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珠
(紅河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人稱轉指,是指人稱代詞由其本來所稱代的人稱轉向指代其他的人稱。在話語表達中,人稱代詞指稱語的使用經常與所指客體的一致性相違背。其語用規(guī)律是:說話人對概念客體的感知距離越近,所表達的主觀性就越高,就越傾向于用近指人稱代詞(自稱代詞)進行編碼,反之,則傾向于用遠指人稱代詞(他稱代詞)進行編碼。人稱代詞的選用,暗示了主觀性的高低強弱。漢語人稱代詞的主觀性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我>我們>你>你們>他/她/人家>他們。人稱轉指這種變異現(xiàn)象在漢語中較為常見。
一、對稱代詞“若”轉指他稱代詞“他(她)”。
“若”,本為古漢語中一個重要的對稱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你(的)”。但為了避免用詞的簡單重復而用以替代古漢語中的他稱代詞“其”,相當于“他(她)的”。“若”常變異為他稱代詞,相當于“他(她)”或“他(她)的”。如:
①宋人嫁子,若(她的)公知其盜也,逐而去之。(《淮南子·汜論》,“若”由對稱意義變異為指前面出嫁的“子”,即“女兒”)
②孔子生,不知其父,若(他的)母匿之。(《論衡·實知》)
“若”的轉指,當屬語用中為追求語言變化,避免簡單重復而臨時轉用。例①中“若”的位置本可以用“其”,但由于后面還用了一個“其”,這里又沒有與“其”意義和功能都接近的人稱代詞或準人稱代詞可以替代(“之”一般作賓語,“彼”通常作主語或賓語),于是只好利用人稱代詞可以轉指的條件,臨時借與“其”功能接近的“若”來替代轉指“其”。例②也是如此,“若”也是被臨時借來代替“其”的,轉指“他”——孔子。
二、他稱代詞“之”轉指自稱代詞或對稱代詞“我(們)”或“你(們)”。
“之”的轉指變異,將本來處在當事者位置的“我(們)”或“你(們)”暫時從心理上拉離話語現(xiàn)場,便于客觀地談論事情和表達觀點: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我)至此也!(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我)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說》)
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竊閔公(你)之將死,故吊之(=你)。(班固《漢書·蒯通傳》)
君殛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你)也。(商鞅《商君書·更法》)
三、他稱代詞“其”轉指自稱代詞、對稱代詞或自稱、對稱的反身稱代詞,相當于“我的”、“自己(的)”、“你(們)的”。
其修辭作用同“之”,也是將本來處在當事者位置的話語一方暫時從心理上拉離話語現(xiàn)場,便于客觀地談論事情和表達觀點。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我的)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此子材,吾受其(你的)賜;不材,吾怨子。(司馬遷《史記·晉世家》)
故以為其(你的)愛不若燕后。(《戰(zhàn)國策·趙策·觸詟(zhé)說趙太后》)
來,尸蟲!汝曷不自形其(你的)形。(柳宗元《罵尸蟲文》)
余亦悔其(自己)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四、自稱代詞“我(們)”轉指他稱代詞“他(的)”、對稱代詞“你(們)”;“吾”轉指他稱反身代詞“他自己(的)”。
“我”、“吾”轉指“他(的)”這種語用現(xiàn)象主要出現(xiàn)在古代,用例也不多,現(xiàn)代漢語中基本不見,其修辭功能主要起婉轉稱代的作用。
①莊周終身不仕,以快吾志。(《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②然民雖有圣知弗敢我謀,勇士弗敢我殺;雖眾,不敢勝(欺凌)其主……(《商君書·畫策》)
例①中的“吾”,顯然不是發(fā)話者自稱,而是指不在語境現(xiàn)場的“他”——莊周自身,相當于“他自己”的。這是作者為了拉近自己和所述對象莊周的心理距離而故意以自稱“吾”來轉指“他自己”。例②中的兩個“我”也不是說話人自指,而是轉指對話雙方之外的第三者——君王。原因之一首先是不能以“他”直稱君王,稱“君王”又不符合句式要求,于是以“我”轉指君王,既避開了忌諱,又委婉地表達了對君王的敬重,以自稱轉指他稱,同時也拉近了自己和君王的情感距離。這一用法到近、現(xiàn)代已經被淘汰而消失。
但是,以“我們”來代替轉指“你們”的用法,由于它能有效地消減距離感,因此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和較為廣泛的使用。
五、對稱代詞“你”轉指自稱“我”、他稱“他(她)”。
對稱代詞“你”轉指自稱“我”、他稱“他(她)”,其語用功能是有意模糊本指和實指二者之間的界線,淡化二者之間的對立關系,發(fā)話人通過“你”的變異使用,使得聽話人和發(fā)話人的心理界線臨時發(fā)生了模糊,拉近了會話雙方的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具有委婉的表意效果。
“你不是還有親戚本家嗎?”
“十多年了,你曉得他們還在不在?你這樣叫花子似的回去,他們才愛理你哩!”(艾蕪《石青嫂子》)
他的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于連在黑暗里踱著,思忖著:“于連,你難道就此甘心?難道你就這樣毀了?不!”(司湯達《紅與黑》)
一口咬定要我給栓兒定親,就像驢推磨一樣,老和你在這一點上兜圈子。(柳青《種谷記》)
對稱“你”轉指他稱“他(她)”的用例在對話中較為突出。
萬歷本《金瓶梅》中,妓女李桂姐向西門慶“揭條”潘金蓮的“不是”:
“待要不請你見,又說俺院中沒禮法?!斈苷埬惆菀?,又不出來。家來同俺姑娘又辭你去,你使丫頭把房門關了。端的好不識人敬重!”
這段話中的你,顯然不是指受話人西門慶,而是指并不在場的“她”——潘金蓮。所以在崇禎本中,這幾個“你”全被改成了“他”(即“她”)。其實,這樣一改,反而沒了李桂姐用“你”轉指“她”時的那種與潘金蓮爭風吃醋、互揭短處,竭力掩飾又難以掩藏的尖酸刻薄的不滿語氣,有意地模糊了“你”和“她”的界線。
六、他稱代詞“他”轉指自稱和對稱代詞“我”、“你”。
其修辭作用是以“他”將“我”“你”置于一個“安全”距離,給當事雙方創(chuàng)造一個緩沖的心理空間,避免事情的不可調和。
《金瓶梅》第21回,西門慶撞見妻子吳月娘雪夜為自己禱告,一時非常感動,請求她千萬饒恕自己往日的胡作非為,月娘應道:
“我又不是你那心上的人兒,凡事投不著你的機會,有什么良言勸你。隨我在這自由生活,你休要理他。”
這里的“他”,轉指吳月娘自己,相當于“我”。說話人采用“他”(古代漢語中無“她”)來稱說自己,故意將矛盾的雙方推遠(拉開),使雙方的對抗有了緩沖余地,而不像“你休要理我”那樣針鋒相對,不可逆轉,使月娘的語氣柔和了許多。
七、自稱代詞“咱(們)”轉指對稱代詞“你(們)”。
這種變異用法將說話者的立場位移向聽話者一方,縮短了雙方的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和藹親切,使其言語和觀點易于為對方所接受。多用于長輩對晚輩、長者對幼者。“咱”既可以表示單數(shù)又可以表示復數(shù),如:“走,咱(=咱們)今晚happy去”,也可加“們”明確表示復數(shù),常規(guī)用法是作自稱代詞。語用中常見用“咱(們)”代替會話對方的情況,轉指對稱代詞,相當于“你(們)”,語用理據就是中國傳統(tǒng)宗法社會體系下的“親、近”意識,喜攀親戚,愛套近乎。在“親、近”意識下,什么都好說好辦。所以,交際中人們喜歡把本身是“你(們)”的換成“咱(們)”來說,將自己位移,靠向聽話者一方,增強一體感和親近感,得到對方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快速認同,從而接受自己的勸說和觀點,順利實現(xiàn)語用目標。
(6)新疆油田環(huán)保鉆井液體系滿足直接排放或二次利用要求,對環(huán)境無毒性無污染、符合環(huán)保要求、可用于生活敏感區(qū)域鉆探施工,解決環(huán)境敏感區(qū)域鉆探的環(huán)保要求,為油氣勘探提供技術支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記者問校長:咱們學校有多少學生在這次汶川地震中遇難?
老支書:喜旺呀,你就別推辭了,大伙選咱,那是信任咱。(邵力《李雙雙》)
大家好!我是第一次來咱們學校作演講。
這種轉指,由于它非常符合漢語社會的語用特征和語用需要,因此在漢語中是較為普遍的用法。
八、泛稱代詞“人(家)”轉指自稱代詞“我(們)”和他稱代詞“他(她)”、“他(她)們”。
“人(家)”本是不定指人稱代詞,其指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以“人(家)”來代替“我(們)”或“他(她)”、“他(她)們”,迂回委婉,巧妙避開了直指的正面沖突和直露,多半帶著或嬌嗔,或怨憤的語氣,委婉含蓄,體現(xiàn)模糊表達的語言魅力。
人稱代詞的轉指,以語用為基礎,以恰切地表情達意為原則。將當場性的人稱代詞變異為非當場性的人稱代詞,是為了拉開心理距離,客觀說事,避免當面的直露和主觀臆測;將非當場性的人稱代詞變異為當場性的人稱代詞,則是為了拉近情感距離,使雙方感情趨同,更加易于接受自己的觀點,有著各自的語用目標和價值。以語用為基礎的人稱代詞的變異,正是在原有規(guī)范之下的適度偏離。這種偏離同其他語言現(xiàn)象一樣,今后還會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
[1]戴志軍.現(xiàn)代漢語人稱代詞系統(tǒng)的語用認知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4).
[2]張煉強.人稱代詞的變換[J].中國語文,1982(3).
[3]黃森學.論《金瓶梅詞話》女性人稱代詞[J].明清小說研究,2002(3).
[4]伍鐵平,吳涌濤.文化語言學[J].文史知識,1991(2).
[5]曾衛(wèi)軍.人稱代詞的虛化及其語法化解釋[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7(02).
[6]張煉強.人稱代詞的變換[J].中國語文,1982(3).
[7]駱小所.藝術語言再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