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琴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1948-)是當代英國文壇影響力較大的作家之一。他擅長以細膩、犀利的文筆勾勒現(xiàn)代人內心的種種恐懼與不安,積極探討暴力、死亡、愛欲、善惡等諸多問題。我國對麥克尤恩的介紹最初始于《世界文化》1990年第4期劉永濤編譯的杰伊·帕里尼所寫的論文《當代英國小說界一瞥》[1]。該文認為伊恩·麥克尤恩與朱利安·巴恩斯等作家是英國正在蓬勃崛起的作家。藍純對麥克尤恩其人其作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指出其文風融合了無所顧忌和蓄意的簡潔,揭露了人們自身和社會的弱點,其間充斥著暴力與困惑,混亂與掙扎[2]。本世紀以來,麥克尤恩在國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贖罪》、《最初的愛,最后的儀式》、《水泥花園》等作品,也有零星的對《在瑟切爾海灘上》、《日光》的研究。小說《星期六》于2005年問世,但國內關于該作品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相比之下,該作品在國外受到更多的關注,如Root[3]探討了作品快樂與憂傷并存的主題,Green[4]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對作品主人公亨利的意識進行了探討,F(xiàn)oley[5]認為該作品書寫了現(xiàn)代人的種種困境,Ross[6]則認為《星期六》是對英國現(xiàn)狀的書寫。也有學者把《星期六》納入后9.11文學范疇,認為它為后9.11文學做了巨大貢獻[5-6]。何為后9.11文學?小說《星期六》又是如何描述9.11事件對英國倫敦及西方社會的影響?
9.11 事件雖已過去十余年,但它給世界人們造成的陰影注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消失。9.11事件之后,一些美國本土作家及歐洲作家,以9.11為作品主題,寫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如Don DeLillo(唐·德里羅)的小說《下墜之人》(Falling Man,2007)和科倫·麥凱恩(Colum McCann)的《轉吧,這偉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2009)等,這些作品被稱之為“后9.11文學”[7-8]。英國作家伊恩·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星期六》就是以9.11事件的陰影為背景寫的,也是一部后9.11文學佳作。小說運用寫實敘述法描寫了當代西方混亂的局勢,主人公貝羅安則是后9.11時期的西方人的代表[3]。
小說的開端講述了2003年2月15日,一個星期六早上,家住倫敦一步行廣場邊上的神經外科醫(yī)生亨利·貝羅安睡夢中醒來,臨窗眺望時看到一架起火的飛機飛向希斯羅機場,讓他想到了類似9.11事件的恐怖主義。因為“就在差不多十八個月前,大半個地球的人們都不斷地從電視機上目睹了那些素不相識的受害者飛向死亡的一幕,從此每當大家看到任何一架噴氣式飛機都會產生不祥的聯(lián)想。如今人人都有同感,飛機已不再是往日的形象,而是成為潛在的、在劫難逃的武器”[9]15。本應該用來休息的神圣的星期六也因此變得不平靜,對飛機事件新聞報道的密切關注成了貝羅安這一天注意的焦點。盡管后來的新聞報道證明這次飛機事故與恐怖主義無關,但貝羅安還是對這一報道持懷疑態(tài)度。貝羅安對飛機起火事件的一系列心理反應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后9.11時期整個西方國家人們的心態(tài)[10],表明9.11事件在人們心里造成了難以抹去的陰影。
貝羅安的兒子西奧在9.11事件后的變化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11事件是西奧關注的第一件國家大事,也是他頭一次承認這世上除了朋友、家人和音樂之外還有其他事情也可以影響到他的存在……現(xiàn)在他常常像閱讀郵購清單一樣來翻閱報紙上的時事。只要事態(tài)沒有新的進展,他就會感到安心?!保?]319.11事件不僅讓西奧養(yǎng)成了關注時事的習慣,就連他與父親的餐桌話題也圍繞國際時事和政治展開。他們談伊拉克、美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獨裁者與民主,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等等,在此之前父子之間從未如此深談過。
如果說飛機起火事件給整部小說蒙上了一層恐怖陰影,那么貝羅安在去醫(yī)院打壁球的路上與患有亨廷頓氏癥的街頭小混混巴克斯特發(fā)生的刮車事件,導致巴克斯特入室報復,試圖強奸貝羅安的女兒黛西則進一步印證了“殘酷、不可避免的現(xiàn)實對現(xiàn)代人舒適生活的紛擾”[10]140以及“在9.11事件陰影的籠罩下,在潛在的世界性災難如戰(zhàn)爭隨時都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下,在世界各地都經常受到暴力犯罪的威脅”[5]。然而,作為個體,想把自己和世界孤立起來,這既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也是很危險的做法。
雖然《星期六》描寫的是神經外科醫(yī)生貝羅安2003年2月15日這一天的所見所聞,然而這一天不普通。這天,貝羅安目睹了飛機失火事件,引起了類似9.11事件的恐怖主義聯(lián)想;這天,倫敦和世界其他地方還爆發(fā)了反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大型游行示威活動,“英國歷史上最大的人道集會”[9]31。電視機、收音機不斷傳出的新聞報道,貝羅安經過倫敦市區(qū)親眼目睹的場景以及他與兒子西奧、女兒黛西的談話總是與反戰(zhàn)示威游行相關聯(lián)。
而9.11事件,則是美英等國對伊拉克發(fā)動戰(zhàn)爭的主要借口。小說通過貝羅安來自美國的同事施特勞斯之口可略知一二:伊拉克是個混亂的國家,是恐怖分子的天然盟友,注定有一天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不如借著美軍在阿富汗勝利的東風,趁早鏟除[9]101。
倫敦市民反對伊拉克戰(zhàn)爭,是有充分理由的,包括為了自己的安全。貝羅安的兒子西奧和女兒黛西關于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倫敦市民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態(tài)度。
西奧是堅決反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他的反戰(zhàn)態(tài)度,從他和父親的對話即可看出。貝羅安打完壁球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西奧仍在關注著聚集在海德公園多達二百萬人的反戰(zhàn)游行,隨即問起飛機事件的最新消息,西奧說雖沒人站出來發(fā)表評論,但網上早有傳聞。兩位飛行員都是激進的伊斯蘭教徒,據說一個是車臣人,一個是阿爾及利亞人,但后來他們臨陣退縮了。西奧說他們這樣做是想要傳達一個訊息:如果有人敢對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類似的襲擊就會發(fā)生[9]154。
貝羅安6個月沒回家的女兒黛西平時很少過問時事,一回到家就和父親談起了她在海德公園看到的反戰(zhàn)游行的情形。她對即將發(fā)生的伊拉克戰(zhàn)爭表示擔憂。因為她堅信,發(fā)動戰(zhàn)爭只會制造更多的恐怖分子,到時倫敦也難免成為恐怖主義襲擊的對象。黛西對美國以9.11事件和伊拉克存在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為由準備對伊拉克發(fā)動戰(zhàn)爭表示很不理解,因為沒有證據能證明9.11和伊拉克甚至基地組織有什么聯(lián)系,也沒有真正令人恐慌的事實證明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存在。黛西認為,開戰(zhàn)只會在阿拉伯國家和激進的伊斯蘭國家制造更多的敵人,更多的恐怖分子。
在小說《星期六》原著序中,作者麥克尤恩引用了索爾·貝婁《赫索格》(1964)中的一段話,其中幾句是“統(tǒng)治者將數(shù)以億計的物資浪費在對外戰(zhàn)爭上……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人開始意識到,也許精誠團結、共同奮斗可以成就巨變……”[9]倫敦市民的大規(guī)模示威游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集體聯(lián)盟,然而,2003年3月,伊拉克戰(zhàn)爭終究還是發(fā)生了,同時也標志著這種集體聯(lián)盟的失敗。小說運用了大量的篇幅、多角度地對反戰(zhàn)示威游行進行描述,從歷史和倫理層面對伊拉克戰(zhàn)爭進行了審視,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作出戰(zhàn)爭決策的統(tǒng)治者的控訴。
9.11 事件以后,世界局勢牽動著西方社會每個人的神經。在工作之余,貝羅安常常為世界局勢所困擾。他那平時從來不過問時事的兒子西奧、很少關心時事的女兒黛西也開始關注世界大事。9.11事件讓人們深刻地感受到這世上除了朋友和家人外還有其他事情可以影響到自己的存在?!柏惲_安一度幻想這諸般事端只是暫時的騷動,幻想著世界很快就會冷靜下來恢復正常,矛盾總會化解,理智是惟一的出路”[9]32。然而幻想終歸是幻想,國際局勢非我們所能主宰,每天關于國際局勢的報道鋪天蓋地地襲來。無論是在家里、在車上、在去醫(yī)院打壁球的休息室、在看望母親的養(yǎng)老院,還是在商場,收音機、電視機時時刻刻都在傳遞著最新的國際局勢。不管你是否愿意關注,它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對國際局勢、世界狀況關注越多,越是讓人感到擔憂,可是生活總得繼續(xù)。正如西奧所言:“每當我們關注那些天下大事,例如政治局勢、溫室效應、貧困人口等等問題,情況看起來越來越糟糕透頂,毫無進展,前途一片灰暗。但是如果我只看眼前,只關心自己的境遇,這么一想生活還真不賴?!保?]35
也許西奧是對的,面對紛繁復雜又非個人能力所控的世界局勢,我們作為世界公民應該而且必須關注;另一方面,不為所困也很有必要。“勇敢地快樂”,這是貝羅安聽到的西奧在演唱會上彈奏的一首自創(chuàng)歌曲的主題,這或許也是作者麥克尤恩欲借西奧之口來表達我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對于主人公貝羅安個人而言,盡管清晨目睹飛機失火一事給他一天的生活蒙上了陰影,但他的安排并未因此改變:壁球打了,母親看望了,兒子的演唱會聽了,家庭聚會照樣進行。盡管國際局勢令人堪憂,所幸的是他尚能集中精力與母親告別,能滿足于購物和專心做飯;盡管在家里遭到了巴克斯頓的報復性襲擊,全家人面對突發(fā)事件的各種表現(xiàn)令貝羅安感到欣慰。是的,當我們無法左右周圍的局勢時,我們要泰然處之,勇敢快樂地生活。
盡管伊恩·麥克尤恩不是美國本土作家,但其小說《星期六》以國際化都市英國倫敦為背景,非常犀利地呈現(xiàn)了9.11事件的影響,堪稱后9.11小說中的一部佳作。貝羅安從飛機失火聯(lián)想到類似9.11事件的恐怖襲擊,對關于飛機事件的新聞報道持懷疑態(tài)度,表現(xiàn)了9.11事件后以倫敦市民貝羅安為代表的西方民眾的普遍憂慮和對政府的不信任。9.11事件與美英等西方國家發(fā)動的伊拉克戰(zhàn)爭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小說大篇幅地對反戰(zhàn)示威游行進行描述,從歷史和倫理的角度對伊拉克戰(zhàn)爭進行審視,傳達了作者對作出戰(zhàn)爭決策的統(tǒng)治者的控訴。人們關注時事是因為9.11事件讓人們認識到世界局勢是除了家人、朋友外之外其他能影響自己存在的事情。然而世事擾人心,普通的民眾不可能像布什、布萊爾等政客那樣左右世界局勢,可生活還得繼續(xù),要勇敢快樂地生活。
[1]杰伊·帕里尼.當代英國小說界一瞥[J].劉永濤,編譯.世界文化,1990(4):18.
[2]藍純.伊恩·麥克尤恩其人其作[J].外國文學,1998(6):23.
[3]Christina Root.A melodiousness at odds with pessimism:Ian McEwan's Saturday[J].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2011,35(1).
[4]Susan Green.Consciousness and Ian McEwan’s Saturday:“What Henry Knows”[J].English Studies,2010,91(1):58-73.
[5]Andrew Foley.Liberalism in the New Millennium:Ian McEwan’s Saturday[J].Journal of Literay Studies,2010,26(1).
[6]Michael L Ross.On a darkling planet:Ian McEwan's Saturday and the Condition of England[J].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2008,54(1).
[7]羅小云.后9·11文學的幻想: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J].外國語文,2011(3):1-6.
[8]但漢松.“9·11”小說的兩種敘事維度:以《墜落的人》和《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為例[J].當代外國文學,2011(2):66-73.
[9]Ian McEwan.Saturday[M].New york:Random house,Inc.2005.
[10]Graham Hillard.The Limits of Rationalism in Ian McEwan’s Saturday[J].The Explicator,201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