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昕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模因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文化教育
董 昕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模因論是闡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模因研究并沒有局限在文化領域,已逐漸成為外語教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文化教育是語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本身即是一種模因,把模因論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結合文化知識來觀察語言模因的表現,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語言并正確地運用語言,同時也為英語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模因;大學英語教學;文化教育
模因論(memetics)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點,進而解釋文化進程中的規(guī)律。模因論的核心術語是模因(meme)。20世紀70年代,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倡導者,Richard Dawkins(1976)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到:模因作為文化單位,是一種可以用來解釋人類文化演變和傳承規(guī)律的新理論。Meme出自希臘語,意思是“被模仿的東西”。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詞仿造而來。Meme被翻譯成“模因”,使人更容易聯想到它是一種與基因相似的模仿現象?;蚴峭ㄟ^遺傳而繁衍的,但模因卻通過模仿而傳播,是文化的基本單位。任何信息,只要能通過廣義的“模仿”而被“復制”,即可被稱之為模因。
模因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基因,靠復制、傳播而得以延續(xù),語言是它的載體之一。語言模因可以分為兩種:基因型模因和表現型模因。
基因型模因(Genotype)又體現為兩種形式:一是相同信息直接傳遞,即語言文字之類的信息在不改變信息內容的情況下直接在適當的場合中傳遞?;蛐湍R蛟谖覀兊娜粘I钪袠O其常見,諺語、詩詞、成語等一些固定化的表達方法都屬于這一類。如湖南衛(wèi)視采用毛主席的題詞“天天向上”作為欄目名;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廣告語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二是相同信息以異形傳遞,即在不同的語境中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傳遞,以縱向遞進的方式傳播。在日常生活中,同一信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說法,例如對丈夫的稱呼,從古至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古時候稱之為“良人”,后稱為“郎君”“官人”“老爺”,近代演變?yōu)椤跋壬?、現代可稱為“愛人”“老公”等。
在網絡語言中,基因型模因也相當普遍,例如恐龍(長得不漂亮的女性網民)、潛水 (天天在論壇上呆著,不發(fā)帖只看帖子的行為)、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驢友 (愛好旅游、經常結伴出游的人)等。
表現型模因(Phenotype)指形式不發(fā)生變化但卻以不同的內容展開的模因。例如,南昌江鈴汽車制造廠的廣告語為“千里江鈴一日還”,它源自李白名篇《早發(fā)白帝城》中的名句“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一經典廣告語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模因復制傳播的內容也相應發(fā)生了改變,形式雖然相似,內容卻大相徑庭?!澳阋姡蛘卟灰娢?,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在電影《非誠勿擾2》中,當李香山的女兒深情地念著這首詩時,幾乎所有的觀眾都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繼而,“你×,或者不×,×就在那里……”變成了當今最為流行的句式。堵車版“你開,或者不開車,路就堵在那里,不走,不動”;加班版“你病,或者不病倒,老板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相親版“你剩,或者不剩下,青春總在那里,不來只去”。
研究模因復制和傳播的規(guī)律對于語言教學具有深遠意義,語言是內容和形式結合的產物,我們可以利用語言模因展開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于語言的理解,利用聯想和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英語教學不僅要向學生教授語言知識,同時要傳播并普及語言文化,幫助學生領會文化內涵、拓寬知識面、了解世界文化,從而實現文化自我建構。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不僅包括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禮儀習慣、典故風俗及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時也包括學生運用英語思維認知和感受周圍世界的能力。ClaireKramsch在有關語言和文化的研究中曾指出:“文化在語言學習中不是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能,排在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之后。文化從學習者開始學習外國語的第一天起就始終滲透其整個學習過程中,向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戰(zhàn)。”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根源于語言自身的特征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學習必須滲透文化學習,反之文化學習也必須以語言學習為基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大學英語文化教育不僅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模因理論的產生及發(fā)展為大學英語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礎。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以適應全球化趨勢下頻繁的國際交流。純粹學習語言知識而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是造成語用失誤和交際失敗的主要原因。
從模因論的角度出發(fā),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我們稱之為語言模因。語言和模因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是模因傳播的載體,模因論有助于拓展語言的內容,推動語言的發(fā)展。語言模因揭示了語言傳播的規(guī)律。語言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過程。只有在文化知識的背景中觀察語言模因的表現形式,把模因論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才能深刻地理解語言并恰當地運用語言,為英語教學服務。
大學英語文化教育是文化知識傳播、鞏固和整合的過程。大學英語文化教育作為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用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運用英語理解世界能力的培養(yǎng)。
從模因論的角度觀察,語言的生存與延續(xù)根源于不斷地復制和傳播。當讀到日本三菱汽車的廣告語: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時,可引導學生探究其模因來源,讓學生知道這是從美國獨立宣言的名句“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復制而來的。在這句經典的廣告語中,men被替換為cars,肯定句被改為否定句,從而達到了理想的語用效果,表明該日本汽車優(yōu)于其他品牌的汽車。某些名言警句與人們熟知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重新整合,更容易激起人們的聯想和共鳴。只有理解了蘊涵在其中的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記憶這些語句。
再如,在英語寫作和口語表達中,當要表達對重大問題做出抉擇時,可引用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中的經典獨白:“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要求學生把這些經典語句記憶在大腦里,在遇到與原文相似的交際情景時,可以直接套用這些語言模因進行交際。
文化現象數不勝數,在選擇文化教育的主題時,要注重圍繞與教材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展開,了解學生對哪些文化現象感興趣,便將教學重點放在那些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文化內容上。例如,在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癩皮狗”“落水狗”“狗腿子”等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的寵物和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大部分有關狗的習語都不含有貶義,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top dog”(重要人物),“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我們在語言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結合不同的語境,理解在不同場合中模因的復制與傳遞。語言模因經常以相同的形式出現在不同的情景中,從而使人們展開不同的語義聯想,例如:“unsung hero”(無名英雄)本義是指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頭苦干的人??催@個句子:“Those fathers who strive to be good family men by being there every day to love and support their familythose unsung hero-need our recognition and our thanks for all they do.”在這個句子中的“unsung hero”指的是為了養(yǎng)家在外默默工作的父親。他們作為家庭的支柱,不辭勞苦地承擔著對家庭的責任,這正是“unsung hero”所具有的特征。相同的表達在新的語境中讓人產生了新的聯想。美國的Time曾把尼克松訪華比喻成“Nixon’s Odessey to China”。Odessey(《奧德賽》)是古希臘著名的長篇敘事史詩,記載了希臘英雄Odessey(奧德賽)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取勝及返航途中歷經磨難的歷險故事。這里指的是中美關系正?;穆L進程。如果沒有Odessey的背景知識,就很難理解這種比喻的真正含義。因此,英語學習者要注重結合語境和文化內涵來理解同一信息的不同引申含義;反之,缺少充分的文化背景知識將導致理解障礙和交際失誤。
聯想教學就是在進行語言教學時讓學生對相互關聯的事物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達到進語言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不斷觀察和模仿從而學會新技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適當地引入聯想教學,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分析、對比、概括等外語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于外語知識的記憶力和感知力,從而達到外語學習效果。一般說來,聯想可以分為對比聯想、類似聯想、關系聯想和接近聯想等。例如,在講到“Joe”這個人名時,可以讓學生聯想一下他們所能想到的其他與人名有關的表達,并介紹其含義。如“a cup of Joe”意思是是“a cup of coffee”,這個說法是從紐約一家公司“Martinson's Coffee”的“Joe Martinson”的名字得來的;“average Joe”,“average”意思是“一般的,平均的”,而“Joe”又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名字,所以用它來指“平常人,普通人”;“for Pete's sake”是一個感嘆詞,意思是“哎呀,天哪”,常用來表達強烈的情緒,也可以翻譯成“看在上帝的份上”等。Pete是耶穌大弟子St.Peter的昵稱,經常在請求他人幫助時使用。此外,教師還可借助表現型模因讓學生進行模仿,通過聯想更換不同信息,引導學生在新情景中套用、活用句型。例如在練習“It is customary for sb.to do sth.”這個句型時,可以結合英語國家的節(jié)日進行聯想舉例,例如,It is customary for children to roll eggs on Easter Day;It is customary for American to roast turkeys on Thanksgiving Day等等。這樣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擴展了相關的美國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時,要讓學生學會不拘一格,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相同內容,又要學會舉一反三,以相同的形式套用不同的內容。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思維,也有助于知識的創(chuàng)新。
語言模因的文化因素使我們更加重視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使我們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外文化的熏陶。模因作為文化基因,通過模仿傳承人類的偉大思想。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我們也要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解讀他們的風俗、傳統(tǒng)、制度、法律等,而這些與我們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只有理解、包涵、接受了這些文化,才能真正學好英語。
模因論作為一種解釋文化傳播的理論,有助于我們提高語言的敏感度,在社會交往中正確認識和使用變換多端的語言形式,為我們開展語言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規(guī)律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一步印證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使我們的英語教學得到促進與提高。
[1]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192.
[2]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64.
[3] 冀一志.從跨文化角度看習語翻譯[J].外語教學,1993(1):63-68.
[4] 謝朝暉,何自然.語言模因說略[J].現代外語,2007(1):30 -39,108 -109.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
Dong Xi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Memetics is a new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law of cultural evolution.Meme Research is not only confined to cultural field,but also becomes a hot iss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ulture education is essential in language teaching.Language itself is a meme.If memetics can be applied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anguage meme be observ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cultural knowledge,it will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and properly use the language,but als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English teaching.
Meme,college English teaching,culture education
F323.7
A
1672-3805(2012)01-0092-03
2011-09-14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2514045)的研究成果之一;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課題(編號:DL11AC31)研究成果之一
董昕(1981-),女,黑龍江牡丹江人,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