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普作家協會 康國棟
?
淺議繁榮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幾個問題
湖北省科普作家協會 康國棟
我們應發(fā)揚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積極調動聰明智慧,科學應對簡繁版本問題。根據客觀需要應繁則繁、可簡則簡,積極營造識繁書簡并用環(huán)境。有無必要組織力量編寫《兩岸科普常用詞典》(或對照手冊),兩岸科普界應根據實際需要,形成共識得出結論。堅持“因教施材”應成為積極促進青少年科普教育并取得優(yōu)良效果的指導原則。應繼承和發(fā)揚科普創(chuàng)作的優(yōu)良歷史傳統,積極引導科普創(chuàng)作力量,提供更多的優(yōu)秀通俗讀物及作品。積極開發(fā)與整合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資源,發(fā)揮應有作用。在倡導開發(fā)體驗科普模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在適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獲取應有的經濟利益,優(yōu)先為兩岸青少年開發(fā)更多的體驗科普項目。面向未成年人開發(fā)一些體驗原生態(tài)、與現實物質生活密切相關的體驗科普項目,積極推行環(huán)保低碳生活方式。
識繁書簡 因教施材 開發(fā)與整合 體驗科普模式 市場需求
在海峽兩岸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青少年人口群體。據有關資料顯示,2009年中國大陸13億人口中,10~24歲的青少年約為3.27億,占人口總數的26%(參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1年度有關報告);2007年臺灣地區(qū)2.296千萬人口中,10~24歲的青少年約為491.42萬,占人口總數的21.4%(參考2007年臺灣“內政部“統計資訊)。如果按通常青少年人口的年齡界定為14~35歲范圍,其總數接近5億。面對如此嚴峻的人口形勢,兩岸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任重道遠。
為積極促進、繁榮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事業(yè),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現就幾個具體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及觀點,謹供進行學術探討與工作參考。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是中華文化無可替代的瑰寶。近百年來,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兩岸形成了繁體字和簡體字并存、并用的現狀。目前,繁體字主要用于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使用人數約為3千多萬;簡體字廣泛用于大陸內地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的華人社區(qū),使用人數超過13億。
隨著兩岸經貿、科教、文化的日益廣泛交流和相互滲透、融合及發(fā)展,繁體和簡體兩種“國字”,難免發(fā)生一些爭論甚至是矛盾沖突。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簡繁版本問題也比較突出,嚴重影響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全面、持續(xù)推進和深入發(fā)展。
對待這樣一個歷史形成的問題,我們應站在熱愛、維護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高度,發(fā)揚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積極調動聰明智慧,科學應對簡繁版本問題。
首先,對于這兩種“國字”,應一視同仁,倍加愛護和珍惜。反對厚此薄彼或非此即彼,更不能簡單、盲目地強制推行提倡簡體、廢除繁體或恢復繁體、廢除簡體的錯誤行動。在圖書出版、音像注解、商標設計、展覽制作等方面,推行繁簡并用的“雙軌制”。根據客觀需要應繁則繁、可簡則簡,積極營造識繁書簡并用環(huán)境。筆者曾經閱讀過一本《木工技術入門》(沈華編著,香港萬里書店出版 輕工業(yè)出版社重印,1981年4月),在尾頁就附加了“繁簡字對照表” (166個字),既保持了繁體版本的大陸市場,也為熟悉簡體字的讀者提供了閱讀便利,十分值得贊賞、學習和推廣。
第二,1993年,“汪辜會談”就把探討兩岸科技名詞的統一工作列入共同協議中。199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盧嘉錫等70余位專家學者,就呼吁要積極推進海峽兩岸科技名詞的統一。為滿足、適應漢字在兩岸的使用情況和國際化的需求,由中國大陸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2001年開始編制的《簡繁漢字對照表》,已經從2009年8月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開始使用。
2010年3月,“兩岸民間合作編撰中華語文工具書”工作會上決定,《中華科學與技術大辭典》、《兩岸科學與技術常用詞典》由大陸的全國科技名詞委員會和臺灣的教育研究院組織實施,對于那些與兩岸交流密切相關的學科,以及名詞混亂現象嚴重的學科和條件成熟、容易開展的學科先行開展名詞對照。據有關媒體報道,預計不久包括《兩岸中小學科學詞典》在內的三套科技類工具書將正式在兩岸出版發(fā)行,并提供大陸版網站資源,向全球廣大科技愛好者免費開放。屆時,《兩岸中小學科學詞典》將為開展和繁榮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條件和環(huán)境。
至于有無必要組織力量編寫《兩岸科普常用詞典》(或對照手冊),兩岸科普界應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廣泛深入地磋商、討論與研究,形成共識得出結論。
2011年1月21日,《大眾科技報》發(fā)表《誰來經營中國科普傳播?》(記者陳萌)調查報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南京的王先生為了幫孩子買一本科普書,他跑了幾家書店,結果發(fā)現在一些書店里“青少年百科知識圖書”的專柜上,大部分被一些講述魔怪、神獸的故事書所占領,好不容易找到幾本科普書,還是自己小時候讀過的諸如《十萬個為什么》之類的經典書籍?!跸壬唤锌簽槭裁唇o孩子買一本科普書就這么難?!
究其深層原因,記者指出從中國大陸科技部的有關統計數據,就能回答王先生的疑問。據全國科普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出版科普圖書0.69億冊,僅占各類圖書總數的0.98%,也就是說市面上100本圖書中,科普圖書尚不足一本。
筆者也在一些大型新華書店了解到,科普圖書的銷售區(qū)域明顯是書少人也少,有的根本沒有科普圖書的專柜。而且事實上,近幾年出版發(fā)行的科普圖書中,無論是公眾影響力,或者大眾認知度方面,缺少諸如《十萬個為什么》、《小靈通漫游未來》等優(yōu)秀作品,加之“魔怪神獸”讀物搶占風頭,青少年科普圖書銷量一直不好,市場進入了瓶頸期,甚至是萎縮階段。
眾所周知,學校進行的是課程教育,因此基本上是貫徹“因材施教”教學原則。而科普是開展經常性普及教育與應急性宣傳教育,兩者既有密切關聯又有明顯差異。筆者認為堅持“因教施材” 科普原則,既符合全民科普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應成為積極促進青少年科普教育并取得優(yōu)良效果的指導原則。
所謂因教施材,是指圍繞相關科普人群,突出既定議題內容,闡述通俗科學知識,傳授正確操作技能,總結經驗歸納教訓,促使相關人群增強科學知識、提高技能水平、拓寬經驗積累,全面提升科學素質。堅持因教施材,將有力地促進青少年科普教育,努力培養(yǎng)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青少年一代。
筆者曾經閱讀過兩本書,印象特別深刻。一本是《自然四字經》(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1963年8月第一版 北京印刷2萬冊,1984年7月再版)。全書有開篇、天地、氣象、巖石、礦物、植物、動物、人體、衛(wèi)生、八字憲法和安全用電等十一個段落,全文采用的是四字口訣,總共約有1400字。即使現在讀起來,也津津有味,收獲頗為豐厚。另一本是《水的奧秘》(鄭樹桓,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 印數162,500冊)。全書分為8個章節(jié),約有8萬字。該書正文“從龍宮談起”開頭到“水的家族”結尾,知識全面、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筆者2009年曾經作為節(jié)水課題研究的基礎知識學習參考。
從上述兩本書得到如下啟示:科普讀物首先不能作為收藏品,而應該是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啟明燈,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激發(fā)興趣與探索科學奧秘的階梯!許多史實證明,也許就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或將啟蒙造就一位科技大師,或將促進推動一項偉大工程!
目前,兩岸的科技、教育和文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已經采取一些具體措施,促使問題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或有效解決。兩岸科普界自身也要自覺采取積極行動,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切實為堅持因教施材科普原則,重視通俗讀物市場需求,發(fā)揮應有的表率帶頭作用。
首先,應繼承和發(fā)揚科普創(chuàng)作的優(yōu)良歷史傳統,克服和糾正存在的片面追求大部頭、系列化與所謂“經典”作品傾向,積極引導科普創(chuàng)作力量,堅持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人群,提供更多的優(yōu)秀通俗讀物及作品。從2011年5月開始,大陸正在進行的“首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短文·科普影視短片·科普圖片大獎賽”,就是非常適時和可喜的創(chuàng)新行動,值得肯定和推廣。
第二,應拓寬創(chuàng)作視野和交流范圍,積極開發(fā)與整合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資源,讓已有的優(yōu)秀科普圖書、音像、展品、報告和游戲等發(fā)揮應有作用。
筆者年輕時就喜愛物理科學讀物。前不久在網上看到臺灣地區(qū)的有關科普機構出版發(fā)行《100 本中文物理科普書籍推薦書目分級》(2005/4/26 版本:100 本物理科普分級 03),面向國小、國高中、大學以上青少年讀者推薦包括傳記歷史 (27 本)、物理知識 (44 本)、天文宇宙 (14 本)和科學思想 (15 本)等,共計100本的物理科普圖書,而且還有物理學會有關學者編撰的書評。筆者初步瀏覽目錄和書評,發(fā)現這100本物理科普書籍的著者大部分是臺灣地區(qū)的物理科學界著名學者,其作品內容科學簡明、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是難得的優(yōu)秀科普讀物,當屬開展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寶貴資源,應該大力普及推廣。
筆者認為,兩岸科普界都擁有豐富的資源,應以高度責任感,拿出智慧之舉、科學之法,積極開展雙向互動、交與探討,在保障著作權的前提下,努力開發(fā)與整合這些優(yōu)秀科普資源,使之為繁榮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發(fā)揮更大作用。
第三,應積極支持和鼓勵科普創(chuàng)作與科研課題的平等社會地位,樹立鮮明的經濟發(fā)展、科技進步需要科普和科研兩個輪子共同驅動、缺一不可的主流觀點。筆者曾經專門調查過大陸《2002-20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普資助項目》情況,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項目清單,在共計79個項目中,依托單位幾乎全部是大學、研究所和博物館等,沒有一個科普創(chuàng)作或研究機構,更不用說基層科普團隊與個人。這確實是一個需要努力改善的現實問題。
為了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持久、穩(wěn)定和全面發(fā)展,達到新的高度和更深的層次。筆者認為,兩岸科普界應該積極開展深入合作 ,尋求突破,可否共同創(chuàng)建“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發(fā)展基金” ,以提供堅強有力的經濟支撐,謀求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繁榮與昌盛。
近幾年來,國內外科普教育領域相繼出現了一些可以身體力行、參與互動、形式新穎、效果優(yōu)良的體驗科普模式項目,深受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廣泛歡迎與熱情參與,也得到不少從事商業(yè)性投資開發(fā)企業(yè)的關注及青睞。
日本從1971年開始,就開發(fā)利用體驗科普模式,開展地震災害的防救演練。大陸有關駐日本記者調查發(fā)現:日本在一些大城市建有防災中心和展覽館,這些展館都設有地震體驗中心或體驗室,其裝置輸入真實的地震波,讓觀眾體驗地震時的搖晃、顛簸及“房倒屋塌”的感覺,并進行自我保護訓練,提高避震求生能力,僅東京市就有3個這樣的中心。除此以外,在街頭還設有流動地震體驗車,隨時讓市民“感受一把”,進行地震防護科普教育。因此,當2011年3月11日中午,日本發(fā)生強度達到8.9級、震源深度為24千米的強烈地震時,廣大公眾表現的沉著冷靜和從容應對,也就不足為奇。
據有關媒體報道,2010年初,英國航空公司已經在位于西斯羅機場附近,利用退役的空客A380飛機,推出模擬“空難”事故,提供從專用滑梯逃生撤離和落水后水中救生的培訓項目,僅僅半個月已有8500人爭相體驗,其中就有英國石油公司(即世界著名的BP公司)的大部分高管和《衛(wèi)報》的攝影記者等。
新華網合肥2011年7月23日專電報道,中國農業(yè)自然災害教育體驗主題公園在安徽南陵縣大浦鄉(xiāng)村世界開園。該公園集中展示旱災、水災、龍卷風、地震等自然災害,通過科學普及、休閑體驗和災難教育相結合的形式,提高廣大游客的防災減災及救護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已經成為當地一個旅游熱門景點。
體驗,也稱為體會,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人們有一個共識:通過體驗得到的東西使我們感到真實、可行,尤其是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隨時發(fā)揮曾經親身感受過的實踐歷程與獲得的知識、技能或經驗等,甚至是面對未來發(fā)展趨勢或現實狀態(tài)早已有所預知及感悟。在面對復雜、危機事物時,從而能夠沉著冷靜應對、從容成功處理,并取得良好效果。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日益成熟,具有體驗互動功能的數字技術虛擬項目,也能夠讓體驗者如置身于一個豐富的科學天地環(huán)境中,感受足不出戶就能走遍天下,或上天入地,或進入微觀世界,領略觀看自然界的神奇風采,探尋了解科學技術的奧秘所在,甚至還可以通過人機交互傳輸的方式獲取知識、訓練技能,達到學習眾多的科學原理,認識最新科技成果的目的。近幾年,兩岸眾多青少年熱衷于玩仿真電腦游戲,就是數字技術虛擬項目的典型代表。
體驗科普模式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凡是依托實際存在事物,以模擬現實事物為主要題材內容的,稱之為現實體驗科普模式(簡稱為現實模式);第二類,凡是依托電子數字技術,以仿真虛擬事物為主要題材內容的,稱之為虛擬體驗科普模式(簡稱為虛擬模式);第三類,部分為現實模式,部分為虛擬模式,稱之為復合體驗科普模式(簡稱為復合模式)。目前,數字技術虛擬模式發(fā)展獨領風騷,仿真電腦游戲已形成規(guī)模巨大的商業(yè)市場。
第一,從積極促進發(fā)展科普公益事業(yè),努力繁榮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角度,為保障體驗科普模式項目穩(wěn)定運行與持久發(fā)展,在倡導開發(fā)體驗科普模式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在適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如何結合科普旅游、技能培訓或資質鑒定等活動,采取商業(yè)管理與經營性運作方式,獲取應有的經濟利益,以廣闊的商業(yè)前景,吸引有實力投資企業(yè)關注與參與體驗科普模式,優(yōu)先為兩岸青少年開發(fā)更多的體驗科普項目。
第二,從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和推行環(huán)保低碳生活方式角度,根據近幾年來社會上有關仿真電腦游戲的利弊問題爭論,筆者通過初步調查認為,上述三大類體驗科普模式分別具有各自的優(yōu)勢,也分別適應于不同的科普人群與題材內容,在推廣實施時必須進行科學論證,有所選擇取舍。對于主要面向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項目,應以現實模式為主,復合模式為次。對于18歲前未成年人,應限制或減少參與聲光激烈或情節(jié)刺激的虛擬模式項目。筆者認為,面向18歲前未成年人,提倡開發(fā)一些體驗原生態(tài)的,與現實物質生活密切相關的,諸如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與生產交通等體驗科普項目,為廣大青少年認識、了解和珍惜自然界的土地、森林、草原、水資源與社會生活等生存環(huán)境,開展科普教育,積極推行環(huán)保低碳生活方式。
早在1900年2月,梁啟超先生在散文《少年中國說》中就滿懷激情地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在目前兩岸關系友好、往來密切、和平發(fā)展的大好形勢下,兩岸科普界為了青少年一代智、富、強地茁壯成長,再接再厲、滿懷熱情地相互學習借鑒,廣泛交流探討,虛心取長補短,深入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整合,切實促進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資源優(yōu)勢互補,進一步努力繁榮兩岸青少年科普教育事業(yè),為提高兩岸青少年和廣大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而不解努力,將為促進海峽兩岸全面繁榮、科學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E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 2443834.html, 2009-03-23.
[2] 陳萌. 誰來經營中國科普教育[N]. 大眾科技報,2011-01-21.
[3] 日本的科普模式[EB/OL].中國地震局網, 2011-05-10
[4] 中國數字科技館訪問團出訪日本報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聯絡部,2008-02-26.
[5] 董全超,許佳軍.發(fā)達國家科普發(fā)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科普工作的幾點啟示[J].科普研究,2011-6(6):16-21.
康國棟,高級工程師,湖北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