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輝
(寶雞文理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系,陜西 寶雞 721007)
《學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庇褓|雖美,不經(jīng)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賦但不學習,就不能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設國家,統(tǒng)治人民,都把辦教育作為首要任務?!秾W記》認為當時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化民成俗”。要實現(xiàn)社會安定民富國強,政通人和,風尚華美,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這只有依靠教育才能辦到。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讓人通過一定的學校教育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通過他們直接去參加為民眾服務的實踐而達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先賢們通過長期的實踐摸索終于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教育的總目標決定教育的考查方式,而教育的考試方式又決定著日常的教育方法。這些在《學記》中都有精辟的論述。
《學記》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推行教育以教化民眾,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以形成良風美俗。而人的素質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分階段進行。因此《學記》提出將教育的總目標“化民成俗”分為“小成”和“大成”兩個階段,并規(guī)定了所用的時間及分期要完成的考查任務?!秾W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學生每年都可入學,每隔一年必須考查學習成績。第一年考查分析章句的能力,以及是否確立高尚的志向;第三年考查是否專心致志于學業(yè),是否能結交學友和睦相處,相互研習得益;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識面是否廣博,是否能親師、尊師;第七年考查獨立研究學問及擇友的能力;合格的叫“小成”。到第九年考查學生學術的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推理論事有獨立見解,為人處世有行為準則,志向堅定不移,此時達標叫“大成”。到了這個時候就足以教化民眾,形成良風美俗,使親近的人心悅誠服,遠處的愿意歸附。這就是大學教育的步驟。
可見當時對學生考查的主要內容有:“離經(jīng)辨志”、“敬業(yè)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等多個方面。它不僅涉及文章斷句和辨別文章主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知識與能力的考查,而且涉及能否專心于學業(yè)、廣泛而深入地學習、在學術上有無自己獨到的見解,還要考查學生能否做到觸類旁通,遇事是否果斷有主見,能否親近老師、與同學和睦相處,能否選擇有學識的人交友等多方面的考查??梢姟秾W記》主張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最終把學生培養(yǎng)成當時社會所需要的“化民成俗”的統(tǒng)治人才。
圍繞著教育的總目標與考查內容,《學記》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對后世影響深遠。
1.啟發(fā)誘導使學生學會學習。
《學記》說:“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苯處熃虒W,關鍵在于啟發(fā)誘導,要善喻。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提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決不能牽著學生走,而要做個領路人、點撥者,給學生指出一條正確的讀書方法與學習方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領悟學習內容,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激發(fā)其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去探求知識,并掌握學習方法,最終成為善學者。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壓制學生的積極性;不能急于趕教學進度而將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更不能讓學生去死背答案,使學生厭惡學習和老師。除了善喻,《學記》還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認為“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要求教師要知道學業(yè)的深與淺、難與易,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具備的能力,由學生學習的難易程度來了解學生的資質之別,再根據(jù)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因材施教,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從各個方面啟發(fā)誘導學生進行學習?!秾W記》所提的善喻和博喻,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啟發(fā)式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讀書與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2.長善救失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
《學記》注意到學生有四種不足之處,“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這四種不足一是或失則多。有些學生在學習上急于求成,求快貪多囫圇吞棗。教師在面對這類學生時應知其心,利用其求知欲強、學習熱情高、知識面廣的優(yōu)點,克服其貪多求快、蜻蜓點水的缺點,引導學生朝著既專且博的方向發(fā)展。第二類是或失則寡。這類學生在學習上孤陋寡聞,知識面狹窄,視野不寬。老師在面對這些學生時應利用其喜歡追求專深知識、學習上肯動腦肯鉆研的優(yōu)點,幫助學生克服其知識面窄眼界不開闊的缺點,達到既專且博的目的。第三類是或失則易。這類學生讀書時急于求成,不愿意朝深處廣處探究。老師在面對這類學生應利用其敢于進取、對學習有興趣的優(yōu)勢,幫助其改正淺嘗輒止的缺點,培養(yǎng)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拓展其學習的深廣度。第四類是或失則止。這類學生怕學習的艱苦,遇難即退,缺乏前進的勇氣。老師應利用這類學生不好高騖遠、扎實謹慎的優(yōu)點,以克服其知難而退、怕失敗的弱點,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敢沖的勇氣,以擴展其知識的寬廣度?!按怂恼撸闹?。”這四類學生各有各的問題,教師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師應該知道這些學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問題所在,然后對癥下藥,糾正這些不足的地方?!敖桃舱?,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遍L善就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加以利用,使其不斷將優(yōu)點和長處加以發(fā)揚。救失就是需要正確認識學生的缺點與不足,并通過耐心的啟發(fā)誘導,幫助學生克服和改正這些不足,達到長善救失的目的。
3.藏息相輔使學生安學親師樂友信道。
《學記》說:“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安匦蕖焙汀罢龢I(yè)”指教師在學校講授的正課,在當時主要是指琴瑟、詩文、禮儀等;“息游”和“居學”指課外活動與學習?!秾W記》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有正規(guī)的正課教學,又要有相應的課外活動。必須把課內、課外兩種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鞏固正課學習并加深對正課的理解。《學記》說,“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認為課外不操弄樂器,練習手指,課內就不能彈奏好琴弦;課外不廣泛學習譬喻,課內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習灑掃、接待、處理雜事等,課內就不能學好禮儀??傊绻惶岢n外學習各種技藝,學生就不會樂于學習,正課也就學不好。所以,善于學習的人,學習的時候全力以赴地專心學習,休息的時候盡興地玩弄雜藝。這樣,他們才能愛好學習,親近師長,樂于交友,堅持信念,日后離開了師友,也不會辜負老師、學友的教誨和期望。
1.實施當今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實用人才應分階段進行。
早在兩千多年前,《學記》已經(jīng)認識到有目標的教育及劃分階段的重要作用,并對目標進行了合理的分解,又通過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逐步落實,這不能不令今人嘆服。當今的教育表面上都有“宏觀”的教育總目標但過于籠統(tǒng),缺乏對教育總目標的具體細致的考查,這就使我們的教育形式上雖有明確的目標,但實際上卻成了盲目的教育,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效率。教育改革是否能以《學記》中的考查方式為借鑒,將教育總目標分階段完成,定出每個階段的具體小目標及考查方式呢?我認為完全可以也十分必要。當前,教育界普遍將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實用人才作為追求的總目標,但它包括哪些小目標?是否可將總目標分期化,分解為若干小目標,逐步實施呢?這樣,既可以加快培養(yǎng)社會所需人才的進程,又可以快速提高教育效率。
2.要實現(xiàn)培養(yǎng)社會所需實用人才總目標必須注重相應的教育方法的實施。
從上述《學記》的教育方法不難看出,古人實施教育的方法是符合人的本質特點的。古人注重通過啟發(fā)誘導、長善救失、藏息相輔等教育方法,注重從日常的小事做起,注重學生良好素質的養(yǎng)成教育和人的自我完善,把學生逐步培養(yǎng)成當時社會所需的“化民成俗”的統(tǒng)治管理人才。我想,當今學校家庭社會應該密切配合用各種方法去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堅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求學生長期堅持不懈地去努力,直至形成良好的素質為止;必須注重學生的自我完善與全面發(fā)展,注重良好環(huán)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拓展培養(yǎng)社會實用人才的育人環(huán)境,使學生能早日成才。
[1]呂友仁等.禮記全譯.孝經(jīng)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2]劉俊田等譯注.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