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樂
(山東省棲霞市交通運輸局,山東 棲霞 265300)
本工程路線起點設于渾源縣王莊堡鎮(zhèn),設王莊堡樞紐接在建的靈山高速公路,路線向西跨唐河、S203后沿螞蟻河北側(cè)山坡布線,經(jīng)洪水、嶺頂、寨頭,在西河口村北以短隧道下穿國家級文物明長城后,以橋梁的形式跨螞蟻河,后設太安嶺長隧道進入繁峙縣境內(nèi),經(jīng)劉家窯新村北、神溝村南,在萬民莊新村南設大營互通與S240相接,經(jīng)北辛莊南、安樂莊南、銀溝村北、中虎峪、宏道村北后,在東沿口村南設五臺山北互通與108國道相接。經(jīng)泉溝村、小砂河、西砂河、石塔溝、興旺莊、下雙井后路線沿108國道北側(cè)布設,經(jīng)下茹越鄉(xiāng)北、福連坊村北后,在樓崗村南到達本項目終點,與擬建的繁峙至大營高速公路相接,路線全長58.564 km。
本著“堅持人與自然相和諧,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設計理念,結合本項目路域特征,在施工圖設計時,我們運用了以下理念、原則和表現(xiàn)手法:
1)引入“先保護、再恢復”的理念進行公路綠化。
2)遵循“自然式設計”與“鄉(xiāng)土化設計”原則,摒棄以往“園林化”的概念。盡量避免人工痕跡。
3)對公路邊坡環(huán)保和景觀問題,采取“邊坡調(diào)查”+“邊坡分類”+“邊坡綜合防護及處置措施”的方案,明確“系統(tǒng)穩(wěn)定、景觀協(xié)調(diào)、經(jīng)濟合理”的邊坡防護目標。
4)針對地域特點進行綠化植物選擇,“適地適樹”選用鄉(xiāng)土樹種為主。
5)路側(cè)及取棄土場綠化采用“露、透、封、誘”的設計手段,突出自然景觀。
6)互通景觀設計運用“自然式”綠化設計手法,融入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7)通過喬、灌、草、藤、花之間的合理配置,創(chuàng)造三維綠化效果。
8)兼顧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水土流失防治區(qū)域根據(jù)公路建設特點分為:主體工程防治區(qū)、取棄土場防治區(qū)、施工便道防治區(qū)和臨時工程用地防治區(qū)。
1)主體工程防治區(qū)。
根據(jù)地質(zhì)、氣候情況,一般填方路段采用直接扦插紫穗槐、檸條方式,拱形骨架護坡采用拱內(nèi)扦插紫穗槐、檸條方式進行防護;挖方路段,主要采用全植物防護和護面墻、擋土墻加上邊坡穴栽植物防護形式,從而保證路基路面穩(wěn)定,同時完善排水系統(tǒng),保證路面行車安全,美化公路運營環(huán)境。橋涵建設需進行基礎開挖,會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但總量相對較少。采用鉆孔樁基礎開挖,會產(chǎn)生棄渣或泥漿,必須做好沉沙攔渣措施,如利用沙包堆圍沉沙池進行分級沉沙,防止泥沙直接排入周圍農(nóng)田和水系。
2)取棄土場防治區(qū)。
本項目取棄土場所占地類型有旱地、荒地,布設在主線兩側(cè)4 km范圍內(nèi),在取棄土前應預先剝離能復耕的表層土,以備土地復耕整治。臨時堆放時應采取彩條布或塑料薄膜覆蓋,相應配置擋土墻、排水溝。完成取棄土后應及時覆蓋表層土并綠化恢復或復耕還田。若取棄土場產(chǎn)生較大坡面,則在邊坡上植紫穗槐、檸條進行防護,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10株。
3)施工便道防治區(qū)。
修建施工臨時便道應盡量結合道路規(guī)劃或利用現(xiàn)有道路,應設置簡易路面與排水設施,既減少水土流失,又利于施工機械通行。對于既有便道,在施工完畢后,要平整路面,重新鋪筑損壞路面,清理并加固道路邊溝和邊坡;對于施工期間新建的便道,施工后采取綠化和復墾等措施恢復,對于符合當?shù)氐缆芬?guī)劃或有利用價值的便道,按高標準重新修筑。
4)臨時工程用地防治區(qū)。
選擇施工臨時場地時盡量利用征地范圍,如立交區(qū)、服務區(qū)、收費站等。施工營地盡量設置在非耕地上或租用已有房屋。施工中臨時占用土地應先剝離可種植表層土,合理堆放,并做好防護。待施工完畢后,清理場地,覆蓋原有表層,恢復植被或復耕。
景觀綠化美化工程是環(huán)境保護工程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本項目景觀綠化美化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nèi)容:互通立交、路堤邊坡、路塹邊坡、取棄土場、碎落臺、護坡道、中央分隔帶、隧道進出口綠化等。
1)互通立交綠化工程。
王莊堡至繁峙高速公路環(huán)境保護與景觀設計合同段共設樞紐互通立交3處,互通設計采用自然式手法,結合喬灌木搭配,利用空間層次感,使其更加接近自然。
2)邊坡生物防護工程。
邊坡生物防護工程以保證邊坡的穩(wěn)定性、減少水土流失為主和以豐富路域景觀為輔。路堤邊坡:當邊坡高度小于5 m時,直接扦插種植紫穗槐、檸條,大于5 m時,在拱形骨架施工完成后,在拱內(nèi)扦插種植紫穗槐、檸條,栽植密度為每平方米10株。
路塹邊坡:當邊坡高度小于3 m時,采用直接穴栽紫穗槐、檸條方式綠化,邊坡高度大于3 m時,在主體圬工防護的基礎上穴栽紫穗槐、檸條方式綠化,栽植密度為每平方米10株。
3)取棄土場防護及美化綠化工程。
對于占用旱地的取棄土場采用復耕的方式恢復用地,同時對取土場地產(chǎn)生的邊坡采用植檸條的方式減緩水土流失。對于占用荒山荒地的取棄土場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防護。工程防護主要包括設置排水槽、擋墻等,植物防護主要是在平整后的場地及邊坡種植檸條。對于邊坡和場地綠化檸條的種植密度均為每平方米10株。
在取土和棄土之前均需對表層的腐蝕土進行剝離并合理堆放,以備綠化使用,必要時設置臨時棄土場。遇到石方較多的棄渣時,應按棄石、棄渣、棄土(棄土厚度不低于20 cm)的順序棄置。最后在棄土上方覆蓋收集的表土,以進行植被恢復。
4)護坡道。
根據(jù)項目沿線植物群落的特點,并根據(jù)填方邊坡高度的不同,護坡道在大于5 m的路堤段采用種植喬木的方式進行綠化,在小于5 m的路堤段采用喬木和開花灌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綠化。喬木選用胸徑5 cm的黃榆、饅頭柳、漳河柳,灌木選用冠徑60 cm的繡線菊、丁香、榆葉梅。
5)碎落臺綠化。
碎落臺單行種植,采用常綠小喬木、開花灌木、造型灌木、開花草本、攀援植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綠化。常綠小喬木有樹高1.5 m的檜柏,開花灌木有冠徑50 cm的繡線菊、紫丁香、黃刺玫;造型灌木有紫葉小檗;開花草本有八寶景天、紫花苜蓿;攀緣植物主要是爬山虎。
6)中央分隔帶綠化。
中央分隔帶種植時采用常綠喬木與開花灌木、落葉灌木搭配,營造高低錯落、色彩變換的景觀層次。常綠喬木有樹高2 m的檜柏、塔檜,開花灌木有冠徑1.2 m的珍珠梅、紫丁香、金銀木,落葉灌木有冠徑1.2 m的華北衛(wèi)矛、水臘球、衛(wèi)矛球。
7)隧道進出口綠化。
對隧道洞頂及仰坡采用植紫穗槐的方式進行邊坡生態(tài)恢復。對隧道進出口景觀綠化,在結合項目區(qū)自然條件及水土保持防護要求和依據(jù)“適地適樹”原則下,選用當?shù)貎?yōu)良的鄉(xiāng)土樹種和引種馴化后適應了當?shù)丨h(huán)境的樹種。采用自然式種植,喬灌草結合種植,使從隧道進出的司乘人員視覺上過渡自然。
在高速公路工程中,除了需要滿足車的數(shù)量、車速、車的載重和路基、路面的要求。高速公路工程中還應根據(jù)沿路線的地質(zhì)地形條件、自然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工程對環(huán)境的破壞程度進行沿線的環(huán)保和綠化工程設計和實施,以修復在工程建設中對環(huán)境的破壞區(qū)域,并美化和綠化沿線公路。這樣既保護了環(huán)境,又可以在公路的美化和綠化上提高公路美學和環(huán)保理念以及提高了行車視覺效應,使人類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
[1]范田園,許大為.高速公路的綠化景觀設計[J].防護林科技,2007(4):93-94.
[2]蔣力友.高速公路綠化工程特點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0,36(5):345-346.
[3]郭麗文.高速公路綠化設計淺析[J].山西建筑,2010,36(1):357-359.
[4]賈俊麗.創(chuàng)建綠色生態(tài)高速公路規(guī)劃構思[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7(3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