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人,傳統(tǒng)的以課本、詞匯和語法為主體的語言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需要,因為它容易造成學生語言學習與語言實際應用的脫節(jié)。《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版)中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wǎng)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fā)展;新的教學模式應體現(xiàn)英語教學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有利于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尤其要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1]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應盡可能去嘗試將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英語電影以多種信息傳播介質為手段,將視、聽、說融于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視聽說的積極性,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使學生更加容易地接受信息,更加主動地建構信息。它符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克拉申的習得一學習假說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生成是學習中的基本認知過程,它是對學習材料中各部分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知識、經驗關系的積極建構,當學習者對學習的事物產生意義時,有一種與其以前的經驗相結合的傾向。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一種原有知識與從環(huán)境中接受到的感覺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生成過程。觀賞英語電影,可以刺激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回憶,加上英語影片較強的現(xiàn)實形象性,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建構信息意義。
語言教育學家克拉申針對第二語言知識的獲得提出了習得—學習假說。他認為獲得第二語言的方法是一種潛意識習得,即在自然環(huán)境中獲得;另一種是有意識的學習,也就是通過課堂學習獲得,而且克拉申認為習得的語言才能在交際中自然流利地表達思想。英語電影營造的身臨其境氛圍,給學習者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習得語言的條件,這有助于刺激他們的模仿行為,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2]
英語已被廣泛使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近二三十年來,我國的英語教育教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仍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與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現(xiàn)在,英語教學中注重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而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是迫于壓力和就業(yè),以及應付四、六級、AB級考試,積極性不強,大多數(shù)學生英語聽說水平遠不盡人意?,F(xiàn)階段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3]與高中英語教學相比,大學英語教學更注重聽說及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英美電影有著地道的口語表達、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聽說能力、擴充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開創(chuàng)了英語教學的新方法,可以有效解決英語教學尤其是聽說教學中的困惑;不但給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使原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某種天賦,人類天生就有一種語言習得機制,即使不經過學習也可以在某種語言環(huán)境的刺激中習得。[4]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技能,就必須創(chuàng)造一定的聽說環(huán)境。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非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都局限于課堂,加上學生基礎較弱而不敢開口說英語,導致聽說能力普遍很低。英美電影是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及思維方式的最直觀、最生動的綜合反映,它以多媒體為手段,融視、聽、說于一體,能夠充分調動人的視覺、聽覺和感覺等多種感官,多角度來接受語言信息;其人物之間的對話是自然地道的英語,具有語音純正、語速自然、發(fā)音準確的特點。學生可以模仿電影中的人物的發(fā)音、語調、語速,甚至學習他們說話的方式和神態(tài),以達到能逐漸敢于發(fā)音,敢于張口說英語,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聽說”。久而久之,學生既能積累大量的詞匯,掌握常用的日??谡Z及句型并理解這種句型的運用環(huán)境,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地習得純正的語音、語調和豐富地道的語言,從而提高英語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會自然記住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遺忘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才能有效幫助他們提高英語聽說能力。英美電影將圖,文,聲,像融于一起,要求學生眼、耳、腦并用,可以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語言實踐的興趣和積極性。英美影片題材多樣,有呼喚人間真情的《克萊姆夫婦》等;有關于戰(zhàn)爭的《生《桂河大橋》等;有傳奇人物的歷史傳記片《勇敢的心》等;有揭露社會政治問題的《辛德勒名單》等。語言學者Ellis曾指出:“語言知識是在下意識狀態(tài)下獲得的,而這種過程應該是自然的?!?Ellis,1985:261 )。以英美電影為輔助的英語教學,使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當看到一些引起共鳴的情節(jié)或者聽到一些優(yōu)美的臺詞時,學生會不約而同地通過對話、歡呼、感傷、模仿、小組討論等方式來交流他們的感受和想法,自覺接受影片所帶來的大量信息,從而可以在娛樂的氛圍、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中學習英語。比如,觀看影片《魂斷蘭橋》(Waterloo Bridge),學生可以了解當時背景條件下年輕人的愛情觀,觀看由名著改編的影片如《呼嘯山莊》、《羅密歐與朱麗葉》、《德伯家的苔絲》、《簡?愛》等,可以加深對世界名著的了解,這些都是學生所感興趣的??傊?,電影豐富的內容及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很好地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言學習成為一種精神享受,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來自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英美電影是英美國家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是英語國家文化的傳播者;是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及思維方式的最直觀、最生動的綜合反映,是溝通的中西方文化橋梁。中西方在文化上有很大差異,只有對這些差異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大限度地看懂英美電影。如榮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美國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中,阿甘在表達自己極愛吃巧克力時說,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萬塊巧克力”,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詞在該句中意思是“大量的”,而并非說阿甘有過人之處。通過對“million”用法的分析,對美國人日常生活中用夸張的語氣表示數(shù)量眾多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又如,電影《十戒》(Ten Commandments)能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光榮》(Glory)、《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能幫助學生了解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尼克松》(Nixon)、《驚爆十三天》(Thirteen Days)則使我們了解了冷戰(zhàn)時期美國的政治生活。對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來說,獲取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識的途徑很少,而英美影片正為他們了解英美文化提供了一條捷徑。
英美影片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英語學習材料。在教學中,選擇的影片應貼近生活,有健康的思想內容,發(fā)音標準清晰,語言通俗易懂,情節(jié)勿太離奇曲折,能夠折射出一定的西方社會文化現(xiàn)象。然后,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才能保證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任務教學法理論指出,有效的語言學習不是傳授性的(instructional),而是經歷性的(experiential)。[5]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通過參與由親身經歷形成的對客體的認識較直接被他人告知而獲得的認識更具實際意義。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播放電影之前通過網(wǎng)絡、圖書資料查閱與電影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影片中涉及的社會歷史背景、故事情節(jié)梗概、主要內容和男女主角關系等,并幫助學生分析電影所涉及到的難句、詞語等,激活學生大腦中的圖式知識,幫助其更好的接受新知識。學生經過這些準備工作,為更好地理解電影的內容和對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自如地觀賞影片。它一改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解說模式,突出了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管理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強調了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首先, 把電影完整播放一遍, 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影片的主要情節(jié)及其起因、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聽懂對白,把能抓住的關鍵詞記下來,培養(yǎng)自信心??吹诙闀r,切記一放到底,最好是分段播放,一般以15分鐘為宜。每一個片段放完后, 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事先給出的一兩個問題, 或就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回憶影片內容, 找出片段中出現(xiàn)的用法地道的詞語和句型,提醒學生注意其在影片中的應用, 體會它的應用場合, 加深記憶和理解;讓學生跟讀并模仿電影中語速適中、發(fā)音清晰純正的片段。這樣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對語音、語調、斷句及說話的節(jié)奏有更感性的認識, 通過反復的訓練培養(yǎng)自己對英語的語感。最后, 可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生的理解程度,對重點片段進行重點播放, 讓學生在重復中理解好電影的主題。[6]
電影是文化產品,是文化的載體,反應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影片播放結束后學生的頭腦里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從影片中獲得的審美表象,這個階段便是電影欣賞的延留階段。這個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學生繼續(xù)對電影予以解析、破譯和玩味。教師應當利用這一特點設計相應的習題和課堂活動來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為下一步分析影片做好準備。[7]以《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為例:影片放映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繼續(xù)進行對美國社會制度、主人公安迪對自由的向往精神以及對影片主題“拯救”和“希望”的討論。通過補充文化知識,學生在品味電影趣味性的同時,即加深了對美國社會制度--司法黑幕的了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產生新的理解與認識,這對正處在由學校向社會過渡的大學生來講,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處于長期的探索過程之中。英美電影作為學習英語的第二課堂,有著生動的語言素材、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文化特色突出,貼近學生生活,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輕松有趣的英語學習氛圍和聽說環(huán)境。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有效地改善了目前學生學習英語“低迷”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對教師專業(y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促進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英語原聲電影的優(yōu)勢,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原則的指導下,努力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的模仿和表達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電影鑒賞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從真正意義上把英語學“活”,以達到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2007.
[2]孫鵬.英語電影欣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電影文學》, 2008(03)
[3]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年9月
[4]Chomsky,Language and Mind[M].New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5]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 Limited 1996
[6]信微.淺析原版英語電影對聽說教學的促進作用.《科技信息》 2011(05)
[7]司微.論英語專業(yè)的英文電影賞析課程的教學目的及策略.《電影評介》,2009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