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植
在近代,還沒有一所大學像北京大學這樣,同國家的命運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它的誕生與進步,是近代中國社會和革命歷史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它本身就是一部讀不完的書,年輕人會從這無字的書里感悟到人生應有的價值取向。
當我們徜徉在優(yōu)美的燕園,瞻仰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的時候,會看到這里銘刻著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時期的革命英烈的名字:李大釗、鄧中夏、黃日葵、范鴻劼、高君宇、何孟雄……他們是北大上空永不磨滅的璀璨群星,是北大歷史的光榮與驕傲。我相信此時此刻,崇敬的心情一定會油然而生,心潮難平,浮想聯(lián)翩;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會超越時空,叩問人生應有的價值追求。
回溯90多年前,在北京大學匯集了多少奮發(fā)有為、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他們面對破碎的山河和苦難的人民,苦苦探求救國真理,為心中的“青春之中華”而奔走呼號。在沙灘紅樓,在天安門廣場,上演了新文化運動、“五四”愛國運動和秘密集會建黨,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為了民族解放事業(yè),或是英勇就義于敵人的絞刑架下,或是血灑疆場慷慨捐軀。他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們的精神和事業(yè)是永恒的,是光照日月的。今天,我們會從他們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中,看到他們走過的足跡,理解他們無比高尚的人生價值追求,更會從中體會到他們的理想信念、革命情操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的洗禮,會有助于我們找準正確的人生定位,更好地從他們手里接過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接力棒,弘揚北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是的,任何偉大而崇高的精神和事業(yè)是不會因歲月而流逝的,人類正是繼承這些優(yōu)秀的基因而發(fā)展起來的。在這里,我們不妨深入探討革命先烈們的精神力量所在,也可以說在他們身上具有共性的東西,對我們今天的青年仍然是富有教益和啟示意義的。
首先,在他們身上都有著熾熱的愛國激情,并把愛國主義的理想同爭取社會主義的前途結(jié)合起來,這形成了北大最重要的革命傳統(tǒng),是留給后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感,是對生我養(yǎng)我的這片熱土、山川和人民的真摯的情感,是對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自豪和眷戀。它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扎在中國久遠的歷史土壤之中,是中國各民族之間友愛相處的凝聚力量,使整個中華民族日益融合成為一個親密團結(jié)的統(tǒng)一整體,對我們歷史的進步和發(fā)展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同時愛國主義又是一種理性的要求,體現(xiàn)著對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的高度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它不斷激發(fā)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自強不息,成為一個勤勞刻苦、酷愛自由和富有革命傳統(tǒng)的民族。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愛國情懷,但其共同的一點,就是表現(xiàn)為:心系國家安危,情牽黎民百姓。這種愛國意識使中華民族有很強的整體認同感,有榮辱與共、患難與共的情愫,有無以為國,何以家為的先國后家、先人后己的高尚風格,有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行為準則。這種源遠流長的悟性和意識凝聚而成為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鑄造了后世無數(shù)志士仁人的崇高抱負和追求。到了近代,當中華民族遭受外民族入侵,備受西方列強蹂躪欺凌的時候,愛國主義精神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更加鮮明,成為團結(jié)御侮、救亡圖存的一面旗幟。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如果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而不為之動容,就會被視為不忠;一個人如果讀了李密的《陳情表》而不為之動情,就會被視為不孝?,F(xiàn)在我們應該加上一句:一個人如果讀了中國近代史而無動于衷,依然麻木不仁,就很難說是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北大的先進分子正是繼承了這種愛國主義的傳統(tǒng),并開始了對國家命運新的探索。在近代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愛國主義理想,一開始是寄托在向西方學習,通過資本主義道路來實現(xiàn)的;但在資本—帝國主義己經(jīng)牢牢控制了中國的情勢下,近代中國已經(jīng)失去了獨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機緣,歷史證明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是行不通的。歷史需要新的發(fā)展,新的超越?!拔逅摹睍r期北大先進分子的探索,就反映了這個歷史發(fā)展的新需要。如李大釗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前,他所熱烈追求的民主政治也是西方的“代議制度”,希望通過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國方案改變中國的面貌。李大釗在政治上對這種民主自由的熱烈追求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不能不使他感到彷徨、失望以至悲觀。他為自己的理想王國夢幻的破滅而感慨:“一代聲華空醉夢,十年潦倒剩窮愁?!边@時,李大釗經(jīng)過深沉的觀察和思考,發(fā)出了“另外創(chuàng)造一種新生活”的呼聲,這反映了歷史的要求,它也將由歷史的發(fā)展給予正確的回答。到了十月革命之后,他們的目光才開始從歐美轉(zhuǎn)向了俄國,從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轉(zhuǎn)向了社會主義。這正是北大愛國進步傳統(tǒng)的歷史發(fā)展的內(nèi)涵,也正是這個轉(zhuǎn)變,把中國革命引向了新的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其次,深切體察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從人民群眾中吸取智慧與力量,自覺獻身于人民解放事業(yè)。輕視人民群眾的力量,不敢或不屑發(fā)動和依靠群眾,曾是中國先進分子的一個致命弱點。而當李大釗為代表的北大先進分子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之后,迅速提高了對人民群眾的認識,熱情謳歌世界無產(chǎn)階級革命高潮中表現(xiàn)出來的群眾運動的偉大力量,指出今后人類發(fā)展的前景必將是“勞工的世界”。李大釗要求知識分子要深入到工農(nóng)群眾中去,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創(chuàng)造新的革命力量。他痛切教導青年說:現(xiàn)在社會大多數(shù)勞動的人都被少數(shù)不勞動的人掠奪一空,因而最苦痛最悲慘的人就是這些勞動的人,“所以我們要打起精神來,尋著那苦痛悲慘的聲音走。我們要曉得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要想解脫他們的苦痛,應該用什么方法?然后把他們提醒,大家一起消滅這苦痛的原因?!睂嶋H上指明了要發(fā)動和組織群眾進行實際的革命斗爭。同時他要求知識分子在深入工農(nóng)群眾的過程中,還要努力改造自己。李大釗號召知識青年在工農(nóng)群眾中要采取 “尊勞主義”, “一鋤一犁的作那辛苦農(nóng)民的伴侶”,和工農(nóng)群眾融為一體, “吸煙休息的時間,田間籬下的場所,都有我們開發(fā)他們,慰安他們的機會”。他認為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應該是 “知識階級作民眾的先驅(qū),民眾作知識階級的后盾”,而 “知識階級的意義,就是一部分忠于民眾作民眾運動的先驅(qū)者?!边@就是說,革命知識分子必須是忠于人民,獻身于人民群眾的解放事業(yè)的。在李大釗的教育和影響下,一代知識分子走上與工農(nóng)相結(jié)合的革命道路。 “脫下學生裝,穿上短衣衫”,進工棚,下礦井,到田間地頭。他們開始深入到豐臺、長辛店等地農(nóng)村工廠活動,同工農(nóng)群眾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的工作,代表了十月革命之后中國先進分子活動的方向。
再者,努力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北京大學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最早的一個基地,李大釗是中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的第一人。在李大釗的指導下,北大1920年3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研究會在北大活動時間前后達七八年之久,它對于在校內(nèi)外傳播馬克思主義,引導和組織青年學生參加實際革命運動,以及促進一批進步知識分子了解和信仰馬克思主義,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研究會規(guī)定每星期六晚舉行一次討論會,每月舉行一次演講會。他們還積極設法從國內(nèi)外搜集、采購馬克思主義書籍和有關社會主義的文獻,并組建了一個供會員和非會員借閱的藏書室,并給它取名為 “亢慕義齋” (為英文Communism即共產(chǎn)主義的譯音)。據(jù)回憶: “‘亢慕義齋’,既是圖書室又是翻譯室,還做學會辦公室。室內(nèi)墻壁正中掛有馬克思像,像的兩邊貼有一副對聯(lián): ‘出研究室入監(jiān)獄;南方兼有北方強’。還有兩個口號: ‘不破不立,不立不破’,四壁貼有革命詩歌、箴言、格言等,氣氛莊嚴熱烈?!敝两癖贝髨D書館中還珍藏有一本1920年9月再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和8本蓋有 “亢慕義齋圖書”印章的德文共產(chǎn)主義文獻。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使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在北大、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情景。當時,許多進步分子正是在北大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確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正如毛澤東后來所回憶: “我在李大釗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管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fā)展?!倍牡诙伪本┲校耗軓谋贝蟮忍幹苯幼x到若干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和社會主義文獻,對于他的世界觀轉(zhuǎn)變起了重要作用。他說:“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shù)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chǎn)主義書籍。有三本書(指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chǎn)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和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边@大體上反映了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學習馬克思主義并確立自己信仰的心路歷程。正是在李大釗的倡導和培育下,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北京大學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
“登高一呼群山應,從此神州不陸沉”。正是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鮮血,締造了今天的新中國。我們會從他們的身上理解人生、理解人生價值的應有取向。馬克思主義所展示的崇高理想,是一種科學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對于一個人來說,只有擺脫了利己主義的羈絆,“意識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相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符合‘人’這個字的含義的人”,每個人應當成為 “為人類的進步而真誠地獻出自己力量的人”。(恩格斯語)有高尚的人生價值目標的人,愿意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全人類解放事業(yè)的人,具有精神解放的社會意義。這種崇高的理想,能使人高屋建瓴地審視社會與人生,自覺地樹立科學的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方向、方法和途徑,在集體奮斗中追求卓越,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進取精神;它會使人志存高遠,有遠大而崇高的奮斗目標,勝不驕,敗不餒,百折不撓,勇于進??;它使人無私利之心,有助人之真誠,能夠形成有助于人才成長的融洽互助的友愛集體,在集體的事業(yè)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奉獻中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今天大學生的成才環(huán)境已非過去可比,但也還存在種種令人擔憂的情況,希望能引起年輕朋友的警覺?,F(xiàn)實中存在的過度物質(zhì)化、功利化、庸俗化傾向,造成道德失范,社會丑惡現(xiàn)象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唯利是圖毒化了社會風氣。這些現(xiàn)象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青年學生,不同程度地影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有甚者,有的“學者”竟要青年“拒絕崇高”,“告別革命”,遠離主旋律,甚至連“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都成了他們嘲弄和批判的對象。其實,褻瀆人的美好而神圣的感情,只能說明褻瀆者心理的陰暗,但這種裹著時尚辭藻的污染物會在青年中產(chǎn)生迷惑和欺騙的作用,這是值得我們嚴重注意的。當然,我們完全有理由深信,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一定會拒絕卑下,追求崇高,選擇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前進的動力,使自己無愧于前輩,無愧于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