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風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1)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讀書運動研究
史春風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1)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發(fā)起讀書運動,號召國人讀書救國。但這場運動不過兩年左右時間即銷聲匿跡??疾熳x書運動的發(fā)起緣由、讀書運動的過程及結果,分析這場運動未獲認同的原因,可考察國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及其時民眾的心態(tài)。這場運動失敗的原因,首先在于運動背離了時代需求,其次是由于國民政府在文化領域的高壓政策,第三則是社會經濟的衰落也是這場運動未獲響應的原因。
國民政府;讀書運動;中國本位文化建設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發(fā)起讀書運動,以讀書為建設國家“第一義”相號召,希望人民讀書救國,但其結局卻令運動的發(fā)起者大失所望。讀書運動醞釀于1934年,正式發(fā)端于1935年4月,至1936年末即銷聲匿跡。本文主要考察讀書運動的發(fā)起緣由、讀書運動的過程及結果,分析這場運動未獲認同的原因,以考察國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及其時之民眾心態(tài)。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中國新的統(tǒng)治秩序。1934年,國民政府暫時安全渡過了反對派的攻擊,日本在這一年也沒有大的動作,而蔣介石的“剿匪”,也迫使中國共產黨撤離江西,開始了前途未卜的長征。同年,國民政府在發(fā)起新生活運動的同時,在文化領域,開展了一場聲勢頗大的文化建設運動,號稱要“根據(jù)三民主義,建設中國的新文化”①。
1934年3月,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在上海宣告成立。協(xié)會成立宣言認為中國文化目前已經“中落”,由此導致國運衰頹,認為“當此存亡絕續(xù)之交,如不急行從事于中國文化之新建設,國家民族寧弗有起死回生之希望?!雹趨f(xié)會理事長陳立夫更進一步闡釋:“我們更深信,一個民族的強弱盛衰,完全基于文化的是否昌盛,所以我們在民族復興運動的前夜,應該有一個轟轟烈烈的切切實實的文化復興運動!”陳立夫并且如是解釋:文化復興運動,可以“奠定復興運動深厚而堅固的基礎”,而且,“惟有文化復興運動的成果,民族復興運動才能不徒托空言,才能如期實現(xiàn)!”③在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的直接策動之下,先是發(fā)起中國本位文化建設運動,接著于1935年4月,讀書運動正式鋪開。
相對于上述豪壯表白,對于政府的真正用心所在,時人則清楚異常。有人指出,這場讀書運動“不是書店老板們的運動”,“而是中國文化建設者的運動”,“讀書運動不是速成的政治手段,而是企圖建設文化。”“自然,全年江西剿匪勝利以來,‘所謂革命者’已經敗北,動亂久了的人心漸次傾向求靜,國際上如果平靜無事,則‘偃武修文’的行事,在歷史的運行上是必須有的。和中國本位文化建設運動相聯(lián)而起的讀書競進運動,在某種意義上說,便是‘修文’運動,是歷史的運行上必須有的。”④無論是中國本位文化建設運動還是讀書運動,目的都是為國民政府強化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統(tǒng)治,是“修文”運動的重要一環(huán)。
對于開展讀書運動的原因,運動的發(fā)起者作了如下闡釋:
第一,讀書是強盛國家的重要途徑。
1935年4月8日,在全國讀書運動的開幕詞講演中,陳立夫講到:在國家地位危殆的中國,空言救國,是沒有作用的,需要士農工商,各從其位,努力作起。而農工商之進步,“均非由士之智能增進不為功,因為農村生產之增加,工業(yè)技能之進步,商人愛國心之發(fā)達,都是教育上重要的目的,都是讀書運動最大的目標?!痹陉惲⒎蚩磥?,通過讀書,“充實自己的學力,即所以充實民族的力量;建設自身的智能,即所以建設民族的文化。文化復興運動完成之時,也就是民族復興運動礎石奠定之日”⑤。
讀書運動期間,運動的發(fā)起者們再三強調:“一個民族盛衰的原則,現(xiàn)代民族的斗爭,不是單純武力的斗爭,而是智力的斗爭,科學的斗爭,文化的斗爭?!痹谥袊壳暗那閯菹?,“我們要復興,要自強,要從這樣落后的狀況之下掙扎起來,以自躋于真正自由平等的地位”,惟有“大家在智識上求進步,創(chuàng)建我們民族文化科學的基礎,”我們民族的復興才有實際之可能⑥。
第二,現(xiàn)階段的中國是建設時期,而讀書是建設國家的“第一義”。
讀書運動的發(fā)起者們一再強調他們對中國社會發(fā)展階段的認識,“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破壞工作,業(yè)已大致完成,今日唯一需要的,為猛烈的建設運動?!薄澳壳爸袊淖x書運動,是建設的讀書運動,是為建設新中國而才有的讀書運動。”⑦他們認為,在“前一時期——破壞時期,參加工作的分子應該是勇多于智以為仁,勇為主,智為輔,而現(xiàn)在,到了建設時期,卻需要稍為改組,要智多于勇以為仁,勇當然也是重要的一員,不過智尤其要著重罷了。”“這是我們要提倡讀書運動的第一義”⑧。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新政府”的秩序已經大體穩(wěn)定,需要的是建設而不是破壞,而對于建設國家而言,讀書是“第一義”,這是讀書運動的發(fā)起者們極力向民眾灌輸?shù)乃枷胗^念。
第三,文化運動與民族運動是相輔相成、合二為一的,其目的都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針對社會上主張抗日,反對“讀死書”、“死讀書”的聲音,讀書運動期間,運動的倡導者一再聲明,倡導讀書并非消極避世,“民族運動與文化運動二者應當統(tǒng)一。”葉青認為,被壓迫民族的文化運動是其民族運動的起點和工具,“文化運動的路線就必須是民族運動。換言之,它是被壓迫民族之精神的獨立自由的宣言。因此,它應該以反對帝國主義文化為口號?!雹岣腥诉@樣看待這場運動:“我們不能單從教派的觀點出發(fā)把目前的文化運動看為是某種陰謀或策略之結果,我們應從整個歷史發(fā)展出發(fā)把它看作是現(xiàn)時的歷史之必然要求。這是國民在較大的范圍內自覺起來改變以往的絕望的錯誤運動的表現(xiàn);這是整個革命之舟駛入死港以后,國民重開革命海洋的表現(xiàn);這是旁門左道的革命的煉金術士葬送了革命以后,國民企圖從全國范圍再來復活革命生長革命的表現(xiàn)。”⑩文化運動就是民族運動,就是革命運動,這是運動的倡導者們一直強調的。
此外,筆者認為,這場讀書運動,也是其時作為執(zhí)政的國民黨企圖消弭“暴激”行動,消弭革命的重要手段。
對于開展讀書運動的這一緣由,運動的發(fā)起者們說得語焉不詳,但是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還是非常明確的。吳鐵城在文章中指出,現(xiàn)在的中國,是一個“青黃不接新陳代謝急轉直下的劃時代的階段”,“橫梗在目前的新問題,既不是傳習的故智,或偏狹的成見所可解決,尤不是情感的沖動,暴激的行為,所可濟事”,他總結從戊戌維新以來歷次社會運動未獲成功的原因,認為忽視人民智識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以往一切運動之所以未能收效的總因緣”,因此,決意樹起“文化建設”的大旗,“作充實國力,復興民族的基本工作”[11]。潘公展在全國讀書運動大會閉幕詞中也講到:“倘使到了現(xiàn)在,一般青年,還是像革命的暴風雨時代一樣,只知破壞,不知建設,那么正如孕婦之只知生產,不知調養(yǎng),只知生育,不知撫育,一樣的危險,不特青年自身深入歧途,葬送了一生的命運。而且國家民族也必致受到了重大的打擊,整個的革命運動,將入于失敗的境地。”[12]
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入侵的形勢下,國民黨頑固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也就使得上述所指所謂“破壞”活動此伏彼起。其時政府要樹立“新形象”,擺脫困境,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將民族危機轉化為文化危機,把國人不讀書、“沒有了文化”作為導致中國民族危機的根源之一。于是,就形成了如下推理:要救國,就必須先安心讀書;主張抗日,則被視為空言。不滿政府,主張破壞,則會使國家滅亡。由此,讀書運動亟亟而起。
為了宣傳推廣讀書運動,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頗費了一番心思。
(一)創(chuàng)辦讀書競進會,主持全國讀書運動。至1935年3月中旬,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創(chuàng)辦的讀書競進會(主席委員吳醒亞),已經先后五次召集會議,關于如何促進讀書運動、如何宣傳推廣制訂了詳盡的辦法。
首先,完備機構。為了使讀書運動能夠迅速“遍行于全國”,由讀書競進會主席委員吳醒亞派定,讀書競進會的機構設置迅速完善,由“蔣建白為總干事,王新命為總秘書,周寒梅、黃敬齋等為干事秘書”。
其次,擴大宣傳。為促進全國青年都能加入讀書運動,讀書競進會對于擴大關于讀書運動之宣傳,擬定了“多種辦法”,并印出“多量標語,以備張貼。”其口號包括諸如“在學須力學,買書須讀書”、“節(jié)省浪費的時間來讀書”、“用手又用腦,才是大好老”、“不但學生要讀書,就是先生也要讀書”等等。
第三,發(fā)起舉辦讀書競賽。舉辦讀書競賽是推廣讀書運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第一期讀書計劃自1935年4月起至10月結束,其時《申報》、天津《大公報》、《文化建設》等報刊雜志都大量刊行廣告,廣為宣傳。凡愿參加者,“于本月二十日向各地文化建設協(xié)會報名,報名期限為一月?!蓖瑫r制定了極優(yōu)惠的讀書政策,“凡報名入會者,由會發(fā)給廉價購書券,得以對折或更低廉之價向出派上列之書之書店購買?!蓖瑫r還為讀書者提供通信指導,“參加讀書競進會之人,遇書中有疑問時,可通訊詢問,讀書會于得函后,即發(fā)各專門導師分別答復?!盵13]
1935年3月,讀書競進會通過報紙、雜志、電臺廣播等大張旗鼓向社會公布讀書競賽書目,書目選定委員會的成員由吳醒亞、竺可楨、高一涵、陳立夫、蔡元培、潘公展、周佛海、陳布雷等聲名顯赫的國內知名專家及政界名流組成。其公布的書目如下:
甲:大學組之必讀及參考書目
(1)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參考書:蔣中正著:《革命哲學》、蔣中正著:《新生活運動綱要》、立法院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陳立夫編:《唯生論》)
(2)陳恭祿著:《中國近代史》(參考書: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
(3)林光澄譯:《世界新形勢》
(4)王星拱著:《科學概論》
(5)孫寒冰譯:《政治科學與政府》(參考書:王世杰著:《比較憲法》)
(6)王建祖譯:《基特經濟學》(參考書:王開化譯:《國家經濟學》)
(7)張東蓀著:《哲學》(參考書: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
乙:中學組之必讀書目及參考書目
(1)三民主義(參考書:蔣中正著:《革命哲學》、蔣中正著:《新生活運動綱要》、陶百川著:《三民主義概論》、樓桐孫著:《三民主義研究》)
(2)羅元鯤編:《開明高中本國史》(參考書:呂思勉編:《白話中國史》)
(3)張其昀編:《商務新學制高中本國地理》(參考書:王勤堉著:《近代地理學》)
(4)任鴻雋著:《自然科學概論》
(5)薩孟武著:《政治學概論》(參考書:潘楚基著:《法制》)
(6)屠孝實著:《名學綱要》[14]
(二)舉辦全國讀書運動大會,推動全國讀書運動
1935年4月8日,為期兩周的全國讀書運動大會在上海開幕。讀書運動大會期間,全國各大出版機關如上海法學書局、大東書局、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北新書局、光華書局、辛墾書局、兒童書局、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局、現(xiàn)代書局、華通書局、新生命書局、新中國書局、黎明書局等在大會期間本版書籍一律五折銷售?!案鞣N雜志,亦特別廉價”。同時“全國各大中小學校,在此兩周期內,特舉行讀書運動紀念周,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各大報并發(fā)行讀書問題指導,執(zhí)筆者多系學界名流。八日起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特敦聘吳鐵城、吳醒亞、王云五、蔡孑民、陶百川、翁之龍、孫寒冰、張素民、樊仲云、何炳松、王新命、潘公展、章淵若、章友三等十四人講演各種關于讀書問題之演講詞?!盵15]
讀書運動開幕的當日,陳立夫在電臺做了題為《民族復興與讀書運動》的開幕詞講演。其后演講詞在《文化建設》上刊出。吳醒亞的《讀書運動與中國革命》、陶百川的《怎樣研究黨義》、潘公展的《三個基本認識——全國讀書運動大會之閉幕詞》,還有孫寒冰的《怎樣研究政治學》、章益的《怎樣研究教育學》、何炳松的《怎樣研究史地》、王新命的《怎樣研究文學》等文章也都由《文化建設》特辟讀書講座發(fā)表,所有文章均出自“諸先生自己的手筆?!盵16]當天的《申報》也專門開設讀書運動大會特刊,發(fā)表讀書運動大會宣言,宣言提出,“不論是要充實人民的生活也好,是要發(fā)展國民的經濟也好,是要爭取民族的生存也好,都和學術的興衰有密切的關系,而學術的興衰又和一般肯不肯讀書求知成為不斷的一環(huán)。所以讀書就是我們中國此時此地的需要。”[17]特刊并發(fā)表了蔡元培《我的讀書經驗》、樊仲云的《怎樣讀書》、何炳松《怎樣研究歷史》、蔣建白《怎樣研究經濟》、葉青《怎樣研究哲學》等文章,為讀書運動推波助瀾。
(三)報刊雜志、各地分會及教育機關亦踴躍參與,推廣讀書運動
除《文化建設》外,其余報刊雜志、文化建設協(xié)會各地分會及各地教育機關亦踴躍參與讀書運動。
1935年6月1日,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北平分會主辦的專門讀書刊物《讀書季刊》創(chuàng)刊,一方面承接“通過讀書以實現(xiàn)民族振興”這一重大的政治任務,一方面“給大家讀書的公開研究和討論的機會,作我們‘求知’的一所樂園?!盵18]何炳松在其主持的《教育雜志》上以“讀書問題”為主題,組織了一批文章,樊仲云、陳高傭、孫寒冰和葉青等均發(fā)表相關文章。當時在國內影響較大的《國聞周報》也舉行了“如何促進讀書運動”的征文。
文化建設協(xié)會北平分會根據(jù)總會要求,于4月15日至21日在北平舉辦讀書運動周,“華北日報、北平晨報、世界日報、京報、益世報、北辰報、北方日報、北平新報,自十五日起,輪流各出讀書特刊,并在社論及新聞方面盡量宣揚,其余各報,則不限定日期,任意出刊”。同時對推廣讀書運動進行了具體周密的策劃和安排:“A宣傳周第一日為星期一,是日由各大中學校于舉行紀念周時,請校外名人或本校教職員講演讀書運動意義;B舉行廣播講演,自十七日在河北電臺舉行四日。計十七日,陳石泉講讀書之研究;十八日李蒸講讀書運動之旨趣;十九日,余家驥講讀書的態(tài)度與方法。十九日,徐誦明講關于讀書運動。C舉行讀書運動宣傳大會,于二十一日在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行。各界市民及學生到會者約千人。由徐誦明主席、北平市長袁良及北平大學工學院院長張貽惠演講。D由本市各書局在宣傳周內將各種書籍一律廉價發(fā)售。E由北平圖書館十六日起舉行圖書展覽。G由社會局所屬各學校,在宣傳周內,學生作文題目,采取關于讀書運動之材料。同時,各校舉行讀書講演競賽已由社會局令飭遵辦?!盵19]
上海市教育局也“訓令本市各學?!保谥袊幕ㄔO協(xié)會舉行讀書運動期內,“飭令所屬全市各級學校,同時分別舉行讀書運動周,并舉行學生讀書演講競賽,以利宣傳,而資策勵?!盵20]
在各方努力提倡之下,一時間,要救國、須讀書的呼聲似乎在全國沸沸揚揚。讀書競進會主席吳醒亞就曾志得意滿地宣布:“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發(fā)起全國讀書運動,各地報紙的宣傳,各界人士的響應,真是登高一呼,萬山皆應,很迅速的形成一種讀書的風氣。”[21]而在全國讀書運動大會的閉幕詞中,潘公展也極為樂觀地展望:“原來讀書運動大會的意義,在喚起全國青年對于讀書的決心和信心,在引起對于讀書的堅決的動機,所以大會照預定的日期而閉幕,而全國同胞對于讀書的興趣與研討學術的決心,我深信一定能因大會閉幕而興趣格外提高,決心格外堅定的?!辈⑶乙蟆白x書運動應該延長時間,要有永久性?!盵22]而據(jù)時人觀察,在讀書運動大會期間,各書局確實也曾“門庭若市”,并因之猜測,“因讀書運動而購書閱書的人,或亦不在少數(shù)吧!”[23]
然而,這次令主辦者信心滿滿的讀書運動的結果,卻在讀書競賽考試揭曉之際讓人大跌眼鏡。1936年5月,在《申報·出版界》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一年來的讀書運動》的文章,總結讀書競進會主辦的讀書競賽及考試的結果,認為這次讀書競賽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一、報名處——計有二十五處,為滬、蘇、京、浙、皖、贛、鄂、湘、豫、平、冀、津、魯、陜、甘、青、閩、川、滇、熱、綏、寧、晉、察、東北等各文建協(xié)會之分會。
二、報名手續(xù)——填表兩張,二寸照相三張;路途遙遠者可通信報名,并不納費,且加入后,向各書局購書,可享受五折之優(yōu)待。
三、獎勵金——大學組之第一名至第三十名,中學組之第一名至第三十名,均有現(xiàn)金或書籍之獎勵[24]。
這個看上去“相當完美,收利甚厚,且義務只有讀書”的讀書競賽究竟收效如何呢?作者轉引了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所做統(tǒng)計報告中的一組數(shù)字以為說明:
一、報名會員——大學組3126人,中學組2663人;
二、應試會員——大學組46人,中學組74人;
三、最優(yōu)成績——大學組88.71分,中學組91.5分;
四、最劣成績——大學組38.85分,中學組9.83分。
全國報名者大中學組的總數(shù)只有5789人,對此,作者已是大呼“令人驚異”,而實際參加應試的居然僅有120人,就更使他驚得“舌矯不能下?!倍白顑?yōu)成績與最劣成績之令人不能滿意,也毋庸贅言了?!盵25]
正是這一令人尷尬的結果,使得主辦方被迫宣布:“因應試人數(shù)較少,故所有獎金,均行核減。”原計劃中的復試,也隨之宣告取消[26],沸沸揚揚一時的讀書運動也隨之銷聲匿跡。
1936年,《獨立評論》發(fā)表一篇文章,作者把包括讀書運動在內的歷次改革運動失敗的原因歸咎于“當局與在野的名流”之敷衍塞責。說“盡管他們在發(fā)起的時候多么聲勢浩大,盡管成立了許多的機關,盡管引起了許多人的贊助,更盡管張貼了許多的標語,散發(fā)了許多宣傳文告,然而他的功效畢竟不過是使大家‘心里了了,口上說說,筆下寫寫’,成為一種時髦的風氣而已,實際的成績是看不見的。即使偶爾看得見的一點,也不過是表面上的敷衍工作?!盵27]然而,情形遠非如此簡單。筆者認為,此次讀書運動未能引起民眾之共鳴,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這場運動背離了時代需求。
任何一種思潮,一種運動,其能引起群眾共鳴,“在社會上成為一種共公之好尚”,“共以此為嗜”,形成風氣,形成流行,形成信仰,“必須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盵28]讀書運動發(fā)起之際,李公樸主編的進步雜志《讀書生活》發(fā)表了李公樸先生的《怎樣紀念四個偉大的日子》,作者指出:“當前一切運動,勞動運動、文化運動以及一切雪恥求存運動,從根本方面著想,都不得不集中在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上,尤其不能不具體的把這口號加強在抗日陣線上?!薄斑@是一切運動的目標,也是出發(fā)點?!弊髡卟⒉环磳ξ幕ㄔO,反對讀書運動,但主張“因注意在此旗幟下所引起的一切復古的蠢動。我們要急切的爭取民族新鮮的各種物質與精神的養(yǎng)料。在當前我們是不需要抽象而又美麗的辭句,要的是突破民族非常時期,造成鐵一般的民族的意志?!盵29]正如《讀書生活》創(chuàng)刊號所宣言:“提倡讀書是讀活書”,“是把讀書融化在生活中?!薄耙欢ㄒx我們生活需要的書”,“一定是配合我們的生活實踐的讀書”[30]。九一八事變后,面臨著日寇入侵、國土淪喪的情勢,國民政府發(fā)起的讀書運動雖然也一再強調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民族的復興,但卻避開抗日救亡的時代主題,要求民眾生聚教訓,埋頭讀書,如此背離時代需求的運動必然難以獲得民眾認同。
對于發(fā)起這場讀書運動,主張者如此申說理由:“有人問于余曰:外患日深,國事蜩螗,民族生命已然危如累卵,前途茫茫,有何心于讀書為?此實只見其末而忘其本者的見解。惟其惑于環(huán)境的險惡,更要加緊求知,充實自己的力量,然后才有抗拒的基礎。否則以其脆弱的身軀,知其不可勝而盲目的沖動,豈非自取敗亡?”因此,“欲解國家之危困,復興民族之文化,固在讀書,而讀書之目的,亦應以國家社會為前提?!盵31]民族的強弱與盛衰,完全基于文化是否昌盛,而只有讀書,才能復興民族文化,才是民族強盛的根基。這是讀書運動的主張者和附從者再三強調的觀點。然而,這樣的論調似乎難以服眾。讀書運動發(fā)起之際,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發(fā)表文章指出,在此“學術救國的口號彌漫了全國”,學者們“聊以自慰地繼續(xù)起學術研究的工作”之時,“青年的學生們呢?他們雖然勉強鎮(zhèn)靜沉著了,但是這些‘血氣方剛’的青年,終還嫌學校的課程空洞而不切要。老實說,他們在懷疑學術怎樣可以救國,他們在懷疑他們的教授們能否擔任救國的工作!”[32]也有人對“讀書救國”的論調直接提出質疑:“如果讀書足以救國,則這種理論正不必待于提倡,因為智識青年所要求的原來就是讀書,越逾讀書的范圍以言其他,本為他們之所忌諱”,但目前處于內憂外患中的中國,“讀書生活”已是“艱于維持”,讀書是難以救國的,因此“不得不放棄讀書救國的機械觀。”[33]
在讀書運動的宣傳聲勢正旺之際,有人指摘,所謂讀書運動,不過“企圖將全國求學的青年都關在書齋中去讀死書死讀書,離開實踐去冥想,直到讀書死為止。”[34]“就是在為政治的危機,經濟的危機的深刻化的現(xiàn)狀之下,使青年們忘卻了現(xiàn)實的苦痛,逃避了現(xiàn)實的生活?!盵35]更有人直面國土淪喪、國將不國的社會現(xiàn)實,質問在如此情勢之下,“叫青年學生讀些什么書?讀中國人的書?還是讀××順民的書?”因此提出“一個最小的要求,就是要求有讀中國人書的環(huán)境?!盵36]
30年代中期的中國,民族生死存亡危在旦夕,此時執(zhí)政的國民黨卻以“攘外必先安內”相號召,對外尋求妥協(xié),對內瘋狂鎮(zhèn)壓“異黨”活動,其內外政策都難獲得民心。在“華北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張課桌”之際,執(zhí)政黨發(fā)動的讀書運動,讓民眾遠離社會現(xiàn)實,鉆進書齋里尋求民族生存,這樣的運動必然難以獲得支持?!敖鼇硪话闱嗄?,尤其是大學生,他們對于政治新聞,較之以前更感覺到親切而興奮,時局偶有變易,則爭相傳告,偶語不休,對于每一政治事件的本身,都愿要求體系而正確的理解,足見實踐的重要性,已侵入于理論的任何部門。各大學同學,當夫上課之始,輒要求每一教授分析時事,并且很深刻的注意其結論,如分析的結果沒有正確地指明事實的前途,則恒為不懌,這正是讀書救國論者必須予以嚴重注意的事情。”[37]而實際上,當時關心時局的不僅僅是青年,不僅僅是大學生。1936年5月,申報發(fā)表一篇題目為《最后一課》的小小說,文章描寫一位小學教師上課時的情形:“先生,不要講書……”“講時事呀,先生……”?!拔姨みM課堂,還沒翻開公民課本的時候,三十多個孩子就像一群小麻雀似的嚷嚷成一片。我裝出怪威嚴的神色,右手在講臺上重重一拍,吆喝一聲:‘不要鬧’。孩子們立刻靜下來了,無數(shù)烏黑的眼珠子不住地對著我溜,顯然在熱切地期待著我講時事。”[38]這位老師最終選擇了講時事,然而他這種“忤逆”之舉也使得這節(jié)課成了他的“最后一課”。連小學生都如此關心“時事”,讀書運動的結局可想而知。
其次,國民黨當局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高壓政策也是這場運動無法引起共鳴的原因。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黨政府就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旨在強化控制的法規(guī)條例。在日漸嚴苛的氛圍之下,讀書寫文章動輒得咎?!爸袊壳暗乃枷虢?,比起五四運動時候來,好像已經隔世?;顒右稽c的分子,往往遭遇危險。一方面政治當局,提倡讀經尊圣,一方面文人學士,又在提倡什么晚明的閑適文學。怕事一點的讀書人,樂得鉆在故書堆里去寄托心情,遠災避禍。”[39]在這種情況下,讀書運動自然難以獲得附和。
讀書運動期間,一向比較關注中國文化建設問題的《國聞周報》進行了一次“如何促進讀書運動”的征文活動,并刊發(fā)了第一名的文章。該文在分析讀書運動之所以受到冷遇的原因之時,對國民黨當局在思想文化領域所采取的高壓政策委婉地提出了批評:“我們當然不主張一般青年的思想惡化,或謬種流傳;但總希望政府方面負有文化責任的人,能夠盡量的,善意的,指導青年的思想,納于正軌,不會走入歧途,才是道理;一味的禁閉,實在不是辦法,就是思想犯罪,也應有一個具體的限度,好讓一般青年知所適從,不至于囫圇吞棗的誤解了因為思想會犯罪,索性的束書不讀,落個干凈!”[40]而此前《論語》雜志發(fā)表的一篇題為《讀書運動》的文章,更是言詞尖銳地指出:“因讀書而遭橫禍者,自古就有,現(xiàn)今更多;雖然只限于偏僻地方的無知軍警,才會把馬氏文通當作馬克斯的什么經典。但以中國之大,偏僻地方既多,無知軍警亦屬不少,總也不能漠然置之。所以我們以為在此讀書運動期間,必須再來一個給受鼓勵而讀書的青年壯年老年們一個讀馬氏文通無罪那樣保障的讀書權運動,否則不但愛之適足以害之,簡直成了請君入甕。至于聽憑求知之人,任讀馬氏文通或是馬克斯著作這樣的希望,則望屬過奢,只好俟諸異日?!盵41]
當然,惡劣的經濟環(huán)境也是人們根本沒有能力去讀書的原因。
1935年初,《教育雜志》征集全國教育專家對于教育救國的信念,其中一位教育家指出,“在講教育救國之前,還得顧及一般人民的吃飯問題?!盵42]對此,有人指出:“一般的說,教育對于救國是有用處,但這是有條件的??鬃又鲝垺欢蠼獭?,管子說‘倉廩食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孟子說,‘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禮儀哉?’都是很了解教育要在某種條件之下才會發(fā)生效力的道理?!薄拔幕ぷ髦皇恰谏狭塑壍赖恼谓洕魉幕A的時候,才能表現(xiàn)它推動政治經濟的作用?!盵43]同年8月,《申報》發(fā)表了一篇《出版界往何處去》的文章,作者尖銳地指出:“如認出版界不僅僅是白紙上涂些油墨,而是當時思想及文化情狀的反映的話,那末,我們不妨大膽地說,今日中國的出版界不僅是患‘貧血癥’,而是已將斷氣了?!倍霸斐山袢粘霭娼邕@種局面的原因,除了政治環(huán)境以來,最重要的是經濟關系?!薄敖洕ヂ洳坏斐少徺I力的減低,而且也可促進思想的苦悶,無心于讀書。為了這樣,于是各書局的參考書都成了廢紙。就是在上海,號稱文化最發(fā)達的地方,不但各校學生大多不讀參考書,教授大多不看參考書,就是一般文人,著作家,其所寫的書的數(shù)量也有超過同事間所讀所看的。在內地,不要說在農村,就是在都市中,就筆者近日所到的長江流域幾個商埠,中產以上的人民都在鬧恐慌,花一元買一本書是很少見的事。”[44]經濟的恐慌,使得民眾根本沒有能力買書讀書,這是現(xiàn)實。
讀書運動開幕的當天,《申報》曾發(fā)表一篇名為“對于讀書運動之感想與期望”的時評,作者談到,“讀書為增進智力之一種方法,欲補救我國一般國民智力不足之患,自不能不希望莘莘學子多讀書。”“讀書競進會在其第一期讀書時,期于消極方面矯正今日學校制度之缺點,于積極方面培養(yǎng)全國好學之風氣。吾人敢信其當有裨補。然我國文盲甚多,良好之通俗刊物殊少,加之設備完善之圖書館又限于幾個大城市有之,欲求讀書競進會之效能增加,與夫讀書運動之實效,將來能普遍于全國各地,則掃除文盲工作之策進,通俗讀物之編訂,以及圖書館之擴充與增設,要非同時并進不可?!盵45]讀書能成為運動,并非僅僅依靠政府名流開會提倡,張貼宣傳標語如此簡單,實際上是一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政治、經濟、社會,包括個人環(huán)境,都制約著運動的開展。但在30年代的中國,國民政府根本無力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環(huán)境,其所謂“修文”運動必然無疾而終。
[注釋]
①《本刊征稿條例》,《文化建設》,第1卷第1期,1934年10月10日。
②《申報》,1934年3月30日。
③陳立夫:《民族復興與讀書運動——全國讀書運動大會開幕詞》,《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1935年5月10日。
④王宜昌:《讀書與我》,《讀書季刊》,第1卷第1期。
⑤陳立夫:《民族復興與讀書運動——全國讀書運動大會開幕詞》,《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
⑥吳鐵城:《文化建設與讀書運動》,《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
⑦潘公展:《三個基本認識——全國讀書運動大會之閉幕詞》,《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
⑧陳立夫:《讀書運動之真義——在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浙江分會講詞》,《讀書季刊》,第1卷第1期。
⑨葉青:《民族運動與文化運動》,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出版事業(yè)委員會主編:《申報》,1935年7月6日。
⑩語實:《文化運動與革命運動》,《申報》,1935年7月27日。
[11]吳鐵城:《文化建設與讀書運動》,《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
[12]潘公展:《三個基本認識——全國讀書運動大會之閉幕詞》,《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
[13]《申報》,1935年3月17日。
[14]《中國文化建設協(xié)會》,第1卷第8期,1935年3月15日。
[15]《申報》,1935年4月8日。
[16]《讀書講座》,《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
[17]《讀書運動大會宣言》,《申報》,1935年4月8日。
[18]《讀書季刊》發(fā)刊詞,《讀書季刊》,第1卷第1期。
[19]《讀書季刊》,第1卷第1期。
[20]《申報》,1935年4月8日。
[21]吳醒亞:《讀書運動與中國革命》,《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
[22]潘公展:《三個基本認識——全國讀書運動大會之閉幕詞》,《文化建設》,第1卷第8期。
[23]賀漢光:《一年來的讀書運動》,《申報》,1936年5月28日。
[24]獎金數(shù)額為大學組第一名現(xiàn)金五百元,第二名三百元,第三名二百元,第四第五名各一百元,第六至第十名各五十元,第十一至第三十名各獎下期應讀之書全套。中學組第一名現(xiàn)金三百元,第二名一百五十元,第三名一百元,第四第五名各五十元,第六至第十名各三十元,第十一至第三十名各獎下期應讀之書全套。見《大公報》,1935年4月12日廣告。
[25]賀漢光:《一年來的讀書運動》,《申報》,1936年5月28日。
[26]《第一期考試揭曉》,《文化建設》,第2卷第11期,1936年8月10日。
[27]賀岳僧:《論改革運動失敗之原因》,《獨立評論》,220號,1936年9月27日。
[28]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29]李公樸:《怎樣紀念四個偉大的日子》,《讀書生活》,第2卷第1期,1935年5月10日。
[30]《創(chuàng)刊詞》,《讀書生活》,1934年11月10日。
[31]陳石泉:《讀書與救國》,《讀書季刊》,第1卷第1期,1935年6月1日。
[32]顧毓秀:《學術與救國》,《獨立評論》,第134號,1935年1月6日。
[33]何寒威:《讀書危機及其解脫》,《讀書季刊》,第2卷第1期,1936年春季號。
[34]漆雕華:《說讀書——葉青批判》,《讀書生活》,第1卷第11期,1935年4月10日。
[35]沈其淵:《一年來中國文化的總清算》,《知識》,第1卷第3號,1936年1月1日。
[36]方本裕:《學生運動之檢討兼論華北教育界前途》,《讀書季刊》,第2卷第1期,1936年春季號。
[37]何寒威:《讀書危機及其解脫》,《讀書季刊》,第2卷第1期,1936年春季號。
[38]凌冰:《最后一課》,《申報》,1936年5月13日。
[39]冉人:《一種不合理的事實——一個書店職員的解嘲》,《申報》,1936年5月6日。
[40]劉啟瑞:《如何促進讀書運動?》,《國聞周報》,第12卷第31期,1935年8月12日。
[41]德:《讀書運動》,《論語》,第64期,1935年5月1日。
[42]《周憲文先生的意見》,《教育雜志》,第25卷第1號,1935年1月10日。
[43]艾思奇:《教育救國及生活讀書化——答羅俊君》,《讀書生活》,第1卷第7期,1935年2月10日。
[44]李衡之:《出版界往何處去》,《申報》,1935年8月24日。
[45]《申報》,1935年4月8日。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獨立評論》與20世紀30年代文化思潮”(項目號:04CZS011)的階段性成果。
史春風(1971-),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K26
A
1003-8353(2012)03-0050-06
[責任編輯: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