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瑤
(遼東學院 外語學院, 遼寧 丹東 118003)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倚重于承載它的價值觀,而人類的價值觀或稱信念又通過文學作品來體現(xiàn)。通觀人類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世界之大,多種族、多種文化并存,卻又存在多種文化差異,甚至沖突。但人類始終能夠彼此交流,這其中包括文化交流,或互相借鑒。這是因為人類存在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是得到各個民族、各個文化所認同的,這就是本文所談到的人的信念或普世價值。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人情順達即文章”,符合了人的情理即是好的文章。亞里士多德也在《詩學》中寫道:“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1]63。而“行動”受制于人的思想,思想涉及人的信念。我們在研究一部作品的敘事時,經常研究的是敘事的技巧,而往往忽略了信念在敘事中的作用。也許正如韋恩·布斯所述:“我們很少使用這類觀念來談論偉大的文學作品,只是因為我們視其為理所當然”[2]149,但是它構成了敘事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研究敘事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本文所探討的就是信念與敘事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
《卡斯特橋市長》常被視為“性格與環(huán)境”的一類小說,但很少人提到其性格和環(huán)境背后的價值觀。我們可以從小說中看到許多當時社會人的信念,這種信念體現(xiàn)在對人物命運的處理上。背離當時社會價值取向的,如背棄、妒忌、不貞、非理性、暴躁、傲慢的,往往都是命運坎坷,人生不幸,似乎是一種懲罰或報應;而符合這種價值取向的,如善良、寬容、忍讓、貞潔的,盡管歷經磨難,但終究是好事多磨,似乎是一種善報,所不同的是這種寓意以小說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出來。比較明顯的是露賽妲和伊麗莎白的命運對比。
露賽妲是亨察爾的情人,她曾經熱烈地追求過這個比自己大很多的“鰥夫”,并輕率地和他有了親密接觸。后來露賽妲發(fā)現(xiàn)了比亨察爾更具魅力的伐爾伏雷,便輕易地拋棄了亨察爾,投入了后者的懷抱。但群眾舉行了游街,揭露她和亨察爾的行徑,這成了她以悲劇結局的導火索。露賽妲的丑聞敗露使她難以承受社會的壓力和預期的家庭壓力,最終香消玉殞。而亨察爾并未承受太多壓力。從兩個人物——露賽妲和亨察爾不同的結局,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甚于男性,也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于貞操和忠誠有強烈的信念,才使得魯莽的人群做出不成熟的舉動,才使得露賽妲如此懼怕這種輿論的壓力。
與露賽妲輕率的行為不同的是伊麗莎白的謹慎。初期她和伐爾伏雷相遇產生了好感,內心的澎湃并沒有取代行為的理智,伊麗莎白正如許多傳統(tǒng)女性一樣,性格中有一種內斂的品質。后期伐爾伏雷再次成為單身后,她也沒有立即與他重修舊好,而是透出了理性的淡然。從中我們看到的是對戀愛謹慎態(tài)度的推崇,露賽妲違犯了這個信念而導致了自食其果,伊麗莎白遵從了這個信念而得到善果。在小說的最后,我們得知伊麗莎白得到了初婚的幸福,盡管她以后也會經歷人生的坎坷。
關于主人公亨察爾的命運,我們會有更多的議論,可以說主人公最大的不幸來自于對伐爾伏雷的妒忌,這違背了人們善良、寬容的信念和急流勇退的價值觀。伐爾伏雷是亨察爾發(fā)現(xiàn)的人才,并一手提拔起來。他原本是希望到別地發(fā)展的青年,亨察爾對他一再挽留并委以重任。伐爾伏雷給亨察爾帶來了轉機和財富,他們也成為了最親密的朋友。伐爾伏雷年輕、聰明、充滿活力,對人寬容、平易近人,這使他在當地人中更受歡迎。當亨察爾聽到人們都在議論伐爾伏雷比他更有能力,更受到歡迎的時候,他認為自己受到了威脅,做了引狼入室的事,他趕走了伐爾伏雷,禁止他與自己歸來不久的女兒交往。然而這卻是他更大災難的導火索。伐爾伏雷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公司,他善于經營,不僅如此,他開始和亨察爾的情人露賽妲交往。這些都使得亨察爾認為自己被掠奪了。他在強烈的報復心理的作用下作出了輕率愚蠢的判斷,使他破產,失去了市長的職位。而伐爾伏雷娶了亨察爾的情人露賽妲,當上卡斯特橋市的市長,還購置了亨察爾的房產。伐爾伏雷的到來“剝奪”了亨察爾的一切,亨察爾更加嫉妒和怨恨伐爾伏雷。當亨察爾覺得伊麗莎白是他最后的所有,指望父女倆能相伴余生的時候,由于露賽妲的去世,伐爾伏雷開始追求上了伊麗莎白。如果這時亨察爾能放下自己的高傲和妒忌,選擇和伐爾伏雷重歸于好,他的人生就會有很大的轉機。但是他的傲慢使他難以低頭,他覺得自己幾近無容身之地。伊麗莎白的生身父親紐森的到來,徹底打碎了他的希望。在私念的作用下,他謊說伊麗莎白已經去世。當伊麗莎白得知此事后,他再次失信于伊麗莎白。最終主人公在失去一切后孤獨地死去。
亨察爾的一生是悲劇的,而他的悲劇是由于自身的錯誤造成的;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們卻發(fā)現(xiàn)他的一生又是不斷悔改的一生。小說的敘事始終圍繞著“犯罪—救贖”這條主線展開。亨察爾不是一個圣者,也不是一個壞透了的人。他的非理性,如沖動、暴躁、自私、妒忌違背人類普遍接受的價值觀,但亨察爾并非一個沒有人性的人,他的非理性往往是一時沖動的結果,而不是處心積慮的陰謀。他雖頑固,卻非奸狡;雖暴躁,卻不乏真誠。一時的沖動過后,他的這種對普遍價值的認同,這種對人的信念的認同,又使他懊悔罪過,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他的非理性,回歸到人的基本理念上來。他成為了現(xiàn)實中普通人的映射,具有真實的美感。他的遭遇就像是莎士比亞悲劇中那些具有并非不可饒恕的人類弱點的英雄一樣,值得同情,感嘆。
作為主人公故事的緣起便是亨察爾賣妻。亨察爾和妻子帶著不滿周歲的女兒伊麗莎白來到異鄉(xiāng)尋求生意做。很顯然,他們并不默契或甜蜜。在大量飲酒后,亨察爾開始抱怨他的妻子給他帶來了壞運氣,并毀了他的大好前程。在酒精的作用下,亨察爾以五個幾尼賣掉了自己的妻子。
亨察爾酒醒后,發(fā)現(xiàn)自己只身一人,他慢慢記起前一天晚上發(fā)生的事情,痛恨自己犯下了賣妻的罪行。我們從中看到這樣一種信念,我們暫且把它稱作矛盾的主次之分:雖然亨察爾開始時抱怨自己的妻子,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然而沒有鑄成大錯,但后來的賣妻的行為卻是不可饒恕的,這種行徑是對婚姻的不忠和背叛,形同拋妻棄子。正是這種普遍認同的信念,使主人公意識到自己犯的罪惡,盡管他的妻子并不能令他滿意,但拋棄妻子是有罪的。賣妻已成為主要罪過,而對妻子的不滿已不值一提。他決定彌補罪過。他戒掉了酒,打聽妻子的下落,最終他停留在了一個他認為會再次遇見妻子的地方——卡斯特橋市,并再未娶妻。至此,亨察爾似乎完成了一種道德上的自我覺醒。
在后來的敘事中,亨察爾的這種道德回歸還體現(xiàn)在他復仇心理的轉變。雖然伐爾伏雷和露賽妲讓亨察爾飽嘗了人生的逆境,但亨察爾最終放棄了個人的恩怨,回歸到人的理性。亨察爾在卡斯特橋市的成功似乎更加助長了他的高傲,而他的衰敗又使他受挫的高傲變成憤怒和暴躁。亨察爾生命中的另一個女人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后出現(xiàn)了,她就是亨察爾從前的情人露賽妲。她聽說他的妻子去世了,故來到卡斯特橋。他們的復合沒有了障礙,且順理成章,她是亨察爾人生中的新希望。然而伐爾伏雷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一切。富有而輕浮的露賽妲和年輕有為的伐爾伏雷一見鐘情,并終成眷屬,這使得亨察爾再次受到打擊。亨察爾怨恨露賽妲背叛自己而投向自己的競爭對手伐爾伏雷懷抱,露賽妲生怕她以前給亨察爾寫的那些熱情洋溢的信流落他人之手,而暴露她從前對他的追求。這樣的描寫使我們看到的仍然是暗藏在文學作品下面的當時人的信念。我們看到的是當時的人們更注重忠誠、操守、名譽。這也是露賽妲如此害怕的原因。亨察爾一直想捉弄她,來報復她的背叛。直到露賽妲約他出來向他哀求。下面一段是對亨察爾的思想描寫:
Henchard was disarmed.His old feeling of supercilious pity for womankind in general was intensified by this suppliant appearing here as the double of the first.Moreover,that thoughtless want of foresight which had led to all her trouble remained with poor Lucetta still;she had come to meet him here in this compromising way without perceiving the risk.Such a woman was very small deer to hunt;he felt ashamed,lost all zest or desire to humiliate Lucetta there and then,and no longer envied Farfrae his bargain.He had married money,but nothing more.Henchard was anxious to wash his hands of the game.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露賽妲柔弱的形態(tài)和語言舉止加強了亨察爾對女性本來就有的高傲的憐憫,亨察爾覺得露賽妲已不值得去報復,他道德的自我覺醒使他不屑于再去報復露賽妲這個可憐的女人,他開始對自己以前的想法感到羞愧。而且我們還看到,當露賽妲病危的時候,亨察爾忘卻前嫌,不辭勞苦,黑夜只身去尋找她的丈夫伐爾伏雷,希望他迅速地回到露賽妲的身邊,使她的病情好轉。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亨察爾放棄了個人的恩怨,回歸人的信念的主題。
而對于亨察爾的對手伐爾伏雷,亨察爾的表現(xiàn)也從妒恨、沖動、報復的心態(tài)慢慢恢復到理智和自我制約的狀態(tài)。這體現(xiàn)在皇室成員經過卡斯特橋市后,二者爆發(fā)的沖突上。亨察爾為報復在眾人面前受到的伐爾伏雷的羞辱,打算致伐爾伏雷于死地。他約伐爾伏雷來到糧倉,伐爾伏雷走近了,哼著那首初遇亨察爾時哼著的歌。這勾起了亨察爾的思緒,他被感染了。我們可以感知的是當初兩人相遇時的那份友誼浮現(xiàn)在他腦海,消減著他的怨恨。下面是對亨察爾此時的描寫:
Nothing moved Henchard like an old melody.He sank back.“No;I can't do it!”he gasped.“Why does the infernal fool begin that now!”
伐爾伏雷停止了歌唱,亨察爾維持原計劃。二者發(fā)生了一場搏斗,很顯然,伐爾伏雷不是亨察爾的對手,他很快被亨察爾制服。亨察爾此時即將得手,但他卻戛然而止了。下面的直接引語表明了他的轉變。
“God is my witness that no man ever loved another as I did thee at one time… And now——though I came here to kill'ee,I cannot hurt thee!Go and give me in charge——do what you will——I care nothing for what comes of me!”
而后的行為描寫,表明亨察爾對自己的襲擊行為感到非常懊悔:
Henchard took his full measure of shame and selfreproach…He became possessed by and overpowering wish to see Farfrae again that night,and by some desperate pleading to attempt the well-nigh impossible task of winning pardon for his late attack.
這都反映出主人公對人類信念的回歸,即人是不應該懷恨、不該報復或是惡意攻擊的。而亨察爾對伊麗莎白和伐爾伏雷之后的戀情也采取了寬容的態(tài)度,盡管他內心強烈恐懼失去繼女對他的愛,憎恨競爭對手伐爾伏雷奪走了自己的一切,但他采取了克制的態(tài)度,并沒有阻止二者的關系。從下面的心理描述中可見亨察爾善惡交織的心理,而最后一句表明了他的回歸:
Had she lost her heart to any other man in the world than the one he had rivaled,cursed,wrestled with for life in days before his spirit was broken,Henchard would have said,“I am content.”But content with the prospect as now depicted was hard to acquire.
There is an outer chamber of the brain in which thoughts unowned,unsolicited,and of noxious kind,are sometimes allowed to wander for a moment prior to being sent off whence they came.One of these thoughts sailed into Henchard's ken now.
Suppose he were to communicate to Farfrae the fact that his betrothed was not the child to Michael Henchard at all——legally,nobody's child;how would that correct and leading townsman receive the information?He might possibly forsake Elizabeth-Jane,and then she would be her stepsire's own again.
Henchard shuddered,and exclaimed,“God forbid such a thing!Why should I still be subject to these visitations of the devil,when I try so hard to keep him away?”
亨察爾對紐森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他放下自私的立場,回歸正道。紐森是當年亨察爾妻子的買主。成年的伊麗莎白是紐森的女兒。當紐森第一次來找亨察爾,求得和女兒團聚時,亨察爾謊稱伊麗莎白已死。亨察爾是自私的,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伊麗莎白成了他生活的新希望。他對伊麗莎白的態(tài)度已經從厭惡轉為依戀。他不忍心自己的希望剛剛燃起就破滅了,于是情急之下撒了謊。但當他看到紐森失望地離開后,他的心情不是欣喜而是受到了沖撞,他開始懊悔自己說謊,他想挽回他的錯誤,但紐森已經匆匆地離開了卡斯特橋。當得知紐森再次回來后,亨察爾自覺地離開了。下面是對當時亨察爾的心理和動作的描寫:
Then Henchard,scarcely believing the evidence of his senses,rose from his seat amazed at what he had done,It had been the impulse of a moment.The regard he had lately acquired for Elizabeth,the new-sprung hope of his loneliness that she would be to him a daughter of whom he could feel as proud as of the actual daughter she still believed herself to be,had been stimulated by the unexpected coming of Newson to a greedy exclusiveness in relation to her;so that he sudden prospect of her loss had caused him to speak man lies like a child,in pure mockery of consequences.He had expected questions to close in round him,and unmask his fabrication in five minutes;yet such questioning momentary;he would learn all by inquiries in the town;and return to curse him,and carry his last treasure away!He hastily put on his hat,and went out in the direction that Newson had taken.
亨察爾的結局是他一系列行為的結果,也是亨察爾自己選擇的結果。面對悲慘的命運,他沒有做歇斯底里的抗爭,或以傷害別人來換取自己的幸福,而是選擇接受了這種命運。盡管結局凄涼,但是他走的是一條回歸之路。說到底,是人的普世價值、信念影響著他的抉擇,使他走上了道德回歸之路。[3]在亨察爾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信念的體現(xiàn)和這種信念對人的選擇的支配作用。而作者的敘事也正是由于對這種合乎現(xiàn)實的人的行為的模仿,才創(chuàng)造出了生動而自然的文學作品。雖然亨察爾身上除了有這種信念的體現(xiàn),還有人所共有的弱點,但人的信念終究戰(zhàn)勝了人的弱點,最終使他走上了回歸之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之路。而對于亨察爾這一切的不幸,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正如韋恩·布斯在評論莎士比亞的悲劇時所說的:“受難也會使人成熟,因此受難是必要的:在他的劇作中,受難如同其他一切東西一樣,在一個有秩序的世界中有其意義?!保?]148這就是偉大作品的另一個特點:作家更關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結尾的皆大歡喜。通過這種對信念的依托,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每個讀者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產生同情、悲憐的感情,而這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述,是悲劇要達到的目的。[1]63
韋恩·布斯在《小說的修辭》中寫道:“文學‘涉及了假設、信念和同情……”[2]143“利用這些普遍的觀念來創(chuàng)作,肯定不會保證一個作家的偉大。然而,在這些觀念出現(xiàn)的作品中接受它們,無疑是體會到偉大性的必要步驟?!保?]148可見透過作品看信念無疑會給我們理解文學作品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
[1]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M].付禮軍,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3]許欣.論《卡斯特橋市長》中的二元對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