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中 華, 曹 嘉 玲
(1.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637009;2.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200083)
人類一旦產(chǎn)生自我意識,就必然思考自身和世界萬物之間的關(guān)系。遠古先民智慧初啟,深感天道偉大,自身渺小。隨著文明的演進,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及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力不斷提高,對天道不再一味無所適從。戰(zhàn)國以降,人類的自我力量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特別是荀子對天人關(guān)系的認識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先民往往把世界的存在歸結(jié)于天地的奇妙作用,荀子亦然。他在《禮論》中云:“天地者,生之本也?!薄锻踔啤氛f:“天地者,生之始也?!薄疤斓睾隙f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薄陡粐吩疲骸案哒卟缓?,下者不水,寒暑和節(jié)而五谷以時熟,是天之事也?!痹谲髯涌磥?,天地是萬物存在之本,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則是萬物生生不息的動力源。這里所謂“天”、“天地”乃是天下萬物存在的總根源。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荀子筆下的“天”屬于“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運行”[1]。
荀子認為,人類與天道的關(guān)聯(lián)有四。首先,《天論》中說,“人之命在天”,意即人的生命由天賦予,生命的長短不可能突破天的大限。其次,人的各種感覺功能以及感覺器官產(chǎn)生的欲望均由天決定?!短煺摗吩疲骸靶尉叨裆脨?、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薄靶巍睘楦杏X器官,“神”為感覺功能,感覺器官與感覺功能天生具有,故稱為“天情”。荀子有時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感覺功能稱為“性”。《性惡》云:“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蓖瑫r,感覺器官必然生發(fā)出各種欲望,這也出于天然,故《正名》云:“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再次,不同的感覺器官具有不同的感覺能力,而心則居于統(tǒng)帥地位,這也是天生的,故《天論》云:“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最后,天地之間,各種各樣的事物與人的感覺器官并非同一類事物,但這些不同的事物可以滿足各種感覺器官的不同需求,即《天論》所說:“財非其類,以養(yǎng)其類,夫是之謂天養(yǎng)?!?/p>
從終極根源上講,天道何以具有生成萬物并賦予萬物不同運行模式的能力,荀子無力解答。在《天論》中荀子說:“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薄傲行请S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這里所謂“神”,與人格意志的天神、神仙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乃神奇的意思。
天生萬物實在奇妙,但荀子并未把神奇的天道視為人格意志的“主宰之天”,而是認為天道乃是自然而然的現(xiàn)象,且天道歸天道,人事歸人事,天道非人力所能改變,人事非天道所安排。所以,《天論》云:“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天道不以人的主觀愿望而轉(zhuǎn)移;“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道沒有賞善罰惡的主觀意志,更不會依據(jù)人間的善惡發(fā)生改變。日月星辰等天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季節(jié)時令對于任何人都是一樣的。人類遵循天道則生生不息,反之則死路一條。大禹存而天下治,夏桀存而天下亂,“非天”、“非時”、“非地”之力,而是因為他們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導致了迥然相異的社會后果。正因為天道非人力所能改變,所以圣人“不求知天”,天道“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荀子又在《君道》中說,圣人“其于天地萬物也,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所謂“不求知天”、“不務說其所以然”,并非對天道漠不關(guān)心,而是“不加慮”、“不加能”、“不加察”,也就是說,面臨神奇的天道,不必費盡心思,解釋天道為何如此。人類應該轉(zhuǎn)而充分認識并發(fā)揮人類的自我力量,積極做好自身的事情。
另一方面,荀子認為,人類企圖通過自身活動干預天道也是妄想?!短煺摗吩疲骸蚌Ф?,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雩祭求雨,通過各種儀式避免日食月食,以及以卜筮預測未來,實乃中國古代普遍流行的現(xiàn)象。然而,在荀子看來,這些舉動對于改變天道、預測天道毫無作用。難能可貴的是,荀子沒有簡單否定這些活動,而是認識到它們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善于治理國家的“君子”為了滿足人們某種心理需求,通過各種儀式性活動,達到化成天下的目的。利用這些儀式性活動教化天下,乃是吉事。對此儀式深信不疑,企圖依靠這些儀式預測或干預天道,則是人事之兇。
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還表現(xiàn)在“圣人”觀念上。先秦時代,圣人天成的觀念相當流行,荀子對此不以為然。在他看來,作為天道的產(chǎn)物,人生而平等,小人、君子、圣人天性均相同。人的德性、智慧與天道并無實質(zhì)性關(guān)聯(lián),而是通過后天的教化和習得逐漸養(yǎng)成?!缎詯骸吩疲骸胺踩酥哉撸瑘?、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薄胺菜F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薄抖Y論》云:“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人天生以來的底子(即“性”)只是成長的起碼條件,而德性與智慧的最終形成必須依靠后天的教化和積習(即“偽”)。在后天的教化中,荀子最重君子之教、圣人之教,所以他在《天論》中說:“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圣人然后分也?!薄陡粐芳啊洞舐浴酚终f:“天地生之,圣人成之?!薄锻踔啤芬嘣疲骸疤斓厣樱永硖斓?。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tǒng),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p>
除了后天的教化,荀子更強調(diào)自我積習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缎詯骸吩疲骸疤旆撬皆?、騫、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厚于孝之實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從情性,安恣雎,慢于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儒效》云:“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nóng)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薄肮嗜酥斪㈠e,慎習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縱性情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薄短煺摗穭t說:“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避髯釉凇稑s辱》中說,“怨天者無志”,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天道,從根本上說乃是毫無志向,對人的自我力量缺乏信心的表現(xiàn)??傊谲髯涌磥?,人生而平等,德性、智慧并非天生而來,而是行為主體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煉、自我積累獲得。
蔡仁厚先生說:“荀子的觀點只是‘自然只作自然看’,但卻不把自然的天作為研究的對象。他所面對的不是‘知識問題’,所以雖然把天作自然看,卻并未采取積極地理解自然之態(tài)度?!保?]其實,荀子雖認為天道神奇,主張“不求知天”,“不慕其在天者”,但他并不否認人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順應、利用天道。在他看來,面臨天道,正確的做法乃如《君道》所云,“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所謂“不務說其所以然”,即人類不必從終極根源上徒勞追問天道為何如此;所謂“致善用其材”,即在了解天道的基礎(chǔ)之上,順應天道、利用天道。荀子的天人觀實際上體現(xiàn)了“知天”與“不求知天”的辯證統(tǒng)一。
要順應天道、利用天道,首先,人類必須先要懂得控制自身之“天”?!墩吩疲骸坝淮傻茫芎跆煲?。求者從所可,受乎心也。”人類的各種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天道的自然安排,但欲望過于強烈就會變成阻礙人們成就智慧與德行的魔障,所以必須充分發(fā)揮人心對欲望的調(diào)控作用?!短煺摗氛f:“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財非其類,以養(yǎng)其類,夫是之謂天養(yǎng)。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yǎng),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兇?!比绻疤炀奔慈诵拿钥駸o知,則感覺器官無所收束,情緒任意宣泄,人類必然陷入混亂之中。理智的人則相反,他們能夠充分發(fā)揮心的調(diào)控功能,“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yǎng),順其天政,養(yǎng)其天情,以全其天功”。也就是說,只要發(fā)揮心的自控作用,成為自身欲望以及外在萬物的主人,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其行曲治,其養(yǎng)曲適,其生不傷”。
其次,對于人類自身之外的天道,更是應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了解并利用之?!短煺摗吩疲骸八居谔煺撸哑湟娤笾梢云谡咭?;所志于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時者,已其見數(shù)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陰陽者,已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天、地、四時、陰陽,均屬天道的范疇,荀子主張分管天道的不同部門均要深入了解、掌握、利用它們。圣王則須綜合利用各個部門提供的信息,《王制》云:“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錯于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天論》云:“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所謂“大天而思之”、“從天而頌之”、“望時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錯人而思天”,均指消極指望天道、等待天道,把人類的前途完全交付給天道,任其自由發(fā)展。而“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騁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與有物之所以成”,則指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了解、遵循、利用天道,趨利避害,為人類自己服務。人類社會的活動,“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恍薜蓝毁E,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不能使之兇?!狈粗氨净亩贸?,則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在荀子看來,人道是禍是福非取決于天道,而是取決于人類在多大程度上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了解了天道,把握了天道,順應了天道,利用了天道,并做好了人類自身的事情。總之,正如他在《王霸》中所說,“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才是人們對待天道的最高境界。
著名學人劉述先先生說,荀子“對天已完全失去了敬畏的感受,研究大自然的規(guī)律,只是為了制天命而用之,禮也變成了純?nèi)藶榈臇|西,不再視為有什么超越的根源。”[3]王中江先生曾說:“荀子以天人相分的邏輯,將人為的東西同自然的東西區(qū)分開,從而也是人道同天道之間不再具有價值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是荀子不同于孔子和孟子的地方之一,因為在孔子和孟子那里,天命、天道同人道不管如何總是還具有某種上下貫通的聯(lián)系。”[4]不過,《荀子·不茍》云:“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碧斓纻ゴ蠖衿?,人類不免對天道產(chǎn)生敬畏之情。荀子說:“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也就是說,人類對于天道應該心存敬畏與感激,并順天而行。同時,天道無時無刻不在啟迪人類,所以荀子有時從天道那里尋找人事的合法依據(jù)?!抖Y論》云:“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遍矣,其在宇中者莫不更始矣,故先王案以此象之也?!薄肮嗜暌詾槁。?、小功以為殺,期、九月以為間。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則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辈浑y看出,天道在此乃是制定喪禮的依據(jù)?!抖Y論》還說,各種樂器和舞蹈動作均取象天道,又表現(xiàn)天道:“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時……舞意天道兼?!薄肮使乃铺?,鐘似地,磬似水,竽笙、簫和、筦迭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萬物?!避髯由踔僚紶枏奶斓缹用鏋槿祟惖牡燃壷贫葘ふ液戏ㄒ罁?jù)?!顿x》云:“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齊均?!薄锻踔啤罚骸胺志鶆t不偏,勢齊則不一,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shù)也?!避髯舆€賦予“王者之政”以“天德”、“與天地同理”的永恒價值:“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則有昭繆。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cè)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五疾,上收而養(yǎng)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才行反時者死無赦。夫是之謂天德,王者之政也?!薄熬肌⒏缸?、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避髯铀^“王者之政”以禮為中心,為了強調(diào)禮的重要性,荀子甚至夸大了人類活動對天道的影響。在《禮論》中,荀子認為“情文俱盡”的“至備”禮制可使“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jié),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荀子為了強調(diào)禮制的巨大作用,居然認為完善的人間禮制可以影響日月星辰、風雨四時、天地江河的運行,這顯然與其天人相分的主體思想背道而馳,可謂白璧微瑕。
綜上,荀子彰顯人類自身力量的主體思想對于當今世界仍然頗具啟發(fā)意義。不過,荀子主張不要過度追問天道生成萬物及天道運行的模式,就人類文明的演進而言,這又存在些許不足,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即使前人對于天道的追問毫無結(jié)果,但這種看似毫無意義的追問卻很有可能為后人積累起逐步認識天道的某種經(jīng)驗或教訓,因此,就文明的累積而言,人類必須對天道永葆“務說其所以然”的沖動與努力。
因此,荀子對天人關(guān)系的認識與現(xiàn)代科技條件下的認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正如列寧所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jù)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xiàn)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jù)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保?]從這個意義上講,荀子確實在其前輩基礎(chǔ)上,提出了許多新的東西,其歷史功績十分巨大。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5.
[2]蔡仁厚.孔孟荀哲學[M].臺北:學生書局,1984.374.
[3]劉述先.儒家哲學研究:問題、方法及未來開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13.
[4]王中江.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02.
[5]列寧.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