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玉
(金壇市第四中學,江蘇 金壇 213200)
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主義學科,它的最終目的在于啟迪學生的心智,使學生獲得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而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起著極大的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討教學語言,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對語文教學中的語言選擇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語之動情”是說在語文教學中要更注重語言的表現(xiàn)功能,在語言表達中更多地選擇表現(xiàn)性語言。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者認為語言有兩種表述功能,即指稱功能和表現(xiàn)功能。指稱功能是語言的科學用途,而表現(xiàn)功能指語言所承載的感情或態(tài)度。這就是說,語言不僅是物質(zhì)世界信息的載體,而且是人的精神世界信息的載體。語言的這種指稱和表現(xiàn)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它們的作用各有所側(cè)重,各自獨立。一般地說,普通日常語言側(cè)重運用語言的指稱功能,即如我們所說的字詞的字典意義,而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則側(cè)重于表現(xiàn)功能。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這里的柳樹、黃鶯已不只是現(xiàn)實中的樹、鳥了,它們在作者的情感浸染下,評載了比現(xiàn)實更多的意義。
課堂教學的主要媒介是語言。不同的學科,其教學語言的選擇也應有所不同。一直認為,語文教學和其他科目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語文教學要和情感教育相聯(lián)系??墒窃诮虒W實踐中,有的教師變得越來越功利,看重認知目標,片面地強調(diào)語文的各個知識點的學習。結(jié)果是,表現(xiàn)性語言日趨淡化,語文教學的思想情感教育、審美情趣培養(yǎng)、語言感知能力培養(yǎng)等目標,均無從談起。有的教師甚至用語言的字典意義來取代課文的情感分析,使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變得千篇一律,枯燥無味。
同一天聽了兩位教師上《沁園春·長沙》。第一位教師分析上闋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僅僅告訴學生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如此簡單帶過。這樣的開頭如何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的分析最多只是讓學生懂得了詩的字面意思,而無法使學生去領(lǐng)悟和感受作者那種豪情壯志。這種指稱性語言只是一種“圖解式”語言,它只能讓學生停留在語言的指稱功能水平上,語言的表現(xiàn)功能從何談起?
第二位教師在簡單的“知人論世”后,引導學生對上闋進行擴展,在這個展開想象添枝加葉的過程中,對“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等特定景象的描述和渲染,調(diào)動起學生的感情,使其迅速進入到作品特有的氛圍中去,更好地體會“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自信與豪邁,感受到毛澤東“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胸懷與氣魄。
在語文學科認知和情感相結(jié)合的目標中,二者雖相互依存,但情感卻是認知的催化劑。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各個知識點的切入,只有在情感的導向下其效果才會更佳。這種導向作為教學語言來說,表現(xiàn)性語言是較為合適的選擇,因為這種語言不是邏輯的,而是詞和修辭的表達,是人的心靈之所屬?!案腥诵恼?,莫先乎情”,要啟動學生的真情,教者的教學語言至關(guān)重要。
葉圣陶先生說:“如果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呂叔湘早就呼吁:“語文學習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闭Z文課的全部內(nèi)容,包括聽說讀寫的全部活動,都應是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服務的。表現(xiàn)性語言對于這種能力培養(yǎng)來得更直接,實在一些。因為指稱性語言重在語言的認知方面,其理性成分多,較為抽象,很難引起人們的情感體驗。而表現(xiàn)性語言則側(cè)重于語言的感受方面,并通過情感的作用,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因此它不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表現(xiàn)性語言表情達意,生動形象,有利于對學生的語感能力培養(yǎng),進而通過語感達到對語言的學習和吸收。特別是一些表現(xiàn)性語言,其表現(xiàn)功能極強,用指稱性語言難以傳達,如古人所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們只有在反復的感受中,才能獲得理解。
比如老舍的《想北平》,他想“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于是他寫道:“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討她老人家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語言是不夠表現(xiàn)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nèi)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崩仙釖侀_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zhì)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將自己對北京的愛喻為對母親的愛?!翱此破匠W钇驷取?,這樣的表現(xiàn)性語言更加生動,它情感豐富,形象具體,含蓄蘊藉。我們應在教學中調(diào)動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從這通俗親切的文筆中,體驗到老舍先生的那種深切的思想感情。遺憾的是,有的語文教師在這類文學作品教學中不得要領(lǐng),仍用指稱性語言,將作品的情感和氛圍進行肢解與分割,使文學作品的分析變成篇章結(jié)構(gòu)的講解。究其原因,這多少與教者對課文本身的指稱性語言和表現(xiàn)性語言的分辨、重視不夠不無關(guān)系,由此產(chǎn)生對教學語言選擇的失誤。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材料的解讀而獲得情感的歷練。分析課文不能不分析語言,分析語言不能脫離整個語境,特別是具有表現(xiàn)功能的語言,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語言學習,才有利于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
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引導是密切相關(guān)的。教學語言要規(guī)范、生動,注重其人文性,同時還要規(guī)范得體、富有魅力,這即是說“言之機智”。
例如上《勸學》時,給學生講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勸勉他們努力學習;上《師說》時,給學生講程門立雪的故事,告訴他們要尊師重道;上《安妮日記》時,給學生講二戰(zhàn)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故事,呼吁他們尊重并愛護每一個生命;上《直面苦難》時,給學生講周國平的人生經(jīng)歷,鼓勵他們對待困難要抱有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上《過秦論》、《鴻門宴》時,就把秦統(tǒng)一六國和楚漢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講個透徹,再把地理老師春秋戰(zhàn)國和秦統(tǒng)一的地圖借來……
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教學效率,且教師的教學語言將更簡潔、生動、科學。
例如在教學《項鏈》一課時,一學生在回答“瑪?shù)贍柕卤瘎‘a(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時說,就是因為她運氣不好,把項鏈給丟掉了,還在文章里找到作者的一句議論:“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泵鎸@樣的回答,你能簡單地以“對”或“不對”來判斷嗎?若說他是不對的,那他還會學著從課文里去找根據(jù)嗎?若說他是對的,“人生無常,運氣不佳”的消極思想豈不影響他的人生觀?這時,老師應當巧妙地牽引和點撥:瑪?shù)贍柕碌谋瘎∪羰窃醋浴皹O細小的一件事”,那這件事能不能避免呢?學生想想說:“不能避免?!边@樣順著思考下去,讓他理解到了偶然事件中的必然性。學生考慮問題往往從直觀入手,只觀察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這時需要老師在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及維護學生的自尊的同時,巧妙聯(lián)系課文,牽引學生往更深層次思考。教學語言的機智,應該是一個成功的授課者的法寶,靈活地應用它,整個授課的空間會在無形中得到延展。也許一個靈光,就會開啟無數(shù)智慧的頭腦;也許一個妙手偶得的點撥,就能點亮無數(shù)雙閃亮的眼睛。
課堂要面對的是一群靈動的生命,即使是教同一個班也會出現(xiàn)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教師如果總是以千篇一律的方法來應對,久而久之,學生必然失去學習的熱情和激情。因此,教師對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組織和安排一定要匠心獨運,有的放矢地調(diào)控教學,以智慧的教學語言駕馭課堂,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如此師生就能共同奏響語文課堂的動人樂章。課堂上,一位老師正在給學生賞析《聽聽那冷雨》,突然教室外下起了大雨,急促的雨點敲打著窗外的梧桐樹葉,學生情不自禁地斜視窗外雨境。面對此境,老師立即改變計劃,說道:“同學們,秋雨富有秋天的內(nèi)涵,夏雨更有夏的神韻,在體會秋雨之前,讓我們先品味一下夏雨吧!”學生興致立即高漲,屏聲靜氣,或側(cè)耳傾聽,或開窗用手接雨,或是伸長脖子呼吸新鮮空氣……幾分鐘后,師生再回到課堂,這位老師洞察學生的心思,巧妙地抓住由環(huán)境和學生生成的資源,用機智動情的語言,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可謂曲徑通幽。
課堂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流、交往與逐漸敞亮的過程。在民主、平等的關(guān)系中,教師應脫下“權(quán)威”的人格面具,以高尚的人格實現(xiàn)全面交往,形成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學生擁有展現(xiàn)情智、志趣和多彩生命的機會,而教師也可以表現(xiàn)出輕松活潑、機敏詼諧的生活情趣和人格本真。教學的最高境界恰是師生共同營造,悠然心會地共同投入。新課程給語文課堂教學開辟了新天地,而動情、機智的教學語言又把新課程的課堂推向了更新的境界,愿語文教師開啟智慧的風帆,讓語文課堂同生命一起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