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敏
(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國際商務系,杭州 310018)
認知語境視角下英語句法歧義句的意義建構(gòu)
陳玲敏
(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國際商務系,杭州 310018)
以90名全日制大一學生為受試,運用基于選擇和翻譯兩個任務的句法閱讀測試,對認知語境在句法歧義句意義建構(gòu)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綜合閱讀測試、有聲思維和訪談等三種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結(jié)果表明:語言知識、情景知識和背景知識的內(nèi)化能夠加速句法歧義句的理解;共有的認知語境能夠促進句法歧義句的意義建構(gòu);此外,認知語境會使句子理解的最大關(guān)聯(lián)和最佳關(guān)聯(lián)之間形成反差,從而限制歧義句的理解。最后提出,廣大外語教師應該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和教學環(huán)境,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認知語境,從而提高學生句法閱讀的能力,繼而提高篇章理解的能力。
認知語境;句法歧義;意義建構(gòu);句法教學
語言的歧義是指同一種語言形式能夠表達幾種不同的意義或者說幾種不同的意義現(xiàn)象使用同一種語言形式,它反映了語言語法系統(tǒng)的微妙性和復雜性。歧義可以發(fā)生在語言理解的各個層面,如語音、詞匯、句法、篇章等。其中,語言學家及心理學家對句法歧義的研究由來已久,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對句法歧義的研究大多是以標準語境為基礎(chǔ)對句法理解及影響機制進行分析。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Hymes提出語境的功能性對意義的重要性[1],Lyons也明確斷言,“不將一個詞放在語境中,要弄清它的意義常常是不可能的?!保?]
Sperber&Wilson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提出了頗有影響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及認知語境觀[3]。根據(jù)最佳關(guān)聯(lián)理論,我們在句子閱讀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句法本身所傳達的意義,還要考慮讀者認知環(huán)境中的相關(guān)信息,如背景知識、上下文內(nèi)容、情境知識等。對句子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句法信息和認知語境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認知語境的理論框架對于構(gòu)建句法歧義句的意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語言學界對語境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由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zhuǎn)化的過程。靜態(tài)的語境觀認為,語境是預先給定的;動態(tài)的語境觀則認為,語境是選擇建構(gòu)的。胡霞認為靜態(tài)的語境研究把語境研究從最初附屬于意義的研究轉(zhuǎn)向了對自身的探索,語境自身的無限潛能為我們提供了解構(gòu)它的可能性[4]。然而,靜態(tài)語境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靜態(tài)語境不能對交際的心理過程進行有力地解釋。同時,靜態(tài)的語境觀里已經(jīng)蘊含了語境的動態(tài)要素[4]。因此,從動態(tài)的視角對語境進行研究就成為了一種趨勢。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有三個特點:人本性、建構(gòu)性和互動性。
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引起了人們對認知語境的關(guān)注。認知語境也稱為語境假設(shè),它是一個心理建構(gòu)體,是人們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斷的事實或假設(shè)構(gòu)成的集合,認知語境的產(chǎn)生有其認知心理學、哲學和認知語言學背景。Sperber&Wilson在著作《關(guān)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中首次提出了認知語境的概念。他們認為,語境是一個心理構(gòu)建體,是聽者關(guān)于世界假設(shè)的子集,正是這些假設(shè)而非實際的客觀世界,制約了話語的解釋[3]。
在國內(nèi),沈家煊最早在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框架內(nèi)提出“語境是變項”的論述。熊學亮在其論文《語用學與認知語境》中首次明確提出與傳統(tǒng)語境不同的“認知語境”的概念;“語用因素結(jié)構(gòu)化、認知化的結(jié)果就是大腦中的認知語境?!彼赋觯J知語境包括語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識(具體場合)、語言上下文知識(工作記憶)和背景知識(知識結(jié)構(gòu))三個語用范疇,并根據(jù)這三部分知識建立了一個單向語境推導模式[5]。黃華新、胡霞則從信息角度出發(fā),認為認知語境應該是當前輸入信息與被輸入信息所激活的相關(guān)信息之和,而輸入信息與被激活的相關(guān)信息呈現(xiàn)為一種函項關(guān)系。他們認為認知語境建構(gòu)的基礎(chǔ)是交際話語的物理環(huán)境、交際者的經(jīng)驗知識以及個人的認知能力[6]。
特定的語境會賦予語言單位一個特定的意義,因此,人們在遇到歧義現(xiàn)象時,往往根據(jù)認知語境給出多種釋義。那么,聽者如何在歧義句的幾種可能的解釋中進行選擇呢?Wilson指出,“In disambiguation,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is the only interpreta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all other interpretations are disallowed”[7]。也就是說,認知語境中的任何一種假設(shè)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說話者的話語會激活聽者頭腦中的各種認知語境假設(shè),聽者會選擇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語境假設(shè)來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認知環(huán)境以找出對方明示的信息,從而明白對方的交際意圖,確保交際的順利進行。然而,有時存儲在記憶中的認知語境不能使交際者激活相關(guān)信息,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認知語境的各個方面在句法歧義句理解中的作用,從而為句法閱讀教學提供一定的指導。本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如下:
其一,語言知識對句法歧義句的閱讀是否有促進作用?
其二,背景和情景知識對句法歧義句的閱讀是否有促進作用?
其三,認知語境對句法歧義句的閱讀是否有制約作用?
受試為90名全日制的大一學生,他們基本上都有7—12年的英語學習經(jīng)歷,對英語語法及英美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其中英語專業(yè)學生30名,非專業(yè)學生60名。所有受試參與完成了歧義句的閱讀測試,其中13名同學進行了有聲思維測試并接受了訪談。
本測試選取了22個英語句法歧義句,包括選擇和翻譯兩個主要任務。任務設(shè)計之時,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對所選句子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因此不會出現(xiàn)因為詞匯問題而影響理解的現(xiàn)象。同時,測試前的先導研究也保證了測試題目的效度。
選擇任務進行時,要求受試閱讀歧義句,然后根據(jù)句子在自己腦海的第一反應選擇一個答案。這部分共有16個小題,每小題包含一個歧義句和兩個選項。形成歧義的原因涉及認知語境的各方面。
翻譯任務進行時,要求受試閱讀歧義句,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6個英語歧義句翻譯成漢語。
本研究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句法閱讀測試試卷由帶班英語教師在課堂的前20分鐘進行,回收的試卷作為定量分析的材料。本研究共分發(fā)試卷90份,收回試卷90份。
定性分析的材料主要來源于有聲思維和訪談。定性分析的數(shù)據(jù)實際上是對定量分析的一個有益的補充。首先,隨機選取13名參加閱讀測試的受試,要求受試在閱讀句子的同時進行有聲思維。有聲思維能夠讓受試重構(gòu)大腦中的思維過程,研究者在離受試不遠的地方認真聽,并對有用的信息進行記錄。本練習共收回試卷13份。最后,研究者就歧義句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對13名受試進行采訪。
受試對選擇題中歧義句的理解以選項的比例來進行統(tǒng)計,如就某個句子來說,選擇a、b選項的同學的比例各是多少。對翻譯任務中歧義句的理解是通過分類的形式來歸納統(tǒng)計的,即對句子的主體理解相近的歸為一類,然后計算各類的人數(shù)占總?cè)藬?shù)的比例。
同時,對有聲思維和訪談中記錄的定性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分析,進一步了解受試在歧義句處理過程中大腦的思維狀況,從而驗證定量分析的結(jié)果并為其解釋提供補充。
語言知識是認知語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包括語法知識、語言的思維邏輯、語氣語調(diào)等方面。在長期的語言學習過程中,這些知識能夠在學習者的思維中內(nèi)化,形成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圖式。當客觀存在的物理環(huán)境,如抽象的歧義句或者可感知的時空因素刺激讀者或聽者的大腦時,這些圖式就會被激活,形成理解當前歧義句的語境假設(shè)。如:
例1 He didn’t go to the party because Mary was there.
86.7%的同學將句子翻譯為,“他沒去晚會,因為瑪麗在那里?!边@一結(jié)果證實了在語言加工過程中,學習者大腦中長期形成的特定語言加工機制使其對句子的理解規(guī)范化。首先,助動詞的否定形式用來修飾緊跟其后的動詞原形這種形式是學習者所接受的最基本的語法知識。其次,對該句的理解印證了Zipf提出的“最小努力原則[8]”和Frazier提出的“最小依附原則”和“最近依附原則”[9],即句子分析時,結(jié)構(gòu)最簡單的、花費努力最少的理解方式是優(yōu)先被選擇的。同時,這個理解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因此大部分同學會選擇這個意思。實際上,該句還有另外一種理解方式,即把否定詞not挪到because的前面修飾壯語從句,那么意思就變成“我去了晚會并不是因為瑪麗在那里?!眱煞N理解相比較而言,第二種需要一個思維的轉(zhuǎn)換過程,花費的努力較多,所以不被大多數(shù)人選擇。
認知語境中的情景知識和背景知識等對于歧義句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景知識和背景知識經(jīng)過結(jié)構(gòu)化之后成為認知語境的內(nèi)容,以知識草案的形式存儲在人的大腦中,并在適當?shù)臅r候被激活,幫助人們理解話語的意義[10]。如:
例2 I saw the children singing and dancing in the kindergarten.
從句法結(jié)構(gòu)來看,該句為歧義句,有如下兩層含義:
a.I was in the kindergarten and saw the children singing and dancing.
b.I saw the children who were in the kindergarten singing and dancing.
76%的受試選擇了第二種解釋,即把“孩子”和“幼兒園”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根據(jù)認知語境中的情景知識,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孩子”和“幼兒園”屬于同一種認知范疇。
同時,大量的實驗研究證明,交際雙方因文化、語種、職業(yè)、年齡等認知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歧義普遍存在。如:
例3 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
該句很明顯是一個歧義句,而男女同學由于所處的立場不同對該句的理解也是截然不同的。男同學全部理解為,“Woman,without her man,is nothing”(女人,如果沒了男人,什么也不是),而女同學則理解為“Woman!Without her,man is nothing”(偉大的女人!沒有她,男人什么也不是)。由此可見,認知主體(說話人和聽話人)從自己的信念、態(tài)度、知識等出發(fā)建構(gòu)認知語境,體現(xiàn)了認知語境建構(gòu)的主體性。
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Fauconnier認為,語言運作是以文化、語境和認知為基礎(chǔ)的[11]。對于交際主體來說,只有三者具備足夠的一致性,才能使語言使用中啟動的意義框架具有一定合理性[12]。熊學亮也指出,交際雙方話語所涉及的認知語境的相互覆蓋程度越強,信息推導的努力越小,交際就越順利[5]。如:
例4 In the U.S the fear of street crime is forcing our citizens to shy away from helping strangers.
此句的歧義在于helping一詞在句子中的作用。此句可以理解為“在美國,對街道犯罪的恐懼使居民躲躲閃閃地不敢去幫助陌生人”或者“在美國,對街道犯罪的恐懼使居民對前來幫助的陌生人敬而遠之”。翻譯任務的結(jié)果顯示,83.4%的受試選擇第一種理解方式。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設(shè)定了同一個認知語境,即事情發(fā)生在“美國”,同時,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中了解到的美國人是樂于助人的、熱情的,所以大部分同學選擇前者。
在理解歧義句時,歧義成分的一種理解會首先被激活,而其他的理解就會自動地受到抑制。首先被激活的解釋往往受認知語境的制約,一般為聽者在自己的認知環(huán)境中花費最少努力去獲得的一種理解[13]。然而,認知語境也因人而異。作為人們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斷的事實或假設(shè)的集合,話語會隨著聽話人的假設(shè)朝不同的方向擴充[6]。如2009年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了《二○○八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其中第十四章“軍控與裁軍”第二自然段第一句的原文是這樣的:“中國主張所有核武器國家明確承諾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并承諾停止研發(fā)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痹S多國外媒體對這句話作了如下解讀: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站20日將“中國國防白皮書承諾停止研發(fā)新型核武”作為文章的大標題;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則將“停研新核武”作為一個小標題,報道說“白皮書還表示,中國已承諾停止研發(fā)新型核武器”。而一位參與該白皮書撰寫工作的軍事專家則指出,所謂“中國承諾停止研發(fā)新型核武器”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誤讀,白皮書所謂“承諾停止研發(fā)新型核武器”,是中國主張所有核武器國家來共同作出承諾,并非表示中國首先作出承諾[14]。英語語句也不乏有類似的例子,如:
例 5 Everyday I dream to earn 10,000 dollars a month,as my father does.
此句歧義在于“as my father does”部分,does可以代指“earn 10,000 dollars a month”,也可以代指“dream”。對此句的理解過程中,72.3%的同學選取了有最大關(guān)聯(lián)的一種解釋,即,“我每天夢見自己每月賺1萬美元,就像我的父親每月能賺1萬美元一樣。”然而,說話人或聽者有時候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會特意選擇歧義句的另外一個意思。如果把本句放在一個對話語篇中來理解,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A:“I dream to earn 10,000 dollars a month everyday,as my father does.”(我每天都夢到自己每月賺一萬美元,像我父親一樣)
B:“Does your father earn 10,000 dollars a month?”(你父親每月賺一萬美元嗎)
A:“No,he also dreams of it!”(不,他也是夢到的)
在對話中,聽者B根據(jù)自己的認知語境知識,選擇了最大關(guān)聯(lián)的理解方式。然而A的回答卻出乎意料,B只能重新思考該句,選擇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理解方式。由此可見,如果將單個歧義句放在語篇中理解,最大關(guān)聯(lián)和最佳關(guān)聯(lián)之間的反差能產(chǎn)生某種特定的效果,如幽默。
實證研究證明,語言知識、情境知識和背景知識的內(nèi)化能夠使句法歧義句的意義選擇明確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聽者以最快的速度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并對話語作出恰當?shù)姆磻?。然而,認知語境對單個句法歧義句的理解有時也會有制約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把歧義句置于一定的語篇中,特定的語篇會啟動最佳關(guān)聯(lián)的語義,從而達到最佳的理解效果。
本文的研究將啟發(fā)我們更加合理地運用認知語境來分析各個層面的語言單位,如詞匯、句法、語篇;同時,為句法加工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突出句法加工過程中的認知特性;最后,本研究對英語語言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能夠引導廣大外語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和教學環(huán)境,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認知語境,從而提高學生句法閱讀的能力,繼而提高篇章理解的能力。
[1]Brown G,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Lyons.Semantics[M].Cambridge:CUP,1977.
[3]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4]胡霞.認知語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5]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黃華新,胡霞.認知語境的建構(gòu)性探討[J].現(xiàn)代外語,2004,27(3):248-254.
[7]Wilson D.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C]//Brown G,Malmakjaer Pollitt K A,Williams J.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Oxford:OUP,1994.
[8]Zipf.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Effort[M].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
[9]Frazier L.Sentence Processing:A tutorial review[C]//Coltheart M.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7.
[10]潘荔霞.論認知語境在句法歧義中的解釋作用[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123-126.
[11]Gilles Fauconnier.思維和語言中的映現(xiàn)[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9.
[12]方漢文.跨文化翻譯中的歷史闡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13]郭亞東,鄭建新.認知語境和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下翻譯文本的構(gòu)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9).
[14]翟華.從一個“承諾”趣說中、英文的歧義句[EB/OL].[2009-02-03 ].http://zhaihua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556152200972504251304/.
O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Syntactic Ambiguous Sentenc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text
CHEN Ling-m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partment,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Hangzhou 310018,China)
Taking 90 freshmen as the subjects and using such kinds of syntactic reading tests as multiple choices and translation,the study is conducted to see how cognitive context affects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syntactic ambiguous sentences.Results of syntactic reading test,think-aloud and face-to-face interview show:the internalization of linguistic knowledge,situational knowledge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can fast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yntactic ambiguous sentences;mutual cognitive context can facilitate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syntactic ambiguous sentences;however,cognitive context can also give rise to a gap between the maximum relation and optimal relation,thus restrict the understanding.Finally,the idea was brought forward that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adopt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enlarge students’cognitive context,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syntactic reading ability and furthermore,discourse reading ability.
cognitive context;syntactic ambiguity;meaning construction;syntactic teaching
H314.3
A
1674-8425(2012)04-0089-05
2011-11-27
浙江省外文學會專題研究重點項目“認知語境: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下英語句法歧義的解讀”(ZWZD2011028)的研究成果。
陳玲敏(1980—),女,山東泰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 王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