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靜
(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54)
想象的共同體:電視、體育與民族身份認同
田 靜
(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54)
民族不僅是一種地域的限定和文化特征的指稱,更是一種話語建構(gòu)的產(chǎn)物,存在于大眾的想象與媒介的敘事之中。電視媒體與奧運體育的聯(lián)姻,使奧運會超越了單純的競技比拼和體育精神的傳播,成為強化民族身份話語的重要機制和力量。電視媒體對民族身份的建構(gòu)是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塑造以及奧運會的儀式功能來實現(xiàn)的。
共同體;電視;體育;儀式;民族身份認同
英國學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在論述電視的意識形態(tài)時指出,“體育表演不僅創(chuàng)造出民族的團結(jié)性,而且這種團結(jié)按某個方向凝聚?!保?]羅伊在論及體育與民族的關(guān)系時也認為,“所謂民族/國家的概念是圍繞著其自身的體育代表而建構(gòu)起來的,這一概念通過媒體機構(gòu)在其內(nèi)部和外部被廣泛傳播,從而成為在人類情感世界的深處連接媒體和體育的重要文化象征。”[2]由此可見,體育經(jīng)由大眾媒介的傳播,不僅能夠?qū)ν庑麄鲊业男蜗?,而且具有對?nèi)增強民族/國家身份認同感的功能。2008年北京奧運會作為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體育盛典,創(chuàng)下了全球40多億電視觀眾同時收看開幕式的記錄,成為一次不折不扣的重大“媒介事件”。在媒介化社會,體育與傳媒的聯(lián)姻,使體育賽事超越了單純的競技比拼和體育精神的傳播,成為建構(gòu)民族主義話語的一種重要力量。民族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既存在于媒介與體育賽事的敘事之中,也通過體育話語的強化和媒介的傳播不斷加深其自身的合法性和感染力。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成為塑造民族話語和身份認同的重要機制。
民族不僅存在于有關(guān)民族的寓言、傳說與神話的敘事之中,而且民族本身就是作為一種敘事話語而存在。民族“既無形體又可望不可及;民族主義則是模糊、難以捉摸而又變化萬端的?!保?]民族的概念如同國家一樣,既是文化上的指稱,也是政治和地域上的界定,更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歸依。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中主張,“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zhì)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quán)的共同體?!保?]安德森說,“資本主義、印刷科技與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這三者的重合,使得一個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體成為可能?!保?]現(xiàn)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得益于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文字的廣泛傳播。早期的大眾傳媒(報紙和小說)通過統(tǒng)一的文字印刷,把廣袤疆域內(nèi)素不相識的人們以相同的符號連接起來,使不同群體的民眾通過對相同符號的確認,相信他們同屬于一個民族國家,由此建立起他們個人和族群的身份認同。
如果說關(guān)于民族的敘事最初主要是由報紙完成的,那么在電子媒體時代,民族這個“想象的共同體”更多是由電視媒體通過聲音和圖像等聽覺和視覺符碼的傳播進入日常生活。換言之,在建構(gòu)國家/民族認同意識方面,電視正取代報紙成為新的想象的力量和手段。電視媒體不僅是民族國家的公共服務行業(yè),更是民族文化的認同中心[5]。奧運期間,電視媒體全方位、立體式地對奧運進行全程再現(xiàn),主導公共議程,將私人領(lǐng)域與公共領(lǐng)域聯(lián)結(jié)起來;電視直播的直觀性和現(xiàn)場感使廣大民眾共時性地參與和見證了奧運歷史上的偉大時刻,個人的即時體驗是對國家/民族身份的回應和認同。電視畫面的逼真再現(xiàn),使大家感覺在電視機前觀看比賽與現(xiàn)場觀看并無二至。廣大觀眾守在電視機前或激動、或哭泣、或拳手相擊、或手舞足蹈;聽見雄壯的國歌、看見莊嚴的國徽和冉冉升起的國旗,大家肅然起敬,莫名的民族感情油然而生。因此,奧運會借電視媒體的傳播,吸引大眾的關(guān)注,動員社會各階層廣泛地參與;家庭收看行為主觀上是一種休閑活動,但客觀上共享了一種國家體驗。
通過奧運賽事的轉(zhuǎn)播,電視媒體為廣大的民眾創(chuàng)造了“天涯共此時”的時點,使大家足不出戶地共享國家的體驗成為可能。電視穿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把家庭、賽場、國家/民族聯(lián)系在了一起?!霸谶@個意義上,‘全國性’的時間能直接傳遞進入私人領(lǐng)域,這樣一來就從時間上印證了所有受眾都已成為同步‘時區(qū)’或國家共同體中的一份子?!保?]同一時間觀看同一節(jié)目,電視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共同的“集體經(jīng)驗”。這種集體經(jīng)驗繼而成為民族感情傳播和升華的載體。通過奧運話語的塑造,電視“激發(fā)起體育與國家之間的一種集體意識,并且將公眾觀看節(jié)目視作一種愛國行為而予以推廣。通過評論員的作用,全國性的傳媒、收看比賽的公眾、代表性的體育活動,融合在為國家而頌歌的‘有機’活動中,這些分散的元素因此匯聚成了一個團隊?!保?]所以,體育話語、國家形象與民族身份交織在一起,通過電視媒體自上而下、由內(nèi)而外地傳播,把家庭和國家、國內(nèi)與海外聯(lián)接起來,構(gòu)筑了統(tǒng)一的時間概念,強化了民族/國家的合法性和認同感。
電視媒體營造的奧運氛圍把廣大公眾聚集到一起,構(gòu)造了一個當下的認同空間。集體、共時性的家庭收看行為是一種國家活動的大眾參與形式,“它將大眾轉(zhuǎn)變成一國人民,將一國人民轉(zhuǎn)變成一個民族。”[5]民族身份的建構(gòu)不僅以“他者”作為參照,而且也植根于民族過去的歷史文化之中。奧運會開幕式的宏大敘事手法展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盛世畫卷:從先秦文化到絲綢之路,從鄭和下西洋到“四大發(fā)明”,從昆曲到太極拳…… “生動變幻的文化意向中,人們充分領(lǐng)略中華文化藝術(shù)的瑰寶;繽紛絢爛的色彩聲音里,人們強烈感受著當代中國的勃勃生機?!保?]電視畫面獨特的敘事功能在于聯(lián)系過去、現(xiàn)在、未來于當下,歷史的空間障礙感被消除,歷史得以線性地呈現(xiàn)和展示。正如戴維·莫利所言,“電子媒體通過這種方式跨越其傳輸空間,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社群,使許多原本互不相干的團體圍繞著電視而獲得‘共同的體驗’——這是一種‘由此及彼的同質(zhì)化’過程”[6]。
在中國,舉辦奧運的夢想與民族復興的話語始終交織在一起,這不僅因為中國早期的奧運經(jīng)歷是屈辱和滄桑的,而且也因為在新的時期,中國需要通過對奧運話語的重塑,將其納入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之下。當杜麗、趙穎慧首金失利后,《人民時評》發(fā)表《“意外”展現(xiàn)的中國表情》一文寫到,“就在這20年間,中國經(jīng)歷了太多預料之中與意料之外的考驗,剛剛走過一半的2008年更是悲喜交集、動魄驚心。一次次挫折和困難,讓我們成熟堅定,邁向偉大復興的民族重新拾起開放自信的泱泱氣度,煥發(fā)出愈挫愈奮的豪邁氣概?!保?]舉辦奧運會、擺脫“東亞病夫”的形象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種民族情節(jié),是積淀在每個國人心中的集體無意識。舉辦奧運會同時也被視為國家軟實力的體現(xiàn)、強盛的標志、步入文明的現(xiàn)代化民族的契機。因此,奧運會承載了民族復興的話語,通過電視媒體的傳播和放大,關(guān)于民族的敘事演變成一種集體自覺的意識。圍繞奧運會,電視媒體連接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建構(gòu)了一個當下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以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名義賦予民族身份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奧運會舉全國之力,全民參與,成為舉國歡慶的節(jié)日,具有明顯的儀式特征和功能。傳播的儀式觀,在美國著名傳播學者詹姆斯·W·凱瑞看來,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10]。奧運會之所以能規(guī)模空前地將全國民眾凝聚到一起參與一個共同的儀式,是因為電視的神奇功能,它既可以深入到千家萬戶最隱秘的角落,又可以使這個儀式成為同一時空下的共同參與。電視使得在千家萬戶共同舉行同一的儀式行為成為可能[11]。因此,儀式與傳播具有聯(lián)系、延伸、維護、強化一個共同體的功能和作用。
古典奧運會的起源有著明顯的宗教色彩。據(jù)傳,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F(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通過電視媒體的傳播,以競技和文化交流的形式,將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項全球性活動。中國申奧經(jīng)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歷程,可以說,舉國上下把奧運會看作一個來之不易的重大節(jié)日來慶祝。共同參與、共同慶祝奧運會這一重大儀式,這一行為本身不僅是對共享信念、價值的認同,也是對自我身份的一種確認方式。通過奧運儀式的舉行和參與,民族/國家身份獲得強有力的彰顯和認同。
奧運會是一個舉國狂歡的儀式。所謂狂歡,“按照巴赫金的理解,是指一切狂歡節(jié)式的慶賀、儀式、形式的總和。它是一種儀式性的混合的游藝形式。實際上,巴赫金所理解的狂歡式與民俗學家所說的慶典是同一個概念。因為慶典這一術(shù)語也可以包括節(jié)日、儀式、集會、宴會、假日,以及由此而構(gòu)成的種種綜合體??駳g式的形成使狂歡節(jié)逐漸脫離了固定的時間(節(jié)日)和地點(廣場),向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形式??駳g式具有豐富繁雜的象征意義,而且形式多種多樣,在這多種多樣的形式中體現(xiàn)一種狂歡節(jié)的世界觀,滲透著狂歡節(jié)所特有的那種世界感受”[12]。巴赫金認為,狂歡節(jié)是全民性的一種演出,是一種充滿喜慶氣氛的節(jié)日慶典,有一定的儀式和禮儀。在奧運會開幕之前,中國經(jīng)歷了大雪災、西藏暴亂、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發(fā)事件,國人經(jīng)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心中積蓄著悲情與沖動。奧運會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宣泄的舞臺;大家在奧運的儀式中盡情狂歡、釋放壓力、抒發(fā)情懷、彰顯自我。奧運會也因此成為社會穩(wěn)定的調(diào)節(jié)器。
奧運會是快感的生產(chǎn)儀式。著名大眾文化學者費斯克指出,“電視是意義與快樂的承載體和激勵體,而文化則是這些意義與快樂在社會中的生存與傳播”[13]。電視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使社會結(jié)構(gòu)在一個不斷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過程中得以維系的社會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意義、大眾娛樂和傳播就是這一社會結(jié)構(gòu)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奧運賽場上,運動員直觀展示的是力量、競技、挑戰(zhàn)極限的身體美和“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觀眾從中獲得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愉悅與快感。在對美的欣賞中,觀眾不僅達到身心的放松和凈化,而且自覺地加入到為本民族吶喊助威的儀式之中,從而成為社會有機體的一部分。
奧運會是身體展示和對抗的儀式。體育比賽不僅通過個人對抗的方式得以再現(xiàn),而且也是通過以地域或國家為標識的團體對抗得以再現(xiàn)的。關(guān)于體育比賽的報道,就是一部關(guān)于體育英雄和民族榮譽的史詩。一個國家體育的強大,往往也被視為民族強盛的標志。就像格雷姆·伯頓所指出的,“體育在民族/國家和全球的層面上為人們提供了引人入勝的敘事和有關(guān)勝負成敗的故事。電視手段使得這些敘事更為生動直觀、規(guī)則分明,從而吸引了不同層次的觀眾。”[2]因此,奧運比賽已經(jīng)超越了單純的競技比拼,觀眾觀看體育比賽的行為顯得訓練有素,但他們并不是被強迫的,而是以一種尋求收視享受、體育歸屬感和民族認同的態(tài)度參與其中……透過與體育極其相關(guān)的種種神話,通過媒體和公眾的影響力,國家獲得了最強有力的象征性實體身份[7]。
戴維·莫利指出,“一方面把看電視理解為是一種儀式,其功能是構(gòu)建家庭生活,并且提供參與到民族共同體中的符號模式以及消費和生產(chǎn)的行動模式;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把電視當作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內(nèi)運作的一個過程”[6]。所以,電視奧運不僅是大眾的身體狂歡儀式,更是維系和整合社會各階層于民族共同體之中的認同儀式。
美國學者約翰·杜威指出,“社會不僅因傳遞與傳播而存在,更確切地說,它就存在于傳遞與傳播中?!痹诋斀竦拿浇榛鐣?,大眾媒介的社會聯(lián)系和整合功能日益突出,不僅因為我們越來越依賴于大眾媒介所建構(gòu)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而且還在于我們通過大眾媒介對環(huán)境報道的顯著度來實現(xiàn)對社會的認知以及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以電視媒體為主要中介的大眾傳媒,不僅成為塑造民族文化的有力機制,而且還通過重大媒介事件,以廣泛的儀式報道,維系民族感情、召喚民族記憶、塑造民族形象、增強民族團結(jié),進而整合社會秩序。奧運會作為一個重大的媒介事件,通過電視媒體對內(nèi)和對外的傳播,不僅有效地聯(lián)系和動員了社會各階層,而且強化了民族身份的合法性和認同感。
[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電視與社會[M].張永喜,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35.
[2][英]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48.
[3][美]哈羅德·伊羅生.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M].鄧伯宸,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22.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吳睿人,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6,45.
[5][英]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M].司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英]戴維·莫利.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史安斌,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7][英]大衛(wèi)·羅維.沒有收入,就沒有比賽?——傳媒與體育[C]//[英]詹姆斯·庫蘭,[美]米切爾·古爾維奇.大眾媒介與社會.楊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44,345.
[8]點燃激情 放飛夢想——賀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圓滿成功[N].人民日報,2008-08-09.
[9]胡果.“意外”展現(xiàn)的中國表情[N].人民日報,2008-08-10(4).
[10]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12.
[11]呂新雨.解讀2002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J].讀書,2003(1):90.
[12]陸道夫.狂歡理論和約翰·費斯克的大眾文化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2(4):22.
[13]約翰·費斯克.電視文化[M].祁阿紅,張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5.
Imagined Community:TV,Spor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TIAN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Nation is not only a territorial and cultural reference but also a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existing in people’s imagination and the media narration.Olympics,not only a competition of skills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sportsmanship,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of enforcing national identity because of the articulation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media.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reshaping of time,space and the ritual of Olympics.
community;TV;sports;ritual;national identification
C91
A
1674-8425(2012)02-0064-04
2011-07-09
田靜(1978—),女,山東淄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研究、英美文學。
(責任編輯 王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