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強
(淮陰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唐詩的情感特點芻議
甄強
(淮陰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詩歌是情感表達的藝術,情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驅力。唐詩的情感既是人類情感的邏輯發(fā)展和顯現(xiàn),又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時代性、人民性和階級性是唐詩情感的主要特點,也是熏染一代又一代讀者的主要因素之一。
唐詩;情感;時代性;人民性;階級性
詩歌是情感表達的藝術,情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驅力,也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詩歌中對自己心靈的剖析。沒有豐富勃發(fā)、源源不斷的情感,人類就永遠走不出愚昧落后的洪荒時代。情感是一股無堅不摧的浪潮,化作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使人類從野蠻的原始社會走向文明的樂園。唐詩①的情感,正是人類情感的邏輯發(fā)展和顯現(xiàn),它既有人類歷史進步中不斷凝聚的文化情結,又有時代賦予的個性特征。全面立體而又深刻地展示唐人的情感世界,是唐詩內容的主要特色之一。以下,筆者將從四個方面來討論唐詩的情感特點。
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精神的表現(xiàn),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共性,體現(xiàn)了人的情感的一般形態(tài),它包含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歷史階段人的精神的基本內核,如對山川風物的喜愛,對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反抗,對自由平等的追求等。這些情感在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不同民族、不同民族的不同時代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個性,是共性在一定時期里集中表現(xiàn)的特殊形態(tài),是區(qū)別于其它時期情感的關鍵。情感的個性與共性的緊密結合,才能真正突出情感的時代性。
唐詩情感的時代性,既表現(xiàn)在對前代情感表達的繼承上,又突出了自己的特點。他們盡情地抒發(fā)屬于自己時代所特有的豐富多彩的情感,在中國文學的情感史上留下了動人的樂章。
初唐時,開國君主李淵李世民父子及其大小群臣,文韜武略,勵精圖治,內興文學,外定武功,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全面發(fā)展的政策措施,順應封建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趨勢,使社會經濟文化呈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景象。盛唐時,這種蓬勃發(fā)展的氣象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詩人滿懷喜悅的豪情,投筆從戎,希望在硝煙彌漫的邊地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果說,“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v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M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魏征《述懷》)將為國赴難的慷慨義舉還留有君臣相遇的感恩戴德的話,那么,魏征之后的詩人則將博取功名和報國殺敵對舉,希望在保衛(wèi)國家的鏖戰(zhàn)中建立赫赫戰(zhàn)功?!肮γ幌蝰R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保ㄡ瘏ⅰ端屠罡笔垢按兾鞴佘姟罚┡R別贈語,希望友人立功沙場,名垂青史,這實際上也是詩人自己的宏愿。在詩人看來,橫戈擁戟,氣貫長虹,方顯英雄本色。“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保ㄍ醪g《從軍行》)“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陳子昂《感遇》)“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仍留一箭定天山。”(李益《塞下曲》)“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祖詠《望薊門》)表現(xiàn)出對誓死殺敵的無限向往,“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高適《燕歌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保ㄍ蹙S《少年行》)“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塞上曲》)表達了視死如歸,坦然自得,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和豪邁氣魄。在臨窗苦讀與醉臥沙場的抉擇中,詩人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李賀更是認為不能讓美好的青春年華在尋章摘句的文字游戲中消磨殆盡:“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賀《南園十三·六》)不管這些詩人是否都有投筆從戎的經歷,但至少表明立功邊陲已成為時代的需要和風尚,邊塞詩也成為詩人抒寫意氣縱橫的邊地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體現(xiàn)了時代的特色。
邊塞詩是吹奏這種壯闊縱恣情調的最好的號角。同樣,在這種歷史的氛圍中,月白風輕,碧水青山下的牧歌情味,卻又選擇山水田園詩來表達。
濫觴于六朝“陶謝”的山水田園詩,其恬淡安逸的品質,使人油然升騰起回歸自然的情愫。如果說初唐的王績還沒有完全脫離掉社會動亂不息給詩人心頭籠罩的陰影,體現(xiàn)出那個時代發(fā)生巨大嬗變時詩人心靈的震蕩的話,那么,王維、孟浩然以及圍繞在他們身邊并接踵而來的其他詩人們,將對帝國和時代的盛贊融入對山水風光的描繪和田園理趣的再現(xiàn)中。自然美、田園美、生活美凝結成詩人的自豪感、榮譽感,激發(fā)出他們巨大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在更廣闊的境界上透視出時代宏偉的氣象和高昂的精神。盡管詩人中特定個體的某些精神層面與時代稍有不合,如王維晚年以誦佛為能事在詩中參悟佛理,但這并未損壞他在山水田園詩中所開拓的博大的精神境界。詩歌是時代精神的映射,所以“王孟”諸人的詩歌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執(zhí)著和由此而來的對自然的愛戀?!肮嗜司唠u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保虾迫弧哆^故人莊》)青山映郭,菜園飄香,主人與我促膝相談,舉杯暢飲,顯得無拘無束,自然暢快。詩人用素淡的筆,寫出了主人性情的淳樸,田園風光的淳靜,農家生活的淳美,表現(xiàn)出詩人由衷的喜愛。在其他詩人的筆下同樣也表達了這種至誠的情感:“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保ㄍ蹙S《山居秋暝》)“既念生子孫,方思廣田圃。閑時相顧笑,喜悅好禾黍。”(儲光曦《田家雜興》)等等,對農家生活和鄉(xiāng)村之景都流露出無比羨慕之情。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和生活圖景,極大限度地體現(xiàn)出封建社會制度的歷史進步性,是中國自然經濟高度發(fā)達時物質與精神完美結合的表現(xiàn),是恬靜安謐充滿詩情畫意的牧歌。這種美好的生活永遠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結合,既能使詩人們腳踏實地盡情享受這種生活所帶來的暢快和甜蜜,又能使他們從這種生活的感情出發(fā),積極用世,追求理想,表現(xiàn)出豪邁雄壯的氣魄。在具體的描寫中,有洞庭湖的煙波浩渺,濁浪滔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亦有漢江的雄渾壯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ひ馗∏捌郑憚舆h空”(王維《漢江臨泛》)詩人選擇這些寬闊高遠的畫面,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時代的偉大精神和個人充沛的情感表達出來,這些景象正是這種情感的最好坐標。
雖然王孟諸人的山水田園詩也偶爾流露出悲觀厭世的消極情緒,但這種矛盾的精神人格正是時代變化的直接反映。它表明盛唐之時,既是封建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各種危機日益集中的時期。王孟等人正是用山水田園詩抒發(fā)這個時代深厚多色的情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而他們的詩歌才贏得后人廣泛的傳誦。中唐的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山水詩,也是盛唐精神流變的結果,表現(xiàn)了他們革新失敗后的苦悶、憤恨和倔強。盡管盛唐精神逐漸消歇,但使他們引以為豪的是,他們畢竟處于大唐帝國的時代,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又促使他們擔當起歷史的重任,力挽狂瀾于既倒。所以,他們的詩作同樣也抒發(fā)了最熾熱的情感而令人愛不釋手。
綜上所論,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最充分展現(xiàn)了時代的精神氣象,而成為一代詩歌重要的藝術流派。宋代以來此類詩歌雖也不乏上乘之作,之所以沒能產生如唐代邊塞、山水田園詩歌那樣激動人心的藝術力量,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唐代詩人那種與時代相統(tǒng)一的積極健康、昂揚奮進的精神,更沒有那爆發(fā)式的充塞天地的時代情感能震撼詩人的靈魂??傊楦惺惆l(fā)的時代性,是唐詩絢麗千古的重要因素。
人民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從量化的角度來看應該指最廣大的人們。他們默默無聞地勞動生活在樸實的大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創(chuàng)造著社會的文明與財富,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在封建社會里,人們則是指那些與地主階級對立的人們。他們在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之下,淪為社會的牛馬,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詩歌情感的人民性,首先表現(xiàn)在詩人對勞動人民命運的關注和同情。唐代詩人群體中,很多詩人入仕前都有過不同程度的艱難生活的磨礪,體驗過勞動人民的甘苦,對勞苦大眾的痛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當詩人落職歸隱時,這種人生經歷更能激發(fā)起他們與人民同氣相應的情感。即使身居顯位,出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或者個人正直善良的品性,他們的筆下也流淌著人民的情思?!霸娛ァ倍鸥?,在萬方多難、窮愁潦倒的一生中,始終憂念民生的疾苦?!案F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标P心民瘼勝于關心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饑已卒”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生常免租稅,名不逮征伐……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碑斊茽€的茅屋被猛烈的寒風席卷時,他又在內心深處默默地祝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F(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因此,杜甫的詩是廣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叭簟?、“三別”如一組形象生動的畫像,具體地再現(xiàn)了廣大人民的痛楚。同時,詩人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又尖銳地指出勞動人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的殘酷現(xiàn)實:“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薄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詩歌凝聚著作者對勞動人民深情的淚水。
元結等人高舉杜詩創(chuàng)作的旗幟,引杜甫為同調。他的《貧婦詞》寫貧婦在官府欺壓下的痛苦心情,《去鄉(xiāng)悲》寫人民背井離鄉(xiāng)的逃荒生活,《農臣怨》寫農民在災荒年月的哭訴無門。戴叔倫的《女耕田行》敘寫安史之亂后農村荒蕪凄涼的景象。中唐詩人白居易要求詩歌“為民”而作,“但傷民病痛?!薄缎聵犯肺迨?、《秦中吟》十首是“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guī)”,有組織地為民而發(fā)?!队^刈麥》寫“家田輸稅盡”而拾穗充饑的貧苦農婦?!恫傻攸S者》反映農民牛馬一樣的生活:“嗷嗷萬族中,惟農最苦辛!”張籍的《野老歌》寫出了農民的艱辛,王建的《水夫謠》寫出了纖夫的痛苦,柳宗元的《田家》描繪了農民輸盡賦稅后的一貧如洗。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繼承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精神,其詩全面反映了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勞動人民的貧苦生活,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和關心。
詩歌的人民性,還表現(xiàn)在對勞動人民的高尚情操的贊頌?!熬裢赖兀镣雌戎心c。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保ǘ鸥Α缎禄閯e》)一位新婚的女子,在歡聚與別離之間進行痛苦的抉擇。在千思萬慮之后,她毅然忍痛割愛,鼓勵丈夫志在疆場,英勇殺敵。這一選擇并非對愛情生活的拋棄和動搖,而是更高意義上的執(zhí)著專注?!皸盍嗲嘟?,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保▌⒂礤a《竹枝詞》)其純乎口語的詩句,表現(xiàn)了青年男女自由相悅的情景。它沒有貴族階級為金錢地位所毒化的虛假和造作,也沒有傳統(tǒng)禮教郎才女貌的扭合,而是男女情愛的自然暴發(fā)和真實流露。在封建剝削階級壓迫下的人民處于極度貧困的時期,這種情愛也許帶有青澀的況味,但對勞動者來說,卻是極其甜蜜幸福的。它表達了勞動者對自由的無限向往,對幸福愛情和婚姻的不懈追求。
作為社會主體的勞動人民,理應成為詩歌表現(xiàn)的主要對象。唐代詩歌情感的人民性,極大地豐富了唐詩的思想內容,提高了唐詩的思想品位??傊?,正是唐代詩人開掘出那個時代相對應的豐富多樣的情感,唐詩才成為情感世界的寶庫而永不失其迷人的光輝。
階級,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所形成的集團。階級性,表現(xiàn)為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的思想意識所必有的階級特性。情感的階級性,首先表現(xiàn)為具有某個階級的情感傾向,然后表現(xiàn)為階級的感情行為。在階級社會里,個體的情感最主要表現(xiàn)為階級情感。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封建思想始終占主導地位,影響和規(guī)定著歷代士人的價值標桿。這種思想既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又有合理進步的一面,多元地統(tǒng)一于一體,而以其腐朽專制為主導。所以,它深受歷代統(tǒng)治者所青睞。生活在封建社會里的士人們,他們的意識也必然打上這種思想的多層色彩,跳不出這種思想的怪圈,表現(xiàn)出較強的封建性和局限性,詩歌情感的血脈里也自然流動著封建社會階級性的因子。
唐代的建立,結束魏晉以來長期割據戰(zhàn)亂的歷史。盡管唐之前有隋朝的短暫統(tǒng)一,但隋統(tǒng)治者畢竟沒有從根本上使隋朝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而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徹底覆滅。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認真總結歷史教訓,采取了一系列較為寬松的政策措施,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全面發(fā)展和空前繁榮。然而,不論怎樣,階級的本性決定了唐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特性——它所有比較開明的政策措施都是為鞏固其長久的統(tǒng)治服務的,目的是剝削和壓迫人民,這是無可諱言的。不過,唐代統(tǒng)治者并沒有像歷史上的暴君那樣實行最嚴酷的壓榨,慘無人道的剝削,更多地考慮到人民的基本要求,當然這樣說也只是宏觀鳥瞰而已,并不排除在具體歷史階段中封建統(tǒng)治階級殘酷性的本質體現(xiàn)。因此,在唐代幾百年的漫長史中,既有繁盛期,也有衰敗黑暗期。總之,這種不定的變換正是它固有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唐代詩歌情感的社會性,一定程度上正是這種階級性的反映。
國家的統(tǒng)一與安定,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保障和先決條件。在唐代,愛國主義精神首先表現(xiàn)為維護和捍衛(wèi)國家的統(tǒng)一,為國殺敵。其次,才談得上為國效力的其它方面。在封建社會里,忠君與愛國是分不開的,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因而,封建社會里愛國主義精神卻又不可避免地蒙上一層陰影。唐代邊塞詩中閃耀著動人的愛國主義光輝,它充分展示了唐人英勇頑強、衛(wèi)國捐軀的精神風貌,但詩中也反映了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壓迫的暴行:“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保ɡ铐牎豆艔能娦小罚┨仆醭l(fā)動的對南詔的戰(zhàn)爭,更是慘絕人寰。據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雹谡媸恰斑呁チ餮珊K?,武皇開邊意未已?!保ǘ鸥Α豆艔能娦小罚?zhàn)爭,使無數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特別是盛唐后期,最高統(tǒng)治者蓄意發(fā)動戰(zhàn)爭,濫用武力,一些將帥也不恤士卒,戰(zhàn)爭的性質明顯變?yōu)殡A級壓迫。遭受戰(zhàn)爭之苦的是胡漢兩地最廣大的人民,他們從根本上痛恨戰(zhàn)爭?!皯{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朽?!保ú芩伞都汉q》)眾多士兵的鮮血染紅了將軍的纓帶,自己卻成了他鄉(xiāng)的冤魂。唐代邊塞詩中這一負面情結貫穿始終,因而唐統(tǒng)治者發(fā)動的系列戰(zhàn)爭,客觀上促進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融合,但其目的,也是從根本上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滿足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需要,對人民進行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
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從小就接受儒家“修齊治平”的正統(tǒng)教育,他們一旦踏上仕途,冠冕在身,難免不為統(tǒng)治階級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因為封建社會的固有劣性迫使他們不得不走上這條狹窄的人生道路;否則,他們就得歸隱山林。所以,當他們春風得意之時,在能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前提下,也能用批判的眼光揭露現(xiàn)實弊端,告誡統(tǒng)治者以史為鑒,勵精圖治。杜甫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其政治行為和詩歌創(chuàng)作是使唐代統(tǒng)治者像堯舜一樣賢德英明,從而使天下長久平安。韓愈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道統(tǒng)”出發(fā),更是不遺余力地以死諫諍,力排佛老,“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希望通過挽救日漸衰落的封建綱常,重振社稷,延續(xù)李唐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白居易說得更直白,“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③“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保ā都奶粕罚┧J為詩歌創(chuàng)作就是要讓君主曉諭民生,了解社會,洞察歷史,然后從中總結出治國安民之術。杜甫、韓愈、白居易的詩中都非常虔誠地道出了這種為君分憂的思想。柳宗元、劉禹錫積極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是他們眼見唐王朝腐朽至極后的激進行為,但因觸犯當朝權貴的利益而遭革職外放。他們借詩歌抒發(fā)了自己不被理解支持的痛苦,牢騷中蘊含著對當政者的嚴厲指責。但實際上,他們并不想推翻唐王朝的統(tǒng)治,希望封建統(tǒng)治者克制私欲,減輕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同樣,李商隱身陷黨禍之中不能自拔,抑郁寡歡,但其詠史詩也表達了他對時局的看法,盡管忍辱負重,且不失對唐統(tǒng)治者的赤子之心,根本目的是希望統(tǒng)治者從聲色犬馬中醒悟過來,有所作為。
總之,要從根本上鏟除封建制度,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從心理上,他們都是無法接受的。他們也不可能深刻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腐朽性頑固性,認識到封建制度的存在是導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的根本原因。更有意味的是,一旦以君王為代表的朝廷易主,他們又用全身心的力量和熱情為滅亡的王朝孤注一擲,以示忠誠和頑強。黃巢起義以摧枯拉朽之力,雷霆萬鈞之勢,給唐王朝以沉重打擊。腐敗透頂的李唐王朝結束了幾百年的專制統(tǒng)治,而晚唐詩人司空圖,在朱溫代唐后竟不能接受眼前殘酷的現(xiàn)實,不食而死。韋莊目睹黃巢起義軍波瀾壯闊的氣勢,寫成長篇敘事詩《秦婦吟》,對進入長安的起義軍大肆污蔑和嘲笑,咒罵他們是“狐精”、“鼠魅”、“兇徒”、“賊”,對起義軍所殺的公卿貴族表示深切同情。這都表現(xiàn)了他們自己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tài)度。
在階級社會里,詩人的創(chuàng)作總是要打上時代的烙印,呈現(xiàn)出鮮明的階級情感。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封建思想極為濃厚的國度里,作為封建統(tǒng)治基礎的儒家思想,無不浸潤著詩人的思想感情,而這種以儒家精神為核心的封建思想又規(guī)范著詩人的思想行為。這樣,他們的有些詩歌就不可避免地抹上封建色彩。所以,唐代詩歌的某些情感,也無不具有封建性和階級性。
注 釋:
① 本文所涉唐詩選自蕭滌非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和周勛初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唐詩大辭典》。
②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二百一十六卷。
③ 郭興良,周建忠:《中國文學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