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莫源秋
幼兒園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德性原則,即各種教育活動必須有利于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目標、內(nèi)容、形式、手段都必須以符合道德的要求的方式來展開,否則將會給孩子品德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
我到某幼兒園看公開課,看到如下的情景:
公開課“認識影子”臨結束時,老師對孩子們說:“今天的‘認識影子’就要結束了,最后我們大家一起到草地去玩‘踩影子’的游戲,好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好!”
孩子們?nèi)杠S著,一邊向客人老師揮手再見,一邊跟著自己的科學老師離開了小禮堂。
但是老師并沒有帶他們?nèi)ゲ莸赝娌扔白佑螒颍菐麄兓氐搅俗约喊嗟幕顒邮摇?/p>
我問上課的老師:“為什么不是把孩子帶到草地上去玩踩影子游戲,而是把孩子帶回活動室?”她說:“因為后面還有一節(jié)課,如果孩子們到草地上去玩,那么就會耽誤下一節(jié)課的時間?!蔽矣謫枺骸澳悄銥槭裁茨菢痈⒆诱f呢?不說不可以嗎?”她說:“我那樣說是為了體現(xiàn)‘活動設計的整體性’?!蔽矣謫枺骸澳呛⒆觽儠幸庖妴??”她說:“不會有意見的。孩子們也都知道后面還有一節(jié)課,要回到活動室?!?/p>
道德審視:
1.從道德角度進行審視,這節(jié)公開課首先公開了幼兒園教育中的一個常見的謊言:言行不一。
2.孩子們已經(jīng)習慣于在這種“不道德”的背景下生活,以至于老師不信守諾言——不按諾言帶他們?nèi)ネ嫠麄兏信d趣的踩影子游戲,他們也毫無怨言。這是最可怕的效應。
基于道德的建議:
給孩子們許諾的,就努力按許諾去做。孩子們不僅從我們“講授”中學習,而且還從我們?nèi)绾螌Υ挛锏膽B(tài)度中學習。
讓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品德比后續(xù)的任何一節(jié)課都重要,如果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道德影響,后續(xù)的課都可以往后順延,甚至取消。我們應該把“做人”放在幼兒園教育的首位。
閆老師給孩子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后,向全班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現(xiàn)在有兩個蘋果,一個大,一個小,那么,你拿哪個呢?”令閆老師感到十分滿意的是90%的孩子都說:“我把大的給別人,把小的留給自己?!?/p>
午飯時間到了,閆老師給小朋友分花卷,有幾個小朋友亂嚷著要吃大的,閆老師氣得把飯盒一撂,板起面孔瞪著他們。正當閆老師氣沖沖地要向他們?nèi)聲r,有個叫雷蕾的小朋友紅著臉輕輕對閆老師說:“閆老師,我要吃小的。”聽了這句話,閆老師的心比吃了蜜還甜,畢竟還有個懂事的孩子。閆老師一高興馬上夾了個最大的花卷給雷蕾,并故意大聲地說:“雷蕾小朋友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她說要小的花卷,我偏要給她一個大花卷吃。”
誰知閆老師的話音剛落,包括剛才嚷得最兇的牛勇在內(nèi),全部改口說要小的了——閆老師發(fā)現(xiàn)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的年齡和心智極不相稱的狡黠……
當輪到牛勇拿花卷時,閆老師夾了一個最小的給牛勇,但牛勇卻不肯伸手接,目光猶疑,仿佛在問:我都說了要小的,你怎么不給我大的呀!
道德審視:
1.孩子內(nèi)心想要“大的”,而我們卻強迫或暗示他嘴上說要“小的”,“小”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了口是心非,這真是我們品德教育的失誤。
2.幼兒的謙讓行為只有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才可能被看成是“道德的”:第一,意圖上的謙讓而不是利己;第二,謙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第三,謙讓是內(nèi)心的需要而非效用的計算。從上述案例中看到,孩子們被老師誤導了——他們“謙讓”是為了獲取大花卷,他們“謙讓”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計算而非內(nèi)心的需要。
基于道德的建議:
謙讓教育應該讓孩子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謙讓,如果孩子不愿意謙讓,沒有必要通過暗示甚至強迫的方式來讓孩子違心地“說出”謙讓或“做出”謙讓行為,因為這種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的謙讓是虛假的謙讓,也是不可持續(xù)的謙讓,更不可能變成孩子的一種內(nèi)在品質(zhì)。
其他方面的道德行為教育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原理,要激起幼兒的道德需要,要鼓勵孩子講真話,要營造一種具有德性的生活氛圍,只有這樣,相應的品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另外,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謙讓的,我們應該在孩子中建立一種公平的“序”,按照這種序,前面的孩子有權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需要考慮別人的臉色,特別是不用考慮老師的臉色行事,這樣,孩子們才不會口是心非,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才是自主的道德。
運動會開始了。操場上,“消防隊員”接力賽正在激烈地進行著,在“加油!加油!”的呼喊聲中,“消防隊員”們按規(guī)則跑到指定地點穿上一件外套(必須扣5個紐扣)和一雙鞋子(必須系好鞋帶),然后沖向“火場”救火?!跋狸爢T”們一個接一個地在場地上奔跑著,突然,譚老師和她所帶的A班小朋友大喊:“B班小朋友犯規(guī)了,他只扣了3個扣子?!盉班那個孩子只得停下來扣好紐扣。
過了一會兒,A班的小娟在匆忙中也只扣了3個紐扣就跑過去“救火”了,A班有一個孩子叫了一聲:“小娟,你的扣子……”譚老師連忙對A班的小朋友說:“噓——別做聲……”那個出聲的孩子馬上閉上了嘴。小娟勝利跑回來時,李老師和A班的孩子們?yōu)閬碇灰椎膬e幸的勝利而欣喜若狂……
道德審視:
1.老師和孩子們通過不道德的手段贏得了比賽,這是自私的表現(xiàn),也是不道德的表現(xiàn)。
2.在老師倡導下,師幼同流合污,最終贏得比賽,這樣會給孩子十分惡劣的影響,那就是為了勝利,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規(guī)則,不顧道德,這也將會成為孩子今后行事的一種準則。
3.這種做假是在老師倡導下進行的,老師的這種失范言行會影響到老師今后在孩子中的正面教育力,削弱教育效果。
基于道德的建議:
要讓孩子們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他們才會形成真正的德性。平時就讓孩子們時常在沒有德性的活動中浸染,那么,讓孩子們成為有德性的人那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教師用激勵的口吻說:“看哪個小朋友坐得最好,我就請哪個小朋友來做老師的助手?!鳖D時,孩子們個個挺直腰板,用期待的眼神看著老師,有的半抬著屁股,噘著小嘴,身體筆直;有的將頭抬到不能再抬,眼睛瞟著老師,希望老師能看到他是坐得最好的。
被老師叫到名字的孩子洋洋得意地走上去做老師的助手,沒有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全都像泄了氣的皮球,癱坐在椅子上,特別是那幾個確實坐得特別好的孩子,更是受了打擊,嘴里發(fā)出長長的嘆氣聲。
道德審視:
1.這種做法在幼兒園很普遍。但我在一些班級里看到被老師點名上去當助手的往往總是那幾個孩子,甚至在有些班級就只是某一個孩子——這說明老師在讓孩子比賽“看誰坐得好”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助手的人選,“比賽”只是一個幌子而已。
2.評判“坐得最好”的條件是什么?孩子不知道,只有老師知道,這樣的“比賽”為老師暗箱操作提供了機會,你在老師心目中不是“好孩子”,你此次坐得再好,老師也不會讓你當他的助手。
3.隨著孩子們被老師“忽悠”次數(shù)的增加,許多孩子就會相信:沒有老師的首肯,努力是沒有意義的。幾經(jīng)打擊后,他就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他甚至會對整個世界都感到失望甚至絕望。
基于道德的建議:
凡是以“比賽”的形式來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機會,要努力制定出一個可以操作的標準,并且讓比賽的參與者——幼兒理解這一標準,進而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努力減少人為操作給孩子們帶來不公平的印象,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讓孩子們知道,努力才有機會,努力就一定有機會。
如果能讓孩子感覺到所有比賽活動都是公平的,那么在這種公平的世界里生活,必將有利于孩子們形成陽光般的心態(tài)。
:
高德勝.(2004).“德育”:存在于司空見慣之中.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5,43-47.
黃克敏.不要對孩子說反話.《學前教育》編輯部教育筆記(P.16-17).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石中英.(2009).“狼來了”道德故事原型的價值邏輯及其重構.教育研究,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