)文獻報道高血壓或高血脂引起椎動脈本身原發(fā)性改變,如管腔僵硬迂曲、粥樣硬化是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原因之一。另外頸椎病也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原因。其他還與心臟病、血液成分改變與血流動力學等各種病因及各種途徑有關。其診斷手段,文獻記載CTA可能作為診斷椎-基底動脈不足首選方法之一,與DSA檢查有較好的一致性,值得臨床推廣,其優(yōu)于MRA、血管彩超、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 (TCD)。
VBI是臨床上常規(guī)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可導致腦干、小腦、丘腦、大腦半球后3/5部分的局部腦血流循環(huán)障礙導致腦細胞缺血、缺氧出現(xiàn)眩暈、構音障礙、跌倒發(fā)作、共濟失調、異常的眼球活動、復視、交叉運動或感覺障礙、偏音或雙側視力喪失等。有效地改變局部細胞缺血、缺氧狀態(tài),對控制癥狀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
丹紅注射液是由丹參、紅花主要藥效成分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作用。丹參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及動脈硬化作用,丹參可以加快血流速、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紅花是傳統(tǒng)的活血化瘀藥,具有舒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和改善纖維蛋白溶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促進血栓溶解等作用。綜上所述,二者合用具有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使全血凝度、血漿凝度明顯降低,紅細胞電泳時間加快,對抗紅細胞聚集;抑制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改善腦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變,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凝度,提高耐缺氧能力,對缺血、缺氧狀態(tài)下的腦組織有保護作用,減輕腦水腫,維護腦循環(huán)血液灌注,改善組織的缺氧狀態(tài),抑制腦血栓形成[2-3]。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屬于中醫(yī)“眩暈”、“頭痛“范疇,在治療上應用活血、通絡方法。丹紅注射液是應用現(xiàn)代高科技提取的中藥有效化學成分單體而成,由丹參、紅花的有效成分組成。其中丹參的有效成分丹參素,具有明顯的抗凝血作用和減少血小板及促進纖維蛋白原降解作用,加快血液流速,消除血液瘀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紅花的有效成分為紅花黃素,具有提高紅細胞變性,改善血液粘稠度,有抗氧化,抑制自由基作用,減輕腦組織的缺血性損傷,從而起到治療腦供血不足的作用。
通過臨床觀察應用丹紅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明顯優(yōu)于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其臨床治愈率、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0.05)。但對于腦動脈狹窄的患者即使系統(tǒng)應用藥物治療,再發(fā)缺血事件仍可高達55.5%。因此對明確存在顱內-外動脈狹窄的VBI患者,應積極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血管內支架形成術,由于其微創(chuàng)恢復快,已逐漸應用于癥狀性腦動脈狹窄的治療,但其有效性、安全性和長期預后有待進一步探討。
[1]周光斗,劉振華,陳俊.臨床神經(jīng)疾病診斷學[M].廣東出版社,2003:8.
[2]張新春,張曉冬.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223例臨床觀察[J].遠寧中醫(yī),2005,19:222-223.
[3]雷宏斌.丹紅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塞50例療效[J].實用心腦肺血管雜志,2010,18(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