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云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fā)病,隨著鼻內鏡技術的發(fā)展,應用鼻內鏡行鼻中隔偏曲手術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但鼻瓣區(qū)(內鼻孔、峽部)鼻中隔偏曲矯正不盡人意,達不到患者預期效果。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是鼻阻,為改善鼻腔通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院自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對37例患者行鼻瓣區(qū)鼻中隔成形術,經隨訪3~12月,效果滿意,無后遺癥,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37例,男21例,女16例。伴有慢性鼻竇炎的18例,過敏性鼻炎8例,寬側肥厚性鼻炎7例,雙側肥厚性鼻炎4例,年齡18~62歲,病程2~13年。主要癥狀為持續(xù)鼻塞,部分病例伴噴嚏、流清涕、黏涕或黏膿涕、嗅覺減退、鼻出血、頭昏、頭痛、鼻涕倒流、打鼾等。
1.2 鼻內鏡檢查 鼻中隔尾葉偏曲明顯,凸側黏膜干燥結痂,皮膚增厚,前鼻孔較窄,兩側明顯不對稱。表現(xiàn)為:鼻中隔軟骨脫位于鼻前庭;鼻中隔與鼻腔外側壁接觸;鼻中隔底部成棘突或嵴與下鼻甲擠壓,骨與軟骨錯位重疊,中隔軟骨過長;鼻中隔近鼻底處倒伏、折疊。鼻底部和下鼻道常有粘膿性分泌物。全部患者手術前均做了鼻竇冠狀位CT掃描,明確鼻腔鼻竇情況。
1.3 手術方法 采用直徑4 mm,德國Storz0°鼻內鏡,全部病例采用局部麻醉手術,1%丁卡因針20 ml+腎上腺素針3 ml混合液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1%利多卡因加適量1∶1000腎上腺素于鼻中隔雙側黏膜下浸潤麻醉。15號園刀行凸側鼻中隔尾葉皮膚弧形切口,縱向切口起點盡量高,向下達鼻底并弧形向后至黏膜區(qū),剝離粘骨膜達要切除的軟骨和骨的后方偏曲骨部,斷開軟骨和篩骨垂直板連接部并分離至鼻頂,剝離對側骨性中隔粘骨膜,切除偏曲的篩骨垂直板和上頜骨和腭骨鼻棘突或嵴,據軟骨偏曲部位行約2 mm橫或縱的2~3條條形切除,中隔軟骨過長者平行鼻底切除2~3 mm軟骨條。如僅為鼻中隔尾葉偏曲,行倒L行2 mm軟骨條切除,鼻中隔基本居中,皮膚切口間斷縫合,以免填塞時黏膜皺褶。如有鼻中隔黏膜撕裂需行骨性支撐,黏膜對位縫合以免術后鼻中隔穿孔。寬側下鼻甲多為代償性肥厚或與鼻腔外側壁角度過大,行骨折外移術。伴有鼻竇炎患者同時行手術處理。雙側鼻腔行對稱性填塞。術后48 h取出填塞物后囑患者鼻腔沖洗,局部使用油劑解決鼻腔干燥,抗生素治療3~4 d出院。一周后返院拆除中隔縫線。
1.4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患者自覺癥狀及鼻腔檢查情況,痊愈:無鼻塞、頭昏、頭痛癥狀緩解,鼻中隔居中。好轉:鼻塞癥狀減輕無須使用減充血劑,鼻中隔基本居中。
本組37例患者術后隨訪3至12月鼻塞癥狀全部消失,5例患者覺鼻中隔偏曲側通氣較對側稍差,但較術前改善明顯,無干痂及粘連。痊愈32例,占86.5%;好轉5例,占13.5%;全部病例均無鼻腔粘連,無一例患者出現(xiàn)鼻尖或鼻梁塌陷。
因相當一部分患者鼻中隔偏曲影響中鼻道的暴露,鼻中隔成形術常常為鼻內鏡手術治療的前置手術,而鼻瓣區(qū)鼻中隔偏曲手術往往不盡人意,達不到患者預期效果。本人總結確保鼻瓣區(qū)鼻中隔成形術手術療效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切口選擇凸側鼻中隔尾葉皮膚,縱向切口起點盡量高,向下達鼻底并弧形向后至黏膜區(qū),盡量暴露偏曲的中隔尾葉軟骨。②為盡可能做最大程度生理結構的保留,僅掀開一次鼻中隔粘骨膜保留鼻中隔軟骨支架。③據軟骨偏曲部位采用橫或縱的2 mm條形切出,如僅為鼻中隔尾葉偏曲,行倒L形2 mm軟骨條切除。④中隔軟骨過長者需離斷軟骨與上頜骨鼻嵴,并切除平行鼻底2 mm軟骨條。⑤離斷篩骨垂直板時須達鼻頂部以免術后中隔回彈明顯。⑥只切除偏曲部分即可,不必切除鼻中隔軟骨、篩骨垂直板或犁骨的大部分,以免造成術后鼻中隔煽動[1]。
鼻內鏡下鼻中隔成型手術,在直視下,精細、準確分離黏膜、粘骨膜、切除偏曲部,盡可能安全剝離粘軟骨膜,避免切除大部分鼻中隔軟骨,即解決了鼻腔通暢又避免了鼻梁變形和塌陷等并發(fā)癥生。
[1]王榮光.內窺鏡下鼻中隔成形術.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35(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