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沙沙
晉江“異地高中班”
□ 本刊記者 陳沙沙
2009年9月1日,在福建省晉江市荊山外來工子弟學校,江西班學生在上課。圖/CFP
為了改變隨遷子女“初升高”的回鄉(xiāng)命運,2009年,經過一番調研,溫玉澤有了“異地教學”的設想,并決定以自己家鄉(xiāng)為起點,創(chuàng)辦“異地高中班”。
6月2日清晨,荊山加油站,一輛大巴車正靜靜等待。除懸掛在車頭寓意喜慶的大紅花外,“川渝考場爭冠亞,荊山學子報校恩”的橫幅也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切,似乎預示這輛車正承載著不同尋常的使命。
不遠處,福建省晉江市荊山外來工子弟學校的20名應屆高考生整裝待發(fā)。作為這批特殊“學子”,他們即將由此奔赴高考“戰(zhàn)場”——遠在2000公里外的“家鄉(xiāng)”四川廣安、重慶墊江。
作為第一批“異地高中班”的學生,何玲和19位同伴在全校師生的夾道歡送中,緩緩前行。前面是引路的校長陳碧陽,兩邊是揮舞標語的同學,耳邊是響亮而持續(xù)的“加油”聲。
“你們是勇士,是送走家庭分離的一代,是迎來異地高考的一代?!痹谒托袃x式上,畢業(yè)班班主任熊家海念出了準備已久的祝行詞,寥寥幾句,卻透出些許悲壯。
荊山學校擁有小、初、高三個教學段,其中300余名高中部學生,來自“川渝皖贛湘鄂貴”六省一市,分別就讀于“皖贛班”、“川籍班”等以省區(qū)冠名的班級中。
整整三年,他們在祖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福建,學習家鄉(xiāng)的教材。在老師略帶鄉(xiāng)音的授課聲中,他們將回到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
這所“異地高中班”創(chuàng)辦于2009年,堪稱國內首家以全新模式挑戰(zhàn)異地高考難題的教學點,甫一問世就受到了當?shù)亟逃绲年P注。對于當?shù)財?shù)量眾多的外來務工人員而言,能讓子女就地學習原籍教材,“這是趕上了好機會?!?/p>
“也是沒有辦法?!绷_玉萍對三年前的夏天記憶猶新。來閩11年,女兒何玲在福建長大、學習,全家人也在此打工、生活。而這一切,卻在孩子“初升高”時犯了難。
由于高考受戶籍限制,加上各省份高中教材不同、高考命題不同等客觀因素,絕大部分隨遷子女在初中畢業(yè)后,都將面臨“留守”與“異地”的選擇。
“如果沒有這所學校,也許我們早已舉家回鄉(xiāng),或分隔兩地。”羅玉萍說。異地辦學
回溯這一全新辦學模式的緣起,不得不提及包工頭出身的溫玉澤。
47歲的溫玉澤來自重慶墊江,從“打工仔”到“包工頭”,帶著一群老鄉(xiāng)在晉江創(chuàng)業(yè)生存。
20多年里,他親歷了當?shù)亟洕难该桶l(fā)展,在生活條件得以改善的同時,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隨遷子女的就學升學,成為許多老鄉(xiāng)共同的心病。
“每到開學,總有不少工人帶孩子回家,或者不再回來?!?004年,溫玉澤負責承包晉江市教育局宿舍建設,因用工短缺導致工程延期,也因此和當時教育局工會主席林朝陽有了更多接觸。
林朝陽提醒溫玉澤:“外來工近年來越來越多,本地的教育資源一下子也跟不上,你不如去辦一所外來工子弟學校吧?!?/p>
就這樣,一個基于現(xiàn)實需求的初衷,讓溫玉澤走上了此前“想也沒想過”的辦學之路。自2006年首批學生入校后,從小學到初中,再從初中到高中,溫玉澤的學校規(guī)模逐漸擴大。
為了改變隨遷子女“初升高” 的回鄉(xiāng)命運,2009年,經過一番調研,溫玉澤有了“異地教學”的設想,并決定以自己家鄉(xiāng)為起點,創(chuàng)辦“異地高中班”。
在走訪了兩地教育部門后,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迎面而來?!拔抑荒苷f,這個模式能否成功與教育部門負責人的改革思想有很大關系?!?/p>
最終,經多番溝通,荊山學校在2009年實現(xiàn)了與四川、安徽、江西、重慶三省一市的對接,確定了“異地高中班”對接的幾所民辦中學,荊山學校成為這些中學設置在晉江的教學點。
“全部采用所屬省份的教材、教輔、復習資料、試卷等,根據(jù)對接中學的教學安排、課程設置和進度表開展同步教學,保證教育教學、考試的接軌。”這是溫玉澤在第一屆“異地高中班”招生時作出的承諾。
然而,從設想到落地,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起初,學校因為學籍、師資、配備、能否會考、能否高考等問題而備受質疑,第一屆只招收到43名學生,“咨詢的多,報名的少。”
“異地高中班”與原籍學校教學質量、進度到底相差幾何,高三物理老師尹真銀用“大同小異”來評價。為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荊山學校整整磨合了三年。
“我的四川普通話,孩子們剛開始聽不太懂?!币驺y笑道。他是第一批跨省教學的教師之一,教授閩南口音的“小老鄉(xiāng)”,是他退休后的特別嘗試。
而面對內容多有重疊、側重點不一的各省教材,教師們借鑒了大學里“大小班”的授課模式,以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率?!敖鞯目荚嚧缶V差別較大,我們就安排10多個老師圍著8個學生轉?!?/p>
2010年,“異地就學”模式在跌跌撞撞中進入到第二年。也是在這一年,首批“異地高中班”開始面臨高中會考的壓力。能否會考?成績是否有效?這些隱憂迫使一些學生慢慢離開了。
“把原籍的試卷運過來!在福建同步考!”看著相處一年之久的孩子回到了原來的軌跡中,溫玉澤和教師們有了更多的不忍,他們希望無限量拓展“異地就學”的可能性。
此后,溫玉澤開始了“飛人”生活,多次前往各地相關部門打報告、寫申請。面對他的“異想天開”,對接地教育部門集體犯了難?!爱吘惯@不是一個縣級教育局可以決定的,而需要上報到省級教育廳?!?/p>
溫玉澤說,他理解地方的難處,但他更理解隨遷子女的難處。在“荊山”就讀的學生大多來自普通的務工家庭,僅往返兩地考試的費用就要抵過父母上萬件“計件付費”的活計。
最終,在廣安市教育局局長陳武林的促成下,川籍學生“異地會考”率先突破。而渝籍學生的會考經歷,則由于重慶方面遲遲沒有給出明確答復而顯得“驚心動魄”。
“我們甚至想到連夜送學生們回重慶?!薄坝寮唷睍记暗哪且煌恚瑳]有燈光,沒有聲響,只有溫玉澤和校長坐在操場上焦急等待。
“會考試卷明天由專人押運到晉江,后天同步考試?!蓖砩?點,來自墊江縣教育局的電話終于響起?!拔覂冬F(xiàn)了自己的承諾。”
2009年9月22日,荊山外來工子弟學校小學部的學生在操場上活動。圖/CFP
從43個學生到六省一市對接辦學;從渝籍教師的集體出走,到留任老師的不懈堅持;從摸不到門路,到地方政府鼎力相助,憶起“異地高中班”成立這三年,溫玉澤和同事們總有說不完的話、憶不完的事。
2010年,晉江市將荊山學校納入全市的中招計劃,“異地高中班”也得到更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學生的報名人數(shù)翻倍增長,到2011年增加至200多人。
“把學校辦到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去?!薄爱惖剞k學”逐漸走上正軌,溫玉澤將眼光放到了市外、甚至省外。他透露,2012年福建廈門、浙江溫州即將復制該模式。
然而,一則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即將開放的消息,讓溫玉澤亦喜亦憂。
5月28日,福建省教育廳對外公布,從2014年起,凡在福建省內高中有3年完整學習經歷的外省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非戶籍考生),可在福建就地報名參加普通高考,并與福建考生享受同等的招生政策。
“異地高考”是溫玉澤探索“異地會考”、“異地高考體檢”后的最終目標。“多年的努力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我想,這也是無數(shù)務工人員的期盼!”
然而,福建省“異地高考”政策的明朗,無疑將對以“異地辦學”為特色的荊山學校帶來沖擊,直接影響了剛剛開始的2012年秋季招生。
“本來預計今年招生400名的,應該很難實現(xiàn)了?!备咧薪虒W點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是否還有生源?談起學校的未來,教師們難免憂慮。
果然,隨著“政策開放”消息的廣泛傳播,溫玉澤接到了越來越多的家長電話,并成了義務解答員。“不是來報名的,是咨詢政策的。”
這一次,因為壁壘的打破,原本為探索“異地高考”而成立的“異地高中班”,走到了十字路口。等待中轉型
5月31日,消息發(fā)布后的第3天,溫玉澤和陳碧陽來到了晉江市教育局,就2012年高中部招生、學校未來發(fā)展等問題,與教育局副局長姚榮祖、招生辦主任陳永益進行探討。
四個人的圓桌會議持續(xù)了大半天,卻沒有達成任何具體協(xié)議。并非意見不一致,而是因為“政策開放”得突然,誰都沒有絲毫準備,無法預料之后會有怎樣的連鎖反應。
“今年繼續(xù)招生,生源少的話,就讓其他公辦學校分流?!标愑酪娼ㄗh。這位見證“異地高中班”成長的招生辦主任,說出了最壞的打算。
然而,“招生”并非溫玉澤面臨的首要難題,高一學生的學籍問題才真正讓他掛心。
荊山學校共有200多名高一學生,分別來自“川渝皖贛湘鄂貴”六省一市,現(xiàn)有的學籍也掛靠在原籍對接學校。按照福建省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政策,他們必須具備高中3年完整的福建學籍才能參加當?shù)馗呖肌?/p>
在教師們剛剛組織的一次調查中,絕大部分高一學生表示希望留在福建參加高考?!斑@并不意外,孩子們在這里長大,也確實在福建上的學。我們得想辦法把他們的學籍調回來?!?/p>
溫玉澤再一次對家長和學生做出了承諾,他理解學生對“第二家鄉(xiāng)”的深切眷戀。
對于學校未來的發(fā)展,溫玉澤沒有多說。如何更好地開辦小學、初中,如何爭取普通民辦高中的辦理資質,“轉型”兩字被他反復提及。
現(xiàn)在,廈門“異地高中班”的招生活動已經取消,而溫州教學點仍在等待浙江省教育廳政策的出臺。
“如果 ‘異地高中班’ 有一天辦不下去了,也不可惜,孩子能上學、能留在父母身邊就好?!睖赜駶烧f。