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茗月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400715)
多元對立之詩
——《失樂園》
鄭茗月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400715)
在以往對于《失樂園》的研究中,學者們常認為彌爾頓主要通過撒旦的形象來表現(xiàn)自己的內心矛盾。彌爾頓不僅僅是將自己的矛盾集中體現(xiàn)在撒旦一人身上,而是將其分別隱藏于詩里的幾個主要角色中。這幾個角色所代表或體現(xiàn)出的矛盾有角色自身的矛盾,也有角色之間交互影響的矛盾。通過彌爾頓天馬行空的想象及引人入勝、宏偉非凡的語言,這些矛盾凝結成其筆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構筑出《失樂園》這一巨著。
矛盾; 多元對立; 客觀規(guī)律
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作為一名在文藝復興時期之末、17世紀英國革命之初登場的革命者和清教徒,他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與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之間的沖突令他內心充滿多種矛盾。那個時代正是“新舊思想激烈沖突、新舊勢力斗爭紛繁復雜、宗教改革和社會革命交織在一起”[1](P69)的時代,這些矛盾不可避免地在其作品中反映出來。以往的學者常將撒旦的形象作為彌爾頓表現(xiàn)自己內心矛盾的唯一出口,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不僅是撒旦這一形象,上帝、神子、亞當以及夏娃這些主要角色的形象也都能夠體現(xiàn)出彌爾頓的內心矛盾。這些角色所代表的矛盾既有其自身的矛盾,亦有角色之間相互影響的矛盾,而主要的矛盾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上帝的形象從第三卷開始出現(xiàn)。在第三卷里,上帝能夠看到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因為上帝衡量繼位者資格的標準之一就是是否維護人類,故做出了由神子繼位的決定。但上帝并不會偏袒任何人,無論是對人類還是撒旦,上帝從未強迫他們去服從自己,而是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可以根據(jù)自由意志來真正忠誠于自己。在對待兩者的態(tài)度上,上帝是不偏不倚的。在第五卷里,從撒旦叛變前后也可看出上帝施予了撒旦仁慈——這正是客觀規(guī)律的特征,即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依情而動,而是以理而行。因此在本詩中,遵循客觀規(guī)律與否的具體表現(xiàn)即是否服從上帝旨意。
撒旦形象與上帝形象之間的聯(lián)系是最為緊密和明顯的。此時若將上帝形象作為客觀規(guī)律,那么撒旦即為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人。在當時彌爾頓進行創(chuàng)作的大環(huán)境下,其作品中的撒旦是一個站在人民對立面并逆歷史潮流而行的人。彌爾頓從第五卷起對撒旦進行了不遺余力的諷刺,并對其邪惡描寫十分詳盡,使撒旦形象從光輝天使淪為食灰大蛇,這些變化被評論家認為是代表當時正在退出歷史舞臺但垂死掙扎的封建統(tǒng)治勢力①。
人類的形象也隨著上帝形象的改變而改變。如果把上帝作客觀規(guī)律看待,那么人類的墜落同撒旦一樣也是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結果。不同的是人類的墮落是建立在被撒旦欺騙以及對自身情況不明朗的基礎上,他們在面臨對知識的追求與遵循客觀規(guī)律之間的選擇時,更加注重前者,卻不明白兩者其實并不矛盾,因為遵循客觀規(guī)律其實是知識的最高表現(xiàn)。而撒旦的墮落與人類的墮落在動機上有本質區(qū)別,因此違背客觀規(guī)律后的后果也是不同的。
神子的形象也同樣是從第三卷出現(xiàn)的,他可以說是本書里矛盾形象最不突出的主要人物,也是較上帝更完美的存在。當上帝問眾天使誰肯代人類受罰時,唯獨神子站出來愿犧牲自己為人類贖罪,更體現(xiàn)出神子對人類的喜愛。不僅如此,文中形容上帝時常用“全能”、“神圣”、“公正”,而形容神子時,則多用“榮光”、“憐憫”、“慈愛”,體現(xiàn)出神子對人類的愛。如果代入彌爾頓的時代,那么神子代表的是維護英國人民利益的斗士,比起上帝的公正嚴明來,他更親近人類。第五卷里與撒旦的一戰(zhàn)中,他遭受挫折但最終獲勝,正是因為他代表著英國人民的利益,遵循著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腐朽的封建制度必將被人民推翻。
上帝在本詩里顯得冷酷無情,有很多認同撒旦革命者形象的學者認為上帝代表的是當時的封建勢力②。他即使知曉人類最終的結局,亦不嘗試去挽救,只等待最終的裁決。對撒旦更是嚴酷無比,不僅將其打入地獄,更讓其形象永遠丑陋不堪。正如同彌爾頓所處時期的以克倫威爾為首的革命黨人一樣,以撒旦為代表的革命者們面對的是上帝這樣幾乎不可能被擊敗的對手,因此其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當然,彌爾頓通過這篇史詩所想要表達的是“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2](P2)。因此上帝的總體形象更偏向于前一種,后一種代表封建統(tǒng)治勢力的形象則是只出現(xiàn)于他與撒旦相對立的部分。這兩種形象之間的矛盾的出現(xiàn)主要取決于彌爾頓對撒旦描述的改變。
從人類的角度看,撒旦既是邪惡的化身,也是令人類痛失樂園的根源。多年以來,學者們對《失樂園》里撒旦的人物形象始終爭論不休,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是否應將《失樂園》同彌爾頓所處的時代聯(lián)系起來,并把撒旦的形象跟革命者形象畫上等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布萊克,“……這是因為彌爾頓是一個真正的詩人,自己站在惡魔一邊而不自知”[3](P4)。在一開始的一至四卷里,如果將上帝的形象看做是封建統(tǒng)治者,那么撒旦的形象是具有革命精神的斗士,他反抗的不僅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更是自己的命運。早在大約8世紀時,便有宗教詩《凱德蒙的圣詩》(“Caedmon's Hymns”)描寫撒旦不愿屈從上帝并要求自我成神[1](P71),《失樂園》里的撒旦同樣如此。追求自由的意志進行自我的解放,即使將面臨的是統(tǒng)治者無情的鎮(zhèn)壓屠戮,這便是彌爾頓筆下撒旦形象的崇高之處。
從人文主義的角度來看,人類是為了追求知識和遵循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被驅逐出去。圣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到,高等創(chuàng)造物與低等創(chuàng)造物之間的根本區(qū)別便是上帝是否給予了他們自由意志。高等創(chuàng)造物對上帝的忠誠不是出于必然,而是自愿[1](P72)。若是把上帝作統(tǒng)治勢力來看的話,人類的大無畏精神和他們的墮落是偉大崇高的。彌爾頓在詩中只提及人類在墮落后的互相怨恨及愿意共同面對將來的懲罰,更多的時候是在描寫人類對于知識的渴望。知識往往代表著理性,“理性就是選擇”[4](P1354),人類得到了選擇的權利,而他們的選擇是得到思想的解放、意志的自由。
如果將上帝的形象作為與撒旦革命者形象相對的封建者形象來看待,即只從一至四卷來看,那么神子是鎮(zhèn)壓革命的助紂為虐者。從撒旦叛亂的原因便知神子是完全遵循于上帝旨意的,甚至被當做“上帝的影子”,而神子的即位便是要讓撒旦等眾天使不但要遵循上帝旨意,還要遵循神子的旨意。撒旦這樣形容:“侍奉一位,已是難堪;況且是兩位!如今他宣布,他的影子也該受尊敬,雙倍的奉承,我們怎么受得了?”[2](P152)但往往研究者們都是指出上帝與撒旦之間的統(tǒng)治者與革命者之間的對立關系,較少提及神子,因此這個形象并不明顯。
亞當與夏娃在《失樂園》里的形象十分生動,不同于圣經里的寥寥數(shù)句話,《失樂園》里將這對夫婦在墮落之前的天真爛漫、墮落之后的后悔痛苦乃至相互指責都進行了詳盡的描寫。亞當與夏娃的形象正代表了彌爾頓當時所處環(huán)境下的英國人民,對政治、革命等都不了解,正如亞當夏娃一樣純真,追求著自由意志。革命爆發(fā)后又被統(tǒng)治者壓迫,被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束縛。這些特征都集中體現(xiàn)在亞當與夏娃二人身上,而他們的切身利益便代表著英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失樂園》里,夫婦二人所代表的人類的切身利益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是否被逐出樂園,是否被處死以及是否被救贖。
在這個論點上可以說上帝也有雙重形象,如果將上帝看做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代表,那么他就站在了人民利益的對立面。在第三卷里,上帝已經預見到了這一切,但仍不告誡人類,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上帝正是不管人民死活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如果將上帝形象作為客觀規(guī)律的代言人來看,那么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公正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他把自主權交予了人類,人類只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上帝便是維護人類利益的存在;反之,上帝將按照其罪過的嚴重程度施予懲戒??傮w而言,上帝是維護人類利益的,因為人類始終敬畏著上帝,敬畏著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會像撒旦那樣妄圖顛覆客觀規(guī)律的存在且取而代之。
撒旦在被趕出天堂墜落入地獄時,仍然保持著大天使的英偉形象,但當他一次次企圖誘惑人類墮落時,他的形象漸漸變得丑惡,這正是因為他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將人民作為實現(xiàn)自己野心的工具。盡管唯撒旦派認為撒旦的形象代表了革命者,但那是聯(lián)系當時社會環(huán)境以及彌爾頓創(chuàng)作時將自己的感情不自覺融入撒旦的可能性后所做出的猜測。從人類利益的角度來看,上帝以人類利益為標準,故決定讓神子即位并鎮(zhèn)壓撒旦,這才是彌爾頓所想要表達的“公正”。雖然撒旦的形象在詩中時常以不得志的革命者的形象出現(xiàn),但對人民群眾而言,當撒旦放棄自己曾為大天使的尊嚴而去報復兩個與之無仇無怨的人類時,他只是個危害人民利益的禍首。
神子的形象是完全為人民利益服務的正義化身。他從第三卷出現(xiàn)直到人類墮落,一直都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己任。當撒旦因上帝讓神子即位而反叛時,神子在知曉上帝的預言后對他父親的施恩于人表示贊賞;當他知曉需有人為人類替罪受刑才可為其贖罪時,神子自愿舍己為人類贖罪,后來神子與撒旦作戰(zhàn)時,神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人類利益,也是為了維護以天父為代表的永恒公正的天理。正如彌爾頓筆下的上帝是以能否為人類利益著想為選擇繼承人的標準之一一樣,能否維護人民利益也是評價一個人是否正義的標準之一。正因為神子是維護人民利益的代表,彌爾頓在《失樂園》中極力贊美他,將上帝的光芒毫不吝惜地用在對神子的描寫上。
綜上所述,彌爾頓在《失樂園》里將自己作為清教徒與革命者的內心矛盾融入到對上帝、撒旦、神子、亞當和夏娃這幾個主要角色的描寫之中。這些角色不僅有著形象內部的矛盾,各個形象之間也有矛盾,這正是彌爾頓復雜心理的真實寫照。彌爾頓并未因這些矛盾而猶豫不決,革命失敗后他仍頂著社會的巨大壓力創(chuàng)作出了三大史詩。彌爾頓曾說過,“誰要希望自己能成功地寫出值得稱贊的東西,就得他自己成為一首真正的詩”[2](P13)。正是因為他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對信仰的純潔態(tài)度以及內心的復雜矛盾,才能讓他自己成為一首真正的詩,繼而構筑出《失樂園》這樣一部巨著。
注釋:
①參見徐莉華《〈失樂園〉》的匠心》一文里所提到的,“從他(撒旦)身上我們直接看到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在退出歷史舞臺前帶著一種絕望的心理所作的垂死掙扎和勉強維持的虛榮和偽善”。
②參見徐莉華《在兩個上帝形象的背后》一文里所提到的,“上帝與魔鬼的對立方式是刀槍相見。這直接影射著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激烈和殘酷。封建國王在他占領歷史舞臺的那個時期‘不受法律約束,可以為所欲為,只審判所有人,而不受他人審判’”。
[1] 肖明涵.樂園中的自由意志與人的墮落和再生[J].外國文學評論,1999,(1).
[2] 約翰·彌爾頓.失樂園[M].朱維之,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3] 威廉·布萊克.布萊克詩集[M].張熾恒,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4] Milton John.Areopagitica[A].Abrams M H,et al(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I)(3rd ed.)[C].New York:Norton,1974.
Abstract:I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Paradise Lost,scholars constantly considered that Milton expressed his inner contradictions according to the image of Satan.Actually,Milton did not embody his contradictions on Satan only,but also on the other main characters in this long poem.Such contradictions include conflict in characters'selves,and conflict between them.By Milton's unconstrained imagination and fascinating language,these conflicts form the animated characters and this poem which is the greatest masterpiece in English history.
Key words:contradiction;pluralistic antinomy;objective law
A Poem of Pluralistic Antinomy:Paradise Lost
ZHENG Ming-y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I106.2
A
1674-0297(2012)01-0068-03
2011-05-16
鄭茗月(1987-),女,湖北貫縣人,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國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張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