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仲九
西寧電視臺《夏都零距離》創(chuàng)辦于2006年,是青海省首檔民生類新聞欄目,其宗旨為反映民生,貼近民意,替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欄目從創(chuàng)辦之初就受到了群眾的好評,六年來《夏都零距離》始終以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三貼近”為原則,采訪報道了許許多多清新樸實、生動鮮活的新聞,以高收視取得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雙贏。最近,觀眾頻頻來電反映,《夏都零距離》走社區(qū),訪農(nóng)村,傾聽普通百姓的心聲,節(jié)目在細微之處流露大氣和看點,受眾真有眼光。最近,《夏都零距離》在原有反映民生的基礎上,加強來自基層的報道,專門開辟“記者走一線”專欄,每日播發(fā)來自基層的報道,積極反映西寧市四區(qū)三縣“建功十二五,當好主力軍”的精神風貌。欄目每日派出多位采編人員輪流到基層蹲點,走到群眾身邊,聆聽群眾期盼,把一條一條“活魚”搬到電視屏幕,生動鮮活的報道,確實受到受眾廣泛好評。
實踐證明,新聞媒體“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應當始終是一線記者的職責和使命。但如何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使之成為常態(tài)的、規(guī)范的、制度的系統(tǒng)工程,這應該是《夏都零距離》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
其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并不是全新的命題,這是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特點、責任所系,也是優(yōu)秀記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馬克思曾指出:報刊“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毛澤東曾指示:“記者應該經(jīng)常到下邊去,呼吸新鮮空氣,下去又做工作,又當記者”;胡錦濤也要求:“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深入實際,多報道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多宣傳人民群眾中涌現(xiàn)的先進典型,激勵全體人民信心百倍地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無疑,這些都是中國新聞記者的精神養(yǎng)分和行為驅動力。這次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被稱為“走基層”,而不是以前所說的“下基層”。從“下”到“走”,一字之差,卻頗有深意,顯示了新聞工作者改變凌駕于群眾之上不良風氣的決心,擺正了新聞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夏都零距離》作為青海最早的新聞民生欄目,歷來重視深入基層的問題。早在2006年創(chuàng)辦之初,就以“夏都零距離你我沒距離”作為欄目口號,“民生”特性就要求記者深入基層搞調查。長期以來,《夏都零距離》堅持自己的特色,始終立足于維護群眾利益,善用電視新聞聲畫結合的報道形式,替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今年的秋收季節(jié),農(nóng)民豐收了的土豆出現(xiàn)滯銷,《夏都零距離》連續(xù)播發(fā)《土豆滯銷 誰來擔當》,全面反映我省湟源、湟中、大通、互助等地農(nóng)民面對豐收了的土豆而糾結難受;同時,采訪當?shù)剞r(nóng)牧部門了解土豆的訂單情況;采訪土豆銷售加工企業(yè)今年的收購吞吐量,為滯銷土豆的農(nóng)民尋找銷路。連續(xù)報道,持久關注,取得了良好的輿論監(jiān)督效果?!昂眯侣勈怯媚_寫出來的”,這本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工作者早已解決了的一個問題。對一線記者來說,“走基層”的“走”,并不單單是指記者工作在新聞現(xiàn)場,而是要靠雙腳去丈量新聞現(xiàn)場,用雙眼去感知新聞事實。只有扎進基層,才能掌握民意動向。許許多多的有成績的好記者都是主動走基層,才能捕捉到生動鮮活的新聞素材,才能創(chuàng)作貼近生活和反映民生民意的新聞作品。這也是老傳統(tǒng),新話題。在我們的實際工作當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編輯記者,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沒有真正的理解,更談不上在工作當中有踐行有體現(xiàn)。甚至有的記者認為:要想出成績就需要“大題材”,有了“大題材”、“大文章”,每年就有更多的獲獎機會或評優(yōu)的可能。因此,有記者不愿花費時間和精力走基層,而是坐井觀天,閉門造車,憑借網(wǎng)絡或電話做粗略的采訪,不是想方設法走基層,掌握新聞事實。甚至現(xiàn)如今出現(xiàn)這樣的怪圈,新聞媒體的有些編輯也忽視基層,不愿讓草根新聞過多的“占用”屏幕和版面。殊不知,這些都是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背道而馳的。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三位一體,相輔相成。沒有“走”,也不可能做好“轉”與“改”;而不能實現(xiàn)“轉”與“改”,也無法體現(xiàn)“走”的成效。這種成效,表現(xiàn)在善于發(fā)現(xiàn)、旨在變革?!断亩剂憔嚯x》的實踐重在三個方面。
對受眾來說,感受最深的往往是身邊的人和事,而好的新聞題材,均自于生活實際?!断亩剂憔嚯x》記者沉到最基層,寫出了一批“三貼近”的好作品?!断滤煌?居民煩心》;《窨井,陷阱》;《泉兒灣村道路塌方 多部門全力解決》等報道,分別對家屬院、馬路殺手及村民出行難進行采訪報道,實事求是的剖析各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力求找到解決辦法,為百姓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這也使《夏都零距離》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走基層”的新聞報道,不僅要來自基層,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如何把政策綱領轉變?yōu)橥ㄋ滓锥男侣務Z言,使受眾能聽得明白、聽得進去,這需要我們尋求最貼近百姓的新聞切入點?!断亩剂憔嚯x》在有關報道中,把基層的人和事作為新聞報道的切入點,以小見大地闡述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意義。4組外采記者分別在4個社區(qū)、4個村、4所學校蹲點采訪了8天,實實在在地體會了“當社區(qū)干部”、“村官”、“人民教師”的酸甜苦辣。作風變了,文風新了,自然受到受眾歡迎。
評論是新聞的靈魂,是新聞的旗幟,也最能體現(xiàn)媒體的立場和觀點?!断亩剂憔嚯x》在走基層的宣傳報道中,非常重視點評的作用,欄目要求一線記者在采寫新聞時,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努力為自己的報道添加言簡意賅、準確到位的點評,強調新聞現(xiàn)場報道和新聞述評相互補充,讓宣傳報道有血有肉,可看性增強。如關注城市交通的新聞《交通信號燈罷工成擺設》播出時,節(jié)目最后配發(fā)欄目點評,使一條簡短的民生新聞有現(xiàn)場有評論,現(xiàn)場與點評緊密配合、相得益彰。而這些評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語言樸實、文風犀利,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顯示了時評的說服力,也為“改文風”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互為條件,互為因果,互相促進。這絕非是一個媒體的一個部門在戰(zhàn)斗,不是在原有的節(jié)目中掛上一個新的片頭,做個門面讓人看看作罷,而必須是新聞界的整體行為、媒體的集體行為,須從體制上整合采編資源,形成合力,進行深度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為此,西寧電視臺將“走、轉、改”作為體制改革的契機,整合采編資源,將《夏都零距離》、《夏都新聞聯(lián)播》記者整合走基層,讓新聞報道更貼近市民,貼近生活;另外又將《夏都視點》編導重新分工,握緊拳頭出擊,通過整合,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xù)推進“走基層”的深入持久開展。以前,“走基層”往往只是《夏都零距離》一個欄目記者的任務,現(xiàn)在舉全臺之力“走基層”。10月份,《夏都新聞聯(lián)播》推出的《走基層 看亮點》系列報道,就是打破原先以部門為單元操作的舊體制,整合全臺多個部門的6位記者,兵分5路,深入衣、食、住、行、商貿(mào)旅游等窗口,先后播發(fā)了《舞動生活的人——余萍》,《百企聯(lián)百村 群眾歡喜得實惠》,《文明家園 品質生活》,《幸福家庭的幸福喜悅》等6篇報道,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
為了增強“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夏都零距離》開始加強與西寧市四區(qū)三縣宣傳部、區(qū)縣電視臺的合作,將區(qū)縣作為常年走基層的基地,這也是如今“走基層”與過去的“下基層”的不同。前不久,西寧電視臺成立專門走基層報道組,深入西寧市四區(qū)三縣的很多行業(yè),涉及下崗職工再就業(yè)、農(nóng)村醫(yī)保、城市農(nóng)村低保發(fā)放等方方面面,與基層群眾深入交流,聆聽意見,做了大量采訪調查,掌握了最真實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了《大通縣231戶生活困難家庭分到廉租房》,《大通縣合作社成為當?shù)剞r(nóng)民增收的保障 》,《湟源縣7320戶農(nóng)村貧困戶住上舒心房》,《湟中縣韋家莊村“綠色證書”培訓班見聞 》和《湟中縣免費體檢為老人健康“埋單”》等7篇新聞,基本都是選取通俗易懂的角度,反映各職能主管部門在創(chuàng)新管理中如何付諸實際行動。也有記者在此次走基層采訪中與被采訪單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并且也為今后走基層建立了自己的新聞基地。
在實踐中,《夏都零距離》還學習如何下沉到社會矛盾集中沖突區(qū)域去尋找突破口。大家認識到,走基層,不能避重就輕回避矛盾?;鶎拥拿苁亲铌P乎百姓切身利益的矛盾,這是最值得記者去了解、去分析、去反映的。要報道百姓愛看的新聞,就要了解職工的困苦,為他們排憂解難。因此,在維護百姓權益的相關報道中,《夏都零距職離》要求記者跟隨基層干部一起深入到矛盾比較突出的地方,傾聽他們的心聲,反映他們的需求,也及時各個行業(yè)的工作成效。8月中旬,《夏都零距離》記者走訪施工企業(yè),采訪報道用工合同的簽訂情況以及勞動者休假情況,發(fā)現(xiàn)不少企業(yè)存在故意不簽訂勞動合同,延長勞動時間等情況,并及時與勞動保障部門取得聯(lián)系,加強監(jiān)督監(jiān)管。
新聞媒體“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不是權宜之計,而要成為一種常態(tài)機制,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作為日常的工作狀態(tài)和工作作風。
鑒于此,在“走、轉、改”中,西寧電視臺民生欄目《夏都零距離》不滿足于現(xiàn)狀,著眼于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也在欄目改版中制定了新的宣傳方案,走基層激勵機制和稿件考核機制。新的宣傳方案要求每個記者至少要報出兩個點,各自先根據(jù)走基層的調查情況進行集體“會診”。同時要求記者做到每周都要有走基層宣傳報道。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聞媒體的活水、新聞的源頭就在基層一線,就在群眾當中。那里每天都有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造,有最肥沃的新聞土壤,埋藏著最為豐富的新聞寶藏,是一線記者實踐的主戰(zhàn)場。每一個一線記者只有真正“走”進去,才能從中汲取到最多的養(yǎng)分,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新聞精品和力作。
[1] 關于《人民日報》的一次談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 1958(1).
[2] 《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2008.6.20.
(青海西寧電視臺,青海西寧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