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茹淑,曾德莉,方展強
(1.嘉應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廣東梅州514015;2.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高等學校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510631)
劍尾魚(Xiphophorus helleri),別名劍魚、青劍,英文名 Swordtail.隸屬于鳉形目,花鳉科(Poeciliidae),胎鳉屬.原產地墨西哥、危地馬拉,是一種熱帶觀賞魚類,其體型小,繁殖周期短,易飼養(yǎng).其被開發(fā)作為水環(huán)境污染“活檢測器”的理想實驗魚,在水生態(tài)毒理學研究中的應用亦逐步展開[1].
關于硬骨魚類精巢組織學和形態(tài)學的研究已有較多的報道[2-3],多集中在卵生、體外受精類型的硬骨魚類.對卵胎生、體內受精魚類的研究則較少[3].劍尾魚屬卵胎生,體內受精魚類,其鰓、肝臟和腎臟的組織結構及超微結構已有研究報道[3-6],尚未見有關其精巢組織結構研究的報道.本研究通過對雄性劍尾魚精巢的形態(tài)學、組織學、超微結構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對劍尾魚的繁殖生物學提供基礎資料,為進一步調控魚類的生殖活動,提高魚類的繁殖性能和生產水平,為劍尾魚的實驗動物化提供基礎理論.
實驗用的劍尾魚(Xiphophorus helleri)于2009年6月取自珠江水產研究所,為同批孵化的性成熟雄性個體,體長為6.35 ±0.5 cm,體質量為1.6 ±0.6 g.
將麻醉的劍尾魚置于解剖盤中,解剖觀察精巢和卵巢的外形特征,對其形態(tài)特征進行描述并拍照.然后將其保存在體積分數(shù)為5%的福爾馬林液(含質量分數(shù)0.65%NaCl)中,以備觀察.
活體取精巢進行常規(guī)石蠟切片,用Bouin氏液固定24 h,經(jīng)各級乙醇沖洗、脫水,經(jīng)二甲苯透明,54~56℃石蠟包埋,制成5~7μm切片,H—E染色,中性樹膠封片.置Olympus BX45-32P02顯微鏡進行顯微觀察,用尼康數(shù)碼相機進行拍照.
部分精巢樣品經(jīng)0.2 mol/L磷酸緩沖液(pH 7.4)漂洗,投入體積分數(shù)4%的戊二醛低溫固定15 h,后置體積分數(shù)1%的鋨酸固定3h,逐級乙醇脫水,環(huán)氧丙烷透明,Epon812包埋,切成40~60 nm超薄切片,醋酸雙氧鈾及Reynold檸檬酸鉛復染,置日立H-300型透射電鏡觀察及拍照.
劍尾魚屬卵胎生魚類,70 d齡左右出現(xiàn)雄性性征,即尾鰭出現(xiàn)劍尾,雄魚具生殖足(由臀鰭演變而來).在解剖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雄性劍尾魚腹腔有劍尾魚精巢1對,約0.8 cm,呈乳白色.位于腹腔背側,消化道背面,腎臟腹面.左右精巢(T)緊密排列,呈2條索狀結構,左右精巢前端游離于腹腔,在中部開始匯合成1條輸精管(VD),開口于由臀鰭形成的生殖足.精巢其橫切面呈卵圓形,左右精巢大小略有差異,精巢外被一層結締組織膜,表面光滑,有背腹之分,背部拱起,腹部較平坦,腹面有一縱向凹陷,其中有血管分布(圖版1).
劍尾魚精巢的橫切面呈卵圓形,內部充滿了精小囊(SC),精子發(fā)育的全過程在精小囊內進行(圖版2).劍尾魚精子的發(fā)育過程歷經(jīng)初級精原細胞、次級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成熟精子和精子束.在同一精小囊中,精子的發(fā)育基本同步,但在不同精小囊中生殖細胞的發(fā)育不一致.生殖季節(jié)有不同發(fā)育階段生精細胞構成的精小囊(圖版3).在光鏡下觀察成熟雄魚的精巢切片,可見處于不同發(fā)育階段的精細胞.
精原細胞是生精細胞中體積最大的細胞,在精巢中可見到2種類型的精原細胞,包括初級精原細胞(SG1)和次級精原細胞(SG2).
初級精原細胞 細胞體積大,緊貼生殖上皮,常1~3個分散存在,呈圓形、橢圓形或梭形,核橢圓形,居中或偏于一側,核膜清晰,細胞質幾乎不染色,可見到被染成淡紅色的細胞膜(圖版4).
次級精原細胞 靠近生殖上皮,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核圓形,核膜較初級精原細胞模糊,細胞質染色也較淡,常幾個聚集在一起外包以極薄的結締組織膜組成一個較小的精小囊(圖版5).
初級精母細胞 精小囊體積明顯增大,初級精母細胞(SC1)體積比初級精原細胞小,細胞呈圓形,核仁消失,細胞核圓形或橢圓形,可看見細胞核內染色較深的染色體,核周圍間隙呈囊泡狀(圖版6).
次級精母細胞 精小囊的體積達到最大,次級精母細胞(SC2)體積略小于初級精母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界限清楚,細胞多為圓形,細胞核位于一側,呈圓形或略橢圓形,核膜較清晰(圖版7).
精子細胞 精子細胞(ST)小于次級精母細胞,是各期生精細胞中體積最小的生殖細胞,精子細胞中細胞核占細胞體積的絕大部分,核物質濃縮,細胞質減少(圖版8).精子細胞不再分裂.它要經(jīng)過精子形成過程才能成為有功能的精子.
成熟精子 成熟精子(SP)頭部呈橢圓形,并形成細長的鞭毛(圖版9).精子鞭毛為典型的9+2結構,中間為軸絲.
精子束 精子呈放射狀整齊排列于精小囊內,頭部(↓)指向囊壁,尾部(↓)指向精小囊中央腔(圖版10).
精小管內有許多精小囊,精小囊按照精子的發(fā)育階段呈規(guī)律分布(圖版11,12).從同一切面可看出,發(fā)育早期(↓)的細胞往往處于精巢的外圍,而發(fā)育晚期(↓)的細胞往往處于精巢的中間部位.因此可推斷,從精子發(fā)生到成熟精子的形成,精小囊是逐漸向中央腔方向移動,在遷移過程中逐漸發(fā)育的,在精子成熟過程中,精小囊慢慢演變成包裹成熟精子的精包.最后精子以精包為單位被釋放到與輸精管相連接的輸精管中央腔(↓)中(圖版13).待精子完全成熟后,精包破裂.精子被釋放出來,并通過輸出管排出體外.由此可說明,劍尾魚的精巢屬于小管型精巢.
劍尾魚的精細胞(↓)經(jīng)過發(fā)育變態(tài)后成為形態(tài)復雜的成熟精子(圖版14),精巢內成熟精子呈放射狀整齊而又緊密排列于精小囊內,頭部朝向管壁支持細胞,并埋于支持細胞中,尾部朝向精小囊中央腔,并呈多層排列(圖版15).劍尾魚的精子分為頭部、中段、尾部3個部分,成熟精子的頭部細長,呈橢圓形,只有1個由核蛋白組成染色質致密的核,其外有1層質膜,精子前端沒有頂體,后端有一較淺的植入窩;中段緊接精子頭部,直徑較精子頭部略大,線粒體多,其軸絲為典型的“9+2”結構(圖版16);尾部的軸絲的橫切面也是典型的“9+2”雙聯(lián)管結構,軸絲外包繞著線粒體鞘,外側由1層鞘膜包圍,末段軸絲裸露(圖版17).
硬骨魚類的成熟精巢體積一般較小,大多呈長囊狀,且成對存在,僅件黃鱔(Monopterus albus)的除外,其精巢單一,位于身體右側,為長圓柱形[7].一般硬骨魚類的精巢在尾端合并,呈“Y”型.但一些魚類,如烏鱧(Ophicephalus argus)[8]、金色小沙丁魚(sardineUa aurita)[9]精巢在后端并不合并,而是分別開口于泄殖腔.本文觀察到成熟劍尾魚的精巢呈2條緊密排列的索狀結構,精巢中部匯合成一較短的輸精管,開口于由臀鰭形成的生殖足,但精巢在外觀上并不成“Y”型.同屬于硬骨魚的褐菖鮋(Sebastiscus marmoratus)[3]、孔 雀 魚 (Poecilia reticulata)[10],其精巢分別呈梭形和腎形,在精巢的末端有左右2條輸精管平行排列,并向魚體后端延伸,最后2條輸精管匯合,經(jīng)泄殖孔開口于體外.由此可見,在卵胎生魚類中,其精巢的形態(tài)和結構也存在顯著差異.而鲇形目魚類如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ianther)[2]、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10]等精巢往往分支,黃顙魚精巢每側向外伸出約26個葉狀分支,葉狀分支基部寬扁,向末端逐漸變細,貯精囊由左右側生精部在近腎臟末端處合并,形成輸精管,在輸精管兩側也伸出約14對細長的指狀分支.而長吻鮠[11]精巢分支更典型,精巢高度分支呈指狀,分支之上還有分支.而鲇形目的革胡子鲇(Clarias leather)等魚的精巢形態(tài)則僅精巢外側緣有少量較短的齒狀突起[12].
圖版 劍尾魚精巢的顯微和超微結構
關于硬骨魚類精巢類型的劃分,一般根據(jù)各級生精細胞在精巢內分布的特點而分為小葉型和小管型兩種.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葉型精巢的精原細胞存在于小葉的邊緣處,隨著發(fā)育的進行,精原細胞和精母細胞形成小囊腔隙,精子細胞和精子逐漸向小囊腔的中央移動,其成熟精子存在于小葉腔和輸精小管內.管型精巢的精原細胞只分布在小管的盲端,隨著發(fā)育,精子細胞和精子逐漸向輸出管移動,其成熟精子只存在于靠近輸精小管的部位.
本實驗對劍尾魚精巢組織的研究表明,在精小管橫切面上存在一種生精細胞,并且從同一切面可看出,發(fā)育早期的細胞往往處于精巢的外圍,而發(fā)育晚期的細胞往往處于精巢的中間部位,從背側到腹側依次為精原細胞、精母細胞、精子細胞和成熟精子,從精子發(fā)生到成熟精子的形成,精小囊逐漸向中央腔方向移動,逐漸發(fā)育,最后成熟精子被釋放到與輸精管相連接的輸精管中央腔中,并通過輸精管排出體外.故認為劍尾魚精巢屬于管型結構.大多數(shù)硬骨魚類的精巢為葉型精巢,屬管型精巢的魚類很少.
劍尾魚精子的發(fā)生有如下特點:
(1)同大多數(shù)硬骨魚類一樣,劍尾魚精巢內存在2種類型的精原細胞,即初級精母細胞和次級精母細胞或稱之為A型精原細胞和B型精原細胞[13].兩者的主要差異表現(xiàn)在核的形態(tài)和位置,核質的染色程度以及細胞是否存在于精小囊中.對于魚類的精原細胞,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有2種類型,在性成熟的雄魚精巢中初級精原細胞是一種干細胞,只能進行有絲分裂,以維持精巢內精原細胞數(shù)量.
(2)在初級精母細胞分裂分化成精子的過程中,細胞體積逐漸變小,核染色質不斷地濃縮,細胞形態(tài)也由不規(guī)則變成橢圓形或者圓形,核膜質膜由模糊逐漸變得清晰.
(3)在劍尾魚精子的形成過程中,細胞核濃縮以后鞭毛才形成,這與長吻鮠的相似.
(4)在精子成熟的末期精子呈放射狀整齊排列于精小囊內,頭部指向囊壁,尾部指向精小囊中央腔.這種現(xiàn)象同樣出現(xiàn)在隸屬于鳉形目同為卵胎生的孔雀魚[9]和食蚊魚[11]精子發(fā)生過程中.此現(xiàn)象的生物學意義待進一步探討.
(5)劍尾魚精子頭部細長,尾部中段有發(fā)達的線粒體鞘,表明精子細微結構是適應卵胎生發(fā)育演化的結果,精子頭部沒有項體,說明卵胎生魚類的精子是介于卵生魚類和胎生動物之間的中間類型[9].
研究表明,劍尾魚有交配器,生殖孔開在臀鰭基部的前面.
[1]溫茹淑,方展強,陳庭偉.17β-雌二醇對雄性唐魚卵黃蛋白原誘導及性腺發(fā)育的影響[J].動物學研究,2008,29(1):43-48.
[2]張耀光,羅泉笙,鐘明超.長吻鮠精巢發(fā)育的分期及精子的發(fā)生和形成[J].動物學研究,1992:13(3):281-287.
[3]江寰新,尤永隆,林丹軍,等.中華烏塘鱧魚精巢的形態(tài)結構觀察[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4,33(1):89-93
[4]方展強,邱玫,王春鳳.劍尾魚鰓的光鏡、掃描和透射電鏡觀察[J].電子顯微學報,2004,23(5):553-559.
[5]方展強,林敏朝.劍尾魚肝臟的顯微和超微結構[J].電子顯微學報,2006,24(3):265-270.
[6]林國輝,邱玫,方展強.劍尾魚腎臟組織的超微結構觀察[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05-108.
[7]張小雪.黃鱔精巢顯微和超微結構的研究[J].水利漁業(yè),1994(4):9-14.
[8]馮俊榮.烏鱧精巢發(fā)育的研究[J].水利漁業(yè),1995,(5):7-9.
[9]郭明申,劉龍,穆淑梅,等.孔雀魚精子發(fā)生的顯微與超微結構[J].河北大學學報,2006,26(6):653-658.
[10]劉文斌.黃顙魚精巢發(fā)育和周年變化及精子的發(fā)生與形成[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4,27(1):66-70.
[11]劉灼見,高書堂,鄧青.食蚊魚的性腺發(fā)育及性周期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1996,42(4):487-490.
[12]DODD JM,HOARW S,RANDALLD J,etal.Reproduction in cartilaginous fishes(Chondrichthyes):Fish Physiology,Vol IXA:Reproduc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58-59.
[13]張旭晨,王所安.細鱗魚精巢超微結構和精子發(fā)生[J].動物學報,1992,38(4):3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