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露蒙[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蘭州 730000]
⊙何乃柱[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蘭州 730000]
作 者:朝露蒙,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民間舞蹈;何乃柱,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2010級民族社會學博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社會學。
當前,民族藝術和民族音樂的人類學研究正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人類學通過跨文化比較,試圖呈現(xiàn)文化的差異性,并在研究中提煉出有關文化的社會生產過程理論。人類學在考慮文化作為一種工具是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滿足自己需要的,這種考慮了整體又考慮了文化滿足人的需要的觀點被稱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20世紀上半葉,功能理論由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等前輩學者引入中國。
甘肅省酒泉地區(qū)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河西走廊西北段祁連山地區(qū),生活著一支蒙古人。有學者認為,他們是青海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后裔,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血統(tǒng)。肅北蒙古人1636年至1950年因民族生存特點和無文字記載的情況,使得我們搜集、整理和研究肅北蒙古族舞蹈時具有很大的難度。據(jù)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肅北的蒙古族舞蹈種類繁多,有“獻酒舞”“鷲叼羔羊舞”“燒酒舞”“鷹舞”“達輪巴舞”等,既保留了蒙古族舞蹈的特點,又因地方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文化等因素而獨具地方特色。
本文嘗試從功能視角來思考甘肅省肅北縣蒙古族傳統(tǒng)舞蹈是如何滿足了當?shù)孛褡宓幕拘枰?,民族舞蹈存在的時空情境是如何對社會整體產生影響的。
1.娛樂與強健身心功能 在野外游玩、那達慕大會、過年過節(jié)等喜慶日子里,舞蹈是肅北蒙古人娛樂與健身的良好方式。娛樂性也是這類民間舞蹈的主要功能。如“鷲叼羔羊舞”是一種以娛樂為目的,帶有游戲性質的民間舞蹈,舞蹈形式也經歷了一定的演變。最初是青年人聚集在野外篝火旁,圍著篝火,借光娛樂的舞蹈,后來變成了民間舞蹈的一種形式?!苞惖鸶嵫蛭琛钡幕緲嬎际牵阂蝗税纭苞悺保鍪謩菰噲D叼“羔羊”,一人扮“母羊”擋救身后的“羔羊”,“鷲”的舞姿勇猛,“母羊”保護“羔羊”的動作柔美多姿?!苞惖鸶嵫蛭琛奔仁敲C北蒙古人娛樂嬉戲的載體,也孕育著感恩母親的思想。
“公駝?chuàng)尭帷蔽枋橇鱾饔诿C北草原上的一種帶有游戲特點的自娛性舞蹈。活動開始眾人牽手面向內圍成圈,一人在圈內扮公駝、一人在圈外扮公駝、一少年裝駝羔。以圈為界,圈外公駝不得入內,圈內公駝主內,當護救駝羔時出圈攔截抵抗侵犯者。駝羔以圈為據(jù)點,圍圈人在連手間隙底下鉆出鉆進自由活動。在整個防守、進攻、逃避的表演過程中三個選手進入各自的角色,在力量、速度、戰(zhàn)術的角逐中充分發(fā)揮個性特點,以提高參與和觀賞效果。公駝?chuàng)岏劯嵛柙⒁庳S富,反映了肅北蒙古族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的熱愛。
傳統(tǒng)的“安代舞”在蒙古族生活的地區(qū)十分普遍,起初是蒙古族博教(薩滿教)的一種治病過程和祭祀儀式。安代舞在肅北草原上的傳播跟一個傳說有關系,相傳,幾百年前,有一對年過半百的老夫婦,無兒無女。忽有一年,一棵雙連株枯樹發(fā)芽長出了嫩葉,得了一女,老夫婦索性給女兒取名娜布其。不想十六歲那年,娜布其病魔纏身,請了喇嘛也沒治好,只有外出直奔東北阜新尋醫(yī)。7月,他們來到了巴彥浩特其內的巴音恩格爾村,不想駝車車轅斷裂,他們只好在此過夜。母親考考其為給女兒減輕痛苦唱起了歌。歌聲吸引了巴音恩格爾村的牧民前來圍觀,并一起歌唱,被病魔纏繞的娜布其被大家快樂的氛圍感動了,病魔也被趕走,病很快就好了。從此安代舞在肅北草原流傳開來。安代舞具有很強烈的自娛性,體現(xiàn)了舞者對大地和親人的依戀情愫,歌舞形式不拘,老少皆宜。現(xiàn)代跳法的安代舞如今在肅北的那達慕大會、縣慶慶典、迎賓等場合都可以見到,其功能由最初的驅邪除災發(fā)展到如今的娛樂、禮儀等多元化功能。
2.娛神祈福功能 據(jù)學者研究,肅北蒙古族大部分來自清末青海蒙古族和碩特部可魯溝旗的色爾騰、烏呼圖勒、夏拉噶勒金、馬場等部落以及和碩特薩克旗部分遷徙的旗民與來自新疆土爾扈特部和蒙古國喀爾喀部。肅北蒙古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格魯派,其中宗教舞蹈“查瑪”(藏語稱為羌姆)在肅北縣也很流傳。
查瑪是受過一定舞蹈訓練的寺院僧人在樂器伴奏下手持刀具、頭戴面具表演的一種宗教舞蹈,已根植于肅北蒙古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是人們娛神祈福的一種形式,民間俗稱“跳神”,很早時候在一些肅北陶海的一些寺院里進行。根據(jù)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政協(xié)副主席、烏蘭牧騎歌舞團團長劉萬翔先生介紹,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宗教活動中表演的《鹿神舞》《達倫巴舞》等一些屬于“查瑪”類的舞蹈還能見到。查瑪?shù)茸诮涛璧敢话闶撬略荷嗽诜〞陂g從事的有宗教意義的表演活動,一年舉行一到兩次,如肅北蒙古人地區(qū)每年的正月大愿法會等不同的法會期間其舞蹈內容和目的都不同。
如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寺院“跳神”的日子,出場的有二十多人,全由僧人扮演牛頭(卻吉爾)、馬、鹿、烏鴉、鷹、鵲雀、骷髏(阿茲爾)等十三種神,全部帶面具。由一群“彌勒佛”帶著身后一群帶著面具的小孩,拉著彌勒佛的腰帶出場,然后端坐在帳篷一角觀看舞蹈表演。跳神的主要功能是娛神祈福,如果能在跳神中用鹿角挑起紅布,便象征今年風調雨順,草場豐美,吉祥如意。
通過走訪肅北蒙古族七十高齡的民間老藝人竇步青先生,我們了解到,大約在1956年時一位肅北老人回憶說,在肅北蒙古族地區(qū)曾流傳著目前已消失的一種名為“揚戲格”舞蹈。有學者認為“揚戲格”由靜態(tài)詞派生為動態(tài)詞,其意思是口哼曲兒的體態(tài)運動,即隨樂起舞?!皳P戲格”作為專用名詞,其內含近似于跳神。我們可以認定肅北蒙古族中曾流傳叫“揚戲格”的相似藏族舞蹈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羌母”。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藏傳佛教和薩滿教信仰在以前和當前肅北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3.文化傳承功能 據(jù)學者介紹,肅北蒙古地區(qū)1636年至1950年因民族生存特點和無文字記載的情況,民族舞蹈扮演著十分重要的文化傳承功能,其傳承的不僅是舞蹈的形式也是舞蹈的歷史與文化。以烏蘭牧騎為例,1974年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成立了專業(yè)文藝團體——烏蘭牧騎,并開始搜集和創(chuàng)作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節(jié)目,以發(fā)展性傳承的方式實現(xiàn)了肅北蒙古文化傳承的工作。1980年以來,地方政府和專家學者還組織了工作隊走訪藝人,搜集了許多民歌、英雄史詩等,出版刊印了《肅北蒙古族贊祝詞輯錄》《肅北蒙古民歌》(蒙文)等書,這些舉措使雪山蒙古人的傳統(tǒng)歌舞和民俗以文本的形式得以保存。1983年9月,肅北烏蘭牧騎自編自導、獨具地方特色的《響鈴舞》和《馬頭琴演奏》,參加全國烏蘭牧騎文藝匯演,受到了教育部的嘉獎。這也在無形中增強了肅北蒙古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這是當前現(xiàn)代化沖擊下,人們開始重視和救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寫照。
4.反映社會生產生活情境與調節(jié)社會心理的功能20世紀50年代在肅北大黑巖溝等地發(fā)現(xiàn)的巖畫,內容豐富,有狩獵、放牧、練武、騎馬作戰(zhàn)等場面,點鑿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剪影式的,有很強的動感,可以看出先民們的原始舞蹈形象。據(jù)學者考證認為,這些巖畫是居住在這里的烏孫、月氏、匈奴人所刻。
肅北縣烏蘭牧騎歌舞團團長劉萬翔先生從事藝術工作幾十年,為繼承和發(fā)展肅北蒙古族舞蹈藝術,幾乎走遍了肅北的山山水水。據(jù)他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民間流傳的舞蹈常見的是燒酒舞、鷹舞、摔跤舞等。這些都是反映肅北蒙古人生產與生活的情境。
如燒酒舞一般是肅北蒙古人在年節(jié)時在蒙古包內或在月下篝火旁,彈琴歌唱的一種舞蹈?!盁莆琛狈从车氖巧a活動中的女子群舞,人數(shù)不限,場合不定,它是由梳頭、擠奶、點火、燒酒、敬酒等動作組合而成,既反映了肅北蒙古族婦女的勤勞賢惠,又通過舞蹈形式向下一代傳授了燒酒的禮儀與民俗。
“獻酒舞”是目前肅北蒙古人生活中仍然保留的一些類似于歌舞的藝術,獻酒人手捧酒杯,唱歌的同時作手、腰的舞姿給對方敬酒,接酒杯者飲酒后又接著酒杯給另外的人唱歌,獻酒作舞;一個接一個,你唱我跳,以此增進友誼。
而在肅北蒙古人“那達慕”大會上,威武雄壯的摔跤手在《摔跤歌》中跳著以歌伴舞形、模仿雄鷹動作的“鷹舞”,表現(xiàn)了雪山蒙古人的英武、強悍,也表達了人們對雄鷹的崇拜和愛護,以及敬畏自然的心理。
由于肅北多元化的族群來源以及毗鄰敦煌等因素,流傳或已失傳的寶貴民族舞蹈類型肯定是多樣的。如1937年肅北設置局成立時,其中新疆蒙古人占一定比列,但1950年、1957年他們分兩批先后遷回新疆,遷回前新疆蒙古人的傳統(tǒng)舞蹈“背易樂舞”就在全縣流傳過。而無論是文化的涵化還是消失,與它所處的社會情境、發(fā)揮的功能必然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每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是因為它發(fā)揮或充當著一定的功能,人類學的“功能”概念還強調社會結構是如何在時間推移中保持自身的作用,民族社會的某個制度對社會整體的構成影響等等。
我們試圖對肅北蒙古族傳統(tǒng)舞蹈的功能及社會情境進行分析,但是由于田野調查尚未深入,我們對于傳統(tǒng)的肅北蒙古族舞蹈的時空和功能分析還有待深入,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本課題。
[1]王銘銘.人類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12.
[2][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文化論[M].費孝通譯.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1987.
[3]索龍高娃.解讀肅北蒙古族剪胎發(fā)儀式[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5,(01).
[4]查干扣主編.肅北蒙古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5]朝露蒙.肅北雪山蒙古人傳統(tǒng)舞蹈及其傳承研究[J].科學時代,2009,(04).
[6]切排,雙寶.蒙古族民間歌舞“安代”的文化內涵[C].中國民族學,(第七輯),2011.
[7]蘇懷珠.安代舞在肅北草原上[C].肅北文史(第二輯),2006:164-167.
[8]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221-222.
[9]王景志.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378-380。
[10]宗喀漾正岡布,何晶勃.拉卜楞地區(qū)的歌與舞[C].中國民族學(第七輯),2011,(07).
[11]竇步青.肅北蒙古族民俗淺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