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麗
(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云南 昆明650224)
傣族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的三大主體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澧江、東峨、甘莊等平壩、熱壩地區(qū)。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元江的傣族在民間文化藝術(shù)、飲食服飾、居民建筑、奇風(fēng)異俗等方面都擁有自己的獨特魅力,并獨具吸引力,而飲食文化上的區(qū)別,是最為感觀的。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交融,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在逐漸減少,元江傣族的飲食也慢慢具有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飲食的特點。但是,也因為這種飲食上的交融,才使得元江傣族飲食更凸顯特色。
元江傣族終年以米飯和糯制食品為主食,尤其喜愛糯食,其糯制食品較多,種類豐富。傣族具有特色的糯制品有籠粑、棕粑、麻脆粑粑、圓粑粑、米花、白餅粑粑、油炸團圓子、油炸小圓粑粑等等。這些糯制食品基本上在每個元江傣族人家都能吃到,特別是在傣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這些糯制食品更是不可少?,F(xiàn)在,許多糯制食品不僅是元江傣族待客的佳肴,而且已經(jīng)成為元江的特產(chǎn),送客的禮品。
元江傣族嗜辛辣成性,素有“無酸不成菜”、“不食酸腳打飄”的說法,很多菜肴里愛放小米辣,以增加食物的鮮味,也喜食腌制食品。但元江傣族的酸辣味不及德宏、西雙版納一帶的傣族的酸辣味濃。德宏、版納的酸檸檬酸味為主,辣味以新鮮小米辣的辣味為主,辣味較濃。元江傣族的酸主要是酸角水的酸味,酸中帶點甜,辣味主要是涼拌菜和作料中的小米辣味,辣味稍偏淡。常見的腌制食品食品有酸豬肉、酸鵝肉、酸鴨肉、腌彎根、腌韭菜花、腌羊奶菜、腌鴨蛋;涼拌菜主要有涼拌芒果、涼拌黃瓜、涼拌韭菜等。
元江傣族的大部分糯制食品的制作都需要蒸的過程,而且還不止蒸一遍,如粽粑的制作。在包粽粑的過程中,首先要用冷水將糯米泡軟,大概要10h左右,然后將泡好的糯米蒸熟,蒸熟后將糯米倒入容器中,放入各種配料,采粽子葉或芭蕉來包。包好后還需再蒸一遍,讓所放的配料入味方能食用。而常見的傣族油炸佳肴有油炸肉、泡皮、干黃鱔、油炸糯米花等。
元江傣族常年有蔬菜食用,除了普通的青菜、白菜、瓜果、豬雞牛羊鵝鴨這些種類外,元江傣族平常食用的菜類是其他民族菜肴中很少見的。元江傣族諺語中有說到“有頭會動的都是肉、綠色的都是菜”。各種昆蟲和植物的花、葉、根、莖、果實都可以食用。比如:螞蚱、螞蟻蛋、苦菜、臭菜、細芽菜、扁金剛、芭蕉花、鳳凰花、彎根、彎根花、甘蔗尖等。這些菜肴都是原生態(tài)的野菜,且一年四季都有。并且,元江傣族還好食狗肉,在傣族節(jié)日,家中辦紅白事、喬遷,或接待客人的時候都會有涼拌狗血這道菜肴。雖然說元江傣族在飲食上無太多的禁忌,但是,元江一些傣族支系在辦喪事的宴席上,忌食韭菜。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認為韭菜生長很快,割了有生長,如果在喪事中食用韭菜,會有家中很快又有人要去世的預(yù)兆。
元江傣族飲食強調(diào)佐料的配制,佐料的種類多種多樣,并且這些豐富多樣的佐料都是天然的香料,傣族食物中很少用人工合成的香料。元江傣族飲食中比較獨特的天然佐料有香草、大芫荽、零陵香、料草等。當(dāng)然,元江傣族飲食中的佐料還有檸檬、小米辣、八角、草果、大蒜、蔥、姜、薄荷、芫荽等。不過,元江傣族在調(diào)制清燉類菜肴的佐料時,一般不把作料直接放入湯內(nèi),而是習(xí)慣將調(diào)制好的佐料另放一碗,拿清燉好的食物蘸佐料吃,這樣食物和佐料都不容易變味。
元江傣族的飲食器具主要是木制餐具、竹編器具、芭蕉葉、粽粑葉,器具基本都比較天然。元江傣族吃東西除了吃小食品習(xí)慣用手拿著吃外,一般在餐桌上吃飯都是用木制的或竹制的筷子。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東經(jīng)101°39′~102°22′,北緯23°18′~23°55′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南北走向,以元江(河)為界,西南支屬哀牢山脈,東北支屬橫斷山脈,兩山脈逶迤向南延伸,使元江河谷形成了東峨壩、元江壩等河谷盆地。元江縣城氣候全年炎熱,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使元江傣族居住的地方物產(chǎn)豐富、動植物易生長、水資源豐富,給元江傣族人民飲食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也影響了傣族人民的飲食結(jié)構(gòu)。
比如,元江傣族的食物材料種類多,地上跑的各種家畜、禽類;水里游的魚、黃鱔;田間地頭的各種植物等等。這些豐富的飲食原料生產(chǎn)都依托于元江獨特的干熱紅河谷氣候。同時,炎熱的氣候也大大影響傣族人民的飲食結(jié)構(gòu),豐富的物產(chǎn)使元江傣族的飲食中葷素相對平均。因為氣候炎熱,元江傣族糯制食品較多,因為糯制食品含的水分底,不容易腐爛。而且元江傣族比較喜歡吃酸和辣的食物,一是可以增進食欲;二是元江雨季長潮濕,食辣可以驅(qū)潮;再有就是元江傣族的食品腌制類和油炸類偏多,這是因為當(dāng)?shù)貧夂蜓谉?,腌制和油炸食物不易變質(zhì),能長時間保存。并且傣族飲食器具多以木制餐具、竹編餐具、植物葉子為主。這些植物除了能增加食物的香味外,還對食物有保鮮作用。這是元江傣族人民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也是元江傣族人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寫照。
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對元江飲食的影響主要反映在飲食結(jié)構(gòu)和食物保鮮技術(shù)的改進上。民間流傳著元江傣族人民的理想生活狀況是“糯米飯、干黃鱔、腌鴨蛋、二兩小酒天天干”??梢?,元江傣族的飲食最先是比較簡單的,隨著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元江傣族的飲食結(jié)構(gòu)慢慢從簡單變豐富、從葷素相對均衡到葷食偏多的轉(zhuǎn)變。再從食物的保鮮上來看,由于以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雖然天氣炎熱,但無經(jīng)濟能力購買冰箱等冷藏家具。這也是元江傣族食品以腌制、油炸、天然餐具的另一原因。
元江傣族的飲食豐富多樣,除了因為“天然溫室”的自然氣候外,還與元江傣族人民的勤勞息息相關(guān)。因為傣族人民的勤勞耕作與管理,善于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促進了元江傣族飲食的多形性發(fā)展。并且元江傣族也是一個善于觀察并且智慧的民族。元江傣族的許多食物都很重視“包裝”,比如用粽粑葉包的粽子、用芭蕉葉包的籠粑、用竹子編制的小籠裝糯米飯和咸鴨蛋等等。這些“包裝”最初并不是為了好看,而是因為是這些植物都能增加食物的香味,更重要的是能保鮮食物。并且現(xiàn)在許多元江傣族的菜肴最初也不是真正拿來做食物的,而是作為藥用。由于居住環(huán)境較為炎熱,為了預(yù)防痢疾、瘴氣等帶來的疾病,就食用一些野生植物來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這些野菜有降熱解毒、預(yù)防感冒等功效,比如苦菜葉、苦菜花、臭菜、苦籽等。細芽菜還被元江傣族人民稱為“睡眠菜”,因為食用細芽菜能促進睡眠。這些野菜慢慢被放上餐桌,不僅豐富了元江傣族的飲食,還讓元江傣族飲食向健康、生態(tài)的方向發(fā)展。
飲食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yīng)該給予傳承和保護。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族之間的交融,元江傣族飲食具有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點。這樣的飲食特點能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使其他民族更了解元江的傣族,也能促進元江傣族各方面的發(fā)展。同時,對元江傣族飲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同樣重要。因為現(xiàn)代電器的普遍使用,傣族食品中許多因為便于保存的食物和特色“包裝”的數(shù)量和品種將會減少。許多年輕一代已經(jīng)不會包粽粑、籠粑、腌制各類酸肉和酸菜。因此,對元江傣族飲食的傳承和保護很有必要。用飲食特色文化發(fā)展經(jīng)濟是傳承和保護元江傣族飲食文化特色的一條有效途徑,比如,大力發(fā)展傣族“農(nóng)家樂”。同時,在原來的飲食特色基礎(chǔ)上發(fā)展新的傣族特色菜肴也是促進元江傣族飲食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途徑之一。
[1]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傣族協(xié)會.元江傣族文化(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元江縣志編篡委員會.元江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楊文娟.新疆哈薩克族飲食文化特色的成因分析[J].和田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2010(6):49~51.
[4]張 昀,成世勛.伊犁地區(qū)民族飲食文化研究(之一)——民族飲食文化結(jié)構(gòu)的形成[J].伊犁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1(4):52~58.
[5]蔣 英.川西各民族飲食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0.
[6]劉亞朝.德宏傣族民間的飲食文化[J].云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5):54~58.
[7]龐 瑛.從成因方面探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安徽文學(xué),2011(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